偃師二里頭憑什麼是夏都?遺址中的王氣,從這些青銅禮器說起

2020-12-18 先秦考古雜談

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研究若從1959年考古專家徐旭生先生的尋找「夏墟」那一年算起,如今已經過了近60年,二里頭遺址為夏代晚期王都的地位已被大多數學者認可,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也已在去年建成開放。不過,網絡上還有不少質疑的聲音,但是我是非常贊成二里頭遺址為夏朝都城的定性的。二里頭遺址確實非常具有「王氣」,這一點從遺址中出土的上百件青銅器中也可看出。

二里頭遺址出土青銅器的「中國之最」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包括最早的青銅鼎、青銅爵、青銅斝等。

最早的青銅器鑄造作坊。

二里頭青銅禮器所顯露出的「王氣」:三代青銅禮器的開端

「綠松石龍形器」與鈴舌是玉石質地的銅鈴

綠松石每片大小僅為0.2釐米-0.9釐米,厚僅0.1釐米左右,總計2000多片完美的拼嵌在一起,組成了一隻長近70釐米的史前「巨龍」。巨龍的頭部為方形,眼與鼻由大塊的玉石與綠松石拼接而成,格外突出,營造出一種說不出的原始氛圍。

「綠松石龍形器」出土時是被放置在墓主人的胸腹部,而銅鈴在綠松石龍形器的中部,據說在綠松石龍形器的周圍還有絲織品腐蝕的痕跡。這應該是一套禮器,銅鈴屬於其中的一部分。玉石質地的鈴舌格外特別,可以想像鈴舌在晃動中會發出聲響,增加了祭祀時的神秘氣氛。

綠松石龍形器與銅鈴在當時應該屬於某種儀式中的固定組合,只是綠松石龍形器在這之後簡化成了一種更為輕巧的「鑲嵌綠松石銅牌」。出土於二里頭貴族墓葬的綠松石銅牌飾有三件,出土時均在墓主人的胸腹部,同樣伴有銅鈴出土。

從綠松石銅牌的獸面紋來看,綠松石銅牌對史前玉器的獸面紋有所繼承,同時,又延續到了商代。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的獸面紋與二里頭遺址的銅牌有著近乎一致的構圖。此外,在成都三星堆遺址也層出土了 3 件據信為商代的綠松石銅牌飾。

上海博物館內青銅束腰爵

青銅爵,二里頭遺址中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容器,也是青銅禮器中數量最多的一種。

傳說中「禹鑄九鼎」,鼎在之後也成為了王權的象徵,有「問鼎中原」之說。然而,不要說大禹九鼎不知所蹤,而目前發現了最早的青銅鼎就出自二里頭遺址。

網格紋青銅鼎

二里頭遺址的年代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30年,考古學家根據遺址內的出土文物,地層關係等又將遺址劃分為四個時期,這件青銅鼎出自二里頭遺址四期,其造型還比較原始,上有簡單的網格紋,遺址內就僅發現這一件,非常珍貴。

青銅斝

除此之外,還有青銅斝、鬲、盉、鉞等,基本上都是目前為止最早的青銅器類別。 這些青銅容器的出現,並非是出於實用性的需求,而是作為特殊禮器出現,是身份、等級的象徵。

在這之後,這套青銅禮器被商朝所繼承、發展,可以說二里頭青銅禮器是三代青銅禮器的開端。鑑於國際上一般以城市、青銅器、文字為衡量文明社會形成與否的一個重要標誌。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這批青銅禮器則宣告了中國文明的真正發端。

或許,有人會問就沒有比這更早的青銅器嗎?答案是有,但只是個別遺址中的零星發現,並且還不能稱之為青銅禮器。

那些比二里頭遺址青銅器年代更早青銅器

在二里頭遺址之前也在一些遺址中發現了零零散散的青銅器,但這些青銅器基本上都是小件,也不是酒禮器之類的,根本不成體系,如:

齊家文化銅鏡,屬於新石器晚期遺址,這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青銅鏡。

馬家窯青銅刀,同樣來自新石器時期,這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刀。

除了這些,陶寺遺址中也出土了幾件小件青銅器,有銅鈴、齒輪、銅環及銅殘件,除了銅鈴外,其它還遠遠稱不上為青銅禮器,更無法與二里頭遺址的青銅酒器相媲美。因此,二里頭遺址青銅器才被稱為三代青銅禮器的開端。它在史前陶器的基礎上而來,又被商朝繼承。二里頭遺址之所以能被認定為是夏朝都城遺址,遺址中發現的青銅禮器佔有不小的分量。

總的來說,可以用三個關鍵詞來形容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青銅禮器,即繼承、開創與延續,這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質,而有些夏朝都城候選遺址所具備的此類特質並不明顯,因此才很難被定性。

