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最早用於佔卜,王羲之更善寫楷書,宋體並非秦檜發明

2020-12-14 吃糠咽糟吐文化

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文明,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漢字是世界上現存的唯一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世界上的其他文明,都因種種原因文明或者文字都中斷過,但是唯有中國文明及漢字是唯一傳承有序的。根絕傳說據黃帝史官倉頡造字以來,漢字的發展已經經歷了近5000年的發展,在歷朝歷代中漢字的發展也經歷了多種演變,這是我國文化繁榮昌盛的表現,也是文字發展的必然結果,那麼現在的我們對漢字的了解到底怎麼樣呢?下面小編就根據各個朝代來談一下漢字的發展。

倉頡畫像

殷商時期

商朝後期在經歷了數百年農耕文明發展以後,古老的文字逐漸演變成比較成熟固定的「甲骨文」。甲骨文的發現,被世界考古界認定為漢字的第一種形式。甲骨文是刻在龜殼或者動物骨骼上的文字,在商朝遺址殷墟被發現的文字,被當代學者認定為「現代漢字」的直系先祖。這些龜板上的文字,在故時是起到佔卜吉兇的作用,古人將一些不能理解的自然現象、夢境、天文變化等一些疑問刻在鬼板上,然後再用火來炙烤,佔卜者再根據其產生的裂縫來判斷事件的吉兇。

甲骨文

春秋戰國時期

由於當時青銅器的大量使用,當時的人們會將一些文字刻在青銅器物或者石鼓上,這就是我們後來知道的金文、石鼓文,相傳金文、石鼓文為周宣王時期的太史所創。因為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四分五裂的社會形態,也造成了各諸侯國的文字不同。

金文

秦國時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統一文字、度量衡。當時秦國文字的發展主要歸功於當時秦國的宰相李斯。李斯將前朝的文字整理歸類後,進行簡化、美化處理,形成了我國書法五體中的第一體——篆書。這個時候的文字,也開始擺脫了我國文字最初的象形結構形式。後來因為秦篆的書寫過於規範,不利於書寫速度的提高,於是秦篆又逐漸發展為後世的小篆。

大篆

漢朝時期

因為漢朝在建立之初,主要沿襲秦朝的政治制度,漢朝初期文字方面也主要使用秦朝的篆書,但是篆書在漢朝也經過了其特有的發展和變化,為了更好的發揮毛筆的書寫特點,出現了「蠶頭燕尾」的書寫方法,這就是我們後來所熟悉的「漢隸」。與此同時,楷書在漢朝後期的時候開始萌芽發展。到了魏晉南北朝時,大家所熟悉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其實是最早的楷書創始人。楷書是吸取了篆書的筆畫,也保留了隸書的方正平直,從而是漢字的結構大體的固定了下來,被後人成為「真書」。

隸書

5唐朝時期

唐朝時楷書尤為盛行,當時的書法大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書法大家,可以說都是自成一派,在此之後的多被當做臨摹範本。「草書」是唐朝時興起的另一種五體書法,根據《史記》記載,最早的關於草書的描述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但是真正草書的開始發現,則始自漢初,盛於盛唐,其演變過程基本可以歸納為章草——今草——狂草。草書從最一開始的快速書寫,到後期書者為書法內心情懷,追求一種流動順暢,直至使草書具有韻律和藝術感染力的字體。「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字體,行書沒有楷書的規範,也不具草書的奔放,而是優雅歡暢的書寫姿態,字體講究靈活貫通,是我們現在基本都會用到的書寫字體。

草書

宋朝時期

雖然宋朝飽受遊牧民族的侵擾,但是宋朝的文字發展在歷史上也是有著接觸貢獻的。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就是在宋朝發明的。現在我們公文寫作的「宋體字」就是宋朝時產生的。宋體字相傳為秦檜所創,但是因為秦檜是奸臣漢奸,後人不想像顏體、歐體、柳體等以創作者的名字為宋體命名。其實,宋體最早產生於北宋,室友楷書演變而來,宋體有肥宋體、廋宋體之分,可是無論肥瘦都是恆熟細粗,方方正正。宋體,現在是我國政府機關文件的規範字體,並且宋體因字形的特點經常被用作標語、印刷等形式上。

