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與華夏之「華」來源本意考辯——夏朝歷史國都破解指日可待

2020-12-12 百家號

(作者:趙輝)對於中華民族來說,「華」字的來源與本意,關乎華夏文明的起源與文化本質,是必須要正本清源,做出唯一的、明確的肯定結論,才能讓人民信服,讓世界信服。因此,研究解釋清楚「華」的產生來源很有必要。

縱觀歷代對中華與華夏中「華」字的解釋,可謂五花八門,美不勝收,總結起來大概有如下數種觀點:

1、 華:古同「花」,引申為美麗而有光彩。有考古學家認為「華」即花,原為我國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的「一種標誌」。

2、 「華」字來源於西嶽的華山;

3、 華夏起源於華胥族,伏羲的母親即為華胥氏。

4、 「華」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歡紅顏色,把紅顏色看作吉祥的象徵,所以就自稱作華。

5、 華是由中國古稱華夏省簡而來,「華」是華夏的簡稱。

6、 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疏曰:「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梅頤《偽孔傳》:「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尚書正義》:「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說文》:華,榮也。夏,中國之人也,珿中原之人。《辭海》華夏條為:「中國古稱華夏。」

7、 「古史辨」派認為,「華」與「夏」古字相同,「華」即是「夏」,「夏」即是「華」。故華夏之「夏」,一為中國人說,夏字象舞蹈者; 二為大禹治水說,夏字象農夫治畦;三為圖騰族徽說,夏字象蟬或爬蟲; 四為夏水說,族名取自水名,而夏水位於雍梁之際,古夏水自然發源於秦嶺腹地;五為夏國說,先有夏國,後有夏族、夏人之稱。這些認識都已接近「華夏」所指的本原。

8、 華,《康熙字典》引《傳》曰:「華謂文德」。這起源於堯帝,堯帝設誹謗木,今謂之華表,所謂誹謗,令民議政之是非,使君上知政令之可否,而堯以之示天下:天子之道在民。這個思想被後世承繼,經儒家發展,至孟子:「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至荀子《富國》篇:「養萬民,兼利天下」。所謂文德,讓天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就是德之所在、王者之道。

9、 華、夏兩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左傳》「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一語,華、夏同義反覆,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華夏為古中原人的自稱,在先秦典籍中多稱為「夏」或「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華與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

10、 古人是以服飾華採之美為華;以廣闊的疆界與和雅的禮儀為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服飾紋章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疆域廣闊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實際上,「美」字本義就有「疆域廣闊」的意思。「美」從羊從大。「大」指國土遼闊,「羊」指生活在這片遼闊國土上的人民,稱讚他們馴順如羊。

以上是筆者根據歷代以來,對中華與華夏中,「華」字來源本意觀點的總結,其中不乏有重疊的部分,但基本涵蓋了所有對「華」字的解釋。現根據筆者對夏朝歷史的研究,歷史事件分析,地理環境的描述,對「華」字來源本意,進行追本溯源、去偽存真、正本清源的闡述論證。

一種觀點認為「華」古同「花」,考古學家認為「華」即花。對此觀點,筆者持根本性的反對。無論從字形上還是字義上,「華」與「花」都有根本性的不同,從任何一方面來說,「花」與「華」都有著根本性的區別,將兩者聯繫在一起,完全是牽強附會。即使讓幼兒園的小朋友來寫「花」字,小朋友不知道怎麼寫「花」字,也會畫出一個五瓣的花朵圖畫;無論如何也不會寫出一個「華」字來代替「花」字。甲骨文與金文的「華」字圖形,也與花朵形狀毫不相干,因此,用3-5歲小朋友都不會犯的錯誤來解釋「華」字來源,也拿不出有說服力的論據對此論證,實在不可理喻。

