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陶文:五千年文明的歷史書寫

2020-12-27 中國視窗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80年來餘把這八個字當作一句俚語,從未引起過足夠的重視。前幾日攜友去了一趟良渚博物館,偶然在接待大廳看到了一冊《良渚文化刻畫符號》,打開一看,竟然有不少古文字映入眼帘,有象形文字,更多的是表意文字。作為一個從事古文字研究幾十年的學人,餘立馬從相應的殷商甲骨文中找到了部分同形文字。誠然陶器上的確存在著數量不少且介乎裝飾圖條的「符號」,令人不知所以。回到居所,餘再次像當年研究被康有為稱為中國第一文物的《石鼓文》一樣,走火入魔,夜不能寐,結果是意想不到的驚喜,令餘終於明白杭州為什麼被譽為人間天堂。因為,從五千年前的良渚陶文上可以看到天堂裡文明的燦爛曙光。我深感責任重大,很有必要把良渚陶文的重大意義寫出來,告訴世人,共沐榮光。

內容豐富的良渚陶文

良渚陶文中有不少象形文字,日月星辰、山水飛禽,雞龜貓蝶鹿蛇更是栩栩如生,一目了然。一個「燕」字,畫的就是一隻燕子,線條流暢,與甲骨文燕字同形;「星」字,與國旗的五角星同形,無疑可以看作五千年文明的傳承;江南水鄉常見的魚笱對應的文字形似一隻竹筐,這是一種魚能遊進去而再也出不來的竹製魚具,亦即《詩經·小雅·苕之華》「牂羊墳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鮮可以飽」中的「罶」字。陶文中的象形文字,其實也有豐富的內涵。比如:羊,表示吉祥;魚,表示富裕;草木,表示豐盛和茁壯成長。早期陶文中的確存在大量符號,也代表著一定的含義。有些文字學者,把所有初文都說成符號,不承認其為文字的初形就有失偏頗了。

陶文中還有不少數籌,一橫為一;二橫為二;三四亦然……南湖出土的一個陶罐上,一下子出現了22條橫畫,這無疑是表示一共製作了22件陶罐。這種方式顯然有點笨拙,陶工們很快就改Ⅰ為十;Ⅱ為二十……萬作卐。這個「萬」字不簡單,全世界不少地方均有發現。唐武則天將卐定音為萬,謂「吉祥萬德之所集」,足見這位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水平著實不一般。其實在商周時期,萬、萬、卐三文已經互相通借。可以這樣說,數字完全是從生活需要出發形成的完整的記數文字。

除了象形和數籌,良渚陶文中更多的是表意文字,計有丁、又、示、木、巾、亞、田、今、有、已、爻、左、月、夕、入、小、玉、王、本、人、川、玨、肜、甲、公、亞、生、刀、戉、廠、未、雨、才、上、下、卜、乙、井、甘、卯、在等。有一個字形與甲骨文同,當為禘字,意為祭祀。

除了單字,良渚陶文中還出現多字現象。蘇州澄湖的一個黑皮陶罐上,排列著貓鳥蝶雞蛇五個象形陶文,線條流暢,美不勝收。在另一個貫耳壺的腹部,有一組文字,饒宗頤釋為「冓戉五個」。冓,古時作宮室深密處解,於文句不合,故第一字當誤。按《說文》:「冓,交接材也,象對交之形。」此說頗有意思,陶文第一字確有交接與對交之形,然非冓字,當釋「篳」,正是良渚曾出土的竹製蒸架,是一種交接而成的生活用具。戉即鉞,斧形,制篳之工具。篳字右邊尚有長長的一橫畫,表示此篳「一下子」用鉞做了五個。可見刻文為紀的陶工,不僅心靈手巧,也是一個性情中人。中國文字正是由一大批這樣的聰明之人創造,然後互相滲透,兼收並蓄,逐漸形成。良渚南湖的一個夾沙黑皮陶罐肩腹處,刻了一周十二個象形和表意文字,餘越看越喜歡,覺得這好似一首絕美的敘事小詩。興之所至,欣然命筆,書寫出來,與讀者諸君共賞。

手持弓矢去狩獵,(前三個象形文字為弓矢嘼)

無果而返回水鄉。

大網小網全帶上,(三個網形文字及一小池塘)

滿載而歸喜洋洋。

用鉞刳魚下陶罐,(三個表意文字,鉞和下字)

魚鮮配飯滿屋香。

耀眼魚刺興未盡,(最後二個象形文字為魚骨)