雕版印刷宋體

新中國時期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國家經濟、文化曾顯復甦狀態,昔日中華文字精髓又得以發揚光大,建國後出現了綜藝體、整塊體、浮雲體、變體等等。這是祖國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也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結果。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不要再信謠言了,宋體字根本不是秦檜發明的好嗎?
    從印刷說起眾所周知,中國的文字經歷的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的演變過程。先秦時期,人們把字刻在龜殼或者銅器上,更多的是刻在竹簡上,這種情況下,連紙都沒有,想要大規模印刷,是不可能的。——元稹《長慶集 序》這是元稹為白居易寫的序詞,時間是公元824年,文中說到的「模勒」就是印刷。既然當時已經能「炫賣於市井」,可見印刷已經出現,這也確定了,至遲在公元824年的中晚唐時期,印刷出現。
  • 宋體字的發明人是秦檜嗎?宋體、明體和仿宋體,區別在哪裡?
    眾所周知,宋體字是用於正規出版的書籍、雜誌和報刊印刷文章正文時,所用的規範字體。有人認為,是大奸臣秦檜發明了宋體字。在宋徽宗當政時期,秦檜的官職是御史臺左司諫,主要負責整理各地往來御史臺的公文,相當於秘書長的工作。別看秦檜命中注定是個陷害忠良,令人唾棄的亂臣賊子,但他的學識和書法造詣卻是令人稱道的。在日復一日的公文整理當中,秦檜發現各地往來的公文,不僅字體不一致,甚至在書寫上也極為隨意混亂。
  • 宋體書法到底是蔡京發明,還是秦檜所創造?
    當然,還不僅僅是繪畫,在書法上也是如此,除了出名的蘇米蔡黃四大家,還有宋徽宗,這哥們的瘦金體,論知名度絕對是排名前三,還有就是秦檜,對,沒錯,就是大奸臣秦檜,他的書法也十分厲害。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到底宋體是誰發明的,一些人說是秦檜,但也有人說是蔡京,那麼到底是誰?
  • 中國漢字和書法的重要代表字體—楷書的發展歷史!
    很多人對於楷書存在一種誤解,尤其有些所謂「現代書法家」更是帶偏一群人。也是因為楷書端正秀麗,橫平豎直,不如隸、草、行那樣變化豐富,所以也居然認可這種觀念,但是實際情況卻並不是這樣的。這樣的狀況也說明很多書法愛好者雖然寫一手好字,卻對漢字發展史和漢字的主要作用處於知識空白,這方面的知識也非常的貧乏。
  • 他本是宋體字的創始人,因造就一千古奇冤,宋體再與他無關
    大家對中國的字體了解都少,從文字類型,就有隸書,楷書,草書,現在電腦上的大多就是黑體,仿宋體和宋體了,李斯將小篆作為秦國統一的字體,他自然是做了很大的貢獻,在歷史上,這些字體當然是某個文學大師的字體,就像書法家顧愷之,王羲之這些,都是大家很崇拜的,一字千金,他們的字當然是當時的集大成者
  • 古代知識匯之宋體:這麼美好的東西,怎麼會比白鐵還無辜呢
    那麼,宋體是誰發明的呢?有人說是秦檜——沒錯,就是陷害過抗金名將嶽飛的那位南宋宰相秦檜。他們說,雖然秦檜很壞,幹了許多臭名昭著的壞事,可也並非毫無可取之處。比如,秦檜的書法就非常不錯,還在瘦金體的基礎上,發明過如今聞名於世的宋體。宋徽宗非常滿意,下令將這種文體派發到全國各地,規定各地官員上書朝廷時採用這種文體。
  • 宋體字是秦檜創造的嗎?
    近年來,時不時地冒出「秦檜創造宋體字」的怪論,有人還煞有介事地杜撰了這樣一個故事:秦檜任太學學正期間,他看到全國各地刻印的書籍因字體不一而不便閱讀,就深入研究了宋徽宗瘦金體書法,並把瘦金體和歷代楷書大家的書法融合,獨創新字體呈獻給皇帝。
  • 王羲之不會寫楷書?你了解的楷書史,可能是錯的
    嚴格上講真書和正書都不能專指楷書,楷書有楷模的意思。 楷書最早出現的時候沒有這個詞。我們看南朝的書籍,上面講某某人擅寫隸書,這個隸書都不是講的八分書,也不是講的漢隸,就是講的楷書。比如說王羲之《黃庭經》、王獻之《洛神賦》,我們看到唐代的張懷瓘、孫過庭在文章裡講的隸書還是指楷書。