另一種觀點,認為「華」字來源於中國西部的華山,「華」是因為華山而得名,更是毫無歷史常識。華山山名最早出現在《山海經》和《禹貢》中,春秋戰國時期才有「華山」之名。但最初華山叫「惇物山」,華山被稱為西嶽與東嶽泰山並稱,最早見於《爾雅·釋山》一書。西嶽這一稱呼據說是因周平王遷都洛陽,華山在東周京城之西,故稱「西嶽」。以後秦王朝建都鹹陽,西漢王朝建都長安,都在華山之西,所以華山不再稱為「西嶽」。直到漢光武帝劉秀在洛陽建立了東漢政權,華山就又恢復了「西嶽」之稱,並一直沿用至今。東漢班固寫的《白虎通義》中說:「西嶽為華山者,華之為言獲也。言萬物生華,故曰華山。」,即「華」同「獲」。到了春天百花盛開,景色美麗,因而西嶽稱為華山。先有華字的產生,才有對山的名稱命名;不會發生先有華山的名稱,才有華字的產生,並進而把它作為中華與華夏中崇高稱謂「華」字的本源。因此,「華」來源於「華山」屬於攀龍附鳳的解釋,完全站不住腳。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華」來源於華胥族,華胥族生活在中國西部一個叫華胥的地方,並認為華胥族就是組成華夏王朝的「華」族。這是一種對中華文明發展過程的誤讀。依據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子》說:「華胥氏之國在合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裡……」。先不說華胥族的地理位置與藍田文明是否為同一地方,華胥氏和中華民族的圖騰「龍」之間存在的只是一定的推理關係是無法說明華胥族就生活在中國西部藍田華胥鎮。而華胥族的稱謂也因是在「華」字產生之後,才有華胥氏的稱呼。「華」來源於華胥氏的解釋,也是站不住的。

對於「華」字意義來源的其他解釋、觀點,好似都有道理,但感覺又非常不全面,給人以盲人摸象、一管之見的印象。既不能否定這些解釋的合理性,也讓人無法確定這些解釋的唯一性。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華」字來源的多重解釋,而又性質不同、意義不同?這真是本文要重點論述的問題。

夏朝被認為是華夏文明形成的重要時期,是華夏稱謂的最早來源,因此,大禹建立的夏朝是需要我們重點研究的文明產生階段。根據歷史研究已經明確的結論,大禹在繼承中華大地的王位大統的第五年,在安徽省懷遠縣塗山舉行了萬國諸侯聚會「禹會諸侯,執玉帛者萬國」。

這是一次有歷史記載與考古確立的歷史事件,是我們研究華夏文明歷史最真實可靠的支點,為我們確立了明確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時間、歷史地點,地理環境,歷史內容經過。以此為支點,可以為我們破解華夏文明的眾多歷史之謎,提供豐富、可靠的證據與依託。

通過筆者對塗山「禹會諸侯」事件的理解,塗山地理環境特徵的了解,以及塗山歷史遺存與民間藝術懷遠花鼓燈的熟悉,筆者可以得出一個可以經受歷史與時間驗證的明確結論:懷遠花鼓燈藝術產生於大禹會諸侯這一重要歷史事件;中華與華夏的華字產生於這一事件並流傳於萬國諸侯,並成為中華民族的標誌。

大禹承繼王位建立了夏朝,並於承位後第五年在塗山舉行了萬國聚會。這次萬國諸侯在塗山聚會目的,首先,是顯示了萬國諸侯對大禹承繼王位的擁護與愛戴,萬民人心所向;其次,是大禹治水成功、萬民安居、承繼王位後表示對萬國諸侯的感謝與慰勞;再次,是展現大禹代表的塗山地區人民為萬國諸侯展示塗山地區高度的文化、發達的文明,以懷遠花鼓燈這個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娛樂、犒勞、慰問遠道而來的萬國諸侯,一對一演出慰問,展現夏朝周到的禮儀與熱情,體現萬國平等的政治理念。為「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養萬民,兼利天下」的具體體現。所謂文德,讓天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就是德之所在、王者之道。

大禹通過夏朝花鼓燈的表演,對大小諸侯國的一一專場演出,體現了夏朝對各國的禮儀之大;而花鼓燈男女演員的華麗、華美服裝,是各國諸侯對塗山地區人民的深刻直觀印象。這正是《春秋左傳正義》疏曰:「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 「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的體現。

懷遠花鼓燈演出服裝華麗、華美的大紅、大黃色,也完全保留了夏朝人的審美標準,把紅色看作吉祥的象徵,所以就自稱作華。而這種大紅、大黃的審美標準,也就此影響了整個華夏民族,成為中華民族的吉祥色、高貴色。

