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稱「刺桐城」,是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它幾乎囊括了絲綢、茶葉、瓷器以及中國功夫等等這些極具象徵意義的東方符號。三集紀錄片《重返刺桐城》於12月17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播出。並將於12月23日—25日22:06在海峽衛視播出。
《重返刺桐城》是一部三集共150分鐘的系列紀錄長片,分集題目為《向海的選擇》《多元的盛宴》《博弈的新生》,歷經近4年的精心打磨,從全球視野解碼中國海洋文明的東方色彩和時代影響,用當代視角解構千年海港,揭秘泉州千年繁華。播出後,社會各界給予高度評價。
一、展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千年繁華,彰顯中國海洋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滿城刺桐花,四海是一家,瓷器裝得下,一條古絲路。向海而生海為田,向海而立船作馬……」這首磅礴大氣的主題歌,鋪陳開來一幅多元共生的歷史場景。曾經別號刺桐城的泉州,包括馬可波羅在內的許多海外冒險家,都曾把刺桐城描述成當時世界最大的港口。《重返刺桐城》全面考證梳理了從古刺桐城到今天泉州城的歷史沿革,延伸了中國海洋文明的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重返刺桐城》以史料為證,一部700年前由義大利人撰寫神秘手稿《光明之城》記載,雅各.德安科納乘船來到中國沿海,放眼望去「一座巨大的港口,熱鬧非凡。擁有6支桅杆、4層艙室的中國商船,體積龐大到令人難以置信,滿載貨物的各種車輛和挑夫在橋梁、碼頭上往來穿梭。」雅各從來沒有想到在遙遠的東方,「竟然真的有一座超過埃及亞歷山大的港口,這裡至少停泊著15000艘貨船,一箱箱裝滿香料、絲綢、瓷器以及其他奇珍異寶的貨船從這裡出發,運往世界各地。這裡便是中世紀的阿拉伯水手們競相傳說的『刺桐城』。」 13世紀末,馬可波羅也來到泉州,也將這座令人驚訝的東方城市寫進了他舉世聞名的遊記當中,刺激無數冒險家和航海者的嚮往。這裡的千年繁華,還從考古兩千條古代的沉船以及它們攜帶的無數寶藏得到印證。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研究員萬明認為,「中國從古代以來就已經有海洋文明了。大家都知道派遣張騫鑿空西域,那麼同時也開闢了南海航線,我們的海上絲綢之路其實就已經開端了。」 中國「四大發明」以及漆器、絲綢、瓷器、生鐵和制鋼技術等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鮮明的獨創性,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也展示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和平性格、海納百川的包容特質、天下一家的大國氣度。考古發現的宋福船,是一艘500噸的宋代中型貨船,其運力相當於唐代一支700頭駱駝隊的載重總量。艙底有13個水密隔艙。這些隔艙與龍骨、船板的銜接嚴絲合縫,顯示出當年的泉州工匠已經很熟練地掌握了這種精湛的造船技術。一年兩次的季風航線給刺桐港提供了海上貿易的先天優勢,陸標導航、天象定位、磁羅盤等中國人的發明,從泉州出發的海船自由地航行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上。那個時代最長的海上航線——海上絲綢之路,達到了空前的暢通。刺桐港,進入了它最繁盛的時期。泉州歷史的厚重感,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視角來看,進一步加深世人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理解。
二、傳奇講好千年海港故事,呈現刺桐城人文歷史的電視百科全書
紀錄片常被稱為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相冊。那麼泉州怎麼從一個小漁村發展到千年繁華的世界重要海港城市?該片從傳奇這個點切入,激發全球觀眾的興趣,從古今兩條線並行敘事,引發對當下現實的新認知以及對未來的思考。船老大蔡明俊在一年一度的捕魚季帶領船員離家討海、捕魚。走的既是祖先的航跡,現代化的設備船隻頻繁出入海港與古代刺桐港樓船雲集形成對比。75歲的黃凌霄要復原一艘真正的福船,並駕著它,沿著當年馬可波羅回國的航線抵達義大利的威尼斯。古代線索呈現,稀缺的耕地,已無法承載閩越族更多定居的農業人口,向海而生成為閩越族延續完整的精神底色。唐官員王審知和他身後眾多的繼任大力擴建港口碼頭、招攬中外商賈,織本地商船年年出海貿易。因而從小漁村走向繁華港城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第二集《多元的盛宴》以人物尋訪和地理建築為載體,構築了泉州這座千年港口過往的路徑,引領觀眾一點點走向歷史深處,也呈現了刺桐城人文歷史的電視百科全書。如遺蹟考證,公元1087年,泉州市舶司在此設立,具有標誌性意義。