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餘其宅茲中國,自之闢民」。
中國古代,所有朝代雖不以中國為國名,又都以「中國」為通稱。至晚明、清初西方傳教士東來,他們均稱明清兩朝為「中華帝國」,簡稱即是「中國」。康熙二十八年訂立的中俄《尼布楚條約》,是中國與外國劃定邊界的第一個近代主權國家間的條約。籤訂這個條約的中國政府是清朝廷,但使用的國名是中國。
為何一些穿越文會招人喜歡,因為,古代的中國有幾個時代實在是霸氣非常。
尤其是唐朝,至今隔壁鄰居日本,還是仰慕那時的中國,因為,那時他們和中國真的很有差距,於是,派了很多遣唐使來學習。在當時,唐朝也是一個相當開放的朝代,所以,大唐很是樂意傳播自己的優秀文化,以至於,它才會在各方面取得令人炫目的成就。
那時的中國人稱日本為「倭國」,人家日本人很不滿這個稱呼,但是,又沒轍。那時的唐朝,就是氣宇軒昂立於東方,在武則天主抓政權之時,日本就遣使節過來了,希望能改個叫法:「日本」。武則天起初是不允的,在中國歷史上,這些「偏僻」地方就是荒蠻之國,骨子裡從沒正視過它們。
一次,武則天酒喝高了,這位使節不知怎麼又來提了這事,說的很是可憐,武則天大概有些嫌煩了,就點了下頭表示恩準了。這在《史記正義》中有記載:「武后曰日本。」從此,這種稱呼就定下,一直沿用到至今。當然,除了日本外,周圍還有一些國家的國名也是中國皇帝給定的,如:越南。
這國家和中國之間故事頗多,很長一段時間內附屬於中國,但是,內心的獨立意識又特強。而且,它和日本不同,日本早早有了自己的文字,而它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用的中文。1802年,阮福映建立阮朝,他就上書給當時的嘉慶皇帝,希望能冊封他為「南越」國王。
別看這「南越」和「越南」文字都一樣,只不過順序掉了個,但是,其中的深意可是大有文章的。越南一直就窺視著中國的領土,這份上書看著很恭謙,繼續承認清廷是他們的宗主國,但是,實質上就想用這種「偷換概念」的方式,讓中國「承認」廣西是屬於他們的領土。
好在,那時的清廷還是比較清醒的,看出這兩個詞所表述的意思完全不同,於是,嘉慶皇帝就果斷拒絕了,還明確說了理由:「南越」包括的地方可多了,若是追到2000年前,今天的兩廣一帶都可以包括進去,而這時的阮朝又沒挪地方,還在原來的交趾故地,那麼,幹嘛要改稱呼呢?
清廷應該看出了這位阮軍閥的用意,所以說的也不客氣,直接告訴「南越」的名稱「越界」了,而且,清廷的做法也蠻巧妙,既然對方這麼執著於「越」和「南」字,那麼,就乾脆叫「越南」好了。這就是漢字的美妙之處,換了個順序意思完全變了,而阮朝還不得不接受,這可是他們主動提出的。
所以,「越南」這種叫法也一直沿用到至今。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朝鮮。這個國家和中國也是頗多交集,而且還特別喜歡記錄中國皇帝的事情。1392年,朝鮮大將李成桂在大家的支持下,將高麗政權給推翻了,自己做了皇帝。這時他要定一個新的國號,就派人來了中國,讓中國皇帝朱元璋從中挑一個。
當時,李成桂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朝鮮」,這是個古名;另一個是「和寧」,這是他父親為官的地方名字。朱元璋就挑了前者,在他看來,這「朝鮮」二字有歷史意義,而且,還有「朝日鮮明」的意思。這段時間就是史稱的「李氏朝鮮」。越南和朝鮮國名的確定,都和中文的意思有極大的關聯,當時,他們都是中國的附屬國,又都用著中文,故而,這些名字如今看來就總覺得有點親切。
除此之外,還有個國家,它的國名也是得到當時的中國皇帝冊封的。
不丹是在元朝時成為中國的附屬國,到了明朝時,當時的帕竹萬戶侯實力漸盛,慢慢成為了統領者,而帕竹人所信仰宗教也成為主流教派,這個教派擁有四腳神龍,而且,還是個是親華派。由於,這些原因,不丹民眾就很喜歡中國的龍,他們還稱自己的國家是「龍國」,到了後來,他們就請求中國皇帝允許他們以「不丹民族」來定國名,這就是不丹王國的名字由來。
那時的中國真的是實力驚人,所以,這些國家才會「臣服」,甚至,連定國名這樣的大事,都要中國皇帝的點頭。當然,那時大家的覺悟就是那樣,不過,也看出中國的影響力,他們覺得得了中國皇帝的同意,那是一種無上的榮耀。
不過,歷史不可能只停留一個地方,對比一看,有些人難免有些想法,好像這古今的差別有點大。其實,再回頭看看,五胡亂華那陣,中國也相當苦,但是,接下來不就是盛唐了麼,自艾自憐只會滅了自己志氣,抬頭看看世界,再低頭好好走路,誰說未來不會屬於我們。
參考資料:
【《新唐書》、《史記正義》、《明史》、《朝鮮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