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重返刺桐城》傳奇揭秘泉州千年繁華

2020-12-27 新華網客戶端

  泉州,古稱「刺桐城」,是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它幾乎囊括了絲綢、茶葉、瓷器以及中國功夫等等這些極具象徵意義的東方符號。三集紀錄片《重返刺桐城》於12月17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播出。並將於12月23日—25日22:06在海峽衛視播出。

  《重返刺桐城》是一部三集共150分鐘的系列紀錄長片,分集題目為《向海的選擇》《多元的盛宴》《博弈的新生》,歷經近4年的精心打磨,從全球視野解碼中國海洋文明的東方色彩和時代影響,用當代視角解構千年海港,揭秘泉州千年繁華。播出後,社會各界給予高度評價。

  一、展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千年繁華,彰顯中國海洋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滿城刺桐花,四海是一家,瓷器裝得下,一條古絲路。向海而生海為田,向海而立船作馬……」這首磅礴大氣的主題歌,鋪陳開來一幅多元共生的歷史場景。曾經別號刺桐城的泉州,包括馬可波羅在內的許多海外冒險家,都曾把刺桐城描述成當時世界最大的港口。《重返刺桐城》全面考證梳理了從古刺桐城到今天泉州城的歷史沿革,延伸了中國海洋文明的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重返刺桐城》以史料為證,一部700年前由義大利人撰寫神秘手稿《光明之城》記載,雅各.德安科納乘船來到中國沿海,放眼望去「一座巨大的港口,熱鬧非凡。擁有6支桅杆、4層艙室的中國商船,體積龐大到令人難以置信,滿載貨物的各種車輛和挑夫在橋梁、碼頭上往來穿梭。」雅各從來沒有想到在遙遠的東方,「竟然真的有一座超過埃及亞歷山大的港口,這裡至少停泊著15000艘貨船,一箱箱裝滿香料、絲綢、瓷器以及其他奇珍異寶的貨船從這裡出發,運往世界各地。這裡便是中世紀的阿拉伯水手們競相傳說的『刺桐城』。」 13世紀末,馬可波羅也來到泉州,也將這座令人驚訝的東方城市寫進了他舉世聞名的遊記當中,刺激無數冒險家和航海者的嚮往。這裡的千年繁華,還從考古兩千條古代的沉船以及它們攜帶的無數寶藏得到印證。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研究員萬明認為,「中國從古代以來就已經有海洋文明了。大家都知道派遣張騫鑿空西域,那麼同時也開闢了南海航線,我們的海上絲綢之路其實就已經開端了。」 中國「四大發明」以及漆器、絲綢、瓷器、生鐵和制鋼技術等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鮮明的獨創性,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也展示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和平性格、海納百川的包容特質、天下一家的大國氣度。考古發現的宋福船,是一艘500噸的宋代中型貨船,其運力相當於唐代一支700頭駱駝隊的載重總量。艙底有13個水密隔艙。這些隔艙與龍骨、船板的銜接嚴絲合縫,顯示出當年的泉州工匠已經很熟練地掌握了這種精湛的造船技術。一年兩次的季風航線給刺桐港提供了海上貿易的先天優勢,陸標導航、天象定位、磁羅盤等中國人的發明,從泉州出發的海船自由地航行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上。那個時代最長的海上航線——海上絲綢之路,達到了空前的暢通。刺桐港,進入了它最繁盛的時期。泉州歷史的厚重感,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視角來看,進一步加深世人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理解。

