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中國,我們都知道自己是中華民族,我們是中華兒女,但是你們知道中華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嗎?這還得從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人物說起,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連橫的策略,發動六國之戰。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多民族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但是統一之後就要有統一的樣子,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法度,當然這些統一的做法並不是始皇一人思考和完成的,但是我們偉大的始皇帝卻做了一件事,至今我們仍在沿用--那就是改中原為中華,從那之後才有了中華民族,我們才開始自稱中華兒女。
秦始皇當時為什麼要取「中華」為名呢?
中華二字在當時並不是始皇一時興起取的,能成為黃帝而且是千古第一帝。在文學上面當然也有很高的成就,他覺得中國境內有黃河經過,地處中原,而中原又是是當時國家的最中間位置。"中"這個字的霸氣之處就在於它告訴天下,中國是全天下的中心,除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都不是受他恩澤的貧瘠之地。而「華」的意思則是「華夏」,華是指美麗,華麗,形容人就有曠世奇才。始皇之意是凡我中華兒女皆是優秀之人,皆有曠世奇才。夏的意思則有地大物博、繁榮昌盛之意。「華夏」兩個字結合起來就有美好、讚揚國家,鼓勵子民的意思。「中華」則表達出這裡是由居住在天下正中心的,道德美好又講文明的人所創建的國家,同時這也是對秦朝的一種美稱。
所以中華之名是我們的驕傲,不僅僅是歷史,未來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