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之光:詩人、作家走讀美麗洲,看五千年文明之光如何照耀今日夢...

2020-12-15 杭網原創

圖片為坐落於良渚文化藝術中心的曉書館一景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增長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精神發育以及文明傳承的重要途徑。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從來都有著優良的閱讀傳統,從結繩記事到倉頡造字,從四書五經到唐詩宋詞,從程門立雪到鑿壁偷光,中國崇尚讀書繼世之風綿延數千年。

良渚博物院鳥瞰圖

詩人寫道:我們都習慣仰望星空,卻忽略了腳下這塊土地,那才是離我們最近的星星。良渚,是杭州的又一處世界級文化地標,也是中華文明的曙光地。在這顆「離我們最近的星星」之上,我們更要倡導全民閱讀,共建書香社會,將先民遺留下來的文明傳承並發揚下去。

為此,杭州良渚新城管委會、良渚街道聯合杭州文化金名片『我們讀詩』,特別開展了「書香良渚:悅讀季」系列活動。

圖為杭州市餘杭區良渚街道副主任沈麗月女士為採風詩人們介紹位於夢棲小鎮的大師村,這裡由原來的糧倉改造而成。

圖為杭州市餘杭區良渚文化村社區主任夏穎女士為採風詩人介紹這個被譽為「最美小鎮」的良渚文化村。

圖為杭州市餘杭區良渚街道新港村黨委書記何建國為採風詩人們介紹新農村建設的情況。

6月27日至29日,秉承「書香良渚·全民閱讀」的主題,我們特別邀請了魯迅文學獎得主劉立雲、王自亮、海岸、盧文麗、顏峻、韓松落、泉子、任軒、馮國偉、蕭耳、彭濤、盧山、娥娥李、張海龍等15位詩人及作家來到良渚,進行了一場為期三天的詩歌採風活動。

杭州因詩而名,詩就是杭州自古及今最重要的文化標籤。從白居易到蘇東坡,從「春來江水綠如藍」到「水光瀲灩晴方好」,從張岱到戴望舒,從「西湖夢尋」到「江南雨巷」,杭州從來都是一座詩歌之城。而良渚還有另外一個名字——「美麗洲」。如若無詩,何談美麗?

採風詩人在良渚古國的瑤山祭壇

來自各地的詩人、作家們不僅參觀了良渚文化藝術中心、大師村糧倉、玉鳥流蘇創意街、良渚博物院、世界工業設計大會會址、夢棲小鎮設計中心、野蘆灣、瑤山祭壇、東明山森林公園、東明寺等良渚知名地標,近距離感受了良渚的文化底蘊,也為良渚帶來了令人難忘的詩與歌。

1、顏峻聲音現場


6月27日晚,詩人、樂手、聲音藝術家顏峻率先發聲,在良渚詩外空間進行了一場名為《在中國人最早耕作的良渚,我希望成為一份田野錄音》的演出,以帶背景獨奏、簡短的人聲、詩歌朗誦配合各種背景音效組合而成的音樂表現形式讓眾人耳目一新。

2、良渚詩人之夜


左起:張海龍、娥娥李、劉立雲、馮國偉、塗國文

6月28日晚,秉承「以詩歌的名義相聚,用靈魂之光激蕩良渚之光」主題,參加本次良渚採風活動的詩人、作家和詩歌愛好者們齊聚詩外空間,誦讀自己的詩歌,讓時光停駐下來,實力奉獻了一場「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詩人之夜。

3、良渚之光論壇


6月29日下午,在夢棲小鎮設計中心,來到良渚採風的詩人、作家們匯聚一堂,對話良渚博物院院長馬東峰,總結採風心得,暢聊今日良渚的詩意。杭州良渚新城黨工委副書記、杭州良渚新城管委會主任吳宏偉,餘杭區文聯副主席陳弋、良渚新城、良渚街道副主任沈麗月,餘杭區良渚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徐曉恩、杭州圖書館活動部主任周宇麟等出席了本次論壇。

