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是怎麼來的,始皇為何取中原為中華?有何含義嗎?

2020-12-14 透過歷史看背後

談起中國,我們都知道自己是中華民族,我們是中華兒女,但是你們知道中華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嗎?這還得從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人物說起,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連橫的策略,發動六國之戰。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多民族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但是統一之後就要有統一的樣子,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法度,當然這些統一的做法並不是始皇一人思考和完成的,但是我們偉大的始皇帝卻做了一件事,至今我們仍在沿用--那就是改中原為中華,從那之後才有了中華民族,我們才開始自稱中華兒女。

秦始皇當時為什麼要取「中華」為名呢?

中華二字在當時並不是始皇一時興起取的,能成為黃帝而且是千古第一帝。在文學上面當然也有很高的成就,他覺得中國境內有黃河經過,地處中原,而中原又是是當時國家的最中間位置。"中"這個字的霸氣之處就在於它告訴天下,中國是全天下的中心,除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都不是受他恩澤的貧瘠之地。而「華」的意思則是「華夏」,華是指美麗,華麗,形容人就有曠世奇才。始皇之意是凡我中華兒女皆是優秀之人,皆有曠世奇才。夏的意思則有地大物博、繁榮昌盛之意。「華夏」兩個字結合起來就有美好、讚揚國家,鼓勵子民的意思。「中華」則表達出這裡是由居住在天下正中心的,道德美好又講文明的人所創建的國家,同時這也是對秦朝的一種美稱。

