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從歷史走到今天

2020-12-16 人民網

本月22日,我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聯合提交的「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道路網」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絲綢之路東起長安(今西安),經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跨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經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地而達地中海東岸(今羅馬),全長7000多公裡,在中國境內總長度達4000多公裡,是一條橫貫亞洲、連接歐亞大陸的古代陸上商貿通道,也是一根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動脈。

絲綢之路沿線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據統計,僅絲綢之路中國段就擁有13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5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等,每一處都帶著歷史的溫度,綿延著光華。本版特輯其中3處風光,它們作為絲綢之路上的瑰麗存在,足以證明這條古老通道的美與傳奇。

陝西:悠悠古道源西安

西安,悠悠絲綢古道的起點。今年9月,2014中國絲綢之路國際旅遊博覽會將在西安舉辦。

在此次「申遺」中,陝西省共有7處遺產點名列目錄,分別是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張騫墓、彬縣大佛寺石窟。

遊歷西安,是尋訪「絲綢之路」陝西段的重中之重。

「西有羅馬,東有長安」,是西安曾經的歷史地位的生動寫照。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西安曾有過不同的名字,如西周之豐鎬、秦之鹹陽、漢唐之長安等。唐代建都長安,當時的長安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人口超百萬的城市。以無可爭議的地位成為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東起長安,穿過河西到西域,再到中亞,便連成一條貫穿歐亞的地球上最長的「陽關大道」。通過這條大道,整個世界開始享用到中國人所擁有的養蠶術、金銀器製造術、煉鋼術、打井技術等,令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西安城並不大,從鐘鼓樓到東南西北四個城門,每條大街用不了多久就可以走完。西安的主要商業區圍繞著鐘樓,那聳立在市中心雕龍畫柱的鐘鼓樓、那街邊的古建築,還有那紅燈高掛的古城牆,都向人們昭示著這座城市厚重的底蘊。

當地有一種說法,「不去大雁塔,不算到西安」。因此,大雁塔往往成為遊客的必至之地。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是唐朝佛教建築藝術傑作。這座樓閣式磚塔,塔通高64.5米,塔身為七層,塔體呈方形錐體。塔體各層均以青磚模仿唐代建築砌簷柱、鬥拱、欄額、檀枋、簷椽、飛椽等仿木結構,結構嚴謹。塔內有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供遊人憑欄遠眺。

唐代詩人岑參曾在詩中贊道:「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大雁塔的恢宏氣勢,噴薄而出。

大雁塔的底層特別有看頭,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畫面線條遒勁流暢,傳為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底層南門洞兩側鑲嵌著唐代書法家褚遂良所書,唐太宗李世民所撰 《大唐三藏聖教序》及唐高宗李治所撰《述三藏聖教序記》兩通石碑,人稱「二聖三絕碑」,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這座有著厚重歷史底蘊的城市裡,今天的遊客依然可以通過那些名勝古蹟,與當時的時光相遇。比如西安古城牆、陝西歷史博物館、兵馬俑、碑林等。

甘肅:莫高窟聽「飛天」的呼吸

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通向中亞、西亞的陸上交通 「絲綢之路」。東西方物產、文化及宗教開啟了一次融匯交流。佛教自印度進入中國後,沿路留下了大量石窟文化,其中以莫高窟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

沒有到過敦煌,等於沒有跋涉過絲綢之路;沒有到過莫高窟,也等於沒有到過敦煌。

莫高窟位於甘肅敦煌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於366年,後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形成一座規模宏大的石窟群。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是世界佛教藝術的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二十世紀初在這裡又發現了藏經洞,洞內藏有從4-10世紀的寫經、文書和文物五六萬件,形成了敦煌學。

莫高窟藝術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分是壁畫。在莫高窟各個時代的壁畫中,有生產勞動場面、社會生活場景、衣冠服飾制度、古代建築造型以及音樂、舞蹈、雜技的畫面,也有記錄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事實,西方學者將敦煌壁畫稱作「牆壁上的圖書館」。

