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的最早漢字是陶文而非甲骨文,陶文是中國5000年文明鐵證

2020-12-19 毅說人文與歷史

記得讀小學時,我們學校曾經開設了一門毛筆書法課,它深深的吸引了我。每次揮毫潑墨時,我沉浸在筆尖流淌出黑色筆跡的感覺,痴迷於筆尖與紙張摩擦時動聽悅耳聲,尤其喜好她典雅迷人的帶有中國風的淡淡的墨水香味。看到我們流傳千年的漢字在我筆下栩栩如生地演繹出獨有的韻味,我便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可惜後來電腦普及了,每每提筆忘字時便會懊悔自己對漢字的冷落。現在啪啪啪敲擊鍵盤的聲音出現在喧囂的辦公室中,刻板單一的印刷體出現在屏幕的螢光上方,取代了行書的婀娜多姿,取代了楷書的橫平豎直,自己愈發懷念那個沒有鍵盤的用手書寫千秋的時代。

中華文字博大精深,中華文化之所以傳承千年而不斷,我們的文字功不可沒。今天「毅說人文與歷史」小編就查詢了資料,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的最早的漢字起源的考古發現。

歷史學者普遍認為:最早的文字應有至少兩個來源,圖畫和記號,而記號是更早的。這兩個來源繼續發展下去就是象形字和指示字。

缽形器的彩繪符號

下圖所示的結繩之法,是以繩結的多少表示物體的多少,以繩結的大小表示實物的大小。比如,我要賣三頭大牛,就用繩子打三個大節。如果要賣三頭小牛,就打三個小結。

原始社會刻木、結繩記事示意圖

古文明與古文字考古發現,中國古史從元謀人講起已170萬年。但文明史應以有文字為標誌,之前一般認為中國最古文字是商的甲骨文,開始於公元前1300年至前1000年之間。

但是按照文字發展趨勢(先有象形字然後有形聲字),而甲骨文中有大量形聲字,可見甲骨文出現前早有文字。

現已證實在甲骨文前有一種陶文,這種文字比甲骨文早600年到1000年,約在夏朝晚期。那麼文字萌芽時期可能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下圖就是發現的比甲骨文還早的一種文字:大汶口陶文。

大汶口文化的陶文,注意左上角的那個圖
上圖左上角圖的現在解釋

這種陶器圖畫文字就是發現於山東泰安的大汶口文化(公元前3000左右)時期的文字。這時已有文字萌芽,但尚無「成文歷史」,可以說是「文明」與「野蠻」兩種文化交錯階段。

大汶口文化遺址的陶文離今已5000年左右,所以說中國有五千年文明歷史是合乎科學的。

大汶口文化博物館

山東大汶口文化是黃河下遊新石器時代文化代表,它是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遺存之一,因解放初期發掘的泰安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分布範圍在山東、江蘇、河南一代。大汶口原始社會的居民在之前人結繩、刻木的基礎上,開始使用一種刻在陶器上的最初的文字。大汶口文化中使用的陶文,時間上早於殷商時期的甲骨文。

殷墟出圖的甲骨文龜殼

從筆畫形體上看來,甲骨文又繼承了陶文的某些造字方法,因而,陶文成為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圖畫文字。

截止到今天,在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總共發掘出了9種文字分類(符號),其中一部分可以解釋並翻譯成現代語言。

從大汶口文化遺址的渚城前寨中發現了一個陶器,它的上面刻塗的文字與大汶口文化遺址的陵陽河陶文中的字的結構幾乎一模一樣。由此可以推斷,這些紛繁複雜的陶文在當時當地已經有很規則的結構並約定俗成下來且在民間流傳開了。大汶口文化遺址同樣的字反覆出現於不同的地點,這就是文字已經普遍的使用的一個鐵證。

大汶口遺址的墓葬

要想翻譯5000年前的陶文並非易事,迄今為止考古學家對某些新出現的符號的意義也是莫衷一是。像著名的考古學家裘錫圭,郭沫若就對同一種符號的意義持不同的意見。我們還需要更多的考過發現去驗證並佐證考古學家的猜測。

儘管如此,陶文與甲骨文有淵源關係,這是肯定的。我們也可以驕傲的說,我們的漢字是有著5000年的歷史,我們的國家是有著5000年的文明,作為一個炎黃子孫,我為此而自豪。

原始社會農耕文明

以上就是「毅說人文與歷史」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陶文知識分享,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留下反饋。