所以中華之名是我們的驕傲,不僅僅是歷史,未來也是。

相關焦點

  • 中華二字是怎麼來的,中原為何被後世稱為中華,其中又有何含義?
    談起中國,我們都知道自己是中華民族,我們是中華兒女,但是你們知道中華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嗎?這還得從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人物說起,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連橫的策略,發動六國之戰。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
  • 秦始皇統一中原後,取了個尊貴又霸氣的名字,從未改名並沿用至今
    我國的國名開頭兩個字就是「中華」,這兩個字又可以分為「中土」和「華夏」兩個詞。這兩個詞的背後沉澱著我們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我國的歷史遺產也在沉澱。經過學者考證,「華夏」一詞最早出現在周代的《尚書周武武成》中。是「華夏雅萬脈,無地自容」。
  • 秦始皇給中國取了個十分霸氣的名字,這個叫法一直沿用至今
    秦始皇取名你知道嗎?秦始皇建立秦朝的時候,給當時的中國起了一個十分獨特的名字「中華」,直到現今社會,這個名字還一直被使用。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結束了戰火不斷的局面,統一了當時的六個國家,中國首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就此形成。
  • 原來是他第一次稱中國為「中華」,那「中華」到底是什麼意思?
    東晉名將桓溫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到「中華」,很明顯這裡的「中華」主要指河洛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桓溫之所以用了「中華」一詞,主要是當時漢民族的民族意識大覺醒,當時「中華」的漢人被「五胡」殺戮的很慘。從此之後,「中華」一詞開始在大量的文獻中出現。桓溫之所以使用了「中華」一詞,主要來源於中國的另外兩個稱呼「華夏」和「中國」。
  • 生活隨筆:千古一帝秦始皇,築基中華千秋大業
    中華大地,帝王出巡的也有不少,只是看了這篇文章之後,真正的感覺到始皇大帝那是真的"千古一帝」,與別的皇帝真的不一樣,他的成就就是他自己的初心。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以及華夏大地的子孫後代,築基起了千秋大業。悠悠中華幾千年,歷史上出巡的皇帝有很多,而真正的為了國家興亡大計的又有幾人。
  • 始皇帝的對外戰爭——與新天下的遭遇
    尤其是在尋找長生不老之藥的方士,從東海帶來一本《錄圖書》,其中有「亡秦必胡」這一句讖言之後。秦始皇發兵鄂爾多斯高原,當時稱為河南的地方。這裡已經被匈奴盤踞多時,在那時是一個水草豐茂的地方,十分適合養馬。對於中原王朝來說,這是一個十分理想用來養馬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生產基地。當時秦朝國都在鹹陽,佔據河套的匈奴可以直接對其腹地進行威脅。
  • 中華歷史上的三大罪人:導致中華倒退數百年,第三個罪行罄竹難書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是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的一句話,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志士都為之嚮往,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做到青史留名。 確實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都會湧現出這一批人,推動著中華文明的前進,但是前進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總會有那麼一些蛀蟲,阻擋前進的道路,這些蛀蟲就是中華歷史中的罪人,為了一己貪私,將整個民族,整個國家都置身於水深火熱之中,中華文明因為他們的存在,不僅沒有快速發展,還出現了倒退的情況。
  • 【TOP】河南大學:依託中原民俗資源 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近年來,作為河南省漢語國際推廣中原傳統藝術基地的河南大學,依託地理優勢,利用豐富的中原文化資源和民俗資源,搶抓機遇,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中外合作交流持續深化,進一步推動了學校的國際化進程。留學生每兩周有一次文化體驗課,內容包括剪紙、書法、中國畫、中國民樂(二胡、琵琶、笛子、嗩吶等)和中國武術等,每月有一次中國傳統文化講座,主要包括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中國旅遊、中國飲食和河南神話傳說等。每學期結束時,國際漢學院、藝術學院或體育學院會為留學生舉辦一次民樂音樂會表演或武術表演,讓留學生「身體力行」體驗中原傳統藝術和文化。
  •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孫中原:在臺灣感受中華文脈
    孫中原,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主要研究哲學和邏輯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2008年2月至6月,他應聘擔任臺灣東吳大學客座教授。赴臺講學期間,親身感受了海峽兩岸割不斷的文緣。  滴水朵浪擁大潮  2008年1月,時任東吳大學校長的劉兆玄籤發聘書,我於是赴臺講學4個多月。
  • 五千年輝煌歷史鑄就中華文化核心:解讀中原文化12個要點
    23億年至5.7億年前,嵩陽運動、中嶽運動、少林運動三大前寒武紀全球性地殼運動構造了東亞大陸特殊的地質地貌,造就了河南省「嵩山為父、黃河為母」的地形架構,為源遠流長的中原文化塑造了溫床。由此,亞洲文明的第一束曙光才會在5000年前最先點亮中原大地。
  • 始皇帝嬴政登基之後,在位十一年,做了哪些事情,為何被人說殘暴
    率領秦國的百萬虎狼之師,橫掃六國,統一九州,然而就是這樣的一位帝王,為何晚年之時飽受詬病。公元259年出生的嬴政,十三歲即位為秦王,一生之中在秦王之位上坐了二十五年;統一天下稱帝十一年。為什麼這樣一位雄才大略之人,晚年會讓人咒罵他是暴君呢?
  • 潘嶽:中華詩詞與中華文化共同體
    他先是契丹的王子,又當金朝高官,後為蒙元所用,和南宋漢人沒半點關係。他隨成吉思汗西徵到新疆時,寫下的詩卻是: 「遙想故園今好在,梨花深院鷓鴣聲。」身為馬上徵服者,他心中的「故園」卻是漢地的「梨花深院」 ,抒發的是一個典型的中原士大夫的鄉愁。這裡的中原,不是僅指漢人或者漢文化,而是為各個兄弟民族所共同體驗的審美境界和精神情調。
  • 中華文明獨一無二的特質
    中華文明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道」而非個人主義  中華傳統文化崇尚的是包括天下萬物運行規則在內的「天道」,也被有些學者概括地表述為「天、地、君、親、師」,這就是中國人的傳統信仰。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中華」,此「中華」包含什麼寓意?十人九不知
    一向以自己國家的悠久歷史作為榮耀的我們擁有著燦爛的中華文化,姑且不論亞洲,在整個全世界說起最有內涵的國家,中國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而作為中華文化哺育下的我們將自己稱為「華夏子孫」,短短的四個字就能夠彰顯沐浴著千年文化的我們。而在這四個字中,華夏二字的分量極為重要,它代表著中華。
  • 中華有為!華為在國外市場:為何不取英文名,而是拼音HUAWEI呢?
    中華有為!華為在國外市場:為何不取英文名,而是拼音HUAWEI呢?大家都知道,英語如今是世界的通用語言,而一個企業想要進入不同國家的市場,品牌的名字則很重要,就像很多國外的品牌,進入中國會有中文名,那麼華為在國外市場,為何不取一個新的英文名,而是拼音HUAWEI呢?
  • 以聖賢為榜樣,以德善無境為目標,我們是有最美中華魂的中國人!
    是人民心中的民族魂,中華魂!沒有大家,哪來小家。每個人民都在這片土地上安居樂業,都是這片土地的衛士。你看看:文天祥,一介儒生,卻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宏偉志向;嶽飛,一生只為精忠報國,以國化身;再看看大漠狂飆霍去病,小小年紀時便是斬殺匈奴,為國除患,一生便是已滅匈奴為目標。
  • 「只有中華特別好,外面都蠻夷戎狄」的錯誤觀念是怎麼來的?
    更常見的是「中原中心論」,說我們四面是「蠻夷戎狄」。 這對四鄰都是不太禮貌的說法。這四個字,從原來的字根講起來,都是描繪人們的生活形態,但演變到後來呢,只有我們中華是特別好,外面都「蠻夷戎狄」。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色,都肯採納別處的東西,因此東南西北的特色它都有。我認為這才是中華文化的起源,雖然沒有大的顯赫的成就,但是肯接納、肯吸收。這個動力、這個特性,使它可以變成一個強固的核心,有了核心,它就慢慢成長。 △二里頭夏都遺址我寫的《萬古江河》就是以此為核心展開的,旨在填補梁任公先生在中原以前的那一段。
  • 長城只是中原王朝的心理安慰?——無長城,不中華!
    問題是,他們就是過來放羊牧馬的嗎?當然不!一般來的時候搶一遍,走的時候再搶一遍,帶不走的就砸掉或者燒掉。如果繼續南下,就直接威脅國都,嚴重者改朝換代。公元前8世紀左右,一支草原部族——犬戎,頻頻侵犯當時統御中原的西周政權。為了對付犬戎,周王朝建立起烽火臺方便傳遞軍情,臺臺瞭望,隨時調兵。
  • 泰山上的兩個字把漢字魅力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因此泰山文化價值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上世紀許多日本學者到中國學習考察中華文化,都會到泰山。日本學者在導遊的陪伴下,登上了泰山,風景盡收眼底,除了風景,還有一塊石碑吸引了日本學者的目光,石碑上刻有「蟲二」兩字。
  • 始皇還有後人存世嗎?專家:若還能遇到那4個姓,可能是始皇后人
    這裡面絕大部分的姓都比較少有人提及,甚至是絕跡,有一個著名的姓就是其中之一,就是「贏」。不錯,它就是秦始皇的姓,那麼許多人一定會問了,為何秦始皇的姓沒有了?他還有後代嗎?告訴你,如果你遇到這四個姓,或許他們會是秦始皇的後人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