相關焦點

  • 「夏都」二里頭遺址:六十年再探索夏文化
    為期兩天的「紀念二里頭遺址科學發掘6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結束了,但對二里頭遺址的考古學研究、對夏文化的探索顯然並不會因此而降溫。1959年,古史學家徐旭生依據文獻線索在河南尋找「夏墟」時,發現了位於洛陽偃師的二里頭遺址,由此開啟了考古學界對二里頭的發掘和研究。
  • 洛陽二里頭遺址如何被認定為夏都?專家披露背後詳情
    洛陽二里頭遺址,被學者們稱為「華夏第一王都」,自它被發現的61年來,不斷改寫著「中國之最」。中國最早的「紫禁城」、中國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幹道網、中國最早的車轍、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群……二里頭遺址的發掘工作持續不斷,一次又一次的驚人發現,讓中華文明史不斷溯源向前。
  • 央視《焦點訪談》專題報導洛陽二里頭遺址
    昨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晚央視播出的《焦點訪談》欄目全程聚焦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以《二里頭遺址探秘華夏之光》為題,講述了二里頭遺址發現、發掘的意義以及成果。  昨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晚央視播出的《焦點訪談》欄目全程聚焦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以《二里頭遺址探秘華夏之光》為題,講述了二里頭遺址發現、發掘的意義以及成果。二里頭遺址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9年發現並開始考古發掘,迄今已有60多年。這裡是夏代中晚期的都城所在,在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河南日報推出重磅聯版特刊:聚焦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走進最早的...
    這一切還得從歷史文獻留下的「夏」之謎說起。「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司馬遷《史記》記載的「夏」究竟在哪裡?  1959年5月,著名史學家徐旭生以歷史文獻為線索率隊尋找「夏墟」,踏查河南登封、禹州、鞏義、偃師等地,最終在偃師發現了二里頭遺址,震驚世界。
  • 在這裡,致敬中華文明的根與魂——走近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其所在的偃師因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東徵伐紂在此築城、「息偃戎師」而得名。偃師的商城遺址「西亳」是商代早期的都城,距離二里頭僅有6公裡。考古史料證明,「西亳」與二里頭遺址第四期晚期年代相當。二里頭遺址和商城遺址的年代關係,客觀印證了夏商王朝更迭的清晰概念。
  • 探秘華夏之光——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據了解,今年我市將大力建設「博物館之都」,在已有博物館的基礎上,在建、續建洛陽倉窖博物館、萬裡茶道博物館等18座博物館,重點打造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等15座精品博物館,建成3座「實體+數字」博物館。假以時日,全市博物館總數將超過100座。 洛陽的這些博物館有何特色?有啥寶貝?我們陪您逐個兒去看。  ——編者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探索時光流轉中的夏文化之美
    你見過3500多年前的青銅器物嗎?河南洛陽偃師市二里頭,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裡,一個被歷史塵埃掩埋了數千年的夏文化古城得以重見天日。現在,讓我們跟隨洛陽師範學院暑期二里頭文化資源調研隊一起走近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去探索古老而神秘的夏文化之美。
  • 二里頭夏都遺址,中國最早王朝
    中國最早的「紫禁城」、中國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幹道網、中國最早的雙輪車轍、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群……二里頭夏都遺址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王朝,有「華夏第一王都」之譽,在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史書記載,夏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距今有四千年左右。在很長一段時期裡,夏朝只存在於古文獻中。1959年,考古學家徐旭生在偃師發現了二里頭遺址。
  • 距今3800年夏都遺址——二里頭,十月十九日開館啦!
    二里頭,一個距今3800~3500年,相當於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的遺址,於1952年發現。目前考古發掘工作在進行中,二里頭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等文物,同時發現了大型都邑、區域性中心聚落及中、小型村落,這足以證明一個國家的存在,至少也是部落聯盟式的國家。
  • 洛陽二里頭博物館名稱已定:「夏都」二字在內,亮出夏朝牌子
    而且在2017年洛陽二里頭博物館規劃建設之際,處於學術上嚴謹地考慮,暫時沒有在命名上加上「夏」字,但就在近期,有網友向洛陽文物單位求證,回應表明,就在不久就要開放參觀的二里頭博物館正式加上了「夏都」二字,全名定為: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 河南二里頭遺址發現60周年,原來夏王朝真實存在
