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交通和出土文物兩個角度出發,結合海上絲綢之路,談談織錦文化

2020-12-12 早安讀書

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從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從東南亞到印度,越過印度洋進入波斯灣,再到達阿拉伯等地,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明代因為歐洲殖民者的入侵,加上福建漳州月港對私人港口的開放,把中國的織品途徑太平洋運送到了美洲大陸,後經大西洋再運輸到歐洲各地,這也逐漸形成了貫穿東西方的全球貿易航線。

由於絲綢之路的發展,讓中西方的藝術有了交融。

作為對外貿易的商品之一,中國的絲織品也被源源不斷的運輸到世界,並廣受各國人民的喜愛。

這篇文章將從交通和出土文物的兩個角度出發,結合海上絲綢之路,介紹一下織錦文化。

何為織錦?

織錦,簡單來說就是用染好顏色的彩線,經過提花和織造等工藝織出有圖案的織物。

據記載,早在殷商時代,中國就已經開始出現了絲織物。

周代的絲織物花紋非常五彩繽紛,技術比較熟練。漢代開始設置織室,專門給宮中製作。因為絲綢之路的影響,自漢武帝後,中國的織錦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了世界各國。

①南京雲錦

南京雲錦

南晉專門設置了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距離現在已經有了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南京雲錦就是其中最著名的絲質工藝品。

古代的絲織物中「錦」體現了最高技術水平的織物,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

直到現在,雲錦依舊保持著傳統的手工織造手藝且無法用機器代替。

中國精美的絲織品因為絲綢之路,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商品,而南京雲錦也是最能體現出當時技術和藝術的文明產物之一。

②四川蜀錦

四川在古代被稱作「蜀國」,也是桑蠶絲綢業最早的起源地。

蜀錦算是織錦種類中最久遠的一種,起於秦漢,盛於唐宋,因產於蜀地得名。在絲綢之路的影響下,蜀錦不斷地向外輸出,不僅加快了絲綢業的發展,也增強了東西方文化間的交流。

蜀錦中的寓合紋樣常常蘊含著吉祥,如意等,它也成了我們錦緞圖案的一個重要特徵,繡出來的是圖案,但是織進去的則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

③ 蘇州宋錦

蘇州宋錦

宋錦產自江蘇蘇州,因為其織造技術獨特,織於北宋而得名。

它分為重錦和細錦。重錦一般是用於宮殿的陳設,而細錦則是用於服裝。

蘇州宋錦有「錦繡之冠」的美稱,並與剛才提到的南京雲錦,四川蜀錦並稱為我國最著名的三大名錦。

宋錦的紋路更精密細緻,在色彩上也相對豔麗,有著古典的韻味。

從不同朝代的交通看織錦與絲綢之路的關係:

①漢唐時期開闢的海上絲綢之路

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開通了聯繫東南亞和印度的海上絲綢之路,在海上絲綢之路開闢之後,中國的絲綢開始進入印度並與地中海的羅馬商人進行交易。

據史書記載,當時的羅馬人特別喜歡中國的絲織品,據《博物志》記載,羅馬每年購買從中國流入印度及阿拉伯半島的錢,不少於一億羅馬幣。足以可見羅馬對中國絲織品的需求量之大。

② 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裡阿諾斯,在書中曾經這樣描述中國古代時期的航海圖景。

"宋元時代,在絲綢之路上展開了四通八達並且前所未有的商品及其技術交流。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人們交換原料與商品,變革技術和市場。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思想藝術的交流也達到了空前的提升。"

到了南宋時期,與少數民族的戰亂導致軍費開支大,於是開始擴大海外貿易來增加國家收入,這也讓海上絲綢之路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當時的泉州港進入了繁盛時期,不管是國內的商人還是外國的商船都可進入泉州或者廣州進行貿易。 外國商人多是阿拉伯人,當時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從泉州回國的時候就曾驚嘆泉州港的繁榮,堆積如上的貨物,大批的商人都聚集在此。

③ 明朝中葉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到了明朝,除了海外貿易之外,明成祖朱棣主張「朝貢貿易」,鼓勵海外國家入明朝貢,並派出鄭和下西洋,將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到另一個巔峰階段。