大禹代表的夏,與塗山地區人民代表的華,對萬國諸侯來到塗山高規格的歡迎禮儀與熱情招待、表演,使得萬國諸侯對夏人與華人產生由衷敬佩,產生了對華夏地區文明崇高的敬意,體現了華與夏在人民心中同樣崇高的地位。

花鼓燈的傳統表演程式有「大花場」、「小花場」和「文場」,「文場」又稱「後場」,一般以「大花場」開場,「大花場」情緒熱烈,氣氛濃鬱,振奮人心。這些花鼓燈表現形式與大禹熱情招待萬國諸侯,而制定的表演程式極其符合。《史記夏本紀》記載「夏禹,名曰文命。」而懷遠花鼓燈表演中「文場」的稱謂,也極其特別,似乎不應該為民間表演中的大眾稱謂,當為奉大禹之命或大禹親自慰問個部落的單獨表演,而稱為「文場」。這也對應了《康熙字典》引《傳》曰:「華謂文德」的解釋,所謂文德,讓天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就是德之所在、王者之道。

懷遠花鼓燈表演中,最重要的道具「華蓋」,也與「禹會諸侯」這次盛會有著極其重要的關聯。首先,華蓋代表了大禹的崇高身份,華蓋正是代表了大禹以花鼓燈的方式慰問萬國諸侯;其次,大禹帝王用的傘才能稱為華蓋;華蓋也是來自於塗山的傘,而稱為華蓋,是華地代表特殊地位的傘。華蓋代表了大禹用的傘,而華表是大禹設立的向萬國諸侯徵求統治與管理意見的柱子,是塗山華地特有意義的柱子,而稱為華表,也是天安門廣場華表的最初來源與特殊意義。這正符合於《康熙字典》引《傳》的解釋:「華謂文德」。這起源於堯帝,堯帝設誹謗木,今謂之華表,所謂誹謗,令民議政之是非,使君上知政令之可否,而堯以之示天下:天子之道在民。

因此,通過「禹會諸侯,執玉帛者萬國」這一重要歷史事件,我們可以完全將歷代對「華」與「夏」的解釋,統一到一起,使得各種對「華」字的解釋,有了一個完整的理解與認識,這才是「華」字的本源與來歷。

那麼,為什麼筆者說塗山地區的人民就是華夏中的華人呢?塗山地區就是華夏民族中代表「華」的來源呢?

我們先看一下「華」字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文在歷史演變中的字形。

再看一下華字與塗山周邊的地理環境的對於關係:

從以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華字的各種文體字形,都是完全符合塗山地區的地理環境特徵。因此,華字正是對塗山地區地理環境的寫實描述,是中華文字寫實寫意的原始造字方法,是萬國諸侯參加塗山聚會後,返回本部落,記述這次聚會,而產生的新文字,以華字表述對塗山氏族的特殊印象,是表達對塗山氏族的高度崇敬與感謝。華字也就此正式進入華夏文明系統,最終成為所有中國人的自稱。

華字產生於四千年前「禹會諸侯,執玉帛者萬國」這一重要歷史事件節點,是對以懷遠塗山地區為代表的高度文明與文化的特殊記憶與表述,是對塗山為代表的「華」和以四方湖畔的夏都人民的「夏」的同等崇敬,地位同等重要的認可。塗山是「華」字誕生的地方,是中華、華夏的本源,這一段被歷史掩蓋的真相,終究會重新呈現於華夏大地。(作者:趙輝)

