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於楷書存在一種誤解,尤其有些所謂「現代書法家」更是帶偏一群人。也是因為楷書端正秀麗,橫平豎直,不如隸、草、行那樣變化豐富,所以也居然認可這種觀念,但是實際情況卻並不是這樣的。這樣的狀況也說明很多書法愛好者雖然寫一手好字,卻對漢字發展史和漢字的主要作用處於知識空白,這方面的知識也非常的貧乏。
要說楷書的發展史,還真要從漢字更遠的的發展歷程說起。
倉頡造字:
倉頡到底是誰,一直是眾說紛紜,但是我比較認可的觀點是魯迅先生提出的,大致的意思是:中國的漢字是眾多倉頡們集體和陸續完善創作的。就是說漢字造字是一群倉頡們集體創作的,而不是一個人,是中國祖先集體智慧的結晶。
漢字的創作和發展同生產力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漢字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的必須結果。在遠古時期,生產力低下,主要的生存資源是靠採集和狩獵這些手段來維持的。這種低下的生產自然記事很少,雖然有一定的記事需求,但是最初的結繩和畫畫記事是足夠滿足需求的。
但是人類社會和生產力自然是要一直往前發展的,即使在採集和狩獵後期,比如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採集和狩獵效率也提高了,食物結餘也越來越多,這些也要記錄,記錄量也增加,同時隨著人類對自然的了解和資源分布的了解深入,這些自然要記錄下來以傳承給後人,還有結餘的還活著的獵物和吃下的果核等種子類,讓人類慢慢跨入了刀耕火耕的時代及畜養馴養後的野生動物,要記事的地方更多了。
這時結繩記事和畫畫記事自然就跟不上記錄需求,人類生產力的增加,部落的慢慢擴張,就形成了初級聚落的村落城邑,部落不只是需要記事,還需要立德、立言、傳承需求,這時自然就催生了漢字的產生,看到這兒我們也會明白漢字的出現最原始的目的還是為記事。
當然最早的漢字是什麼字,至今還沒有完全統一的結論,但是漢字肯定非常早出現的了,也產生了倉頡造字的傳說。
甲骨文是現存比較完整的漢字字體:
甲骨文因為出土晚,研究歷史是大約從清晚期才開始研究的, 鐘鼎文因為出現早,在漢代就有專業研究學者了,雖然甲骨文出現晚,但是因為鐘鼎文有大量的歷代文獻和研究成就,而且基本上是一脈相承的,所以即使研究晚,加上甲骨文出土的完整,而且存量非常龐大,所以研究成果也一樣斐然。
鐘鼎文最有名的著作就是許慎的《說文解字》,裡面很多範字就是鐘鼎文,同現代甲骨文來比較,他們之間的筆畫和脈絡是基本相同的,而且鐘鼎文實際是最遲在商代後期也出現了。
更為重要的是甲骨文是最早有書法規則的文字,這從出土的習刻、習辭中就能佐證,也是中國書法的起源文字。
但是這個書法並不是我們理解的書寫的藝術的書法,而是書寫的法度,即書法的筆畫、架構、規則。這也說明漢字的出現發展有兩個地方是必須具備的:一是可識別性。二是統一性。
文字的出現就是為了記載、傳承:
這就要求必須統一規則,這樣才能讓其他人容易學習,也能看明白,讓後人看明白,否則文字就失去存在的價值了。在中國實際出現很多文字,為什麼有些文字長盛不衰,究其原因就是上述原因是決定因素。
基於漢字必須基於可識別性、易書寫性、易學性,所以簡化也是必須的發展趨勢。一個難寫的文字自然是很難有生命力的,實際鐘鼎文雖然有甲骨文的痕跡,但是可以看成是甲骨文的簡化階段,小篆也是包括鐘鼎文在內的大篆的簡化字體。