  二、傳奇講好千年海港故事,呈現刺桐城人文歷史的電視百科全書

  紀錄片常被稱為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相冊。那麼泉州怎麼從一個小漁村發展到千年繁華的世界重要海港城市?該片從傳奇這個點切入,激發全球觀眾的興趣,從古今兩條線並行敘事,引發對當下現實的新認知以及對未來的思考。船老大蔡明俊在一年一度的捕魚季帶領船員離家討海、捕魚。走的既是祖先的航跡,現代化的設備船隻頻繁出入海港與古代刺桐港樓船雲集形成對比。75歲的黃凌霄要復原一艘真正的福船,並駕著它,沿著當年馬可波羅回國的航線抵達義大利的威尼斯。古代線索呈現,稀缺的耕地,已無法承載閩越族更多定居的農業人口,向海而生成為閩越族延續完整的精神底色。唐官員王審知和他身後眾多的繼任大力擴建港口碼頭、招攬中外商賈,織本地商船年年出海貿易。因而從小漁村走向繁華港城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第二集《多元的盛宴》以人物尋訪和地理建築為載體,構築了泉州這座千年港口過往的路徑,引領觀眾一點點走向歷史深處,也呈現了刺桐城人文歷史的電視百科全書。如遺蹟考證,公元1087年,泉州市舶司在此設立,具有標誌性意義。市舶司,相當於現代社會的海關,檢查出海船舶,管理所轄口岸的船隻。在海上貿易繁盛的時代,市舶司權力極大。泉州市舶司一經設立,就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其舶稅收入迅速佔到全國財政收入的十分之一以上,遠遠超過當時設在其他地區的市舶司機構,這種勢頭持續到元朝都未見衰落。除了絲綢、瓷器、茶葉等大宗貨物出口,從外國運來的大宗貨物如香料、水晶玻璃器具、珍珠瑪瑙等,泉州港成為全世界最繁忙的大港。外來文化如佛教等在泉州和內陸落地生根。第三集《博弈的新生》側重用當下視角去看歷史中的事件於今天的作用。如當時海商招募船員時的「以艙代薪」,其「艙位租用」、「合股代購」正是現代合作股份的雛形,而宋元時期泉州全民皆商的海外貿易熱潮、創新精神以及合夥承擔風險的能力也融入到後世的血液中。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明末和清朝的禁海,閉關鎖國的後果不僅泉州港衰落了,國運也走向衰落。只有在新中國,特別是改革開放,使泉州港再次繁榮,祖國大地從此欣欣向榮,國運昌盛。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語境下,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努力踐行「四力」,以厚重的人文情懷,打造製作精良的文化紀錄片精品。

  《重返刺桐城》是一部三集共150分鐘的系列紀錄長片,歷經近4年。為確保紀錄片史實嚴謹準確,觀點創新權威,攝製團隊奔赴20多個國家和地區,搜集了許多關於泉州的歷史文獻,甚至從海外找到早期出版的《馬可波羅遊記》教堂版本、《光明之城》首印版等來研讀和比對。最獨家的是《光明之城》英文版譯者大衛·塞爾本,在全球範圍內第一次接受媒體採訪,在鏡頭前講述這本傳奇之書面世的故事。大衛·塞爾本其實是個隱者,已90歲了。他是個作家,在義大利的山村中偶然發現了這本藏書並把它翻譯出來。但因為有保密協議,他不能說出原稿在哪,他也曾拒絕過很多媒體的採訪。在此基礎上,攝製團隊採訪了中國社科院和國家博物館的多位權威專家,重新明確了民間海上交往活動在歷史長河中所具備的重要性,突破了傳統認知。攝製團隊將視線從泉州向外發散,循著當年航路上重要事件的發生節點,追索實物佐證與當代故事,這其中既有七千年前、先秦時期的閩人追溯,又有從遠東到歐洲腹地的空間跨越。構建起一個以泉州為支點的多維認知體系。該片以國際化視角、用一種大歷史觀將古刺桐港置於更廣闊的時空中,將歷史故事的碎片和東西方演變進行了邏輯上的有效串聯和推演,通過設問與意識流的敘事方式來講述中外海上交通歷史的成因與結果。製作上更是精良,為使觀眾身臨其境,攝製組使用許多場景再現拍攝,曾先後在泉州的古遺址現場拍攝了近半個月,後又移師浙江橫店拍攝,用三維動畫CG的真人演繹還原刺桐城。畫質細膩,宛如電影大片,具有極強的藝術欣賞性和感染力。

  該片贏得專家學者的高度肯定和稱讚,泉州市海上絲綢之路申遺中心副主任黃明珍說:「美國學者彭慕蘭在其著作中寫到:『即便今天,也幾乎沒有哪個港口能像大約一千年前的泉州那樣真正具有世界性。』紀錄片結合刺桐港的發展歷史,扣緊泉州向海而生,以陶瓷、絲綢等商品為媒介,與世界200多個國家搭起友誼的橋梁,充分體現了刺桐城的世界性,這個精神內核一直傳承至今。」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副館長林瀚認為:「這部紀錄片視野開闊,以全球視角觀照中國海洋文明,將古刺桐港置於更廣闊的時空,很好地展現了泉州宋元時期的國際性。同時,片子通過影像語言,對艱澀的史學知識和學界研究進行了形象化的轉譯,讓大家更易於接受。這能觸發更多人對泉州的興趣,對拓展城市影響力頗有益處。」

