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是怎樣的一條路

2020-12-16 騰訊網

[摘要]唐代絲路非常繁忙,各種各樣的人到西州客館裡,客館管吃管住,一天下來吃什麼,就記在另外一個帳單裡。如果沒有這些資料,在我們印象中它會是個沙漠充斥的地方,偶爾會冒出幾個駱駝來的景象。

【編者按】有人說:絲綢之路名不符實?絲綢之路是否真實存在?絲綢之路上賣得最多的是絲綢嗎?絲綢之路在唐代以後就消失了?玄奘與悟空走的絲綢之路是一樣的嗎?這些歷史教科書上答得似是而非的問題,你的答案是什麼?

11月30日,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榮新江在首都師範大學以「絲路出土文獻所見的絲綢之路」為題發表演講,或多或少地解答了上述問題。

榮新江教授通過解讀部分吐魯番出土文書和敦煌文書後認為,絲綢之路是真實存在的,漢唐朝廷官方都有專門的文獻來記錄道路所向。路上的絲織品的確是大宗買賣,唐初的玄奘與中唐的悟空走的路不一樣,但無論是悟空之前還是悟空之後,絲綢之路一直都沒有斷絕過。南宋開闢海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是否斷絕沒有必然聯繫。

騰訊文化記者現場記錄了榮新江教授的部分演講文字,經主辦方授權發布。由於篇幅較長,特分為兩篇發布,此為第一篇:

今人所繪玄奘之路

一、絲綢之路因真實的道路記錄而真實存在

1、漢代每個驛站都有裡程簿,使者來了,熱情款待;依據兩支漢簡能推出漢帝國的交通路線

絲綢之路最核心的記載仍然是傳世史料,不是說有了敦煌、吐魯番的文書才有絲綢之路的詳細記錄。出土文書只是絲綢之路的輔助性材料,能夠充實正史記錄的細節。

首先,出土文獻提供了有關絲綢之路交通路線的直接記錄。

典籍裡可以找到絲綢之路的交通路線。張騫的旅行路線不太清楚,但玄奘一步一步走到哪,非常清楚。絲綢之路的其中一條路叫玄奘之路。

唐貞元年間宰相賈耽的《皇華四達記》有片段留存,記載了中國通向外面的道路,其中有一條從安西(今新疆庫車)通向中亞地區的道路。這是唐朝絲綢之路的基本幹道。

隋朝裴矩曾在張掖幫隋煬帝做生意,他招攬外國使者、商人,每來一個人就記下,寫成《西域圖志》。書現在已經失傳——四十多個國家的內容丟了。但總序在《隋書·裴矩傳》裡留下來。總序記錄了從敦煌一直到地中海的三條路,「總輳敦煌為咽喉之地」。

總體而言,典籍記錄了粗線條的絲綢之路,需要出土文書的細化。

出土的漢簡裡,有兩個關於「傳置道裡簿」的文本,置就是驛站。在額濟納出的漢簡,記錄了大致從長安到武威的路;而懸泉置出的漢簡記錄了武威到敦煌的道路。道裡簿上,我們能看到驛站到驛站之間,走多少裡,非常清晰。懸泉置是敦煌東邊的驛站,用來招待外國使者。外國使者進了玉門關,官員恐怕擔心進城裡出亂子,有時不讓他們進城。

漢代邊陲之地,在不同地點發現了兩件同類文書,能夠說明什麼?可以據此推斷漢代帝國治下,每個驛站裡都有「傳置道裡簿」這些材料。

現在有人說,沒有絲綢之路,理由是沒有詳細記錄。我覺得不需要那麼多詳細記錄保存下來,有這兩支漢簡,就可以把整個漢帝國的交通路線全部勾勒出來。過去我們說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我認為,現在要大膽地說,有一分材料要說三分話,要說五分話。因為這是有制度規定,所以可以推演出來。

懸泉置有道裡簿,另外的置也就必須有,每一個驛站都得有,不能斷。官員接待使者,要把他們從這個站送到那個站,下一個站必須依據道裡簿知道,多少人多少天后會到,要準備糧食。

今玉門關遺址

漢代非常大方,使者一進玉門關,吃喝拉撒睡全包。每天要吃什麼,吃了多少,都有一個帳簿。有的使者出使之後,漢代朝廷和他的國家打起來了,但他不知道。結果沒得吃,就質問官員,今天為什麼沒得吃?官員自然不招待他,甚至要處罰他。這些檔案材料在懸泉置裡都有發現。

長安到玉門關的路線都有記載。玉門關之外呢?

