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半島與古代北方海上絲綢之路

2020-12-12 中國社會科學網

  編者按:北方沿海是中外交往的重要通道,自先秦時期就有成熟的海上航線,徐福東渡即循此而行,後來中外民眾頻繁來往於此,形成了著名的北方海上絲綢之路,密切了中國同朝鮮、日本等地的聯繫。隨著海上航線的貫通,海防也成為重要問題,特別是明清以降,面臨倭寇侵擾、日本入侵朝鮮、列強入侵等問題,北部沿海承擔起拱衛京畿、防禦海上之敵的重任,為此,兩朝統治者採取各種措施加強海防,有得有失,留下了深刻的經驗、教訓。

 

  山東半島隔渤海、黃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是中國歷史上與海外交往的東方門戶,也是古代史上著名的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從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和考古發掘資料都可以看出,山東半島的居民是最早走出海外的中國人,對於中華文明在歷史上對海外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周初年,箕子率五千封地民眾遷徙到朝鮮,是文獻記載的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海外移民。箕子名須臾,是商朝貴族,被封於箕地(今山東萊州、龍口一帶),他因為反對商紂王暴政而被囚禁。周武王滅商,釋放箕子出獄,箕子不願在周為官,率其封地民眾五千人從山東半島北部渡過渤海至遼東半島,又輾轉進入朝鮮北部,建立了古朝鮮國,周武王封其為朝鮮國王。箕子在朝鮮,教民以耕作、禮儀、法治,將中國文化傳播到朝鮮半島,為當地文明進化和社會進步作出了貢獻。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撰寫「箕子碑」,讚譽箕子在朝鮮有「化及民」之功。

  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半島及其沿海已初步形成中日朝居民早期交往的通道。20世紀,在朝鮮西海岸及日本九州地區發現數百件青銅器,其中的銅鐘被日本考古學家考證為來自齊國的「紀侯鍾」,為齊國田氏十鍾之一。類似的青銅器物,沿朝鮮西海岸的慶尚南北道到日本的對馬島、博多灣、北九州等地多有發現,很顯然是中日朝沿海居民沿這條海上交通線相互交往所遺留的器物。文獻記載,齊國給周天子的貢品有「斥山之文皮」,這裡的文皮,是來自朝鮮的虎豹等獸皮,斥山(亦稱赤山)是今榮成市石島鎮,是早期齊國商人與來自朝鮮的商人交易之處,這也是史籍記載最早的海外貿易地之一。

  秦漢時期,是自山東沿海經遼東沿海,再沿朝鮮西海岸南下,渡過對馬海峽到日本九州,再沿瀨戶內海進入日本腹地的這條北方海上絲綢之路正式形成時期。其標誌性的事件就是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東渡事件。徐福是一位長期活動在山東沿海一帶的方士,他利用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的心理,以到海外求仙為名,贏得秦始皇信任,為其準備了遠走海外所必需的人員和物資,然後揚帆東渡,沿著北方海上絲綢之路到了朝鮮半島南部與日本列島。徐福東渡為秦末漢初躲避苛政和戰亂的山東半島居民指出了一條走出海外謀生的途徑,而方士們宣傳的海外有仙山、仙境、仙人,以及不時出現的「海市蜃樓」幻境更是激勵人們走出海外去追求一種理想生活。於是出現了「陳勝等起,天下叛秦,燕、齊、趙民避地朝鮮者數萬口」(《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列傳》)這樣的海外大移民局面。山東半島居民移民朝鮮、日本,有力地推動了兩地社會進步,日本學者認為日本社會從繩文時代(原始社會)進入彌生時代(奴隸社會),是與大量來自中國的移民分不開的。徐福作為中國移民的代表性人物,其遺蹟、遺存也被中日韓三國人民長期保存,並經常舉行紀念活動。