他把中國引以為傲的絲綢、錦緞等紡織品帶到了世界,歷時28年先後七次下西洋,這艘載著中國文化基因和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特產的船,把我國的中國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等傳播海外。

文化間的交流不是單向的,雙向的交流不僅讓世界了解中國,也讓中國了解了西方的文化。中華民族極強的融合能力讓我們不斷完善自己的文化,創造出了很多具有中西方特色的文化遺產。

從出土文物看織錦與絲綢之路的關係:

為了尋覓古代文明的蹤跡,考古學家先後在敦煌,新疆,巴楚等地發現了大量的漢唐時期的絲織遺物。唐代前後的絲織遺物甚至還在北歐維京時期的瑞典遺址中發現。

這些出土的文物代表著古代的中國文明,也讓現在的人們可以從這些出土文物中感受到織錦在絲綢之路中的發展和變遷。

① 北朝紅地雲珠日天錦

北朝紅地雲珠日天錦

北朝紅地雲珠日天錦,是出自北朝時期平紋經錦。1983年,在青海省都蘭縣出土。

這間織錦圖案融合了絲綢之路沿途的各種元素,比如駕車出行的太陽神是歐洲的產物,駕車所用的有翅膀的馬是希臘神話,而聯珠紋則是波斯的特徵。

文物中呈現的人物服飾中帶有非常明顯的西域風格。這是一件融合了地中海以及東南海的文化藝術而創造出的作品。它的出土也為研究邊疆少數民族,東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② 北宋靈鷲紋錦袍

北宋靈鷲紋錦袍是北宋出土的一件織錦,1953年出土於新疆阿拉爾墓地。叫它「靈鷲紋錦袍」是因為它的紋樣花紋以花樹裝飾,樹的兩側為相背引頸而立的神鳥 - 靈鷲。

在古代波斯瑣曼亞斯德教中,靈鷲認為是靈魂的守護神,而生命之樹則象徵著不朽,再加上獨特的聯珠紋更顯特別。它是目前為止中國出土最完整的織錦袍服,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③ 團窠聯珠翼馬紋錦

團窠聯珠翼馬紋錦

第一眼看這件出土文物,就感受到了濃濃的異國風情。圖中的圖案叫「聯珠團窠」。

外面的聯珠圖案非常別致,而且在團窠外裝飾著十字賓花圖案。團窠之中的圖案是是翼馬紋樣。

翼馬是古希臘神話中海神波塞冬與美杜莎之子珀伽索斯,他是一匹長有雙翼的馬,據說它的馬蹄踩過的地方就會有泉水流出,並且飲用後的人就會獲得靈感。

絲綢之路讓中西方的文化交融,把神秘的宗教氣息和異域風情帶入了織棉設計中。

織錦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意義

海上絲綢之路將我國的織錦文化帶向了全世界,海洋貿易的不斷發展讓世界了解了中華民族的文明。

從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始,海上絲綢之路逐漸變成了一條貫穿東西方的全球貿易航線。它讓中國的文化的產物絲織物不斷的被運輸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讓中西方的藝術交融。

「畫」、「織」合一的織錦通過大量的圖形藝術,精湛的手工技術,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下,把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創造出了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海上絲綢之路帶去的是絲綢和物品,帶來的則是民族的融合。

我們的共同努力讓民間文化之花越開越鮮豔,讓中華民族的文化春天永恆。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與變遷》 李金明