良渚博物院院長馬東峰先生說到:「考古跟寫詩有點類似,是一個拼接歷史碎片的過程,我們現在看到的文物都是支離破碎的,考古人要做的就是縫綴的過程,很多人一輩子都寫不完一首完整的詩,但是他們看到的一定是一首詩的緣起。」

詩人、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劉立云:我與杭州有著很深的淵源,妻子是杭州大學77屆的,我在大學是哲學專業,哲學需要解決3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要到哪兒去?到了良渚以後,「從哪兒來」的問題有了大致的解答。中國的現代化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到了良渚我們就知道了。這又解決了「到哪兒去」的問題。面對蒼茫的歷史,我希望我是良渚博物院看到的那只能夠穿越時空的玉鳥。這隻鳥是神的信使,我希望它把我帶到五千年前,給我一個展開想像力翅膀的機會,來擁抱良渚文化!

詩人、浙江工商大學教授王自亮談到:我在良渚博物院買到了一本叫做《權利與信仰》的書,我覺得這個名字非常好,它把良渚文明的神權、王權、軍權三權合一的國家形態展現出來了。從博物院的玉鳥、神徽到世界設計大會的設計理念,這是過去和未來。這兩天在良渚的採風,我仿佛看到了英國工業革命的景象,又仿佛看到了後工業時代新經濟的中心正在杭州行形成。從良渚博物院出來,來到世界設計大會會場,我的感覺仿佛像觸電一樣,那是因為我正站在歷史的轉折點。

各位詩人作家均有精彩觀點,論壇詳細內容見明日微信推送

4、韓松落作品讀唱會


29日晚上8點,韓松落的新書《我口袋裡的星辰如沙礫》詩加歌分享會。世道艱難,春雷滾滾,聽作家韓松落娓娓道來,帶你進入他的內心世界,向你描摹「怒河春醒」的破冰時刻,也勾勒出他「日拱一卒」成為一名作家的突圍路徑。比文字更難得的是,他還是一名聲音能直入人心的歌手,他所彈唱的《紫花地丁》《港灣》都讓在座者讚嘆不已。

論壇最後,是「我們讀詩」在良渚出品的新書《我們讀詩少年派》贈書儀式。「我們讀詩」總策劃張海龍說:「面對五千年文明的良渚,我們每位詩人作家都應該稱為文明的孩子,從良渚出發,讓我們開始每個人的奇幻漂流。讓靈魂之光激蕩中華文明之光,為五千年良渚再賦新篇,讓美麗洲在詩意對話中紙香墨飛更加美麗。」

