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中國歷史使用朝代最多的皇宮,是古代絲綢之路東方的起點

2021-01-09 蘊藏知識

未央宮是西漢帝國的大朝正殿,建於漢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劉邦重臣蕭何監造,在秦章臺的基礎上修建而成 ,位於漢長安城地勢最高的西南角龍首原上,因在長安城安門大街之西,又稱西宮。 自未央宮建成之後,西漢皇帝都居住在這裡,成為漢帝國200餘年間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後世人的詩詞中,未央宮已經成為漢宮的代名詞。

西漢以後,未央宮仍是多個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時也被劃為禁苑的一部分,存世1041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 未央宮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之一,總面積有北京紫禁城的六倍之大,亭臺樓榭,山水滄池,布列其中,其建築形制深刻影響了後世宮城建築,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宮城建築的基本格局。

1961年3月4日,未央宮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未央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未央宮前殿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高臺宮殿建築之一。

未央宮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就是在未央宮領取漢武帝的旨意出使西域,從而拉開了轟轟烈烈的鑿空之旅。未央宮揭示了絲路發展初期西漢帝國的都城城市文化特徵和文明發展水平,見證了西漢帝國對絲路開創所發揮的決定性作用。未央宮以其宏大的規模、等級森嚴的建築規格體系,展示了位於絲綢之路東端的亞洲東方文明發展水平。

作為漢帝國權力中心,未央宮是打通西域的決策和指揮中心,見證了漢帝國積極尋求對話與交流、促進了絲綢之路開闢的重要歷史功績,見證了漢長安城在絲綢之路發展歷程中,兼具時間與空間上的雙重起點價值。未央宮以沿用200餘年的東方大帝國權力中心之地位揭示了「絲綢之路」這一人類長距離交通和交流的文化線路之緣起,是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保障。

早在秦代,統治者已注意到以人造山水來美化皇宮環境,如秦始皇就在鹹陽宮東邊修築了蘭池,建造了蓬萊山。但在皇宮之內修建人工湖、築造假山卻是始於西漢未央宮。漢武帝時修築的建章宮繼承了這一傳統,在宮內修了太液池,池中築了蓬萊島,這些作法和池山名稱,一直為後世帝王宮城所仿效、沿用。這裡真值得一來!