《漢書·西域傳》記錄了玉門關以西到羅馬帝國的道路,每個西域王國的都城,記著至都護治所多少日,至長安多少日,至周邊的其他國家多少日,有的還記有確切裡數。這些信息都是人走出來的,不是憑空想像。把這些記錄連接起來,就是具體的絲綢之路地理簿。中間可能因為個別檔案丟失、使臣記錄缺失等原因,道路情形空白,但基本上漢代使者所能走到的地方、外來的使者報告給漢代的道路信息,都有留存。我們不能只看到一篇文獻的具體的地名、裡程,還可以由小見大,理解整個漢帝國的絲綢之路。

2、唐代絲綢之路上各州有圖經,記錄各地道路;不能只依據出土的個別文書斷定道路有無

漢以後,各朝代都有類似「西域傳」的文獻,到唐代就更細緻了。如《沙州圖經》(唐代州的圖經,類似明清時期的地方志)卷三的敦煌縣部分,有「一十九所驛」的記錄。它是武則天時期編制、玄宗開元時期改定的文本,當是這些驛廢了,沒廢時期的最原始的東西沒存下來。唐制,每州必編圖經,三年一造,報尚書省,每三年修訂一次,修訂完後舊的就作廢,不留,當廢紙扔了。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是敦煌偶然存下來的幾段,其中有「一十九所驛」這一條。

《沙州圖經》

這條記錄從沙州州城驛開始,記著「右在州東二百裡,因州為名。東北去清泉驛四十裡」,清泉驛,「右在州東北四十裡」,距橫澗驛多少裡,……沙州到瓜州的驛站怎麼走,什麼時候通暢(如雪天不通),等等。圖經的敦煌縣部分,除了驛的部分必錄之外,道(四通八達的道路)怎麼走也要記錄,然而道路部分的條目沒有保存下來。

殘存的《沙州圖經》卷五,是沙州上元年間塔裡木盆地東邊(今若羌和且末地區)的路線記錄。這裡說的就是「道」。如關於石城鎮部分(今天的若羌),以它為中心,有六條道路,記載得清清楚楚。又如《西州圖經》(今吐魯番的圖經),也有11條道路的記錄。記載得更規範,道路還有名字,如大海道、他地道等。

《西州圖經》

唐代沙州轄區很大,塔裡木盆地三分之一的領土都是它的。這些路線不是隨便寫的,圖經中每個條目的設計都是官府規定的。如果規定的條目本州沒有,比如祥瑞,那也得寫上「沒有」。

每一個州都有道路和驛站的條目,把這些條目接起來,就是詳詳細細的絲綢之路,如將從沙州走到瓜州的條目、接上石城鎮的條目,又走到且末,從且末又能走到于闐。這些肯定能夠接起來,因為唐令規定,每個州必須三年一報圖經。你不報的話,州刺史就會被撤職。修圖經可是地方官的政績。

唐朝勢力進入塔裡木盆地,雖然沒有留下圖經,但講到于闐要造圖經,這意味著地方官府也造圖經,唐朝中央官府已經摸清了于闐地區的道路,推而廣之,從于闐到葉城,到疏勒(喀什),這些道路都應該有,而且也會記得很詳細。什麼季節路會比較好走,什麼地方的山路特別窄,馬過不去,人可以過去,這種中古時期的交通信息的書寫非常了不起。

