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光明日報通訊員 郝永飛
位於河南省偃師市的二里頭夏都遺址,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與「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重要遺址。中國社科院二里頭考古工作隊在此蹲點堅持考古60年,刷新了中國考古界一系列第一。匯聚二里頭遺址考古成果精華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建成與開放,將對進一步增強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文化自信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10月19日,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舉行開館儀式,20日起將正式開館迎賓。記者率先來到這裡,探秘這座「都城」。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正門。光明日報記者王勝昔攝
一.二里頭何以如此重要
二里頭,本是一個地處中原腹地古都洛陽轄區偃師市一個普通村莊的名字。但在中國考古界,「二里頭」卻聲名顯赫。
二里頭,何以如此重要?
打開地圖,二里頭所處的洛陽盆地位於河洛文化的核心區,南臨古伊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其所在的偃師因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東徵伐紂在此築城、「息偃戎師」而得名。偃師的商城遺址「西亳」是商代早期的都城,距離二里頭僅有6公裡。考古史料證明,「西亳」與二里頭遺址第四期晚期年代相當。二里頭遺址和商城遺址的年代關係,客觀印證了夏商王朝更迭的清晰概念。2005年10月召開的「中國·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專家意見書》如此表述:「在華夏文明與國家形成史上,二里頭文化以其高度發達的文化內涵和大範圍、跨地域的文化吸收與輻射,形成輻輳之勢,成為中華文明形成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核心文化。」
二里頭遺址的發現,必須要說到一個人:著名史學家、新中國田野考古的先行者徐旭升先生。當時已經年過七旬的徐旭升自北京出發,帶領學生周振華、方酉生等人來到陝西和山西,最終把注意力聚焦到河南洛陽盆地的偃師,後來他據此行寫出了著名的《1959年夏豫西調查「夏墟」的初步報告》,二里頭自此一舉成名。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項目列入國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規劃,是中國最早國家形成和發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展示基地。」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兼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介紹。
二里頭夏都遺址出土文物
雙腹盆
陶罐
簋
二.三代人刷新考古之最
二里頭考古工作隊員孫慧男告訴記者:「60年來,我們工作隊共有三任隊長,每一任隊長几乎都幹滿了20年。第一任隊長趙芝荃2017年已經去世了,很遺憾見不到博物館開放的這一天了。第二任隊長鄭光、第三任隊長也是現任隊長許宏。在三代隊長的帶領下,經過探索,發掘總面積超4萬平方米,出土文物萬餘件。」
在二里頭村頭的考古隊工作駐地裡,記者見到許宏。他說,二里頭屬於大型都邑遺址,考古挖掘工作量大,情況複雜,考古發掘60年,直接參與發掘和研究工作的有上百人,他們把最好的青春歲月都奉獻給了二里頭考古事業。對考古和中華文化的痴迷和熱愛,支撐我們走到今天。
三代考古人,不斷刷新考古的「中國之最」——中國最早的城市幹道網、最早的宮城、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宮殿建築群、最早的青銅禮樂器群、最早的青銅近戰兵器、最早的青銅器鑄造作坊、最早的綠松石作坊、最早的使用雙輪車的證據……這些史無前例的「中國之最」。
2004年「最早的紫禁城」橫空出世。「宮城遺址雖然僅僅是明清紫禁城的七分之一左右,但城市布局中軸對稱、坐北朝南、功能分區等,為中國後來古代宮城確立了基本範式。」許宏說起時仍難掩激動。
「二里頭遺址目前勘測的面積約有300萬平方米,如今三代人用了近60年,才發掘了1%多一點。」許宏感慨道,「在對早期中國的探索中,還有許多謎團有待於破解。」
三.展覽開啟夏文化之旅
二里頭博物館基本陳列包括「第一王朝」「赫赫夏都」和「世紀探索」三部分,系統地展示了夏代歷史、二里頭遺址考古成果、夏文化的探索歷程及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
為了充分展示二里頭考古的時代變遷和研究脈絡,豐富展品是頭等大事。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已有2000件文物的基礎上,兩年多來,博物館先後徵集到「夏商周斷代工程」項目辦公室移交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珍貴文件、圖書、音像資料共159件以及來自社會捐贈的有關二里頭考古的專家學者書信、手稿、書籍等。
「為了支持我們的基本陳列布展,安徽省蚌埠市博物館特地提供了包括灰陶鼎、陶盉(he)、陶罐、陶甑等16件禹會村遺址出土的典型器物。禹會村遺址是大禹活動的重要見證,兩地文物同時展出很有意義,可以幫助觀眾完整地了解夏代歷史。」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副館長趙曉軍介紹說。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在河南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開館,必將促進公眾對神秘夏文化的了解,進一步推動中華文明和夏文化的研究。二里頭遺址夏都博物館將是講好「黃河故事」的好平臺,是弘揚「黃河文化」的亮麗窗口。
四.文物「飛入尋常百姓家」
10月20日起,二里頭考古遺址博物館和公園同步建成面向公眾開放,普通群眾可以到這裡領略「最早的王朝」的神秘風貌,購買文創產品,探尋中華文明之源。「對二里頭遺址和出土文物進行保護展示,可以讓公眾更加深刻領悟和認知中華文明的演進歷程,堅定中華文化自信。」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副館長趙曉軍說。
文物既是「金色名片」,也是「金色話筒」,每一件二里頭文物都是黃河故事的講述者。二里頭博物館的建成開放,就是朝著「讓文物活起來」的目標邁出的堅定步伐。
展廳設置了電子觸控螢幕,互動元素的增添讓展覽更加活潑,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要在展覽的同時高度重視修史修志,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首都博物館時說的這些話,啟迪人深思,為做好文博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必須從增強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去準確把握二里頭文化中蘊含著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強化二里頭國家文化符號,打造二里頭文化價值品牌,使之處於黃河文化研究的領先地位。」洛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飛說。
(本文圖片均由光明日報記者王勝昔攝)
《光明日報》( 2019年10月19日 04版)
[ 責編:孫宗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