刻此為紀陶罐上。

按,餘之所以說狩獵無果而返的依據是,餐桌上只有魚刺而無嘼骨。這次會餐,皆大歡喜,故特地刻在罐上以為紀念。這也說明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不僅生活得很滋潤,作者也是個有文化有情趣的好客之人。

五千年前的良渚,位於環太湖流域的西南部,這裡氣候溼潤,資源豐富,水網密布,特別適合人居。這裡不僅有過宮殿式的豪華建築,又有相當完善的水利設施,甚至還出土了貯存著20多萬斤稻米的大型糧倉。既有錦片,又有麻織品。大量陶器紡輪的發現,說明當時紡織業已具有相當規模。五千年前,當世界上的多數先民還在以樹葉遮羞,獸皮取暖的時候,良渚先民已經吃著美味魚鮮配香噴噴的米飯,穿著華麗的錦衣,行走在寬暢的街市,他們居住的地方被稱為天堂就絕非鑿空之說了。因此,先民們在文明之路上先行一步是絕對可信的。

比甲骨文還早的文字

《良渚文化刻畫符號》一書,僅收了600餘個「符號」,而今「符號」已徵集到近千個,目前正在整理之中。餘期待著一睹為快,並做進一步的研究。但僅憑眼前的資料,餘以為良渚文化已經有固定的書寫方法,而且已為長三角地區的上海馬橋文化和蘇州澄湖文化,以及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文化、蕭山的跨湖橋文化、嘉興的馬家浜文化、湖州錢山漾文化等先民們之間的頻繁往來,提供了文字作為交流工具,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約定俗成。以長三角地區先民們的聰明才智、經商能力,當地豐富的物資,再加上優越的水利之便,可以料想他們早與商周時期開封、洛陽的先民們有了相當頻繁的交流。這就是良渚陶文為什麼能在甲骨文中找到影子,甚至完全可以銜接的根本原因。綜上所述,甲骨文絕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

古文字學家李學勤認為:「近年的發現和研究告訴我們,良渚文化和商周文化之間,確實有明顯的淵源關係……這使我們傾向於這種符號是漢字先行形態的假說。」其說甚善。至於文字創始的傳說,一般都認為「黃帝史官倉頡,取象於道,始作文字」。高誘《淮南子修務訓》亦謂:「史皇倉頡,生而見鳥跡,知著書。」這些說法的確不足信,如果說倉頡是一個會寫蟲鳥書的書法家,乃至對漢字進行過整理和研究倒是完全有可能的。總而言之,華夏文字從陶器上出現初文到形成完整的漢字體系,五千年來唯有陶工們一直在緊跟時代脈搏,循序漸進。這是因為陶器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據考古發現,商周時期,陶器上也有不少刻畫文字,春秋時期更多,而且已將戳記文字用在陶器上。及秦,帶有小篆書風的秦惠文王瓦書竟有119個字之多。到漢代,陶器上不僅有隸書,晚期還出現了楷書。陶文中不僅可以見到豐富的算籌、幹支紀年,甚至可以見到中華民族的幾百個姓氏,足見陶文是我國文字發展的活字典。

陶文中有20個字母

餘在研究良渚陶文的同時,尚有一驚人的發現,那就是五千年前的陶文中竟然藏著19個拉丁字母。婆羅米文以字母「十」為「K」。這樣算來,良渚陶文中就有20個字母,約為世界通用26個字母的80%。茲將這些字母公布如下:A、D、C、E、U、Y、P、I、S、W、N、V、L、H、T、X、M、O、Q、K。除了良渚文化出現字母外,大溪地文化彩陶上有X、I、O、十(K)四個;二裡地陶文中有X、I、V、M四個;半坡文化陶器上則有T、I、Z、E、K、L、P、V、X、O等十個字母。這說明我國先民有過用拼音的方式來解決語言向文字發展的嘗試。眾所周知,拉丁字母源自希臘字母,希臘字母則源自腓尼基字母。羅馬字母又繼承了希臘字母,26個字母也就成為現代英語的字母。美國學者吉德瑋在談到漢字起源的論文中,認為西方傳教士很早就將字母傳入華夏,但始終無法引導漢字「字母化」。他同時又指出,漢字傳承精英文化,蘊積至為深厚,因此不受西方影響。餘認為,他要是知道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中已經出現了20個字母,會否發出,中國陶文中的大量字母,在與外界交往中互相滲透,才促成西方字母的發展這般感嘆。饒宗頤認為:「陶符與腓尼基字母比較,百分之七十以上實同於漢土仰韶期彩陶上的符號,這說明很可能遠古時期,西北地區的閃族與羌人雜處,通過商品貿易,閃族人遂取陶符作為字母依據的材料。」他又引日本學者三上次男倡言之「陶瓷之路」一說:「我則認為彩陶文化時代,陶符的交流借鏡,引出字母的發明,在人類文化史上更有重大的意義。陶符之被採用作為字母的形符,是陶瓷之路上文化交流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按說,生活在此的先民,憑藉水系之便,很早就開始對外通商,五代吳越國甚至還到過阿拉伯進行海外貿易,文字上的交流亦屬正常。至於良渚先民創造的字母,如果對世界文明帶去過實質性的幫助,那應該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本文不想贅述,留待國內外有識之士去繼續研究吧。