內地的交通網絡也是一樣的,比如北京幽州到其他州怎麼走,都有記錄。把從長安向外的基本幹道,接上《沙州圖經》,接上《皇華四達記》,再接上于闐地區的圖經,就可以把整個大唐帝國的絲綢之路編綴起來。

需要指出的是,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所記的路線,開篇就從焉耆開始,實際他應該是從高昌開始的。為什麼從焉耆開始呢?高昌(吐魯番)在他離開的時候還是西域,等他回來的時候,高昌已經被唐太宗滅掉了(高昌貞觀十四年被滅,玄奘貞觀十七年返回)。唐朝滅了高昌之後,把吐魯番變為直轄的正州,立為西州。這時候,玄奘如果把西州歸入西域,那就會在政治上犯錯誤。

所以,你不能看見一張吐魯番契約,上面記錄這麼一點買賣信息,就懷疑這怎麼能重構絲綢之路。別忘了,還有《沙州圖經》等等文獻。從出土文書看絲綢之路,要全面去看。這是我要特別強調的。

3、唐朝安史之亂後絲綢之路也沒有斷絕,悟空走了一遍,接下來的僧人、商人照樣走

現在很多人談絲綢之路都是依據漢籍。往往說,安史之亂後,陸上絲綢之路就不暢通了;南宋開闢了海路,陸上絲綢之路就斷絕了,理由是漢文史料沒有記載。其實,陸上絲綢之路,漢文史料沒有記,其他文字的史料有記。

阿拉伯地理文獻專門有一類講道路,一站一站地講,與中國典籍一樣。像伊本·胡爾達茲比赫《道裡邦國志》、佚名《世界境域志》都是這類書。阿拉伯、波斯的文獻與中文文獻正好在中亞可以交叉。將它們的記錄連綴起來,就能陸上絲綢之路連接起來。

吐魯番出土的粟特語文獻《國名表》,按順序記下了他們所知道的國家,抄得非常整齊,有學者懷疑這可能是摩尼教徒教區所在地的記錄,從西到東,有拂林、波斯、安國、布哈拉、石國、粟特、拔汗那、竭盤陀、佉沙、于闐、龜茲、焉耆、高昌、薩毗、吐蕃、吐渾、弭藥、薄骨律等,作為摩尼教的傳播路線。可備一說。

粟特語文獻《國名表》

1920年代在北大教書的鋼和泰買了個敦煌卷子,正面是藏文,背面是用于闐語寫的發願文、抒情詩,還有一段寫一個使者從于闐走到沙州、朔方,又回過頭來走到西州回鶻(吐魯番),一直走到庫車(龜茲),他把每一站、每個小地名寫下,如吐魯番、烏魯木齊這些元代以後漢文史籍裡面冒出來的名字,在這個卷子的地理行紀部分就有了。這是925年(唐朝907年滅亡後中原進入五代時期)的文獻。

我覺得,有文獻的根基在,有粟特文、于闐文所記錄的這些東西,就不能否定中唐以後陸上的絲綢之路仍在運行。實際上,中原地區這邊沒人過去,那邊的人就會過來,絲綢之路上照樣通行。

我反對把絲綢之路看成是一個人從羅馬走到長安的一條路。絲綢之路是「絲綢」之路,不是某個人的路。

漢代使者甘英走到底格裡斯河口,帕提亞的波斯人說,那個紅海裡面有怪獸,你去了會被吞了,他就沒有走到大秦。他本來是要去羅馬帝國的,為什麼不讓甘英走過去呢?因為波斯人要賺中轉貿易的錢。事實上,絲綢之路上的每一個民族都要賺中轉貿易的錢。如果讓你一個人一路走過去就不是絲綢之路了。沒有人從長安直接走到羅馬,但是絲綢的的確確走過去了,希臘羅馬的文獻裡有那麼多穿絲綢的記載,絲綢哪來的?還不是一站一站倒賣過去的。