    長期以來夏王朝是否存在始終缺乏足夠的考古證據,不過河南二里頭遺址的發現,成為中國考古學界找出夏朝的一把重要鑰匙。 日前中國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在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開幕,並展出2,000餘件距今3,800年至3,500年前的青銅器、陶器、玉器、綠松石器等藏品。恰逢今(2019)年二里頭遺址發現60周年,博物館的成立使這個紀念更格外具有意義。
  • 夏都二里頭:最早的「中」國——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鄭州...
    劉慶柱接受本報專訪  從夏都二里頭到紫禁城  要理解二里頭遺址體現的求「中」理念,首先要了解中國古人求「中」理念的發展過程。這樣的墓葬現象,意味著這個人活著的時候找過『中』。」劉慶柱說。  進入五帝時代,求「中」的理念進一步發展。清華簡《保訓篇》記載了舜求「中」於歷山(今濮陽)及商湯六世祖上甲微求「中」於「嵩山」(今洛陽、鄭州一帶)的故事。  夏、商繼承了五帝時代的求「中」理念,新密新砦遺址、偃師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鄭州商城遺址等,也印證了上甲微求「中」於「嵩山」的記載。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
    1959年,古史學家徐旭生依文獻線索尋找「夏墟」,在偃師二里頭意外發現了重要遺蹟。之後60年,三代中國考古學家,一直在這裡用他們的手鏟解讀古老文明留下的無字天書。經持續發掘和研究確認,二里頭遺址是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是研究中國早期國家形態、探索夏商王朝分界的關鍵遺址。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外觀設計以「華夏之源最早中國」為基本理念,包含「鑰匙」「盤龍」「銅爵」「玉璋」等元素。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誕生記
    一九五九年四月十四日,徐旭生率隊出發,從羅莊西渡伊洛河進入偃師之後,隨即認為進入早商都邑的歷史空間。全體到南三裡餘的高莊,尋古亳遺址……過洛河南,漸見陶片。至二里頭村,飲水(午飯在新寨吃)。後到村南裡許,見前由五類分子勞動改造時所挖水塘旁邊,殷代早期陶片極多。高同志由聞挖塘時發現古陶片,往視察,遂發現此遺址(二里頭遺址)。塘挖未成,由縣下令禁止續挖,保護遺址。
  • 言說歷史|二里頭文化遺址的發掘,對認識夏朝歷史有重大意義!
    二里頭遺址的發現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偃師境內洛水南岸的二里頭村南。遺址以二里頭村為中心,其範圍包括洛水以南的四角樓村北許村和餵羊莊之間,東西約有2.5公裡,南北約有1.5公裡 總面積約4平方公裡。遺址依山臨水,東阻成皋(gao),西擋崤(xiao)函,自然條件優越,地勢十分險要。
  • 疑似夏朝遺蹟的除了二里頭遺址還有哪裡?
    華夏三代歷史的研究中夏朝的存在有否、它以何種方式存在、目前已發掘的哪一些考古遺址可以證實是夏朝遺存等問題一直是爭論的焦點。不僅國內外史學專家們眾說紛紜、意見極不統一,民間對這些問題的關注度也一直很高。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位於河南偃師的二里頭遺址可以確定是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當地政府早已迫不及待地立起了夏都斟鄩的招牌,那麼除了二里頭以外,疑似夏朝遺蹟的重要遺址還有哪些呢?
  • 二里頭遺址真的是夏朝都城嗎?二里頭夏都博物館為什麼引起轟動
    二里頭夏都遺址為什麼會引起轟動?確切地說,二里頭遺址引發的不是「轟動」而是「很大爭議」。在考古學還沒有任何確定證據鏈的情況下,洛陽方面就大張旗鼓,整出個「二里頭夏都博物館」粉墨獻醜了。很多報導居然恬不知恥喊出「華夏第一都」「獲得學界共識」。
  • 二里頭遺址為什麼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對象?專家告訴你TA有多重要
    大河網訊(記者 祝傳鵬) 60餘年來,為什麼中國考古界對二里頭遺址研究「痴心不改」?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研究有什麼關係?60餘年來,二里頭遺址累計發掘面積達4萬餘平方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二里頭遺址是迄今為止可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王國都城遺址,揭示了以大型夯土建築為代表的宮室制度、以青銅禮器為代表的器用制度等王朝禮儀制度及王朝國家的誕生過程,是最早國家的代表,是研究中國早期國家和文明形態的重要對象,在夏商歷史與考古學研究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重大學術價值。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今年十月中旬開館
    韓章雲 攝 中新網鄭州9月6日電(記者 韓章雲)開始於1959年的二里頭遺址考古工作,距今已經60年,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後,這片古老的土地將通過一座全新的博物館展示自己悠久的歷史。
  • 文明璀璨,青銅伊始——淺談我國青銅器發展的初期:夏代青銅器
    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和山西夏縣東下馮二里頭文化遺址中,發現有青銅烹煮器、酒器、兵器和樂器,還有鑲嵌綠松石獸面紋的牌飾大坑。據目前考古發現,這些皆為夏代晚期青銅器,早於此的器物還不大清楚。但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青銅器已採用塊範鑄造技術,器壁勻稱,其中鑄作較精的器物表明,夏代晚期的青銅器已不是原始的青銅鑄件,鑄造技術已相當成熟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