餘非常慶幸的是先民們放棄字母,而是走了由象形、表意到形聲這樣一條文字發展的道路,厥功至偉哉。

(作者為古文字學者)


[責任編輯:秦偉]

相關焦點

  • 良渚王國: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
    《五千年良渚王國》是國內首部反映五千年良渚文明的童書。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憑藉高大的宮殿臺基、完整的城牆遺址、古老而龐大的水利工程,以及數以千計象徵權力與信仰的精美玉器,向世人呈現了一個文明古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世界,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 良渚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必讀的一頁!
    雖然「良渚勢力佔據了半個中國」的觀點尚未定論,但是作為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見證,「良渚文化」改寫《中國歷史》這本教科書的事實已經呈現。今年開學季,全國約1400萬初中一年級學生拿到的新版99頁《中國歷史》教科書中,「良渚文化」佔據了整整1頁。這意味著,良渚二字,之於中國的所有初中生,不再是出現在傳說中,也不再是出現在旅遊畫冊裡,而是以整頁的篇幅出現在必讀的中國歷史裡。
  • 良渚遺址申遺成功,「五千年文明」有依據,但「良渚文字」不應缺
    考古學界漸漸有了「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源頭」的聲音。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良渚文化的研究都只停留在小打小鬧的層面上。直到2007年,良渚文化的考古有了質的飛躍——這年,300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重見天日。
  • 考古發現的最早漢字是陶文而非甲骨文,陶文是中國5000年文明鐵證
    現在啪啪啪敲擊鍵盤的聲音出現在喧囂的辦公室中,刻板單一的印刷體出現在屏幕的螢光上方,取代了行書的婀娜多姿,取代了楷書的橫平豎直,自己愈發懷念那個沒有鍵盤的用手書寫千秋的時代。中華文字博大精深,中華文化之所以傳承千年而不斷,我們的文字功不可沒。今天「毅說人文與歷史」小編就查詢了資料,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的最早的漢字起源的考古發現。
  • 良渚之光:詩人、作家走讀美麗洲,看五千年文明之光如何照耀今日夢...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從來都有著優良的閱讀傳統,從結繩記事到倉頡造字,從四書五經到唐詩宋詞,從程門立雪到鑿壁偷光,中國崇尚讀書繼世之風綿延數千年。到了良渚以後,「從哪兒來」的問題有了大致的解答。中國的現代化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到了良渚我們就知道了。這又解決了「到哪兒去」的問題。面對蒼茫的歷史,我希望我是良渚博物院看到的那只能夠穿越時空的玉鳥。這隻鳥是神的信使,我希望它把我帶到五千年前,給我一個展開想像力翅膀的機會,來擁抱良渚文化!
  • 預告丨五千年中華文明何處尋?考古給你答案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考古公開課》欄目集合優勢資源,特別製作四集系列節目《尋找古老的中國》。延伸歷史軸線用考古書寫中華五千年文明史考古學最大的意義之一在於「補史」,用地層中發掘到的物質文化,去書寫文獻記載之外的另一半文明史。
  • 良渚遺址入編《中國歷史》、高中《數學》《歷史》教科書
    「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左右,長江中下遊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9月1日,全國中小學迎來新學期,本學期新啟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重新修改了對良渚遺址的敘述和定位,與2017年發行版本相比,進一步明確了良渚遺址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地位。
  •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是怎樣計算的?
    喜歡歷史的讀者,總會在歷史書中看到「公元前」、「公元後」的說法。但是,很多人並不清楚,歷史書中所謂的「公元前」究竟是什麼意思?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究竟又是怎樣計算的?由於不清楚這個問題的人非常多,這次將為大家科普這兩個歷史中常用名詞的真正含義。
  • 中國有五千年歷史,國際上卻只承認三千年,夏朝為什麼不被承認?
    說起來中國歷史,大家都知道是上下五千年。良渚遺址的成功也標誌著中華上下有五千年,但國際上卻只有3300年的說法。但近些年隨著各種的遺蹟發掘,良渚文明、仰韶文化、河洛文化的發現,自然而然的能夠證實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歷史很多都來自與史書的記載,在中國史書歷來都很受重視,史官亦是每個朝代都會設置的官職。歷史能使我們很好地了解前人的事跡。
