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2日,我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聯合提交的「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道路網」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絲綢之路東起長安(今西安),經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跨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經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地而達地中海東岸(今羅馬),全長7000多公裡,在中國境內總長度達4000多公裡,是一條橫貫亞洲、連接歐亞大陸的古代陸上商貿通道,也是一根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動脈。
絲綢之路沿線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據統計,僅絲綢之路中國段就擁有13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5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等,每一處都帶著歷史的溫度,綿延著光華。本版特輯其中3處風光,它們作為絲綢之路上的瑰麗存在,足以證明這條古老通道的美與傳奇。
陝西:悠悠古道源西安
西安,悠悠絲綢古道的起點。今年9月,2014中國絲綢之路國際旅遊博覽會將在西安舉辦。
在此次「申遺」中,陝西省共有7處遺產點名列目錄,分別是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張騫墓、彬縣大佛寺石窟。
遊歷西安,是尋訪「絲綢之路」陝西段的重中之重。
「西有羅馬,東有長安」,是西安曾經的歷史地位的生動寫照。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西安曾有過不同的名字,如西周之豐鎬、秦之鹹陽、漢唐之長安等。唐代建都長安,當時的長安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人口超百萬的城市。以無可爭議的地位成為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東起長安,穿過河西到西域,再到中亞,便連成一條貫穿歐亞的地球上最長的「陽關大道」。通過這條大道,整個世界開始享用到中國人所擁有的養蠶術、金銀器製造術、煉鋼術、打井技術等,令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西安城並不大,從鐘鼓樓到東南西北四個城門,每條大街用不了多久就可以走完。西安的主要商業區圍繞著鐘樓,那聳立在市中心雕龍畫柱的鐘鼓樓、那街邊的古建築,還有那紅燈高掛的古城牆,都向人們昭示著這座城市厚重的底蘊。
當地有一種說法,「不去大雁塔,不算到西安」。因此,大雁塔往往成為遊客的必至之地。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是唐朝佛教建築藝術傑作。這座樓閣式磚塔,塔通高64.5米,塔身為七層,塔體呈方形錐體。塔體各層均以青磚模仿唐代建築砌簷柱、鬥拱、欄額、檀枋、簷椽、飛椽等仿木結構,結構嚴謹。塔內有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供遊人憑欄遠眺。
唐代詩人岑參曾在詩中贊道:「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大雁塔的恢宏氣勢,噴薄而出。
大雁塔的底層特別有看頭,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畫面線條遒勁流暢,傳為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底層南門洞兩側鑲嵌著唐代書法家褚遂良所書,唐太宗李世民所撰 《大唐三藏聖教序》及唐高宗李治所撰《述三藏聖教序記》兩通石碑,人稱「二聖三絕碑」,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這座有著厚重歷史底蘊的城市裡,今天的遊客依然可以通過那些名勝古蹟,與當時的時光相遇。比如西安古城牆、陝西歷史博物館、兵馬俑、碑林等。
甘肅:莫高窟聽「飛天」的呼吸
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通向中亞、西亞的陸上交通 「絲綢之路」。東西方物產、文化及宗教開啟了一次融匯交流。佛教自印度進入中國後,沿路留下了大量石窟文化,其中以莫高窟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
沒有到過敦煌,等於沒有跋涉過絲綢之路;沒有到過莫高窟,也等於沒有到過敦煌。
莫高窟位於甘肅敦煌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於366年,後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形成一座規模宏大的石窟群。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是世界佛教藝術的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二十世紀初在這裡又發現了藏經洞,洞內藏有從4-10世紀的寫經、文書和文物五六萬件,形成了敦煌學。
莫高窟藝術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分是壁畫。在莫高窟各個時代的壁畫中,有生產勞動場面、社會生活場景、衣冠服飾制度、古代建築造型以及音樂、舞蹈、雜技的畫面,也有記錄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事實,西方學者將敦煌壁畫稱作「牆壁上的圖書館」。
走進莫高窟這座世界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人們感受的是歷史文脈的長河在眼前涓涓流淌。
洞窟的壁畫和彩塑莊嚴神秘,肅穆端莊的佛影,飄舞靈動的飛天,讓人不由地屏息凝視,仿佛可以聽得見飛天的呼吸聲。
窟內共有彩色佛像兩千多尊,最大的一個高達33米。若將壁畫排列,可伸展30多公裡,堪稱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畫廊。
歷史上莫高窟為絲綢之路的一處戰略要地,金戈鐵馬、商隊駝鈴、胡笳羌笛……過往的輝煌,重墨難書。它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多種宗教文化知識的交匯處。
文化學者餘秋雨遊歷莫高窟後,感慨萬分:莫高窟可以傲視異邦古蹟的地方,就在於它是一個多年的層層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新疆: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眾所周知,絲綢之路新疆段是文化多元區。
公元前114年,張騫通西域,收集了塔裡木盆地周邊和帕米爾以西地區的詳細資料。絲綢之路新疆段是距離最長、人文和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區域,有帕米爾、天山、崑崙山,塔裡木河、羅布泊、孔雀河、葉爾羌河、塔裡木盆地、吐魯番—哈密盆地、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等自然景觀和交河、高昌、尼雅、喀什等諸多城市足跡。
當年,一曲著名的《吐魯番的葡萄熟了》令無數遊人尋聲走進新疆吐魯番。而如今令當地人自豪的是,在此次絲綢之路「申遺」名錄新疆段中,榜上有名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均位於吐魯番地區。
高昌故城位於吐魯番市城東約40多公裡的阿斯塔那村。城垣用夯土築成,略呈正方形。高昌故城分外城、內城和宮城三大部分,布局略似唐代長安。城垣大部分殘存,高四米多,城內建築遺址遍布。
外城西南隅有一寺院遺址,寺門、廣場、殿堂、高塔和佛龕都可看到。內城有一高大建築群「可汗堡」頗具看點,外牆15米高,可攀登上去俯視全城。高昌故城為我國現存較完整的古城遺址,史學考古研究價值不可多得,也是許多歷史愛好者到吐魯番的必去之地。
而對於喜愛自然風光的遊人而言,絕不會錯過吐魯番葡萄溝的風光。
坐落於吐魯番市東北的葡萄溝系火焰山西側的一個峽谷,溝谷狹長平緩。溝谷西岸,崖壁陡峭,猶如屏障;溝內,溪流環繞,水質純淨。葡萄溝如一條綠色綢帶,飄逸其間。
吐魯番盆地種植葡萄歷史悠久,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據《史記·大宛列使》和《漢書·西域使》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就發現這裡種植葡萄,並將其引人內地。葡萄溝以盛產優質葡萄而聞名中外。主要種植無核白葡萄,還有馬奶子、紅葡萄等13個品種。葡萄晶瑩似珠,豔如瑪瑙,綠若翡翠。
到了8月,進入葡萄旺季,慕名而來的遊客不僅在此可以品嘗到世界上最甜的葡萄,還能欣賞到維吾爾族姑娘和小夥那熱情奔放的舞姿。
8月的吐魯番氣溫常在42℃以上,火焰山的地面溫度更是高達80℃,而在葡萄溝溪流兩側,則是一派清涼世界。葡萄架遍布,藤蔓層層,綠意蔥蔥。四周是茂密的白楊林,花草果樹點綴其間,村舍錯落有致地排列在緩坡上。遊人信步葡萄架下,仰首觀賞顆粒飽滿、色澤悅目的葡萄,有的乾脆坐在葡萄架下,邊摘邊品嘗。長廊盡頭,碑石上「葡萄溝」三個鮮紅大字,是許多遊人留影的背景。(記者 任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