走進莫高窟這座世界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人們感受的是歷史文脈的長河在眼前涓涓流淌。

洞窟的壁畫和彩塑莊嚴神秘,肅穆端莊的佛影,飄舞靈動的飛天,讓人不由地屏息凝視,仿佛可以聽得見飛天的呼吸聲。

窟內共有彩色佛像兩千多尊,最大的一個高達33米。若將壁畫排列,可伸展30多公裡,堪稱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畫廊。

歷史上莫高窟為絲綢之路的一處戰略要地,金戈鐵馬、商隊駝鈴、胡笳羌笛……過往的輝煌,重墨難書。它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多種宗教文化知識的交匯處。

文化學者餘秋雨遊歷莫高窟後,感慨萬分:莫高窟可以傲視異邦古蹟的地方,就在於它是一個多年的層層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新疆: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眾所周知,絲綢之路新疆段是文化多元區。

公元前114年,張騫通西域,收集了塔裡木盆地周邊和帕米爾以西地區的詳細資料。絲綢之路新疆段是距離最長、人文和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區域,有帕米爾、天山、崑崙山,塔裡木河、羅布泊、孔雀河、葉爾羌河、塔裡木盆地、吐魯番—哈密盆地、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等自然景觀和交河、高昌、尼雅、喀什等諸多城市足跡。

當年,一曲著名的《吐魯番的葡萄熟了》令無數遊人尋聲走進新疆吐魯番。而如今令當地人自豪的是,在此次絲綢之路「申遺」名錄新疆段中,榜上有名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均位於吐魯番地區。

高昌故城位於吐魯番市城東約40多公裡的阿斯塔那村。城垣用夯土築成,略呈正方形。高昌故城分外城、內城和宮城三大部分,布局略似唐代長安。城垣大部分殘存,高四米多,城內建築遺址遍布。

外城西南隅有一寺院遺址,寺門、廣場、殿堂、高塔和佛龕都可看到。內城有一高大建築群「可汗堡」頗具看點,外牆15米高,可攀登上去俯視全城。高昌故城為我國現存較完整的古城遺址,史學考古研究價值不可多得,也是許多歷史愛好者到吐魯番的必去之地。

而對於喜愛自然風光的遊人而言,絕不會錯過吐魯番葡萄溝的風光。

坐落於吐魯番市東北的葡萄溝系火焰山西側的一個峽谷,溝谷狹長平緩。溝谷西岸,崖壁陡峭,猶如屏障;溝內,溪流環繞,水質純淨。葡萄溝如一條綠色綢帶,飄逸其間。

吐魯番盆地種植葡萄歷史悠久,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據《史記·大宛列使》和《漢書·西域使》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就發現這裡種植葡萄,並將其引人內地。葡萄溝以盛產優質葡萄而聞名中外。主要種植無核白葡萄,還有馬奶子、紅葡萄等13個品種。葡萄晶瑩似珠,豔如瑪瑙,綠若翡翠。