  • 良渚遺址入編《中國歷史》教科書 同時進入「三省三市」高中新編...
    都市快報 記者 林建安 通訊員 魏豔蘋昨天是開學第一天,從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傳來消息:昨起新啟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上,對良渚古城遺址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用整頁的篇幅進行了闡述。
  • 良渚文化入編全國統編《中國歷史》教科書
    已發掘的良渚文化遺址分布於長江中下遊地區,主要在太湖流域,距今約四五千年……」9月全國迎來開學季,全國各地約1400萬剛走進初一教室的初中生們,打開新發下來的人教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會看到在第11頁上看到關於良渚文化的詳盡介紹。
  • 中國歷史真的有五千年嗎?
    中國歷史真的有五千年嗎?都說中華上下五千年,很多人會誤解說上有五千年,下有五千年,那加在一起的話豈不是一萬年?其實呢,我國歷史年份是由兩部分組成,中華上下五千年中的「上下」是一個縱向的意思,指的是公元前和公元後的歷史年份,分別是公元前3000年和公元後2000多年,公元前後一共5000年的意思。
  • 我們在這世間最初的驚奇,許多都是緣於良渚的「飛鳥與魚」
    那隻玉鳥代表的正是想像力,如同海子當年把海鷗比喻成「上帝的遊泳褲」一般,我們也可以把玉鳥想像成一隻穿梭五千年的飛去來器。經由這隻玉鳥,我們才會真正理解到底什麼才是「驚鴻一現」:縱然歷史波詭雲譎,我們還是留下了存在過的證據。良渚古國至今已經無存,全都深埋於疲倦的泥土之中。
  • 破譯吳城神秘陶文密碼
    B  【破譯陶文】  1、出自何人之手?  吳城陶文究竟是何人書寫?  在弄清楚這一問題之前,專家先把目光投向了吳城陶文產生的溫床,去看看何等肥沃的文明土壤才能生長出文字這樣的參天大樹,這裡面也一定隱藏著文字起源的蛛絲馬跡。
  • 考古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填補世界文明史空白
    重大科研項目「探源工程」成果發布——考古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揭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遊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
  • 良渚與古代中國:修城築壩做手工,中國最早的文明是什麼樣的?
    趁著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的熱度,故宮博物院聯手良渚博物院、浙江省博、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在 2019 年 7 月推出了《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文明》的大展。我專門去仔細看了下,感覺非常不錯,在此寫一個回顧總結。
  • VLOG丨5G+良渚 逸晨小姐姐帶你穿越五千年
    時下最前沿的5G網絡,遇上傳承5000年古老文明的「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5G+安防,讓良渚遺址管理監測和保護水平up up!運用5G+MR等視、聽、觸文創新技術,讓全世界到訪公園的人「看得見,聽得懂」良渚文明!
  • 臺灣大學生杭州研習中華文化 感知文明之美歷史之光
    郭其鈺 攝中新網杭州8月8日電(郭其鈺)從「五千年文明聖地」良渚古城遺址到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譽的西泠印社,從珍藏多件文化瑰寶的浙江省博物館到還原宋代都市風貌的「宋城」……已是連續第六年舉辦的臺灣大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活動此間於杭州舉行。40位臺灣大學生在杭州開啟了一段文明探索之旅,親身體驗篆刻等傳統技藝,感知五千年中華文明之光。
  • 良渚古城遺址列入多本統編教科書,這道跟良渚有關的數學題你會做嗎?
    在新啟用的人教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中國歷史》(高中版)、《高中數學》中都能找到關於良渚遺址的描述,內容更豐富、詳細、多元。特別是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的教科書中,更是將良渚遺址以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實證的角度,用整整一頁對良渚遺址文化進行闡述。
  • 良渚不屬於華夏文明?有中華五大「傳家之寶」不同意
    近日,良渚遺址成功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明遺產名錄。不過,網上卻就良渚文明出現了一些爭論,特別是有些人聲稱「良渚不屬於華夏文明」或者「良渚文明對中華文明沒產生多大影響」。然而,事實勝於雄辯。當今中華上古時代傳承下來的很多文明遺產,對這些說法都會「表示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