  隋唐時期,是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時期,山東半島是日本、朝鮮各界人士頻繁往來之地。日本遣唐使共來唐朝14次,其中8次有在山東半島活動的記載,前6次遣唐使更是從山東沿海登州往返,隨遣唐使船入唐的日本留學生和學問僧沿北方海上絲路先經山東半島再向西行去長安,學成後再從山東沿海返回日本。如日本法相宗創始人道昭,從山東入唐後進入長安追隨著名佛教大師玄奘學習佛法,九年後回國,不僅創建了日本法相宗,而且還將從唐朝學到的鑿井、架橋等技術在日本加以推廣。著名的日本高僧圓仁前後在山東活動兩年半,足跡遍及山東半島各地。他所著《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一書,真實地記載了當時山東各地的經濟和社會狀況以及新羅和日本人在山東的活動。該書成為後人研究唐代社會史和中外關係史的重要文獻。唐代山東與朝鮮的交往更為頻繁,尤其是新羅王朝統一朝鮮後,新羅移民渡海來到山東半島,在半島各地建立多處居住和活動的新羅坊、新羅院,當時的登州和萊州都成為唐朝與新羅商人貿易的重要場所,來自新羅的商品多達百餘種。曾擔任唐朝軍官、後回國擔任要職的新羅人張保皋就長期活動在山東沿海。他創建了一支頗具規模的商船隊,沿著北方海上絲綢之路往返於唐朝和日本、新羅之間從事商業活動並為往返三國的使節、留學生和學問僧攜帶貨物,提供方便。他還在赤山(今榮成石島)修建了著名的法華院,成為留居山東半島的新羅人節日聚會和做法事的場所,也是往返於此的新羅和日本人臨時留宿的地方。新羅著名學者和詩人崔致遠也是在十二歲那年從新羅渡海經山東進入唐朝留學,中進士後回國為官,最終成為朝鮮著名的文學大師。

  明清時期,自山東半島啟程的北方海上絲路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在明初和明末,明朝到朝鮮的陸路交通受阻,山東沿海成為朝鮮使節入明朝貢的必經之地,他們經海路抵達山東沿海登州、萊州後,再往返於南京或北京。朝鮮使節、文人與山東官員和文人多有詩文交往,互動密切。朝鮮使節還將在中國得到的西方器物和西學知識從山東沿海傳入朝鮮。

  明初,山東半島沿海不斷受到倭寇入犯,明太祖朱元璋多次派出使節到日本勸說其統治者禁絕倭寇,這些使節也是沿著北方海上絲路從朝鮮沿海抵達日本。如洪武三年(1370),萊州府同知趙秩作為明朝使節自萊州渡海至日本九州,面見日本關西統治者懷良。面對懷良死亡威脅恐嚇,趙秩大義凜然,毫不屈服,堅定表達了明朝願意恢復中日友好,並要求日本禁止倭寇入犯的意願,迫使懷良答應了明朝要求,並放回被倭寇擄掠到日本的部分山東沿海等地居民。

  明朝萬曆年間,日本統治者豐臣秀吉大舉入犯朝鮮,應朝鮮國王請求,明朝援軍進入朝鮮抵禦日軍入侵,山東半島成為明朝援助朝鮮的重要後勤基地。尤其是戰爭的後期階段,明軍統帥邢玠調集大批軍需物資從山東半島沿北方海上絲路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朝鮮南方沿海地區,有力地保障了前線明朝官兵的軍需供應,改變了戰爭初期明軍供應不足的被動局面,為贏得援朝戰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間,隨著中日貿易的正常開展,山東半島商人與日本、朝鮮商人的商船往來也多有記載。《清高宗實錄》和《登州府志》都記載了山東半島居民對來此經商在海上遇難的日本、朝鮮商人和船工提供救助之事,當地官府和百姓提供給他們衣服、食物,並安排船隻送他們回國。《清宣宗實錄》還記載了道光十一年(1831)來自琉球的商船在山東日照海邊與當地商人進行菸葉等商品交易。清代中期以後,山東沿海雖然屬於軍事禁區,禁止外國船隻往來,但沿著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中、日、朝人員與商貿往來始終沒有間斷。

  古代北方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中外文明交往通道,它將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傳播到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同時也吸取了來自朝鮮與日本的文化。山東半島作為北方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勤勞勇敢的山東半島居民對開創和推動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作出了貢獻。縱觀歷史變遷,由於受到戰亂、海禁和經濟發展滯後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北方海上絲綢之路也有過沉寂和曲折發展的過程,但它的作用已載入中外交往的史冊中。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有力推動下,古老的北方海上絲綢之路必將展現出新的繁榮與生機,在山東與日本、韓國和朝鮮的經濟文化交流中作出更大的貢獻。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北方海上絲綢之路史研究」(19AZS014)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山東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外關係史創新團隊」)

 