陸上絲綢之路沒有斷的證據是,這條路上的僧人一直都在走。有的學者認為悟空(中唐僧人)西天取經回來之後,絲綢之路沒有了。但在敦煌文書裡出現了十幾個、二十幾個僧人行走的例子。原因在於,絲綢之路上的國家敵對,別的人過不去,但僧人和商人能走通,僧人有時還肩負著溝通使命。說絲綢之路斷了,是後人自己設的障礙,建立了一些走不通的子虛烏有的理據。當然也有走到半截被人幹掉的,也有餓死的,也有走迷失路的,比如法顯說看著人骨頭往前走,這是有記載的,還有沒有記錄的。

把阿拉伯地理文獻、波斯地理文獻、中文地理文獻接起來,把傳世典籍和出土文書接起來,我們就有了絲綢之路的基本記錄。

二、絲綢之路上使者、士兵往來不斷,政治角力、商貿往來很熱鬧

1、中亞國家派人經高昌向柔然求兵對抗嚈噠;南朝劉宋派人聯合柔然攻打北魏;傀儡高昌必須出人出馬迎送使者

地理文獻記載了絲綢之路的交通路線。出土文書則記錄了絲綢之路的一些動態、實態,有商品、動物、植物、人的活動。有些文書真是特級品,如果沒有它們,一段歷史很可能就是空白。

前幾年我們幫吐魯番博物館整理了部分吐魯番文書。有一份474年到475年間(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獻,是一張紙片。當時吐魯番地區建立了闞氏高昌王國——一個被漠北柔然汗國控制的小傀儡國。文書記載高昌王國迎送使者、出多少人出多少馬的事。

其中有一條文字,寫著「九年十二月二日送烏萇使向焉耆」,意思是送烏萇使者翻過銀山道到焉耆去。烏萇就是今天的北印度、巴基斯坦地區。焉耆在塔裡木盆地南邊。

又如「十年閏五月送焉耆王[往]北山」。北山方向就是去柔然汗國的都城。焉耆王要親自去那裡進貢,而高昌王要出很多人、馬送他。

又如「十年三月十四日,送婆羅門使向焉耆」,婆羅門就是今中印度地區的笈多王朝。

凡是到焉耆方向的,應該是從柔然汗國都城回國的使者,到北山方向的應該都是去柔然汗國。

又如「送吳客並子合使[往]北山」。吳客是指南北朝時期南朝的劉宋從建康派出去的使者。「子合」是今天葉城地區(塔裡木盆地西南角)山裡邊的小國。劉宋使者不能通過北魏去柔然,只能沿長江到成都,走汶川、松潘,到青海湖南邊,走到格爾木,由於不能去北魏控制下的敦煌,只能繼續往西,翻過阿爾金山到若羌、且末。到那兒跟子合使會合,通過塔裡木盆地,到吐魯番盆地,再去柔然。

這些使者的路線圖上,涉及北亞(柔然)、東亞(劉宋)、中亞(焉耆、子合)、南亞(烏萇、婆羅門)。一張小小的紙片,包含著這樣大的歷史畫面。史書上沒有這件事的記載,但劉宋曾派使者繞道去柔然、請求聯合夾擊北魏的事真實存在。柔然決定第二年派30萬大軍南下打北魏。但是等劉宋的使者回來之後,已經改朝換代,劉宋變成蕭齊,也就沒有出兵北上。

如果這張紙片沒有挖出來,我們對這段歷史就完全不知道。為什麼有這麼多中亞、南亞的國家的使臣要去柔然?我的解釋是,因為嚈噠(yèdá)南下攻打巴克特裡亞(大夏)和粟特,打敗了薩珊波斯,正在佔領中亞,那些小國家感到安全威脅,要向柔然求兵。公元500年以後,據北魏史書記載,許多中亞國家向北魏求兵來打嚈噠。北魏沒有出兵,以至於整個中亞地區,包括塔裡木盆地,基本上是嚈噠的天下。