相關焦點

  • 絲綢之路,從歷史走到今天
    絲綢之路東起長安(今西安),經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跨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經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地而達地中海東岸(今羅馬),全長7000多公裡,在中國境內總長度達4000多公裡,是一條橫貫亞洲、連接歐亞大陸的古代陸上商貿通道,也是一根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動脈。 絲綢之路沿線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
  • 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與當代啟示
    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  絲綢之路是連接亞歐非三大洲之間的古代文明之路,其形成經歷了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具有內在的歷史動因。  其一,絲綢之路的誕生,順應了東西方商貿往來的現實需求。從考古資料上看,遠至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希臘已經傳入來自中國的絲綢等物品。
  • 中國古代八大古都排名,北京榜首,南京第三,杭州第六
    7、安陽:安陽古稱殷、鄴郡、相州等至今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當時商王盤庚遷都於殷在這個地方在此傳八代十二王,另外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七朝在此建都被稱為古代七朝古都,這裡有很多歷史文化古蹟。
  • 中國歷史上的五大宮殿,你了解多少?
    說起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但是這是些王朝的皇宮叫什麼名字?卻很少人會去關注,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歷史上五大赫赫有名的皇城宮殿。自未央宮建成之後,西漢皇帝都居住在這裡,成為漢帝國兩百餘年間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後世人的詩詞中,未央宮已經成為漢宮的代名詞。
  • 福建最好玩的不是廈門,而是這座歷史名城,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這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是馬可波羅寫的刺桐城。是泉州。泉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它是閩南文化的源頭。它有1750多年的歷史。泉州是福建省的經濟中心和福建的三個中心城市之一。在古泉州港,它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以及在埃及的亞歷山大港。泉州也是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享有「海濱鄒魯」和「光明之城」的美譽。
  •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宮,其中有個皇宮一直保存至今!
    在中國歷史中,每個朝代都或多或少地建造了一些建築,有些建築一直保存至今,我們稱之為古建築。古建築也成了很多遊客想要旅遊參觀的地方,因為通過這些古建築可以了解時代的背景以及文化的發展,也蘊含著一定的底蘊。在我們現在如此發達的社會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古建築,這些建築當作文化遺產一直保留著,並且定期會進行維修加固。
  • 回望新疆:從歷史典籍中走來的絲綢之路
    今天,就讓我們順著時光隧道,沿著歷史的足跡,去追尋絲綢之路上曾發生的故事……01、古絲路的命名和佐證著名的絲綢之路,是指西漢時期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是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 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巔峰之作,如果今天還在,那就沒故宮什麼事了
    說到中國古代的皇宮,在今天大家能第一個想到的也是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北京故宮了,故宮作為明清兩朝幾百年的政治權力中心,在歷經各種滄桑巨變之後,仍然留存到了今天。在成為故宮博物院之後,曾經高不可攀的皇家宮殿,也讓我們尋常百姓得以進去一窺全貌。
  • 十分鐘讀懂古代中國朝代順序
    中國古代史很重要,中國一直以自己的悠久歷史而自豪,國家肯定不希望大家把中國古代史給忘掉。
  • 走進「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紀錄片《重返刺桐城》17日起央視首播
    《重返刺桐城》由泉州廣播電視臺、海峽衛視出品,時長共150分鐘,歷經近4年精心打磨,全面梳理了從古刺桐城到今天泉州城的歷史沿革,貫穿起這座文化名城古代與現代之間的相互聯繫和影響,以此引發觀眾對現實的認知以及對未來的思考。
  • 中國西南唯一的特大城市,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進來了解一下
    成都,簡稱「蓉」,別稱蓉城、錦城,是四川省會的核心城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是四川省的省會和副省級城市,是西南地區科技、商貿、金融的中心和交通樞紐,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
  • 新絲綢之路,十三朝古都不朽之城一一長安城,「大西安」簡介
    西安古稱:(長安)古代中國鼎盛時期(強漢,盛唐)的都城,意為「長治久安」。長安與開羅,雅典,羅馬並稱「世界四大古都」 。西安一面長安自古帝王都,擁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起點。
  • 走進「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紀錄片《重返刺桐城》首播在即
    泉州是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它幾乎囊括了絲綢、茶葉、瓷器以及中國功夫等等這些極具象徵意義的東方符號。在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遠洋航路中,曾經別號刺桐城的泉州,是一個無法繞開的歷史坐標。包括馬可波羅在內的許多海外冒險家,都曾把刺桐城描述成當時世界最大的港口。在中國海洋文明的歷史延續和實證中,泉州都是一個重要的縮影和代表。
  • 山東半島與古代北方海上絲綢之路
    編者按:北方沿海是中外交往的重要通道,自先秦時期就有成熟的海上航線,徐福東渡即循此而行,後來中外民眾頻繁來往於此,形成了著名的北方海上絲綢之路,密切了中國同朝鮮、日本等地的聯繫。   山東半島隔渤海、黃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是中國歷史上與海外交往的東方門戶,也是古代史上著名的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從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和考古發掘資料都可以看出,山東半島的居民是最早走出海外的中國人,對於中華文明在歷史上對海外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 世界四大聖城之一洛陽,中國歷史最久,還是朝代最多的地方
    世界四大聖城之一洛陽,中國歷史最久,還是朝代最多的地方文/凝結論史說起來中國的古都應該就是西安、洛陽和開封了吧!洛陽是我國的第一批的中國歷史名城,這座城市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力,而且還有著世紀歷史的遺產。洛陽是一個蠻大的城市,雖然不是什麼一線二線城市,但是經濟還是較為繁榮的,而且這個城市的人們都比較友好,是一個很現代化的城市。不過這個城市最適合的就是旅遊或者是長期居住。原因為何呢?就讓小編給你們細細道來。
  •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福建的泉州,是個神明「集中度」頗高的地方
    泉州位於廈門東北方向,與臺灣隔海相望,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素有「海濱鄒魯」的美譽。這裡歷史文化積澱豐厚,名勝古蹟星羅棋布,文物瑰寶舉世矚目。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省級27處。泉州是古代「東方第一大港」。
  • 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國真正的歷史文化名城並不是北京,而是這裡
    在很多人到印象中,北京是我國歷史文化最深厚的城市,其實並不是,而是西安。西安,簡稱「鎬」,古稱長安、鎬京,是陝西省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西安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八水潤長安,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起點。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此建都,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西安是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中國國際形象最佳城市之一。
  • 漳州月港開禁 促進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 史上存世最久,經歷十多個朝代的宮殿——未央宮
    未央宮建成之後,西漢皇帝都居住在這裡,成為漢帝國200餘年間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後世人的詩詞中,未央宮已經成為漢宮的代名詞。未央宮有多大呢,有六個紫禁城那麼大,其建築形制深刻影響了後世宮城建築,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宮城建築的基本格局。
  •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
    他「猜想」古代中國與西方之間存在一條商路,起到了溝通東西方經貿的作用。  與公眾認知中將「絲綢之路」作為一個歷史定論而普遍接受不同,學界對於「絲綢之路」是否真實存在一直存有爭論。在李希霍芬以前,正規的歐洲歷史學家很少有人注意到這條從中國通往西方的通道。事實上,真正往來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是斷續而稀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