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吳曉東)由泉州廣播電視臺、海峽衛視出品,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公司、泉州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國家地理共同製作的3集紀錄片《重返刺桐城》,12月17日起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泉州是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它幾乎囊括了絲綢、茶葉、瓷器以及中國功夫等等這些極具象徵意義的東方符號。在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遠洋航路中,曾經別號刺桐城的泉州,是一個無法繞開的歷史坐標。包括馬可波羅在內的許多海外冒險家,都曾把刺桐城描述成當時世界最大的港口。在中國海洋文明的歷史延續和實證中,泉州都是一個重要的縮影和代表。
《重返刺桐城》3集共150分鐘,歷經近4年的精心打磨,全面梳理了從古刺桐城到今天泉州城的歷史沿革,用一種底層邏輯的主線貫穿起古代與現代之間的相互聯繫和影響,並以此引發對當下現實的新認知以及對未來的思考。全片以雅各德安科納撰寫的東方遊記《光明之城》作為引線,利用泉州保留完整的特有遺蹟與閩南文化傳統,將史料與現實不斷地進行交互式呈現,通過這種方式,來探尋和解碼中國海洋文明的東方色彩和時代影響。
據了解,為更深入準確地向觀眾傳遞古刺桐各個階段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價值,攝製團隊一方面對泉州相關的文獻資料與考古發現,進行了大量詳實的搜集調研和走訪,另一方面,攝製團隊將視線從泉州向外發散,循著當年航路上重要事件的發生節點,追索實物佐證與當代故事,這其中既有7000年前、先秦時期的閩人追溯,又有從遠東到歐洲腹地的空間跨越。攝製團隊試圖將其構建起一個以泉州為支點的多維認知體系。
此外,《重返刺桐城》放棄了以往專注證史的傳統方式,以一個新鮮而獨特的視角來看待古刺桐城的歷史,將古刺桐港置於更廣闊的時空中,將歷史故事的碎片和東西方演變進行了邏輯上的有效串聯和推演,通過設問與意識流的敘事方式來講述中外海上交通歷史的成因與結果。
在紀錄片的形式表達方面,該片採用現在進行時態為主要表達和呈現方式,同時輔以相應的場景化而非劇情化的再現影像,以人類社會學的視角與現代思維進行故事講述,強調時代解讀。無論是對中古時代進出口貿易的行為解析,或者是對官方與民間海上貿易的史料搜集,還是對刺桐港地理位置和多因素的綜合研究,都以一種現在時態的表達加強觀眾的貼近性、理解力和認同感,同時讓歷史和時代的聯繫更為順暢獨特。應該說,本片的表達方式,是一次對歷史類紀錄片進行現實解讀的有益嘗試。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