本次活動由杭州良渚新城管委會(良渚街道辦事處)主辦,杭州市知聯會、杭州市圖書館、杭州市作家協會、良渚博物院協辦,我們讀詩及新假日傳媒承辦。

相關焦點

  • 臺灣大學生杭州研習中華文化 感知文明之美歷史之光
    郭其鈺 攝中新網杭州8月8日電(郭其鈺)從「五千年文明聖地」良渚古城遺址到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譽的西泠印社,從珍藏多件文化瑰寶的浙江省博物館到還原宋代都市風貌的「宋城」……已是連續第六年舉辦的臺灣大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活動此間於杭州舉行。40位臺灣大學生在杭州開啟了一段文明探索之旅,親身體驗篆刻等傳統技藝,感知五千年中華文明之光。
  • 2019良渚文化推廣特使出爐!良渚故事將這樣說
    10月27日,良渚古城內的莫角書院熱鬧非凡,文化編劇、資深領隊、文物攝影師、環球旅行家……各領域大咖共赴一場聯結五千年文明之約,探討「後申遺時代」良渚的故事該如何講給世界聽。27日上午,在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指導下,由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浙江在線新聞網站主辦,大屋頂文化協辦的2019良渚文化推廣特使徵集活動路演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莫角山書院進行,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新聞處副處長閔柯;浙報集團浙江在線新聞網站副總編輯蔡李章;杭州美麗洲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良渚遺址申遺指揮部旅遊開發部副部長王剛;浙江旅遊職業學院副校級領導、教授、浙江省文化和旅遊智庫專家
  • 良渚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必讀的一頁!
    早在10年前,隨著良渚遺址區內龐大古城的發現,考古學家們就普遍認同這樣的觀點:古城的發現,將改變良渚文化「文明曙光」的原有認識,標誌著良渚文化時期已進入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良渚文化無疑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應該濃墨重彩描繪的輝煌歷史。未來隨著進一步的挖掘與考證,逐漸清晰地還原那段人類生存發展的歷史、甚至改寫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歷史,並非沒有可能性。
  • 良渚陶文:五千年文明的歷史書寫
    因為,從五千年前的良渚陶文上可以看到天堂裡文明的燦爛曙光。我深感責任重大,很有必要把良渚陶文的重大意義寫出來,告訴世人,共沐榮光。內容豐富的良渚陶文 良渚陶文中有不少象形文字,日月星辰、山水飛禽,雞龜貓蝶鹿蛇更是栩栩如生,一目了然。
  • 良渚王國: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
    《五千年良渚王國》是國內首部反映五千年良渚文明的童書。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憑藉高大的宮殿臺基、完整的城牆遺址、古老而龐大的水利工程,以及數以千計象徵權力與信仰的精美玉器,向世人呈現了一個文明古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世界,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 我們在這世間最初的驚奇,許多都是緣於良渚的「飛鳥與魚」
    《五千年良渚王國》插圖,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下同所謂詩人,就是要有面對簡單的事物——比如落日或一隻舊鞋子——也有驚訝得目瞪口呆的能力。凡人都對日升月落視而不見,而詩人卻能寫下「太陽每天照常升起」,那是時間不滅的秘密;眾生都把前塵往事棄如敝履,而梵谷卻濃墨重彩地畫下了一雙破靴子,那是兄弟不渝的情誼。
  • 良渚遺址申遺成功,「五千年文明」有依據,但「良渚文字」不應缺
    良渚遺址的考古工作因此得以持續下去。1957年,有著「新中國考古學奠基人」之稱的夏N_鼐先生認為良渚文化並非標準的龍山文化,建議將之隔離開來研究。從這一點上來說,良渚遺址只能稱「良渚文化」,而不能稱「良渚文明」,雖然,它離文明只有一步之遙。現在世界上,普遍認為中國只有三千年文明,是遠遠短於古埃及、古希臘的。我們常說「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卻一直找不到3500年前的文字來證明,真是憾莫大焉!
  • 以考古之光 照亮文明深處與細節
    近些年,您曾在多個場合提出,在四大文明古國中,中華文明區別於其他三大文明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五千年不斷裂」,這是您多年來從事考古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觀點嗎?劉慶柱:是的,我想要解讀的並不是「五千年」時間長短的問題,而是要解讀「為什麼不斷裂」,解讀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什麼。
