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仍然有許多人蹭秦檜的熱點,他們認為:書本上印刷的字體——宋體字,是秦檜所創,只不過後人覺得秦檜害死嶽飛,名聲不好,所以不以「秦體字」命名,而以「宋體字」命名。
馬上就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吹,還有人信?
從印刷說起
眾所周知,中國的文字經歷的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的演變過程。先秦時期,人們把字刻在龜殼或者銅器上,更多的是刻在竹簡上,這種情況下,連紙都沒有,想要大規模印刷,是不可能的。
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後,紙得以大規模生產,但由於需求量不大,所以印刷依然沒有出現,人們只是用紙傳抄書籍而已。
到了隋唐時期,隨著大一統王朝的建立,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加之開創科舉,求功名的讀書人爆炸式增多,傳抄的紙質書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人們從蓋章得到啟發,印刷應運而生。
樂天秦中吟、賀雨、諷諭等篇,繕寫模勒,炫賣於市井。——元稹《長慶集 序》
這是元稹為白居易寫的序詞,時間是公元824年,文中說到的「模勒」就是印刷。既然當時已經能「炫賣於市井」,可見印刷已經出現,這也確定了,至遲在公元824年的中晚唐時期,印刷出現。
宋體字從唐到明
唐代出現印刷時,所用的字體是方塊字的楷書,儘管是刻在木板上,但當時的字體沒有統一標準,是用手寫。可想而知,不同的人,手寫的字必然不一樣,印刷出來的字體也不一樣。
到了宋代,為了便於雕刻,也為了順應木塊的紋理,逐漸形成了「橫平豎直,橫細豎粗」的字體,但在當時,字體並不成熟。到明朝時,這種字體才算成熟、穩定下來。這種印刷體的書籍,傳播到日韓後,日本、韓國稱之為「明體」。
但由於這種字體在宋體出現、發展,所以儘管到明朝時,已經過去了幾百年,但人們按照約定俗成的叫法,依然稱之為「宋體」。此外,在宋體字發展過程中,由於不止一人模仿,所以還出現了「仿宋體」等。
宋體字當年沒有統一的說法,故而有「老宋體」「膚廓字樣」「匠體」之稱,但嚴格來說,只有「明體」才是真正的宋體。
宋體字關秦檜什麼事
民間有這樣一種說法。當年秦檜發現大家書信格式字體都不標準,所以他潛心鑽研,根據宋徽宗的瘦金體,發明了宋體。
但這終究只是民間說法,並無根據。再者,即便是秦檜所創,彼時的字體也只是萌芽,與後來的宋體字差異很大,根本不能認為是秦檜創造發明,真正的創造者,是明朝人。
綜上,印刷的宋體字,出現於宋,發展於明,成熟於明,與秦檜無關。
參考資料
王威《中國傳統印刷宋體字的演進特徵探析》
李富《宋體字溯源》
郭柳 吳衛《試論宋體字的發展源流及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