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可謂是伴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發展,到現在漢字也是世界上用量最大的文字,可你知道漢字到底如何發展來的呢?還有為什麼叫漢字而不叫秦字、唐字呢?當然,我想小夥伴們已經猜到了,漢字稱呼的由來和漢族是一樣,都是因「漢朝」而得名。
用一句話說明了漢字名稱的來源,今天重點著重科普一下漢字怎麼從無到有,然後發展到現在地位的。(PS~漢字地位:1.使用人數目前世界第一,2.聯合國官方文字之一,所有文件資料需翻譯成中文保存,3.影響日本的文字……)
問起文字的發展與演變,大多數人會想到最早文字——甲骨文,但我想說的是甲骨文絕不是最早的文字,只能說他是最早成熟性文字。其實在甲骨文之前就已經出現文字,只不過比較初級,沒有系統性,其中陶文最具代表性,很多學者認為陶文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雛形,那今天就介紹一下最不常見的陶文,甲骨文,金文。
陶文:顧名思義,就是刻在陶器上的原始文字,它不像甲骨文那樣成篇幅,陶文一般就零散幾個字,單個的符號,而且一個器皿上大多僅有一個字。目前發現的有半坡陶符,丁公陶文,高郵陶文,文豪郭沫若認為陶文是具有文學性質的符號。無論現人對它怎麼定義,陶文都在漢字起源方面有著不可抹滅的作用。
甲骨文:如陶文類似,甲骨文多刻在龜甲、獸骨之上,是我國商朝的文化產物,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在據我們3600多年前就已經發明了記錄事情的載體,而後世的人只是在其上面修飾雕琢。甲骨文最早發現於我國河南安陽市殷墟,其已經具備書法的三大特徵——用筆、結字、章法,已經具備成熟完備的體系,09年四川考生不就寫了一篇甲骨文作文嗎,還因此被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破格錄取。
金文:又叫鐘鼎文,多刻在青銅器上。在甲骨文隨著殷商消失而消逝,金文就起而代之,成為當時的主流文字。由於金文多刻在金屬器皿上,較甲骨文要能保持的好一些,不容易改變字原來的粗細,更加保持「原滋原味」。
下期我將從篆書開始說起。講一講秦皇對文字的貢獻,個代名家對文字的著迷,以及現代社會出現的各種藝術字體對漢字傳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