相關焦點

  • 從華字的演變,看中華文字的發展,對破解夏朝歷史的重要作用
    (作者:趙輝)對於代表中華民族獨特象徵的「華」字,雖然歷代名人有各種解釋,但都很難解釋清楚「華」字的本意與來源,使得作為中華民族象徵的「華」字,產生很多歧義,各地為了地方的特殊利益,牽強附會,攀龍附鳳,影響了中華文明的整體形象,進而影響了中國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四千年的華夏歷史也是飽受質疑。
  • 都說我們是華夏子孫,華是中華,夏是指什麼?
    就是說我們是華夏子孫,對當代中國人來說,可不僅僅是「華夏民族」、「炎黃子孫」。 因為「華夏」實際上是特指漢族,而包含了五十六個民族的統稱應該是「中華民族」。 其實這都是一些概念的定義,只看時代的遠近而已。我們稱「中華」、「中國」、歷來都是包括了各民族人民在內的。因為對於中國文化歷史來說,華夷之辯,蠻漢之爭,其實都是兄弟內鬥。
  • 中華與華夏的「華」字本源究竟在哪裡?筆者的結論你同意嗎?
    今天筆者重點論述一下事關中華民族起源的「華」字來源與演變過程,看看能否從根本上解決「華」字的起源、位置、所做代表的原始族群與意義。筆者通過對《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載:「鄭於是不敢南面。楚失華夏,則析公之為也。」《左傳》定公十年載,孔丘曰:「士,兵之!兩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
  • 中國歷史上「華夏」裡的夏是指夏朝,那「華」指的是什麼意思呢?
    作為中國人,我們都稱自己為華夏後裔和炎黃子孫。炎黃子孫很好理解,因為中國人都認為炎帝和黃帝是中華的兩位始祖。雖然他們兩人最後成為敵對的部落,但在黃帝打敗炎帝之後,兩個部落又漸漸的融合在了一起。同時,我們中國人還自稱為華夏。在華夏裡面,夏字的意思就很好理解。
  • 我們常自稱是華夏子孫,夏朝在歷史真的存在嗎,那華是指華朝嗎?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經歷了很多朝代,因為身為華夏子孫的我們擁有了如此光輝的歷史,所以我們才驕傲。對於華夏子孫的華夏二字,在歷史上曾經有個夏朝,夏是指夏朝,而華又是指什麼呢?是華朝嗎?而歷史上真的有這個「華」的朝代嗎?
  • 為何孟子的「三裡之城七裡之郭」,才是華夏民族來源的夏朝國都
    但對過去夏文物考古的成果與未來在夏文化研究的方向上,發生了重大錯誤,將為夏文化研究帶來指導性的錯誤,使得夏文化研究成為各路歷史學者相互之間個人觀點的爭論,而背離了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學家對夏文化研究的初衷:破解夏文化的中心——夏朝國都,使之成為中華民族、華夏民族民族自信的精神來源,中華歷史源遠流長的歷史事實。
  • 夏朝的歷史遺存,夏朝國都的見證,華夏文明的創造者
    (作者:趙輝)夏朝做為華夏文明、中國國家形態建立的標誌,是中華文明史的重要階段。夏朝創造與形成的人類文明形態,是華夏民族早期各氏族部落,引以為傲共同認同的文化基礎。尋找並確立夏朝國都的歷史文化遺存,是中華民族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 都說中華上下五千年,那麼夏朝之前又是哪個朝代
    大家都知道中華民族一共有這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那麼大家知道這五千年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算的嗎?我國歷史從夏商周開始,但是要是從開始計算夏朝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到現在也就只有4090年左右的時間,還有1000多年是什麼時期那?夏朝之前又是哪個朝代那?
  • 夏朝距今只有4000年,為什麼我們說5000年中華文明史?
    中華文明史關於5000年的中華文明史說法,主要有3種來源:第一種,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和戰國時期的《竹書紀年》等重要史籍中,都以華夏先祖黃帝為中華文明的開創者其實,在20世紀田野考古大發展的情況下,「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的說法並不被國際考古界接受,甚至連夏朝都不予承認。原因是不滿足國際上界定文明的三要素:青銅器,文字和城市。依據這樣的考古標準,國內考古界也存在意見分歧,流行著許多保守觀點。
  • 追本溯源,華夏文化的發源地,華夏民族的誕生地就在這裡
    在無任何線索發現與文字聯繫上,盲目地將二里頭遺址作為夏文化中心去重點研究,將全部的夏文化研究學術力量集中在二里頭遺址上,甚至將二里頭作為夏朝中心都城來定位,無疑是利令智昏、極其愚昧的。一個沒有產生文化基礎元素——文字的地方,怎麼能形成高度的文化?怎麼可以形成夏文化的中心?