相關焦點

  •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與新加坡早期港口的興衰
    作者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與新加坡早期港口的興衰 胡德坤 王丹桂 摘要 漢武帝時期,新加坡海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所經之地之一。
  • 漳州月港開禁 促進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 遼東山東,衛戍半島 |Booker不客
    在他的南北兩側,矗立著兩個體量相當的省份,它們都心照不宣地把自己的觸角伸向海洋,將首都北京這顆耀眼的鑽石牢牢地鑲嵌在祖國的大地上,這兩省便是遼寧和山東,它們的觸角就是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古代的中國人將守衛京畿的部隊稱作衛戍部隊,那麼以此推論,拱衛京畿的遼東山東半島自然可稱之為「衛戍半島」,兩半島緣何稱之為衛戍?它們能夠承擔起首都保衛任務嗎?
  • 中國歷史: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
    與此同時,揚州港還大量出口唐三彩,據考察,在今東亞、東南亞和西亞一帶發現了大量唐三彩大量陶瓷器的出口,使得海上絲綢之路又多了一個美稱:「陶瓷之路」。揚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又是怎樣的呢?據考古資料顯示,中國與朝鮮的交往大致經過這樣的路線:外國商船沿著朝鮮半島西側近海航行,到山東半島北部的登州後改為陸行,到濟水入淮河,沿淮南運河抵揚州。
  • 深圳赤灣曾是海上絲綢之路重埠 打造新絲路還有多遠?
    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絲綢之路:對話之路綜合考察」項目。1990年,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此後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廣為人知,被廣泛使用。  在公元前後幾個世紀裡,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希臘、羅馬、埃及等文明古國不約而同地致力於經營海上交通與海洋貿易,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貫通作出了各自的重要貢獻。
  • 「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上的移民與貿易」學術研討會在泉州召開
    眾所周知,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它向東連接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向西遠達印度洋地區,甚至地中海地區。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僧侶、旅行者梯山航海,雲集於此,使泉州成為國際商貿都會。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摩尼教、印度教在此匯聚,使泉州成為多種文化交融的世界文化名城。
  • 林宏宇:「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戰略意義透析
    原標題:「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戰略意義透析   習近平主席2013年10月在印尼國會演講時提出要構建面向21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這個提法在2014年3月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得到進一步印證,他強調指出「我國要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 客從海上來 | 江蘇海上絲綢之路故事裡的外國人
    達摩沿著今天所說的海上絲綢之路,從印度抵達廣州,又被梁武帝專程請到南京,然而這次對話後達摩就「一葦渡江」,北上去了嵩山。  這段禪宗公案,胡適認為沒有,馮友蘭認為有,既神秘又傳奇。作為海絲與大運河的交匯地,東部沿海的江蘇在歷史上出現過無數渡海而來的外國人甚至外國移民,在7月11日世界海洋日到來之際,讓我們走進那些塵封已久的歷史故事,走近那些海上來客。
  • 上川島將打造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記者近日從有關部門了解到,臺山計劃把川島鎮大洲小學舊址改造修建成上川島「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場館改造和海上絲綢之路遺產文化內涵展示設計將同步進行。上川島風光當前,臺山正爭取將上川貿易島「海上絲綢之路」史跡點納入國家申遺預備名錄。
  • 從交通和出土文物兩個角度出發,結合海上絲綢之路,談談織錦文化
    從不同朝代的交通看織錦與絲綢之路的關係:①漢唐時期開闢的海上絲綢之路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開通了聯繫東南亞和印度的海上絲綢之路,在海上絲綢之路開闢之後,中國的絲綢開始進入印度並與地中海的羅馬商人進行交易。據史書記載,當時的羅馬人特別喜歡中國的絲織品,據《博物志》記載,羅馬每年購買從中國流入印度及阿拉伯半島的錢,不少於一億羅馬幣。足以可見羅馬對中國絲織品的需求量之大。② 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裡阿諾斯,在書中曾經這樣描述中國古代時期的航海圖景。
  • 遊海陵島,看南海一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重溫古代航海的神奇
