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過年,這些特色美食你吃過嗎?

2020-12-18 不旅不婷

在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泉州過年,這些特色美食你吃過嗎?閩南語發音做「炸錮」(ji ko)油酥炸是惠安、泉港、南安一帶具有民間傳統特色的小吃。

裡面包裹著拌有白糖、蒜泥、蔥頭的花生粉末。口感香甜,外皮層層疊疊,酥脆可口。個頭不大,近看像個小月牙,遠看又像是一個個金元寶!在春節時家裡都會擺上一些,討個好彩頭!

碗糕是祭拜時常備的一種食物,也是過年時必備的糕點。因其製作過程需經過發酵,固取其「發」之寓意,寄託了美好的祝願。

龜粿:閩南人作為節日祭祀之供品外。一些廟宇也會用之為祭祀品,比如:祭祀法主公一般最好的供品都用紅龜粿。「龜殼」是特有的花紋磨具印出來的,有些更刻有吉祥的文字,很有寓意。

蒜蓉枝:最早是節日裡的貢品,後面演變成閩南人茶桌上地道的茶點。一口蒜蓉枝,一杯濃茶,加上家長裡短,就成了閩南人的生活方式。曾有東南亞的老華僑說 「吃了蒜蓉枝,才有了回家的感覺」。

相關焦點

  • 泉州首家洲際酒店,海上絲綢之路起點,開啟逆天度假體驗
    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摩尼教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蹤跡。作為全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泉州就像一個宗教大熔爐,將世界不同文化融匯於一座城市。泉州花鄉天主教堂是基督教的象徵。沒想到,泉州還有一座全粉色的天主教堂,滿滿的少女心,非常適合女生打卡。泉州天主教堂由西班牙牧師介紹,1926年由菲律賓華僑陳光春捐資興建。
  • 泉州第一家洲際酒店,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開啟逆天的度假體驗
    可能中國沒有哪一座城市像泉州那樣,將各種宗教都融合在一座城市裡,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摩尼教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痕跡。作為全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泉州像一座宗教熔爐一樣,將世界的大不同文化都融合在了一座城市裡。
  •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福建的泉州,是個神明「集中度」頗高的地方
    泉州位於廈門東北方向,與臺灣隔海相望,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素有「海濱鄒魯」的美譽。這裡歷史文化積澱豐厚,名勝古蹟星羅棋布,文物瑰寶舉世矚目。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省級27處。泉州是古代「東方第一大港」。
  • 福建最好玩的不是廈門,而是這座歷史名城,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說到福建旅遊,你可以想到著名的旅遊目的地,如廈門鼓浪嶼和武夷山南平。很少有人想過第一次去福建。除了這些地方,他們還能去哪裡?我不知道你是否想過這樣一個城市。離廈門不遠。它不是一個著名的旅遊城市,而是一個遵循文化傳統的古城。這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是馬可波羅寫的刺桐城。是泉州。
  • 泉州:重現昔日輝煌 揚帆「海上絲綢之路」新起點
    早在宋元時期,成千上萬的阿拉伯商人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到泉州經商,薩布裡正跟隨著這些商人的腳步來到這裡。2015年,經國務院授權,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明確提出支持福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
  • 老照片:80年代的福建泉州,海上絲綢之路,魅力刺桐城
    泉州是福建省地級市之一,又稱「刺桐城、鯉鯉城」,位於福建東南沿海地區,北鄰福州,南連廈門,東望臺灣島,下轄4個區,3個縣級市,5個縣及一個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一個臺商投資區。泉州歷史悠久,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首屆東亞文化之都。
  • 「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上的移民與貿易」學術研討會在泉州召開
    閩南網12月23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文/圖)23日至24日,由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泉州海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小組聯合主辦的「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上的移民與貿易」學術研討會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召開。
  • 不看不知道,原來這些美食都出自一個地方,來看看你吃過幾種?
    在福建,有這麼一座城,它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陶瓷文化從這裡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它是著名的僑鄉,在外華人共計750多萬人,遍布世界各地129個國家和地區;它經濟發達,GDP常年居全省之首,傲視全省;它更是美食之鄉,無數的美食誕生於此,並通過華僑影響著海外美食界,它,便是泉州。
  • 去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旅行,別錯過西街,一條街可以感受這座城
    其實福建的方言種類眾多,多到有時候過了一座山就有一種。但不得不說閩南地區在福建是一個重要的存在,而閩南最具代表的城市之一,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如果你想在最短的時間了解泉州的前世今生,別錯過這裡的西街,一條街可以感受這座城。有人說,泉州是四海人文第一邦,八閩形勝無雙地。
