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國名開頭兩個字就是「中華」,這兩個字又可以分為「中土」和「華夏」兩個詞。這兩個詞的背後沉澱著我們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我國的歷史遺產也在沉澱。
經過學者考證,「華夏」一詞最早出現在周代的《尚書周武武成》中。是「華夏雅萬脈,無地自容」。也就是說,無論是中原的華夏民族,還是其他四方的落後民族,都沒有不服從周武王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周王朝時代,我們中國人開始稱自己為「華夏民族」。其他民族被我們稱為「浣熊」。據《尚書正義》記載,華夏的名字是「冠冕妝容是花花,大國是河」。
根據歷史記錄,夏朝之前中國基本上沒有系統的文字記錄,因此夏朝可以說是我國國家的第一個朝代。另外,從夏朝待遇治水開始。為了防洪,非常重視水利管理。
因此,修築城堡、居住和進行水利建設成為夏朝先民的選擇。當時城市的土地被稱為「國家」,以區別於其他遊牧民族。城市裡的人們稱自己為「中國人」或「中國人」。
當時中國是「居住在國家的人」的意思。所以西周以後建國時期分封了800多個諸侯國,這些諸侯國的總稱當時被稱為「諸河」。其他國家被稱為「乙」。如《左傳》所載,「桂不謀夏,李不亂」。
而且,「中」一詞最初在夏朝時代有「國中人」的意思。但是後來有了更深的文化內涵。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覺得自己與三皇聯手壓倒了五帝,其中每一個字都自稱「皇帝」。
如果是皇帝,自己的國家國民也不能太差。所以古人自稱「中國」和「華夏」中各取一個字,用「中華」字送給民眾。當時的始皇帝如此自信,以至於為他創造的大秦帝國取了這麼豪邁的名字。
當時民眾也是那麼自信。這時,「中」不再是「中」的意思。當時國民自信我們的國土在世界的中心,「天地之子為中國」這句話已經深深銘刻在所有人民的心中。
因為只是這個名字,到了漢朝時代,漢朝的強大。大家逐漸自稱「漢人」,但「中華」一詞卻越來越少被提及。但是它仍然深藏在每個人的心中,成為華夏民族心中的精神圖騰,是刻在骨頭上的驕傲。
所以民國時期,中國在風雨交加之際。民國學者梁啓超又回顧了「中華民族」的概念,勾起了中華兒女們長久的回憶,讓我們重拾自豪感。此後,「中華」字也一直使用到現在,雖然最終改變了世事,但中華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