    去位於廣東陽江市海陵島和南海一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看看,一直是我們的一個想法。終於在一個天氣非常不錯情況下,我們自駕遊起,從臺山出發,沿著廣海高速公路,我們一路向陽江方向前進。十多分鐘後,我們來到南海一號既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特殊的像海浪浪花的建築。先到售票處購買了門票,每人80元。拿到門票後,走向博物館正門,開始參觀之旅。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位於十裡銀灘金色的沙灘上,是以"南海1號"宋代古沉船保護、開發與研究為主題,展現出水文物及水下考古現場發掘動態演示過程為特色,是世界首個水下考古專題博物館。
  • 新起點 新徵程 | 再看山東港口煙臺港
    她處山東半島東端扼渤海、鄰國際主航道與遼東、日韓隔海相望矗立於東北亞經濟圈核心是山東港口的北翼門戶新起點 新徵程今天讓我們再看山東港口煙臺港煙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中國北方最早開埠的通商口岸1861年8月22日煙臺與煙臺港開始了共繪「城因港立,港以城興海陸聯動,共生共榮」的恢弘歷史畫卷
  • 衝繩島:海上絲路古東海航線中轉站
    > 作者簡介:   眾所周知,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與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這條萌芽和發展於商周與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的古老海上航線,在唐宋時期達到鼎盛。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以南海經過印度洋和紅海通往東非和歐洲的南海航線為主,但通往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也是重要的黃金通道。尤其是唐宋時期,山東半島和江浙沿海港口成為中日韓海上貿易的基地。從當時的航海條件和直線距離看,中國通往日本和韓國的中轉站主要是衝繩,這在相關文獻記載中也得到了印證。
  • 美麗的山東半島威海灣,有一座「海上仙山」
    2020春已至,界面新聞山東頻道聯合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待到「疫」淨花開,摘下口罩的那一天,我們在威海劉公島等你。美麗的山東半島威海灣,有一座「海上仙山」,正在等待你的到來。天下鹹寧,四海皆安劉公島位於我國山東半島東端威海灣灣口,島面積3.15平方公裡,島岸線長14.95公裡,素有「東隅屏藩」和「不沉的戰艦」之稱;島上峰巒起伏,其北部海蝕崖直立陡峭,南部平緩綿延,森林覆蓋率達87%,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譽。
  • 能否從萊州灣到膠州灣挖一條運河,將山東半島變成島?
    如果你看山東省的地圖,可能會有一個想法,就是在萊州灣和膠州灣之間挖一條運河,連通渤海和黃海,這樣渤海灣裡的遠洋貨輪就可以不用繞山東半島轉一圈,就可以很快南下了。其實,很早就有人提出過這樣的想法,而且在古代也曾經就這麼幹過。
  • 振興北方:北方的崛起應從山東開始,山東半島力爭國內第五極
    這對於我國的經濟來說也是一個相當嚴峻的問題,如何讓北方的經濟再次活躍,這是很多人想要搞清楚的問題。整個北方地區,最先衰落的無疑是東北三省。在民間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投資不過山海關」。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目前東北存在的嚴峻的問題:很多企業不願意紮根東北發展。企業不投資,地區就難以發展。
  • 青島踏上「太平洋海上絲綢之路」
    歷史上,中拉開闢了「太平洋海上絲綢之路」,現在,雙方將共同描繪共建「一帶一路」新藍圖,打造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之路。10月30日至11月7日,青島市組建代表團走進巴西、阿根廷、古巴,拓展雙向交流合作。在上述三國,青島市代表團廣泛接觸當地政界和工商企業界人士,拜訪當地相關商務機構,先後舉辦三場商務交流會,達成多項務實合作。
  • 板橋鎮北方唯一市舶司遺址 書寫商貿重鎮繁華
    板橋鎮作為北方最大的對外貿易口岸,將河運和海運連接起來,使得山東半島豐富的物產通過陸路、水路集散,再由海路輸出。    「別看現在這裡距離膠州灣有幾十公裡,那是因為海岸淤積的緣故,在古代,這裡非常靠近膠州灣。」林玉海說,當時大商船靠近膠州灣停泊,然後貨物通過小船經雲溪河轉運上岸。
  • 歷史學研究 | 日本的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成就、趨勢及其啟示
    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從事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涉及的著作有《中國南海古代交通叢考》《宋代之市舶司與市舶條例》《東西交涉史研究》等。他在《中國南海古代交通叢考》中詳細考察了中國與南海諸國和南亞印度交往的情況,認為早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就已經開闢了從南海到印度的海上航線,交換的商品有黃金、奇石、珍珠和「雜繒」。在與西方交往方面,認為自公元2世紀中葉起,中國與西方海上直接交通已經開始,到226年益臻頻繁。
  • 海南省唯一的歷史文化名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鎮
    海口市,別稱「椰城」,海南省省會,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鎮,也是中國疆域最南端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騎樓老街建築群初步形成於1920年代至1940年代,由於騎樓街區的發展源於海上貿易與航運的發展,當時的航線可到達曼谷、吉隆坡、新加坡、西貢、海防以及香港、廈門等地,因而將各地的建築風格和樣式帶到海口,形成了歐亞混合的城市風貌。海口人文薈萃,如兩伏波將軍、冼太夫人、五公、蘇東坡、白玉蟾、丘浚、海瑞等歷史名人,都曾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