到了8月,進入葡萄旺季,慕名而來的遊客不僅在此可以品嘗到世界上最甜的葡萄,還能欣賞到維吾爾族姑娘和小夥那熱情奔放的舞姿。

8月的吐魯番氣溫常在42℃以上,火焰山的地面溫度更是高達80℃,而在葡萄溝溪流兩側,則是一派清涼世界。葡萄架遍布,藤蔓層層,綠意蔥蔥。四周是茂密的白楊林,花草果樹點綴其間,村舍錯落有致地排列在緩坡上。遊人信步葡萄架下,仰首觀賞顆粒飽滿、色澤悅目的葡萄,有的乾脆坐在葡萄架下,邊摘邊品嘗。長廊盡頭,碑石上「葡萄溝」三個鮮紅大字,是許多遊人留影的背景。(記者 任春)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是怎樣的一條路
    【編者按】有人說:絲綢之路名不符實?絲綢之路是否真實存在?絲綢之路上賣得最多的是絲綢嗎?絲綢之路在唐代以後就消失了?玄奘與悟空走的絲綢之路是一樣的嗎?這些歷史教科書上答得似是而非的問題,你的答案是什麼?
  •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究竟是什麼樣子?很多人對這一點恐怕並不甚了了。深入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絲綢之路與其說是一段史實,不如說是一個被塑造出的概念。而人們為何要塑造它?這個問題的背後蘊含著別樣深意。
  • 葛劍雄 | 絲綢之路與西南歷史交通地理
    一、絲綢之路誰開闢,何時開闢?自2013年中央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絲綢之路成為大家研究、議論、發揮、想像的熱點。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第一次提出「絲綢之路」的概念。1980年,日本學者首先使用「海上絲綢之路」的名稱。今天我們的「一帶一路」倡議,完全是一次偉大創新。
  • 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與當代啟示
    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  絲綢之路是連接亞歐非三大洲之間的古代文明之路,其形成經歷了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具有內在的歷史動因。  其一,絲綢之路的誕生,順應了東西方商貿往來的現實需求。從考古資料上看,遠至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希臘已經傳入來自中國的絲綢等物品。
  • 李伯重做客新人文講座 講解絲綢之路的歷史與啟示
    清華新聞網10月12日電(通訊員 張聲龍)10月8日,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李伯重先生做客清華大學新人文講座,以「全球經濟史視野中的絲綢之路」為題,為到場的百餘名師生旁徵博引、深入淺出地講解了經濟史視角下絲綢之路的歷史與啟示。
  •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文化交流
    玄奘西行求法 2016年高考歷史題中有一道題,就是通過玄奘西行與鑑真東渡的故事,讓學生解讀材料,提煉觀點,並結合中國古代史的其他相關史實,加以論述。其中就廣泛涉及到「絲綢之路」繁榮時期的大唐盛況。此時的中國,正主導著世界潮流,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輻射世界。
  • 穿越歷史的絲綢之路
    就如此次在盧卡的展覽,在浙江省文化廳指導下,中國絲綢博物館近年來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外展,受到國外廣大觀眾的歡迎和喜愛。  杭州的盧卡的,誰能辨識他鄉與故鄉  絲綢和絲綢之路對義大利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選擇在盧卡舉辦這一題材的展覽更不同於其他地區。杭州和盧卡分別作為中意兩國「絲綢之府」悠久的絲綢文化的歷史積澱,為展覽的成功舉辦也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 回望新疆:從歷史典籍中走來的絲綢之路
    從中也可以看出,絲綢之路在漢唐時期的繁華場景,真實地見證了西域和中原往來貿易與密切關係。但至今,有很多人還不明白古絲綢之路名字的由來、古絲綢之路的大致情況以及古絲綢之路在歷史上發揮了多大的作用?今天,就讓我們順著時光隧道,沿著歷史的足跡,去追尋絲綢之路上曾發生的故事……01、古絲路的命名和佐證著名的絲綢之路,是指西漢時期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是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 對歷史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絲綢之路
    這條中國南方絲綢之路直到如今仍是世界各國絲綢之路文明行為學術研究的探尋目標,因為歷史資料及出土文物的貧乏,迄今仍沒有清楚的歷史時間相貌。絲綢之路在很長時間裡是溝通交流最重要的道路。在這裡條路中,西域三十六國所在地是更為洶湧澎湃的。.絲綢之路的啟用是逐漸進行的。
  • 中國歷史: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
    小編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中國歷史的精彩故事情節,千萬不要錯過噢!揚州,古稱廣陵、江都等,是長江下遊重要的海港城市。與此同時,揚州港還大量出口唐三彩,據考察,在今東亞、東南亞和西亞一帶發現了大量唐三彩大量陶瓷器的出口,使得海上絲綢之路又多了一個美稱:「陶瓷之路」。揚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又是怎樣的呢?據考古資料顯示,中國與朝鮮的交往大致經過這樣的路線:外國商船沿著朝鮮半島西側近海航行,到山東半島北部的登州後改為陸行,到濟水入淮河,沿淮南運河抵揚州。