  中央主流媒體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廣電時評等都對該片給予充分肯定和好評。認為該片全面梳理了從古刺桐城到今天泉州城的歷史沿革,用一種底層邏輯的主線貫穿起古代與現代之間的相互聯繫和影響,並以此引發對當下現實的新認知以及對未來的思考。全片以神秘的雅各.德安科納撰寫的東方遊記《光明之城》作為引線,利用泉州保留完整的特有遺蹟與閩南文化傳統,將史料與現實不斷地進行交互式呈現,通過這種方式,來探尋和解碼中國海洋文明的東方色彩和時代影響。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該片將塵封的歷史揭示出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以一種現在時態的表達加強觀眾的貼近性、理解力和認同感,豐富全社會對古刺桐港這個中古時代世界最大的東方大港的認知,可以說,該片既有高度的史學價值,也有豐厚的人文價值,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注入到歷史紀錄片中,是對改革開放的深情禮讚,是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最好詮釋。(王永利)

  秋冬草木幹防火要當先 這些森林防火..不要讓宿舍起火衝淡了開學的喜悅,宿..暴雨來襲,這些措施需牢記!電梯墜落自救方法

相關焦點

  • 紀錄片《重返刺桐城》12月17日央視紀錄頻道首播
    12月17日起,由泉州廣播電視臺、海峽衛視出品,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公司、泉州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國家地理共同製作的三集紀錄片《重返刺桐城》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 走進「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紀錄片《重返刺桐城》首播在即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吳曉東)由泉州廣播電視臺、海峽衛視出品,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公司、泉州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國家地理共同製作的3集紀錄片《重返刺桐城》,12月17日起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 紀錄片《重返刺桐城》今起央視播出
    早報訊 (記者張素萍)12月17日起,三集紀錄長片《重返刺桐城》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首播。據悉,該片由泉州市委宣傳部、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公司、泉州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國家地理共同製作。
  • 走進「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紀錄片《重返刺桐城》17日起央視首播
    本報訊 (記者 李珂) 17日起,三集紀錄片《重返刺桐城》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播出。《重返刺桐城》由泉州廣播電視臺、海峽衛視出品,時長共150分鐘,歷經近4年精心打磨,全面梳理了從古刺桐城到今天泉州城的歷史沿革,貫穿起這座文化名城古代與現代之間的相互聯繫和影響,以此引發觀眾對現實的認知以及對未來的思考。
  • 啟刺桐古港榮光,溯海洋文明跌宕歷史,紀錄長片《重返刺桐城》今晚...
    由泉州廣播電視臺、海峽衛視攝製,泉州廣播電視臺、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聯合出品,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泉州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美國國家地理聯合製作的三集紀錄片《重返刺桐城》將於12月17日22時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播出,12月23日—25日22:06在海峽衛視播出。
  • 在刺桐城泉州 為何刺桐花很少見了
    原標題:【新聞調查】泉州:在刺桐城,為何刺桐花很少見了    「在刺桐城,刺桐花很少見了。」「泉州哪裡可以看到大片的刺桐花?」「刺桐花長什麼樣,準備帶孩子去認識一下?」……2日,本報頭版刊登了一幅照片《刺桐花開》,美麗的畫面頓時勾起了眾多市民的記憶和嚮往。
  • 泉州大街小巷刺桐樹影稀疏 為何刺桐城卻少見刺桐花
    「在刺桐城,刺桐花很少見了。」「泉州哪裡可以看到大片的刺桐花?」「刺桐花長什麼樣,準備帶孩子去認識一下?」……2日,本報頭版刊登了一幅照片《刺桐花開》,美麗的畫面頓時勾起了眾多市民的記憶和嚮往。  泉州,這座千年古城自古就與刺桐有著無法割裂的淵源。相傳,五代時的節度使留從效初建泉州城時,環城種植刺桐,花繁葉茂、花紅似火,泉州因此得名刺桐城。
  • 外地遊客納悶:為何別名刺桐城的泉州,卻總看不到刺桐花
