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文明,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漢字是世界上現存的唯一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世界上的其他文明,都因種種原因文明或者文字都中斷過,但是唯有中國文明及漢字是唯一傳承有序的。根絕傳說據黃帝史官倉頡造字以來,漢字的發展已經經歷了近5000年的發展,在歷朝歷代中漢字的發展也經歷了多種演變,這是我國文化繁榮昌盛的表現,也是文字發展的必然結果,那麼現在的我們對漢字的了解到底怎麼樣呢?下面小編就根據各個朝代來談一下漢字的發展。
殷商時期
商朝後期在經歷了數百年農耕文明發展以後,古老的文字逐漸演變成比較成熟固定的「甲骨文」。甲骨文的發現,被世界考古界認定為漢字的第一種形式。甲骨文是刻在龜殼或者動物骨骼上的文字,在商朝遺址殷墟被發現的文字,被當代學者認定為「現代漢字」的直系先祖。這些龜板上的文字,在故時是起到佔卜吉兇的作用,古人將一些不能理解的自然現象、夢境、天文變化等一些疑問刻在鬼板上,然後再用火來炙烤,佔卜者再根據其產生的裂縫來判斷事件的吉兇。
春秋戰國時期
由於當時青銅器的大量使用,當時的人們會將一些文字刻在青銅器物或者石鼓上,這就是我們後來知道的金文、石鼓文,相傳金文、石鼓文為周宣王時期的太史所創。因為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四分五裂的社會形態,也造成了各諸侯國的文字不同。
秦國時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統一文字、度量衡。當時秦國文字的發展主要歸功於當時秦國的宰相李斯。李斯將前朝的文字整理歸類後,進行簡化、美化處理,形成了我國書法五體中的第一體——篆書。這個時候的文字,也開始擺脫了我國文字最初的象形結構形式。後來因為秦篆的書寫過於規範,不利於書寫速度的提高,於是秦篆又逐漸發展為後世的小篆。
漢朝時期
因為漢朝在建立之初,主要沿襲秦朝的政治制度,漢朝初期文字方面也主要使用秦朝的篆書,但是篆書在漢朝也經過了其特有的發展和變化,為了更好的發揮毛筆的書寫特點,出現了「蠶頭燕尾」的書寫方法,這就是我們後來所熟悉的「漢隸」。與此同時,楷書在漢朝後期的時候開始萌芽發展。到了魏晉南北朝時,大家所熟悉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其實是最早的楷書創始人。楷書是吸取了篆書的筆畫,也保留了隸書的方正平直,從而是漢字的結構大體的固定了下來,被後人成為「真書」。
5唐朝時期
唐朝時楷書尤為盛行,當時的書法大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書法大家,可以說都是自成一派,在此之後的多被當做臨摹範本。「草書」是唐朝時興起的另一種五體書法,根據《史記》記載,最早的關於草書的描述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但是真正草書的開始發現,則始自漢初,盛於盛唐,其演變過程基本可以歸納為章草——今草——狂草。草書從最一開始的快速書寫,到後期書者為書法內心情懷,追求一種流動順暢,直至使草書具有韻律和藝術感染力的字體。「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字體,行書沒有楷書的規範,也不具草書的奔放,而是優雅歡暢的書寫姿態,字體講究靈活貫通,是我們現在基本都會用到的書寫字體。
宋朝時期
雖然宋朝飽受遊牧民族的侵擾,但是宋朝的文字發展在歷史上也是有著接觸貢獻的。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就是在宋朝發明的。現在我們公文寫作的「宋體字」就是宋朝時產生的。宋體字相傳為秦檜所創,但是因為秦檜是奸臣漢奸,後人不想像顏體、歐體、柳體等以創作者的名字為宋體命名。其實,宋體最早產生於北宋,室友楷書演變而來,宋體有肥宋體、廋宋體之分,可是無論肥瘦都是恆熟細粗,方方正正。宋體,現在是我國政府機關文件的規範字體,並且宋體因字形的特點經常被用作標語、印刷等形式上。
新中國時期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國家經濟、文化曾顯復甦狀態,昔日中華文字精髓又得以發揚光大,建國後出現了綜藝體、整塊體、浮雲體、變體等等。這是祖國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也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結果。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