2、中亞寧遠國密集派使者來唐求兵攻打石國,石國求救大食;大唐與大食在怛羅斯大戰

還有一份文書,是天寶十年(751年)西州官方旅館接待各路來使的記錄。那時西州改為交河郡,仍是吐魯番地區。名單上記著誰從哪來了,誰到哪去了,如果這個人走了就打個勾。文獻的內容很豐富,有段文字記載著「寧遠國王男屋磨」。我們之前看到的吐魯番文書許多是雞零狗碎的小事,百姓借東西,誰家幹活僱了人等等。發現這樣的文書,我們心情非常激動。

名單上所記寧遠國王的兒子屋磨,在《冊府元龜》裡被我們找到了。名單裡面有很多「寧遠國」字樣,都是在天寶十年。寧遠國就是今天的費爾幹納(即漢武帝發兵攻打的大宛國)。文書裡說,寧遠國第二般(般即般次、批次)首領將軍等五人來,又說「奉化王(唐朝把寧遠國王命名為奉化王)男一人」,「第四班將軍首領」,「第五班將軍首領葛勒」。這些都是寧遠國的官。

怛羅斯之戰

在看到這個文書之前,據《冊府元龜》所見,我們原先以為寧遠國王的兒子來大唐,只是一次平常的特使來朝之事。根據這份文書,我們知道,寧遠國的特使如此密集地來大唐,是中亞地區最重要的一次戰役——怛羅斯之戰的前奏。

怛羅斯之戰的起因就是寧遠國跟石國兩家打起來了。石國請了阿拉伯(大食)軍隊幫忙,寧遠國王派幾班人來唐朝求兵。唐朝派高仙芝去打,在怛羅斯遇到了大食軍隊,由於唐軍葛邏祿部突然逃跑,高仙芝大敗。

又比如,其中有「天威健兒赴碎葉」的記載。碎葉就是今天吉爾吉斯斯坦的阿克·貝希姆城,曾是唐朝的安西四鎮之一。天寶十年時,唐朝已經放棄碎葉,改鎮焉耆,但唐朝為什麼派打吐蕃的勁旅——天威軍去碎葉呢?因為高仙芝的部隊要打石國,擔心石國盟軍突騎施從後頭包抄,所以發天威軍用來擋住敵方援軍的。這是文書告訴了我們史書上沒有的東西。

文書裡還有很多唐代四鎮行官、兵將往來的記錄。仔細分析就發現絲綢之路上非常繁忙,各種各樣的人走來走去,有內廷的宦官,有各國使臣,他們到西州客館裡,客館就要管吃管住,一天下來他們吃什麼,就記在另外一個帳單裡。唐朝是一個文書國家,什麼東西都會記著。

如果沒有這些資料,我們完全不知道絲綢之路會有這麼繁忙,不然我們會覺得絲綢之路是個沙漠充斥的地方,偶爾會冒出幾個駱駝來。(笑)

我們搞歷史的,對90%的歷史都不知道,只知道那10%,但可以推出20%或者30%,我們一定要知道,文書有它的貢獻和局限性。

(騰訊文化陳文嘉錄音整理,本文經作者審定。)

