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悠久,朝代眾多,那麼中國古代有沒有好的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呢?答案是肯定的,中國古代誕生過許多制度,這些制度涉及方方面面,其中有些制度優越,直至今日仍在使用。秦朝全國統一度量衡標準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下令全國書同文、車同軌,而且還統一了全國度量衡的標準。其中書同文指的是全國各地要使用同一種文字字體來書寫,車同軌指的是全國車輛的車輪距離要一致,而統一度量衡則是指全國各地測量長度、體積和重量的方法和工具要一樣。當時秦始皇剛剛統一六國,而六國在被統一之前的書寫字體、車輪間距以及度量衡的測量標準是不一樣的。
秦始皇要求書同文、車同軌以及統一度量衡的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方便管理整個國家。秦始皇定下的這個制度是一個良好的制度,後來的歷朝歷代基本上也都沿用,這個制度一直被沿用至今。考試選拔人才制度古代的科舉考試實際上就是一種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方式。比起世襲制,察舉制以及九品中正制等選拔人才的方式,科舉制度更具優越性。科舉制度自從隋朝開創以來,一直被沿用到清朝末年。即便是在當代,通過考試的方式選拔人才仍然是主流。所以,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也算是從古代一直沿用至今的一種好的制度。物勒工名制度物勒工名是中國古代生產建設領域的一項制度,這項制度可以簡單理解為製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器物的質量,因為一旦器物出現了質量問題,就可以從器物上的製造者姓名來朔源。物勒工名這項制度在秦朝以前就已經出現了,但是真正把它明文定成制度是在秦朝時期。秦朝之後的歷朝歷代基本上也沿用了這項制度。明太祖朱元璋修建城牆的時候,甚至要求每一塊磚頭上面都要刻上製造者以及監工等人的姓名。朱元璋這麼做一方面是為了保障城牆堅固,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起到震懾的作用,不給豆腐渣工程留下機會。物勒工名這項制度也被一直沿用到現代。也許有的人會說現在的物件上根本就沒有刻上製造者的姓名,但實際上現在只是換了一種形式而已,物勒工名在當代社會依然隨處可見。
史官制度史官制度自古有之,相關資料顯示早在黃帝時期就已經有設置史官。而到了秦漢時期,朝廷專門設立了太史令等史官來記錄歷史和研究歷史。此後的兩晉南北朝沿用了秦漢時期的做法,也都有設置史官負責編修歷史。到了唐朝時期,更是專門設立了編修歷史的史館機構,史官制度開始逐漸規範化。從唐朝往後的各個朝代,也都有專門設置編修歷史的機構和官員。史官制度意義重大,史官們以手中的筆記錄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這不僅為後世研究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而且也能讓後人從過去的歷史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所以史官制度無疑是一項良好的制度,而這項制度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