相關焦點

  • 甲骨文與中華文明的傳承: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作者:李雪山(河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副會長)1899年,甲骨文被發現,迄今已有120年。作為現存最早自成體系的漢字,甲骨文與漢晉木簡、敦煌文書、明清檔案被譽為中國近代學術史的「四大發現」,在世界文化寶庫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 赤峰石棚山陶文:是中華漢字的最早源頭
    人類文明的開啟,最重要的標誌就是文字的出現,而華夏文明的開端,就在於漢字的出現。就目前已知,最早的漢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至於甲骨文的發現,其實年代也不算長,是在清朝末年時期無意中發現的,這個我們就不細談了,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百度搜一搜這方面的資料。今天我們要談的是中國漢字的源頭。任何事情都有源頭,不肯能憑空產生,漢字也是如此。據考古學家們多年研究發現,殷商甲骨文的源頭在內蒙古赤峰市。具體來說,是在赤峰市翁牛特旗的石硼山陶文。
  • 中國發現早於甲骨文的早期文字 解釋漢字起源
    中國考古專家最新考證表明,4年前在中國東部山東省昌樂縣集中出土的100多塊獸甲骨上所刻的600多個符號,結構和布局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應為距今約4500年的中國早期文字。  參與這項研究的考古專家告訴記者,這些神秘獸甲骨上所刻的「行列整齊」的圖案符號比殷墟甲骨文更為原始,明顯處於畫(符號)與字的過渡狀態,二者應具有某種傳承關係,是解釋中國漢字起源的新依據。
  • 良渚陶文:五千年文明的歷史書寫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80年來餘把這八個字當作一句俚語,從未引起過足夠的重視。前幾日攜友去了一趟良渚博物館,偶然在接待大廳看到了一冊《良渚文化刻畫符號》,打開一看,竟然有不少古文字映入眼帘,有象形文字,更多的是表意文字。作為一個從事古文字研究幾十年的學人,餘立馬從相應的殷商甲骨文中找到了部分同形文字。誠然陶器上的確存在著數量不少且介乎裝飾圖條的「符號」,令人不知所以。
  •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專家:還有比它更早的,只是很難讀懂
    因為,它的出現,把中國文明向前推了1500年。它就是日月山大口尊。一、蘇老的傳奇說起山東省一個小縣城——莒縣,大家可能都很陌生。周朝時這裡可是一個諸侯國,叫莒國,建國於公元前1046年。《羋月傳》裡蔣欣飾演的莒姬,就是莒國的公主。莒縣歷史文化悠久,坊間流傳莒縣有三寶:羊湯、銀杏和蘇老。
  • 漢字尋蹤(上)
    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漢字記錄了歷史、傳播了文化,為增加民族團結、增強中華文明的凝聚力、推動社會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以2014年王巍主編的《中國考古學大辭典》劃分的考古文化年代,筆者選擇9個考古文化年代尋蹤陶文:1.距今5000—7000年仰韶文化而建的仰韶文化博物館其建築本身就是仿照了陶器及刻畫符號,正如有位建築學家所說:「建築物提供了某一過去文明的最可觸摸和最為具體的遺產,他們甚至比書面文字表達得更為清楚。」該館展示了半坡、姜寨遺址陶器刻畫符號。2.距今5000—7000年江蘇龍虯莊遺址出土陶文。
  • 破譯吳城神秘陶文密碼
    在20世紀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之一的吳城商代遺址考古發掘當中,出土了數量不菲的陶文,為神秘難解的古文字考古再添懸念。  這些文字、符號和圖像,分別刻畫或壓印在石範、陶範、陶刀等生產工具和生活工具上,共達120餘件。經學者研究,這些文字是一種已經失傳的比較先進的供地方使用的古文字。
  • 來,看國寶重器「日月山」大口尊亮相濟南考古館
    記者今日獲悉,2018年考古新發現的一件大口尊,近日「火速」亮相濟南考古館。刻有「日月山」符號的大口尊,被認為是中國最早文字的雛形,這一符號早已進入幾乎任何一部中國文字史或美術史著作中。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濟南考古館展出的這件大口尊,是2018年8月出土於泰安市寧陽縣於莊東南遺址,「這是近年來大汶口文化首次發現、同時也是魯中地區大汶口文化核心區域首次發現的帶有刻劃符號的大口尊,堪稱國寶重器,對研究該區域的文明發展、大汶口文化時期的文化傳播以及中國早期文字起源具有重要意義」。
  • 甲骨文並不是最古老文字,半坡陶文出土後,刷新了漢字的起源時間
    小編一直以為最古老的文字應該就是甲骨文了,但是小編一直以來都想錯了,甲骨文其實並不是最古老的文字,在半坡陶文出現後,小編才知道了它才是最古老的文字,它重新刷新了文字的起源了。有興趣的小夥伴們,跟隨小編一起打開歷史的大門,探究文字的真相吧!
  • 夏朝有沒有文字,二里頭遺址考古發現「刻符」,或揭開了真相
    古文字學家陳夢家指出:「武丁卜辭中的文字代表了定型了的漢字的初期,並不是中國最古的文字。在它以前,應該至少還有五百年發展的歷史,也就是說大約在公元前二十世紀已經開始有文字了。」公元前20世紀,正好是中國歷史敘事中的夏朝建立前後,也就是說夏朝建立前後中國已經有了文字。