本文系騰訊文化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絲綢之路:是一條什麼樣的路
    絲綢之路是起始於古代長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在西安市玉祥門外,矗立著一座「絲綢之路」巨型石雕,畫的是跋涉於絲綢之路上的一隊駱駝商旅,這座石雕,將絲綢之路上長達一千多年的各國商貿往來的歷史高度概括的表現出來,展示出一支西域駝隊滿載絲綢、瓷器、茶葉等即將西行的浩大場景。
  •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究竟是什麼樣子?很多人對這一點恐怕並不甚了了。深入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絲綢之路與其說是一段史實,不如說是一個被塑造出的概念。而人們為何要塑造它?這個問題的背後蘊含著別樣深意。
  • 歷史上的新疆——絲綢之路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它是如何經過新疆的
    此後,西漢政府不斷向西域派遣使節進行政治和貿易活動,來自世界各地的使節和商人也接踵而來,絲綢之路空前繁忙。東漢時期,絲綢之路繼續發展,在時間和月份上從未停止過,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公元97年,西域都護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經安息,抵條友,臨西海(今波斯灣),成為我國史書上見於記載的第一位到達阿拉伯的友好使者。
  • 絲綢之路,從歷史走到今天
    絲綢之路東起長安(今西安),經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跨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經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地而達地中海東岸(今羅馬),全長7000多公裡,在中國境內總長度達4000多公裡,是一條橫貫亞洲、連接歐亞大陸的古代陸上商貿通道,也是一根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動脈。 絲綢之路沿線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
  • 李伯重做客新人文講座 講解絲綢之路的歷史與啟示
    清華新聞網10月12日電(通訊員 張聲龍)10月8日,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李伯重先生做客清華大學新人文講座,以「全球經濟史視野中的絲綢之路」為題,為到場的百餘名師生旁徵博引、深入淺出地講解了經濟史視角下絲綢之路的歷史與啟示。
  • 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與當代啟示
    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  絲綢之路是連接亞歐非三大洲之間的古代文明之路,其形成經歷了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具有內在的歷史動因。  其一,絲綢之路的誕生,順應了東西方商貿往來的現實需求。從考古資料上看,遠至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希臘已經傳入來自中國的絲綢等物品。
  •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文化交流
    實際上,在張騫之前,「絲綢之路」就以民眾自發的形式開通,張騫的「鑿空」,只不過是史書上第一次記載官方與中亞的往來。 漢武帝即位後,在前幾代財力積累和國內較為穩定的基礎上,力圖改變之前的妥協策略,轉而實施以進攻為主的大戰略,派遣張騫作為使臣出使西域,即是這個大戰略中的一環。
  • 對歷史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絲綢之路
    伴隨著大草原絲綢之路的啟用,綢緞一直流轉遠銷到歐洲羅馬,在較長一段時間裡,中區沿路站點這些販運修真貨品的生意人都隻字不提這種綢緞到底來源於哪裡,羅馬人以為它們產自安息。直至公元70年上下,羅馬人攻佔了敘利亞,才知道這類商品是由一個漫長的民族所生產製造,她們稱作「賽裡斯國」,即希臘語的絲國。
  • 葛劍雄 | 絲綢之路與西南歷史交通地理
    它不是再造一條絲綢之路,或者絲綢之路的重建。簡單說,「一帶一路」只是借用了絲綢之路的名稱。至於有沒有歷史上絲綢之路的資源,與能否建「一帶一路」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正確地了解歷史,才能夠恰當地把握未來。那麼,絲綢之路到底是怎麼形成的?是中國主動開闢的?還是外界要進來?是中國主動傳播或推銷,還是外界要把他們的文化、產品送進來?這是主動和被動的區別。
  • 「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上的移民與貿易」學術研討會在泉州召開
    閩南網12月23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文/圖)23日至24日,由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泉州海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小組聯合主辦的「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上的移民與貿易」學術研討會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召開。
  • 回望新疆:從歷史典籍中走來的絲綢之路