市舶司,相當於現代社會的海關,檢查出海船舶,管理所轄口岸的船隻。在海上貿易繁盛的時代,市舶司權力極大。泉州市舶司一經設立,就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其舶稅收入迅速佔到全國財政收入的十分之一以上,遠遠超過當時設在其他地區的市舶司機構,這種勢頭持續到元朝都未見衰落。除了絲綢、瓷器、茶葉等大宗貨物出口,從外國運來的大宗貨物如香料、水晶玻璃器具、珍珠瑪瑙等,泉州港成為全世界最繁忙的大港。外來文化如佛教等在泉州和內陸落地生根。第三集《博弈的新生》側重用當下視角去看歷史中的事件於今天的作用。如當時海商招募船員時的「以艙代薪」,其「艙位租用」、「合股代購」正是現代合作股份的雛形,而宋元時期泉州全民皆商的海外貿易熱潮、創新精神以及合夥承擔風險的能力也融入到後世的血液中。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明末和清朝的禁海,閉關鎖國的後果不僅泉州港衰落了,國運也走向衰落。只有在新中國,特別是改革開放,使泉州港再次繁榮,祖國大地從此欣欣向榮,國運昌盛。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語境下,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努力踐行「四力」,以厚重的人文情懷,打造製作精良的文化紀錄片精品。
《重返刺桐城》是一部三集共150分鐘的系列紀錄長片,歷經近4年。為確保紀錄片史實嚴謹準確,觀點創新權威,攝製團隊奔赴20多個國家和地區,搜集了許多關於泉州的歷史文獻,甚至從海外找到早期出版的《馬可波羅遊記》教堂版本、《光明之城》首印版等來研讀和比對。最獨家的是《光明之城》英文版譯者大衛·塞爾本,在全球範圍內第一次接受媒體採訪,在鏡頭前講述這本傳奇之書面世的故事。大衛·塞爾本其實是個隱者,已90歲了。他是個作家,在義大利的山村中偶然發現了這本藏書並把它翻譯出來。但因為有保密協議,他不能說出原稿在哪,他也曾拒絕過很多媒體的採訪。在此基礎上,攝製團隊採訪了中國社科院和國家博物館的多位權威專家,重新明確了民間海上交往活動在歷史長河中所具備的重要性,突破了傳統認知。攝製團隊將視線從泉州向外發散,循著當年航路上重要事件的發生節點,追索實物佐證與當代故事,這其中既有七千年前、先秦時期的閩人追溯,又有從遠東到歐洲腹地的空間跨越。構建起一個以泉州為支點的多維認知體系。該片以國際化視角、用一種大歷史觀將古刺桐港置於更廣闊的時空中,將歷史故事的碎片和東西方演變進行了邏輯上的有效串聯和推演,通過設問與意識流的敘事方式來講述中外海上交通歷史的成因與結果。製作上更是精良,為使觀眾身臨其境,攝製組使用許多場景再現拍攝,曾先後在泉州的古遺址現場拍攝了近半個月,後又移師浙江橫店拍攝,用三維動畫CG的真人演繹還原刺桐城。畫質細膩,宛如電影大片,具有極強的藝術欣賞性和感染力。
該片贏得專家學者的高度肯定和稱讚,泉州市海上絲綢之路申遺中心副主任黃明珍說:「美國學者彭慕蘭在其著作中寫到:『即便今天,也幾乎沒有哪個港口能像大約一千年前的泉州那樣真正具有世界性。』紀錄片結合刺桐港的發展歷史,扣緊泉州向海而生,以陶瓷、絲綢等商品為媒介,與世界200多個國家搭起友誼的橋梁,充分體現了刺桐城的世界性,這個精神內核一直傳承至今。」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副館長林瀚認為:「這部紀錄片視野開闊,以全球視角觀照中國海洋文明,將古刺桐港置於更廣闊的時空,很好地展現了泉州宋元時期的國際性。同時,片子通過影像語言,對艱澀的史學知識和學界研究進行了形象化的轉譯,讓大家更易於接受。這能觸發更多人對泉州的興趣,對拓展城市影響力頗有益處。」
中央主流媒體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廣電時評等都對該片給予充分肯定和好評。認為該片全面梳理了從古刺桐城到今天泉州城的歷史沿革,用一種底層邏輯的主線貫穿起古代與現代之間的相互聯繫和影響,並以此引發對當下現實的新認知以及對未來的思考。全片以神秘的雅各.德安科納撰寫的東方遊記《光明之城》作為引線,利用泉州保留完整的特有遺蹟與閩南文化傳統,將史料與現實不斷地進行交互式呈現,通過這種方式,來探尋和解碼中國海洋文明的東方色彩和時代影響。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該片將塵封的歷史揭示出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以一種現在時態的表達加強觀眾的貼近性、理解力和認同感,豐富全社會對古刺桐港這個中古時代世界最大的東方大港的認知,可以說,該片既有高度的史學價值,也有豐厚的人文價值,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注入到歷史紀錄片中,是對改革開放的深情禮讚,是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最好詮釋。(王永利)
秋冬草木幹防火要當先 這些森林防火..不要讓宿舍起火衝淡了開學的喜悅,宿..暴雨來襲,這些措施需牢記!電梯墜落自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