  • 漢字起源之謎 殷墟甲骨文至今仍有1250個字存活
    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最早刻劃符號在8000年前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 甲骨文 - 中國古代文字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
  • 雨菠讀史札記之五:漢字的起源
    一、甲骨文的現狀眾所周知,目前所能發現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它被刻在龜甲和獸骨之上。甲骨文的發現,是中國20世紀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沒有之一。它的發現,讓商朝成為信史。而正因為缺乏夏朝文字的佐證,使得夏王朝的存在還是懸案。
  • 甲骨文最早用於佔卜,王羲之更善寫楷書,宋體並非秦檜發明
    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文明,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漢字是世界上現存的唯一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世界上的其他文明,都因種種原因文明或者文字都中斷過,但是唯有中國文明及漢字是唯一傳承有序的。根絕傳說據黃帝史官倉頡造字以來,漢字的發展已經經歷了近5000年的發展,在歷朝歷代中漢字的發展也經歷了多種演變,這是我國文化繁榮昌盛的表現,也是文字發展的必然結果,那麼現在的我們對漢字的了解到底怎麼樣呢?下面小編就根據各個朝代來談一下漢字的發展。
  • 韓國「學者」的漢字起源說
    流言: 據報導,日前韓國語言學權威陳泰夏教授在媒體發表文章指出,漢字根本不是中國漢族所創,漢朝時也沒有「漢字」一詞,真正的漢字其實是韓人祖先東夷族以甲骨文為基礎發展出來的文字,是東夷人的文化遺產,這點連中國學者林語堂、王玉哲的研究也都如此認為,只有韓國人自己不知道,同時也強調,就連孔子也是東夷族的後裔。
  • 閃耀三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之光——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新華社鄭州11月2日電 題:閃耀三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之光——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新華社記者王丁、桂娟、雙瑞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之際,一場引人關注的紀念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今山川效靈,三千年而一洩其密,且適我之生,所以謀流傳而悠遠之,我之責也。」
  • 從考古發現看中華文明起源:世界最早水稻在哪
    從考古發現看中華文明起源:世界最早水稻在哪 如果沒有考古遺存發現,沒有當世的文獻資料,後世著述中的記載只能是「傳說」。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它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為了回答種種問題,2000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啟動。  目前,探源工程第三階段工作即將開始,經過多年的工作,在大量考古發現的基礎上,最早的中國正在一點一點揭開她神秘的面紗。
  • 倉頡造字只是神話,中國漢字的起源其實可以追溯到這個時期
    常言道,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文化淵源深厚。要想尋找漢字的源頭,須得從歷史中尋找,須得從最早發現漢字的地區尋找,如此,自然少不了對夏商周三代的拷問,少不了在殷墟中尋蹤覓跡。所謂溯源,也就是從前挽後推倒源頭,尋找文字起源,該是從周代回溯。
  • 認識這麼多字,你知道漢字是怎麼演變來的嗎?
    漢字可謂是伴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發展,到現在漢字也是世界上用量最大的文字,可你知道漢字到底如何發展來的呢?還有為什麼叫漢字而不叫秦字、唐字呢?當然,我想小夥伴們已經猜到了,漢字稱呼的由來和漢族是一樣,都是因「漢朝」而得名。
  • 甲骨文與漢字對照表,助你了解中國古文化的淵源
    甲骨文,是中國的古老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也是中國書法的起源與開端階段,是中國現存朝代古老的一種文字。屬於上古漢語,而不是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之語言。甲骨文最早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是商朝的文化符號,距今大約3600多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