  • 「海上絲路」泉州緣
    關帝廟、清淨寺、印度正教遺址……行走在泉州城,你能清晰感受到多元文化的繁榮;九日山摩崖石刻、宗教碑刻、古渡頭遺址……遊覽歷史古蹟,你能清晰觸摸到「海上絲綢之路」的烙印。   載著安溪鐵觀音、德化陶瓷的商船曾浩浩蕩蕩地從東江和西江駛來,與沿海而來載滿香料、藥物、寶物的中東商船交匯,「東方第一大港」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往來,勾畫出海上國際貿易的盛景。
  • 和你去泉州赴一場美食約會,盤點那些具有閩南特色的可口小吃
    提到福建的小吃,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沙縣小吃,其實福建還有很多好吃,需要自己親自來一睹美食的真容。泉州是一座「低調」的城市,不僅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旅遊景點,更是一座藏著美食的寶藏之地。1.
  • 走進「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紀錄片《重返刺桐城》首播在即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吳曉東)由泉州廣播電視臺、海峽衛視出品,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公司、泉州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國家地理共同製作的3集紀錄片《重返刺桐城》,12月17日起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 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景點介紹 遊園攻略
    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景點介紹 遊園攻略 公園全景圖  為迎接第14屆亞洲藝術節和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新建於臺商投資區百崎湖畔的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即將開園。  昨天,記者提前探營,實地觀賞了園區多個景點,潔白無瑕的帆影、鬱鬱蔥蔥的綠房子、醒目鮮豔的紅房子、形神俱似的石雕群等,在藍天白雲之下,豐富的泉州元素、多彩的異國風情體現得淋漓盡致。
  • 南京大學MBA尋路商幫 | 海上絲路之路的起點——泉州
    【MBA中國網訊】2017年7月25日,是南京大學商學院MBA教育中心舉辦的「一帶一路,尋路商幫」活動的第二天,東線的同學在馬野青、劉海建、成潔三位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也是當下福建省的製造業之鄉——泉州。
  • 聯合國認可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有許多文化旅遊景點,繁華至今!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泉州是福建第一座古城,早在3000年前的周秦時期就經濟發達,宋元時期是中國最大的港口。無數來自東方和西方的商船日夜穿梭,留下了一幅「漲海聲中萬國商」「市井洲人」的繁華畫卷。當深圳還是一個鮮為人知的海邊漁村的時候,泉州已經是最繁華的時候了。
  • 來福建必吃的6種特色美食,每一種都風味獨特,看看你吃過幾種?
    由於福建位於東海與南海的交通要衝,是歷史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的起點,也是海上商貿集散地。同時,福建依山傍海的特點造就了豐富的海洋資源,其中的美食和小吃更是數不勝數,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來福建必吃的6種特色美食,每一種都風味獨特,看看你吃過幾種?
  • 走進「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紀錄片《重返刺桐城》17日起央視首播
    《重返刺桐城》由泉州廣播電視臺、海峽衛視出品,時長共150分鐘,歷經近4年精心打磨,全面梳理了從古刺桐城到今天泉州城的歷史沿革,貫穿起這座文化名城古代與現代之間的相互聯繫和影響,以此引發觀眾對現實的認知以及對未來的思考。
  • 新加坡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重述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她曾來到印尼東加裡曼丹島,踏進浩瀚的原始地帶,探尋土著民達雅人部落,並在英勇善戰、令人生畏的土著部落眾人圍觀下第一次用手吃了咖喱飯。在書中,亦有生動描寫古印度坦尼沙王國習俗的片段,以及坦尼沙國的美食。「合掌時,對長輩宜高,對平輩宜平,對幼輩則低,以分別示以尊敬、對等和關懷」;「浸泡過香料的魚肉,放置於坦度裡中燒烤的烤魚,碎羊肉與蛋液、豆子、洋蔥等班超的肉醬料理。」種種細節,都是張露博士歷時八年完成這部作品的管中一瞥。
  • 「海上絲綢之路」藝術節 泉州號將逐夢揚帆(圖)
    人物:吳玲紅身份:舞劇《絲海簫音》、《絲海夢尋》編導之一;海上絲綢之路藝術節——東亞文化之都·泉州2014那一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抵達泉州,確認了泉州為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省裡認為,這是宣傳福建的絕好契機,便要求福建省歌舞劇院,編一出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的舞劇。  這時的吳玲紅已經有了更成熟的編導經驗,又因為有泉州人的身份,因此被邀請進入《絲海簫音》劇組,承擔編舞的工作。
  • 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泉州開幕
    中國網海峽頻道11月23日訊(周曉磊 劉媛)23日,第四屆海上絲綢之路藝術節重要活動之一的「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幕。現場來自11個國家的17個非遺項目和大師,國內27個省近60個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會聚一堂,共同展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