  • 傳承守護良渚文明、開拓創新良渚文化,杭州良渚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赫赫五千載,文明良渚尋。今天(5月28日)上午,「杭州良渚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揭牌儀式」 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浙江省中小學生研學教育實踐基地」授牌儀式在良渚文創公司舉行。良渚是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的聖地之一,延續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後申遺時代,在良渚文化舉世矚目的高起點上,如何才能進一步推動良渚文化?亟需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使之與當代文明相融相通。
  • 兒童科普繪本《良良的古城世界》帶孩子良渚古城
    時值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一周年,7月12日,良渚博物院大廳內舉辦了「《良良的古城世界》新書發布暨『良良漫遊記』啟動儀式」。《良良的古城世界》是良渚博物院主持編著的第二冊兒童科普繪本,由良渚博物院社會教育團隊經過近半年時間的精心設計、數十次的討論、打磨、修改。本書充分利用手繪本傳播的優勢,以第一冊《良良的陶器世界》為基礎線索,配合緊湊的故事情節、通俗的語言、優美的畫面,加之嚴謹的研究認知,用主人公的視角帶領讀者走進輝煌的良渚古城,感受良渚文明的高度。
  • 當愛之光照耀人心,人性陰霾將散去
    當愛之光照耀人心,人性陰霾將散去聖經經文 這樣說:「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一、神說出光來第一日造光3—5;光是怎麼有的?是神說出來的,神造萬物的工具,乃他自已的話,他說有就有,命立就立。(參詩33:9)神就是光,他自已居住在光裡,(提前6:16)他是喜歡光的,他看光比黑暗好得多,所以說他看光是好的。
  • 螢火中之光照耀下的哀傷——《螢火蟲之墓》
    螢火中之光照耀下的哀傷——《螢火蟲之墓》戰爭的本質是什麼?簡單來說,它可以是人類徵服欲的外在表現,也可以是這個紛擾世界中看不見的內在羈絆。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戰爭,它們都無不折射出人性底層最為隱秘的那個角落。
  • 良渚與古代中國:修城築壩做手工,中國最早的文明是什麼樣的?
    趁著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的熱度,故宮博物院聯手良渚博物院、浙江省博、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在 2019 年 7 月推出了《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文明》的大展。我專門去仔細看了下,感覺非常不錯,在此寫一個回顧總結。
  • 生態之光照耀農場
    生態之光照耀著農場,人們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 趙林《古希臘文明的光芒》:古希臘神話之光,照見西方文明的源頭
    再之後的羅馬人,則是把古希臘神話中神的名字換成拉丁名字後繼續傳播,所以古希臘人、古羅馬人是從小聽著系統的神話開始告別蠻荒、走向文明的。這就又留給我們一個思考的問題:到底古希臘神話的譜系是如何成型的呢?是天然地自成一系,還是各方神仙齊聚一堂呢?
  • 美國:人類之癌,還是文明之光?
    如何上位?無非是更多的生產資料,更大的貿易市場,當時的美國面臨著和新興同盟國們同樣的困境,也自然有著和他們類似的心態:老大們亂起來吧!歐洲亂了,歐洲的科學家才會更考慮去美國,生產效率才能提高,也就變相佔有了更多生產資料;歐洲亂了,美國資本家才能更好地賣物資,搶市場,發大財。於是乎,壞小子在各種國際爭端中開始暗戳戳地煽風點火,加速了各大國之間的對立情緒,終於成功引發了世界大戰。
  • 文物+科技「跨界」攜手,文明之光浸潤人心
    新華社北京12月23日電 題:文物+科技「跨界」攜手,文明之光浸潤人心新華社記者施雨岑你能否想像,透過一捧淤泥,人們能一窺數萬年乃至數十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命信息?「抓一把土就能知道他是誰」——不必驚訝,這科幻大片一般的情節在2020年已真實發生。
  • 良渚博物院科普繪本《良良的古城世界》:講述孩子們聽得懂的良渚故事
    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遺址,不僅是良渚文化的信仰中心,更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見證。自1936年被良渚鎮人發掘以來,這裡已經走過了80多年的考古之路。2019年,這片沉寂的土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曾一度掀起了「良渚熱」,而今一年多過去了,人們對它的熱情依然未減。
  • 良渚不屬於華夏文明?有中華五大「傳家之寶」不同意
    近日,良渚遺址成功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明遺產名錄。不過,網上卻就良渚文明出現了一些爭論,特別是有些人聲稱「良渚不屬於華夏文明」或者「良渚文明對中華文明沒產生多大影響」。然而,事實勝於雄辯。當今中華上古時代傳承下來的很多文明遺產,對這些說法都會「表示不服」。
  • 和諧之光
    和諧之光謹以此文獻給全世界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願和諧之光照耀每一方天空,每一寸土地,每一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