    從中也可以看出,絲綢之路在漢唐時期的繁華場景,真實地見證了西域和中原往來貿易與密切關係。但至今,有很多人還不明白古絲綢之路名字的由來、古絲綢之路的大致情況以及古絲綢之路在歷史上發揮了多大的作用?今天,就讓我們順著時光隧道,沿著歷史的足跡,去追尋絲綢之路上曾發生的故事……01、古絲路的命名和佐證著名的絲綢之路,是指西漢時期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是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 河西走廊,一條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長廊
    河西走廊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曾是鐵馬金戈的古戰場,也曾是中原溝通西域的唯一通道。和有著豐富歷史遺存的絲綢之路一樣,這段通道上,也是遺蹟眾多,長城第一墩便是其中之一,它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嘉峪關市向西5公裡處,是明代萬裡長城最西端的一座墩臺。
  • 穿越歷史的絲綢之路
    就如此次在盧卡的展覽,在浙江省文化廳指導下,中國絲綢博物館近年來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外展,受到國外廣大觀眾的歡迎和喜愛。  杭州的盧卡的,誰能辨識他鄉與故鄉  絲綢和絲綢之路對義大利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選擇在盧卡舉辦這一題材的展覽更不同於其他地區。杭州和盧卡分別作為中意兩國「絲綢之府」悠久的絲綢文化的歷史積澱,為展覽的成功舉辦也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 廣西一條不起眼的河,卻比泉州廣州的「海上絲綢之路」歷史還要早
    它不僅孕育了大江兩岸豐富的歷史文化,更因率先開創「海上絲綢之路」而揚名。歲月流轉、朝代更迭,明朝運河的棄建,讓南流江水運的風光不再,漸漸沉寂在歷史塵埃裡。懷著一種對歷史的特殊敬仰,我們以自駕遊的形式探訪了南流江流域,試圖揭開一些塵封往事,重讀南流江燦爛的歷史篇章。
  • 鑑往知來,跟著習近平學歷史丨一條古道一座鎮
    正在雲南考察的習近平19日下午來到和順古鎮,了解絲綢古道交往、歷史文化傳承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情況。位於騰衝城西南的和順古鎮,曾是古代馬幫重要驛站、南方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如今已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
  • 五一遊絲綢之路,絲路上的美景如同絲帶上的耀眼的珍珠,光彩奪目
    那麼去走絲綢之路吧,沿途的名山大川、石窟、要塞、古城鎮遺址等如同絲帶上的一顆顆耀眼的珍珠,肯定會讓你驚嘆的。說起絲綢之路,地球人都知道。但是知道他來歷的沒幾個人。他最初不是中國人叫出來的。在古代這條路被稱為「西行之路」。絲綢之路的名稱最早是100多年前一個德國人命名的,他走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曾7次到中國旅行。
  • 讀完《絲綢之路》繪本,11歲兒子感慨:讀懂歷史,才能看清未來
    中國的「一帶一路」本質上就是一種資本輸出。歷史上,美國、英國、日本都幹過,也都成功過。就像日本,曾經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提供過巨額貸款。日本可不是做慈善,他們是為了培養客戶,能夠買得起他的產品。這一招令日本在備受美國打壓的情況下,仍延續了十多年的繁榮。
  • 新加坡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重述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在沉船出水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自帶神秘光環,在史書中留下「呼風喚雨」傳奇記載的唐代貢鏡「江心鏡」,神秘的「江心鏡」正是在「黑石號」上首次被發現。新加坡華文女作家張露以文學創作的形式探求海絲之路燦爛歷史。作為中新兩國文化交流友好使者,張露歷經八年準備,三年創作,終於完成歷史傳奇小說《絲路江心鏡》。
  • 中國歷史: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
    小編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中國歷史的精彩故事情節,千萬不要錯過噢!揚州,古稱廣陵、江都等,是長江下遊重要的海港城市。與此同時,揚州港還大量出口唐三彩,據考察,在今東亞、東南亞和西亞一帶發現了大量唐三彩大量陶瓷器的出口,使得海上絲綢之路又多了一個美稱:「陶瓷之路」。揚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又是怎樣的呢?據考古資料顯示,中國與朝鮮的交往大致經過這樣的路線:外國商船沿著朝鮮半島西側近海航行,到山東半島北部的登州後改為陸行,到濟水入淮河,沿淮南運河抵揚州。
  • 觀察者網 | 上外學子「明眼觀路」:絲綢之路為什麼從這裡開始?
    絲綢之路上的城市,作為重要的樞紐點,為絲綢之路的暢通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與活力。沿線大部分地區特殊的大陸性乾旱半乾旱地理環境,長期以來孕育了絲綢之路上城市特有的生產方式、經濟類型、演變過程、發展速度、發展特點。絲綢之路上的這些城市,為它的暢通搭建了橋梁;同時,絲綢之路的暢通也反哺了這些城市的興盛和繁榮,使得這些城市在絲綢之路的歷史道路上展現出耀眼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