    到泉州時,我只知道在這座城市別名「鯉城」,是因為古時的城池形狀神似鯉魚而得名。後來朋友告訴我,泉州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別名—刺桐城。我不但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還是第一次聽說刺桐,這也難怪,刺桐樹在中國本就不常見,不知道也就理所應當了。
  • 遊刺桐城》 發起眾籌推介泉州
    遊刺桐城》扉頁  「如果你也剛好來過泉州,剛好也喜歡泉州,希望你能轉發能支持我!」昨日是一本關於泉州的繪本——《魚。遊刺桐城》發起眾籌的第五天,創作者「80後」青年大魚在眾籌平臺如是吶喊。  大魚原名李曲瑜,泉州安溪人,畢業於泉州師範學院。她耗時兩年創作的繪本《魚。遊刺桐城》,擬於2016年元宵節前後出版。為了解決資金問題並吸引更多人關注,大魚發起眾籌。
  • 老照片:80年代的福建泉州,海上絲綢之路,魅力刺桐城
    泉州是福建省地級市之一,又稱「刺桐城、鯉鯉城」,位於福建東南沿海地區,北鄰福州,南連廈門,東望臺灣島,下轄4個區,3個縣級市,5個縣及一個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一個臺商投資區。泉州歷史悠久,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首屆東亞文化之都。
  • 王銘銘:"刺桐城"泉州與漢學人類學
    「溫陵」之稱,與官稱「泉州」大抵源於相近時期,但宋時似更流行;「刺桐城」之名,與五代據有泉漳17年的留從效之擴城(後晉開運三年[946年])有關(史載,留氏擴城後,環城遍植刺桐,泉州因之獲得「刺桐城」別號);「鯉城」之稱的起源晚一些,史載,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監都契立玉「擴羅就翼」,拆除羅城南城牆,擴大城區,泉州成周圍30裡的上寬下狹的長形城郭,形似鯉魚,故在元或之後泉州有了「鯉城」暱稱(莊為璣
  • 泉州千年古橋頭的蔡襄祠,主持修建千年古橋受後人景仰
    昨天剛分享完普陀山和寧波的旅行,接著說說福建省的泉州,這些都是本次長途旅行的一站。本文作為泉州旅遊分享的開篇吧。說起福建,大家比較熟識的城市是廈門和福州;說起景點來,大家對鼓浪嶼、武夷山和福建土樓比較熟悉,而對泉州就比較陌生了。
  • 泉州發布十大研學精品線路 啟動萬名學子研學活動
    據了解,泉州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全球首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歷史悠久、人文豐富,是研(遊)學的理想目的地。近年來,這座千年古城吸引了大批境內外研(遊)學團隊前來探尋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追蹤曾經的東方第一大港的輝煌歷史。
  • 泉州天后宮,海內外現存禮制最高的媽祖廟,比湄洲島亦不遑多讓
    八月,泉州的天氣時晴時雨,一陣颱風剛剛過境,城市上空迎來了晴空萬裡,隨之而來的就是東南沿海的悶熱,行不過數步,人已汗流浹背。古時候泉州城便值刺桐樹,每當刺桐花開,城中一片火紅,隨著馬可波羅在遊記中盛讚刺桐港的繁榮,刺桐城也成了泉州享譽環球的代稱。漫步在泉州古城中心地帶,看不到太多的摩天高樓,一片亂石堆砌的場景映入眼帘。
  • 文創裡的泉州古城印記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洛陽橋,這座歷經千年的跨海梁式大石橋,實現了泉州港海上貿易品的陸海聯運,反映了古刺桐城繁榮時期興盛的海洋貿易活動,成了不少創客的創作靈感。 《洛陽橋IP形象設計:萬安橋團》作品以泉州臺商區洛陽橋為設計點出發,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洛陽橋傳說,通過充滿活力的卡通IP形象「磊阿豬」「蔡小寶」「帆呆呆」「白小音」講述故事,煥發新生,重建萬安橋風貌的萬安橋團。
  • 泉州刺桐花什麼時候開花 刺桐花花期花語能吃嗎
    泉州,古稱刺桐城。千年前,這裡滿城種著刺桐,樹冠綴滿紅花,遠望似火。那麼刺桐花什麼時候開呢?下面是閩南網小編為大家整理泉州刺桐花什麼時候開花 刺桐花花期花語能吃嗎?推薦:泉州哪裡有大片刺桐花看?  【刺桐花花期】刺桐花什麼時候開  刺桐花花期是12到次年3月。
  • 畫說刺桐——泉州美術作品展12日在泉州海交館開幕
    正值「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貿易中心」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項目申報契機,由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泉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泉州畫院、泉州市美術家協會、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承辦的「畫說刺桐——泉州美術作品展」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舉行,旨在通過圖像的力量傳遞出泉州往昔的輝煌與當下社會經濟文化建設所取得的成就
  • 臺灣營建專家吳傳治:用「味蕾」感受千年泉州
    15日,臺灣知名收藏家、營建專家吳傳治(右)受聘為泉州美食城營建藝術總顧問。 陳龍山 攝中新網泉州6月15日電 (孫虹 陳龍山)「泉州古城有著千年的歷史底蘊,對於生活在臺灣的我來說,絲毫沒有『違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