  • 說文解字 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怎麼前稱文、後稱書?
    漢字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這些變化。漢字字體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趨簡。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的越來越豐富,要寫的東西大多了,原來的字,筆畫繁多字難寫又費時間,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於是就開始改變現狀,說實在的也想偷下懶,字體就開始始簡化易寫,寫字也省事方便多啦。字體演變的過程:甲骨文,就是刻寫在烏龜甲殼和獸骨上面的漢字。
  • 從甲骨文到楷書,漢字走過了怎樣的一段歷程
    「龍骨」身價倍長,慢慢成就了舉世聞名的「甲骨文」。甲骨文與晉漢木簡、敦煌文書、明清內庫檔案的發現被稱為中國近代十大學術發現。「甲骨文的發現和研究更是標誌著中國傳統學術向近代學術的轉型」[⑥]甲骨文是「佔卜用的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⑦],它發現於商代後期王城殷墟(今河南安陽市境內),大約是盤庚遷都到殷墟至商紂王亡國這一段時間的佔卜記錄。
  • 學好書法關鍵是學好楷書,王羲之用正反兩例子說明好楷書怎樣寫?
    由此可見,書法的基礎是楷書,而不是草書。明白了楷書的重要性,下面我們講一講怎樣才能學好楷書?王羲之用正反兩個例子說明好楷書怎樣寫?我們先來說一下正面例子。王羲之在《筆勢論十二章》中說,作書須「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先」。
  • 發明宋體字的人,據說是一個大家都不願提起的名字
    但是宋體字,又為何稱為宋體字呢?——題記中國文字有「宋體字」,始於宋代雕版印刷,運用極為廣泛,至今都常用於書籍、雜誌、報紙印刷的排版。目前99%的印刷品和電腦字體都是用的宋體字。但大家都不願提起創始人的姓名。因為據說此人叫秦檜。
  • 「狀如算子」是寫楷書大忌!怎樣避免?王羲之用9字說出筆法訣竅
    王羲之狀如算子(整整齊齊)的楷書也挺美,為什麼不是書法?這類狀如算子的楷書入門可以,但無情趣楷書不寫得「平直相似,上下方整,前後齊平」,還是楷書嗎?如果你把楷書寫成「狀如算子」的印刷體,肯定不會表達出任何感情。楷書怎樣避免寫成「狀如算子」?王羲之說出9字訣竅。王羲之在《題筆陣圖後》中說,吾「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用9個字說出寫楷書避免「狀如算子」的用筆訣竅。這句話意思是說,王羲之每寫一畫,常常要有3個波折。這個筆法才是關鍵。
  •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古埃及的聖書文字、古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是與漢字齊名的古文字,但今天已不再使用)殷商的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從形體和造字法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由此可以想到,漢字產生的時間比這要更早。但早到何時?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認為漢字有六千多年的歷史。
  • 我們日常使用的宋體字是誰發明的?有一個名字真的不想提
    無論是電腦字體還是市面上的印刷品,99%都是宋體字。那麼,如此適銷對路的宋體字是誰發明的呢?如果你在網上搜索這樣一個問題,「宋文字的發明者是誰?」給出的答案往往只有一個,奸臣秦檜。然而,真實的歷史告訴我們,宋文字並不是秦檜發明的。人們把宋文字發明者的帽子戴在秦檜頭上,不是沒有道理的。秦檜生前曾自嘲:名利不過是過眼雲煙,但秦腔人物萬代都不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