  • 「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上的移民與貿易」學術研討會在泉州召開
    閩南網12月23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文/圖)23日至24日,由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泉州海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小組聯合主辦的「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上的移民與貿易」學術研討會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召開。
  • 探尋海上絲綢之路文化
    通訊員 黎國偉 供    12月8日上午,百名兩岸青年參加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探尋之旅交流活動,在雷州市清端園陳璸故居舉行閉營儀式,圓滿落幕。    據了解,12月4日至8日,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以「走到一起來,夢想更精彩」為主題,設計了九條特色精品線路,其中第七線路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探尋之旅。
  • 新加坡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重述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新加坡華文女作家張露以文學創作的形式探求海絲之路燦爛歷史。作為中新兩國文化交流友好使者,張露歷經八年準備,三年創作,終於完成歷史傳奇小說《絲路江心鏡》。12月19日,《絲路江心鏡》首發儀式暨新聞發布會在上海舉辦。
  • 歷史與當代、地域與文明的人本實踐——舟山·海上絲綢之路酒店
    海上絲綢之路酒店實景圖 舟山 ·海上絲綢之路酒店作為國際海島大會的永久會址,以「公園裡的會議中心」為核心,千島之城的歷史文脈和地理風貌尋得設計依據
  • 讀完《絲綢之路》繪本,11歲兒子感慨:讀懂歷史,才能看清未來
    歷史上,美國、英國、日本都幹過,也都成功過。就像日本,曾經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提供過巨額貸款。日本可不是做慈善,他們是為了培養客戶,能夠買得起他的產品。這一招令日本在備受美國打壓的情況下,仍延續了十多年的繁榮。站在今天的時點上,資本輸出也成了中國必須要選擇的發展路徑。
  • 高清:探訪新加坡海事博物館,重溫海上絲綢之路歷史
    海上絲綢之路示意圖 (人民網 杜明明攝) 人民網9月6日電 (杜明明)9月5日,我們抵達此次「行走新絲路」第二站——新加坡,探訪了位於聖淘沙的海事博物館,重溫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與文化。
  • 兒童畫教程|開啟歷史文化之旅輝煌的絲綢之路
    工具材料 卡紙、記號筆、水彩筆、剪刀、膠棒課程構思在今天的課程中,我們以絲綢之路為主題來展開創作,通過參考圖片素材,了解絲綢之路的相關知識,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在畫面中,運用繪畫結合剪貼的方式來表現畫面,表現出絲綢之路上有名的城市建築。
  •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教師招聘的考試範圍,不僅局限於精讀課文,越來越多的略讀課文也成為了考查的重點篇目,今天分析的是課文是《絲綢之路》。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以獨特的視角,生動描繪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一幕,再現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你們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
  • 古絲綢之路與共建一帶一路
    古絲綢之路上不同文明和國家、地區之間的交流互鑑給我們帶來深刻的歷史啟示,對於我們今天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仍然具有重要歷史借鑑意義。古絲綢之路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共同奮鬥、為促進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鑑和共同進步、從而為整個人類文明發展作出巨大歷史貢獻的偉大之路。世間萬事萬物總是千差萬別的。
  • 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從歷史的碎片重讀「北庭與絲綢之路」
    第五屆北庭學研討會暨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紀念活動日前在北京的中國歷史研究院舉辦。會議以「北庭與絲綢之路」為主題,從古代城市與絲綢之路、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年、北庭歷史與邊疆治理、絲綢之路的考古發現及研究、北庭故城及大遺址的保護開發與利用等方面進行學術交流和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