《中國民俗文化叢書:織錦》趙屹 田源

相關焦點

  • 展覽預告︱長江文明物語——長江文明與海上絲綢之路展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動長江流域文明交流互鑑,提升長江文化藝術節活動品質。張家港市與中國文物報社合作,聯合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四川省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館、景德鎮御窯博物館、景德鎮陶瓷民俗博物館等長江岸線博物館,共同推出「長江文明物語——長江文明與海上絲綢之路展」。
  •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與新加坡早期港口的興衰
    公元7世紀後作為室利佛逝屬國的古新加坡已初具港口形態,是海上絲綢之路必經的停靠點和貿易站之一。室利佛逝的式微和元朝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直接促使13世紀末14世紀古新加坡崛起成為繁榮的國際港口和區域商業中心。而明朝中國海洋貿易政策的變化,直接導致14世紀之後古新加坡港口的湮沒。新加坡早期港口的興衰與海上絲綢之路息息相關。
  • 民族的 時尚的 創新的——織錦藝術裡的文化基因
    正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展出的「經綸造化——中國民族織錦文化特展」,精選了中國民族博物館的150件民族織錦精品及大量珍貴圖片和史料,涵蓋我國16個民族的18個錦種,集中呈現了織錦的多元特性與魅力。
  • 國內首列手繪卡通專列亮相 展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元素
    林波 攝  中新網寧波5月20日電(見習記者 林波)5月20日,寧波軌道交通推出以寧波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為主元素的「海絲文明」號專列,不少市民提前嘗鮮體驗。據悉,「海絲文明」號專列將於5月21日在寧波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正式上線運營,這是寧波軌道交通響應「一帶一路」戰略而推出的重要舉措,也是國內首列手繪卡通專列。
  • 上川島將打造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記者近日從有關部門了解到,臺山計劃把川島鎮大洲小學舊址改造修建成上川島「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場館改造和海上絲綢之路遺產文化內涵展示設計將同步進行。據介紹,從2014年起臺山抓緊開展相關史跡點的資料收集、考古調查和文獻研究工作。同年11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海絲申遺點進行考古勘探調查,並出具考古調查報告,為臺山申遺文本和規劃的編制提供考古證據。
  • 海上絲綢之路與中華文明早期傳播
    【關鍵詞】海上絲綢之路 文化傳播 一帶一路【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曾說,「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1405年6月15日,明朝大臣鄭和率領由62艘海船和2.7萬餘人組成的遠洋艦隊,從泉州港出發,揚帆遠航,出使西洋,拉開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序幕。
  • 新年藝術之旅,去博物館感受絲綢之路
    」五個部分,通過大量文物以及照片、圖表、沙盤、模型和繪畫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方式,以物證史、以史鑑今,從挖掘和展現具有現代海關職能的古代關塞在絲綢之路上的作用、影響入手,旨在為當前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歷史思考。
  • 回望新疆:從歷史典籍中走來的絲綢之路
    比如: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出土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以及還出土了不少漢晉時期的絲織品;二十世紀初外國探險家在新疆樓蘭發掘出東漢時期的絲綢製品殘片,包括一幅寫著「延年益壽」隸書字體的錦面等。與漢朝不同的是,唐在西域、中亞控制區建立了統治秩序,西域小國林立的歷史結束,從而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絲綢之路有數條幹線和支線,有草原絲綢之路、綠洲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西南絲綢之路。
  • 探尋海上絲綢之路文化
    通訊員 黎國偉 供    12月8日上午,百名兩岸青年參加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探尋之旅交流活動,在雷州市清端園陳璸故居舉行閉營儀式,圓滿落幕。    據了解,12月4日至8日,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以「走到一起來,夢想更精彩」為主題,設計了九條特色精品線路,其中第七線路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探尋之旅。
  • 揭秘「五星出東方」織錦,每釐米有220根經線,為何成為孤品?
    最近,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推出了「千山共色——絲綢之路文明特展」,在70餘件精美展品中,有一件非常珍貴的文物,那就是「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膊(展出的為複製品)。何為護膊?就是綁在手臂上,保護胳膊用的織錦。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的一座墓葬中發現了它。
  • 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國水下考古概述