  • 華夏子民,中華兒女怎能不知「華」從何而來?華夏之根在何處?
    總說自己是華夏子民,中華兒女,此生無悔入華夏。這華夏究竟是從何而來?從文書記載看,「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從考古發現來看,華夏是古代部落聯盟的自稱,這些部落的始祖便是華夏始祖,分別是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
  • 皇皇者華(三)7:我們為什麼稱「華夏」?——華夏來歷詳考
    最原始「火」的來源,是因為遭電打雷擊後,一些死亡乾枯的樹木被點燃,首先是樹枝上冒著火苗,然後火越燒越旺導致整個樹木燃燒,形成燃燒森林的大火。儘管「華」是由樹木和火苗組成,但「華」要表達的意思不是樹,而是「火」,因為木的燃燒就是「火」,所以「華」本意是「火」。      在甲骨文中,「華」就是一棵正在等待點燃而燃燒的枯樹,沒有葉子。
  • 發現夏朝時期文物,夏尚黑,商尚白,足以確認夏朝國都
    (作者:趙輝)作為華夏民族、華夏文明、中華文化、中華文明來源的夏朝,雖然中國歷史史料對夏朝歷史、人物、故事有著很明確的記載,但因為根據現代考古學的標準,沒有找到相應的夏朝國都遺址、夏朝文物、夏朝文字等實物證明,而使得夏朝的真實歷史階段被國內與國際所質疑,甚至否定夏朝的存在。
  • 夏朝國都之謎被破解,只等待考古最後確認
    在西方歷史學家的眼中,華夏歷史上的夏朝是不存在的,原因就是夏朝沒有文字記錄。可問題,這樣的質疑是不是真正的問題呢?換句話說,夏朝到底存在不存在呢?根據考古的發現來看,夏朝這個謎題很快就被破解了。夏朝是否存在?夏朝文化中心在哪?夏朝國都在哪?對於現如今的歷史學界來說仍然是一個謎。
  • 孔子司馬遷筆者告訴你大禹治水的主要工程,夏朝國都在哪?
    因為夏朝歷史與夏朝國都的確認,事關中華民族在全人類各民族中歷史與文化地位問題,關乎中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是必須儘快解決的重大問題。華夏歷史與夏朝國都問題的懸而未決,就給了一些否定華夏文明五千年文明史、否定夏朝真實歷史、認為華夏文明來源於埃及,提供了口實與可乘之機。
  • 華夏是什麼意思?「夏」是夏朝,「華」又指什麼?
    中國人常以華夏民族自居,又常常以「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作為信條,那麼「華夏」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據《辭源》介紹:「華夏初指我國中原地區,後來包舉我國全部領土。」從這個解釋來看,「中」是指中原地區,「夏」是中原地區最早的國家,這兩個概念都是比較容易理解的,那麼「華」是什麼意思呢?華夏這個概念最早是用來區分夷狄的。
  • 夏朝——華夏文明的開端
    作者/樓下新垣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一般認為夏朝共傳14代,17後(夏統治者在位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 ,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 大禹建立的夏朝國都為何尋找不到蹤跡?哪裡才是華夏、諸夏之人?
    為什麼作為華夏文明起始的夏朝,體現中華民族自豪感的華夏文明,進過數年各界科學精英不懈努力,仍然無法找到夏朝歷史存在的蛛絲馬跡呢?那麼體現夏朝文明歷史的夏朝國都究竟在中華大地的什麼地方呢?只有確定了夏朝存在的範圍,才能逐步解決夏朝存在的一系列問題,而現有的關於夏朝歷史探索的工作,完全是在錯誤的歷史文明系統中運作,其結果就不言而喻。
  • 探秘華夏之光——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據了解,今年我市將大力建設「博物館之都」,在已有博物館的基礎上,在建、續建洛陽倉窖博物館、萬裡茶道博物館等18座博物館,重點打造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等15座精品博物館,建成3座「實體+數字」博物館。假以時日,全市博物館總數將超過100座。 洛陽的這些博物館有何特色?有啥寶貝?我們陪您逐個兒去看。  ——編者
  • 夏朝距今天才四千多年,為何說是華夏五千年?那夏朝以前是啥呢?
    話說華夏的歷史,誰人不說是歷時五千年之久。通曉歷史的人呢,應該知道夏朝的建立時間是在公元前2070年,消亡時間是在公元前1600年。滿打滿算的話,距離今天不過是才有四千多年,那為何還說華夏文明是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