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輝)中國漢字,又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是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的文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
中國最早的文字可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甲骨文,些許零星分散的陶器標記和其他人造器皿上的符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到四千年前。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賈湖刻符經碳14物理測定,距今約7762年(±128年)歷史;還有7300年前的安徽塗山地區的蚌埠雙墩文化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遺址刻符、連字成句的莊橋墳遺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號、堯舜時代的陶寺遺址朱文、夏墟的水書。這些考古發現是漢字起源的重要線索,也可能是各種文字發展的不同源流。早期的骨刻文已經形成豐富的文字系統,後期的屬於初步成熟階段。
20世紀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遺址發掘出的陶器上,發現了更完備的文字,這是被學者們確認的迄今為止我國有確切時代的最早的文字。
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
關於漢字起源的說法有五種,即結繩說、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倉頡造字說和圖畫說。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真正起源於原始圖畫,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劃的圖形,很可能與文字有淵源關係。
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漢字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漢字是中國故事的目錄,有多少個漢字就有多少個故事。今天筆者重點論述一下事關中華民族起源的「華」字來源與演變過程,看看能否從根本上解決「華」字的起源、位置、所做代表的原始族群與意義。
筆者通過對《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載:「鄭於是不敢南面。楚失華夏,則析公之為也。」《左傳》定公十年載,孔丘曰:「士,兵之!兩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於神為不祥,於德為愆義,於人為失禮,君必不然。」等內容的相關論述,基本確定夏朝的建立與夏朝的中心區域,位於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淮河岸邊的塗山地區;夏朝的國都「華夏城」也應位於塗山地區。而以塗山地區塗山氏族為代表的東方九夷部落,是大禹夏朝建立的重要支持者和重要合作夥伴,是華夏王朝中「華」族的代表。「華」與「夏」是對夏朝啟王的母系與父系族群的代稱,是開啟新王朝的標誌。
《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第六》中記載:「禹三十未娶,行到塗山,恐時之暮,失其度制,乃辭云: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白狐九尾造於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證也。塗山之歌曰:綏綏白狐,九尾痝痝。
我家嘉夷,來賓為王。
成家成室,我造彼昌。
天人之際,於茲則行。
明矣哉!禹因娶塗山,謂之女嬌。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嬌生子啟。啟生不見父,晝夕呱呱啼泣。」
因此,《左傳·哀公七年》記載中的「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的發生地塗山,是華夏王朝的標誌,為夏朝的中心區域,是萬國諸侯或部落對夏朝的原始印象與記憶。而「禹會諸侯」的塗山、荊山和貫山而過的淮河,以及聯通淮河的渦河、芡河、天河、泥河、高塘湖,就是夏朝的地理特徵與華夏王朝的重要地理標誌,是萬國諸侯心中的聖地,是萬國諸侯一生的榮耀之地;更明確一些,實際為夏朝建立做出重要貢獻的塗山氏族的地理標誌。
作為參加大禹塗山之會的萬國諸侯,要記述這個地方,只能把塗山周圍的地理、山川、河流、湖泊特徵,原汁原味地刻畫出來。這就是「華」字表意的原始圖畫,是「華」字的起源地,是「華」族的興盛地與代表區域。
我們先看一下「華」字,在各種字體中的形態:
再來看一下塗山、荊山、淮河區域的地理環境:
在骨刻原圖中「華」字縱橫交錯,與塗山腳下的淮河水系、河流湖泊,極為相似,基本上達到高度吻合度,可以說就是一幅樸素的素描山水圖畫。
「華」字的骨刻文,更是將淮河、渦河、芡河、天河、泥河、高塘湖表現的淋漓盡致,是一幅標準的塗山地區水系概況圖。
「華」字的甲骨文,對骨刻文進行了少許簡化,但所有水系素描,沒有變化,與骨刻文一脈相承,也完全是對塗山周邊河流的刻畫。
「華」字的金文,發生了一些筆畫的變化,為一條河流穿過兩座山峰的形態,在下方經過四個湖泊形成的兩條橫線,主河流上方向東延伸,下方向西延伸。四個湖泊在淮河主河道沒有圍提前,應是與淮河自然相連,東西貫穿淮河,就是我們在今文中看到的兩條橫線。「華」字金文中兩個山峰的出現,也更細緻地表現出了一幅山水畫的素描特色,更加寫實,代表了塗山與荊山;淮河從兩山之間穿過,向東流去。
塗山啟王宮
荊山啟王宮(已毀)
「華」字的小篆,在金文的基礎上,在兩個山峰上添加了兩個權杖標誌或王冠標誌,代表了塗山上的禹王宮與荊山上的啟王宮,使得「華」字所表現的地理特徵更加明顯,也更加寫實。說明了小篆形成時期,塗山與荊山上建立了大禹與啟王的祭祀廟宇,金文表現更加寫實;這是時代發展,在「華」字的寫實變化,更是對「華」字產生於塗山,代表塗山氏族與東部九夷部落的直接體現。
通過以上對「華」在骨刻原圖、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圖文表意的分析表述,「華」字所代表的東方東夷部落的塗山氏族,「華」字的本意生動形象地表現在「華」字發展的各個階段。
結合史料的各種記載,所得出的結論,筆者所形成的華族就是塗山氏族在夏朝時期的稱謂,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華」是對以塗山氏族代表的東方東夷部落新的稱謂,其標誌就是「華」字做代表的地理特徵,和大禹在塗山地區「禹會諸侯」建立的不世之功;華夏王朝也就是華族與夏族共同建立的統一王朝,代表了東夷部落與中原部落的文化融合。華夏王朝的都城「華夏城」,在塗山北十五公裡處的四方湖畔的懷遠古城,就更進一步走向現實,是早日破解夏朝國都的重要考察目標。(作者: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