    這些水下考古工作都取得了許多重要的學術成果,對海上絲綢之路及其相關問題研究都有重要參考價值和意義。此後將該沉船命名為「南海Ⅰ號」,中國歷史博物館(後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組織專業人員進行水下考古調查直至2004年,採集了數千件的陶瓷器和其他文物標本[6]。2007年對「南海Ⅰ號」沉船進行了整體打撈,將船體隨同船上遺物整體移入陽江市的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內進行考古發掘[7]。現已基本完成船內遺物的發掘清理。
  • 絲綢之路上的粟特織錦
    對於絲綢之路考古來說,這些發現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那些色彩繽紛的中外古絲綢。20世紀初,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M.A. Stein)在樓蘭LC墓地發現大批東漢絲綢,揭開了絲綢之路出土紡織品研究之序幕。東漢絲綢20世紀30年代,法國考古隊在羅馬帝國東境——敘利亞的帕爾米拉遺址,也發現了東漢絲綢殘片。
  • 再現海上絲路輝煌 為「黑石號」沉船中「江心鏡」創作傳奇故事,
    今年中新建交30周年重大文化交流項目,《絲路江心鏡》作為獻禮之作,關注著亞洲文明與世界文化交融。   文學和展覽,了解亞洲文明的角度  「蠶在吐絲的時候,沒想到會吐出一條絲綢之路」,在分享創作初衷時,張露談到最喜歡詩人艾青的一句詩,就像她第一次與江心鏡在新加坡邂逅,未曾想到「黑石號」會在2020年駛進上海博物館。
  • 唐蕃古道上的金銀器和絲織品
    通過敦煌文書資料,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它建立了一套驛站制度來對這些路線進行管理,和東方的中原大唐王朝、中亞以及西亞等地區保持了密切的聯繫。因此,從歷史上「高原絲路」的形成來審視吐蕃王朝的文化創造,這是我們今天講座所涉及的吐蕃金銀器和絲綢文物的一個大的歷史背景。
  • 日本學者1968年就提出「海上絲綢之路」概念
    在這些出土文物中,關於中國陶瓷的記錄備受關注,引導啟示我們著眼於文獻資料中被忽略的史料。近年來,中國屢屢發布水下考古學成果。李慶新的《「南海I號」與海上絲綢之路》(五洲傳播出版社、2010年1月)一書就是其中之一。水下考古學發現沉沒在海底的船舶,從船舶與大量貨物的考古研究中,獲得更多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新知識。
  • 歷史學研究 | 日本的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成就、趨勢及其啟示
    並且,古代以絲綢為中心的中國物品被運至南亞和西亞,玻璃、香料等珍貴物品從西方運到東方。」日本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內容極其複雜豐富,幾乎涉及東西方交通的所有方面,無論從學術發展的角度,還是從今天「一帶一路」建設的角度,都有必要對其做一次認真的梳理總結。日本的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前後已經有近一百年時間,可以說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日本學術研究的卓犖成就,也可以看作其學術研究的一條線索。
  • 50元看看絲綢之路沿線13個國家的文物是否值錢
    景德鎮窯藍白雙鳳紋玉壺彈簧瓶中國展覽由「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板塊組成,選取不同時期、不同類別的234件(套)歷史文物,展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包括人口遷徙、經貿交流、科技交流、宗教交流等,以及生產生活方式、文化藝術等的相互影響。
  • 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承千年絲路文化,奏響海上絲綢之路...
    (東博社記者/黃利霞)2000多年前,一條以中國徐聞港、合浦港等港口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貿易網絡。海上絲綢之路作為古代中國與東南亞、西亞、北非,乃至歐洲之間文化貿易往來的海上航線,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
  • 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從歷史的碎片重讀「北庭與絲綢之路」
    北庭故城北庭是唐代北庭大都護府所在地,曾是天山以北軍政、經濟、交通、宗教與文化的中心,處於絲綢之路北道的交通要道,久負盛名。北庭故城先後為宋遼(西遼)時期的高昌回鶻王國、蒙元所沿用。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榮新江以《絲綢之路與北庭的多元文化》為題,以吐魯番出土北庭相關文書為基礎,展現北庭學史料研究的多元性,認為高昌回鶻時期,北庭商業繁榮,多種宗教並存,道教、佛教、摩尼教在北庭成為主流宗教信仰,從出土文書證實北庭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多元經濟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事實,闡述北庭學研究對維護新疆穩定和民族團結的現實意義和政治意義。
  • 深圳赤灣曾是海上絲綢之路重埠 打造新絲路還有多遠?
    對深圳而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既是一個全新的徵途,更是一個難得的機遇。重振這條黃金海路,不僅僅是船隊與帆影的簡單重現,更是經貿合作、文化傳播和城市影響力「借船出海」的新橋梁。  對此,許勤市長曾發出鏗鏘之音:「要將深圳打造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城市」。  如何抓住國家戰略實施的契機,實現深圳更大的開放和更好更快的發展?深圳該如何積極作為,搶佔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