漢字一直是在簡化的:
在甲骨文、鐘鼎文時代,記錄的都是非常簡要的,雖然還沒有到達文賦的階段,但是後來文明的發展,教化社會的需要,篇幅越來越長,在春秋戰國,書寫的載體很貴,書寫工具也非常的少,還有相當一部分要靠刻碑、刻在竹簡上,如果記錄一些東西,筆畫繁多的篆體自然就是非常的令人痛苦,也嚴重影響效率,而且是手抄時代,所以簡化又到了必要的時候了。
春秋戰國實際各國都有不同的文字,雖然大同小異,但是差別還是很大,這就同即使現在方言互相交流也非常的不方便,所以才有普通話,《爾雅》實際就是古代的普通話,也是為了交流方便 。歷史車輪到了秦統一全國,中國第一次有了大一統的社會,換句話說封建社會第一個朝代就是具備了國家要大一統的概念,秦始皇不管後人怎麼評論, 但是不能否認他是有大智慧的,統一六國文字並形成秦篆,就是小篆,統一度量衡。
為什麼統一文字,同樣是為了書寫記錄要求,同時也是讓文字有統一性,易識別性和易寫性。
後來秦代小篆之後又出現了隸書,又稱秦隸,這個簡化的跨度非常的大,這自然提高了書寫效率,易學性、易書性、易識別性還是主要簡化目的。隸書就是秦篆的簡化字,到了漢代,漢隸對秦隸的筆畫又做了進一步改進,易書寫性更強了。
漢隸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東晉是因為偏安於江南,所以出現了成熟的楷書,又稱晉楷,不得不提的是行書實際在當時也歸於楷書的一種,只是後世為了區分把行書分為行書和行楷,楷書又稱正 書和真書;北方則是延續了漢隸的書寫法度,以魏碑為代表,晉楷和魏碑都可以看成是隸書的簡化版本。到了唐代中國出現了集晉楷和魏碑優點於一身的唐楷,這時的楷書更成熟,書寫更是規則明顯,秀麗易識別性,並成為官方行文的主要字體。實際隋代就已經有了唐楷的雛形,如《隋蘇慈墓誌》就是代表。
印刷術使用更簡化更容易雕版的楷書是歷史的必然選擇,而不是楷書是因為印刷而產生:
唐代雕版印刷術使用楷書的字形,是因為大小基本一致差異不明顯,筆畫也統一,易識別性和易書寫性也自然不在話下,所以這才使用了最為優秀的漢字字體之一楷書。
宋代活字印刷術的出現,也是使用楷書,這證明楷書是非常優秀的,雖然走到清代晚期,中國印刷方面還是有些書籍喜歡使用刻版印刷,尤其是書法和畫譜類,但是活字印刷術也有其獨到之處,同時並存發展中。當然也這同中國文化長期是文人佔據主流有關係 ,也可以說是文人情懷使然,他們更願意選擇手寫體的刻版印刷書籍。
在唐宋之後,元代趙子昂和明代館閣體也曾經被大量使用在雕版印刷上,而且之前則是楷書四大家中唐代的三家歐陽詢、顏真顏、柳公權字體也被大量使用在印刷上,即使不是楷書四大家的褚遂良等等的楷書也被大量使用。充分說明楷書的優秀之處。
實際宋版書活字印刷用得比較多的,而且宋代書籍印刷是井噴時代,後世也就明代可以同宋代相比,但是相當一部分卻是翻刻、精校宋版書,也很難同宋代相比。活字印字固定,拆版和排版方便,不需要一書一版,工作量也變少了,同時雕版書字壞了幾個整個版就報廢了,而且一套雕版刻制費事不說,還印不了多少就報廢了,也許有時就是壞了一小部分而已 ,而活字印刷不存在這個問題,而且即使是壞一個字替換就可以了。當然雕版有雕版的不可替代之處,比如書中的畫,有些版用活字也排不出來。
宋代的印工們還發現活字單純用書法上的楷書字體,筆畫的末端和轉折處最容易磨損,活字使用壽命不長,他們就在楷書的這些地方加粗或者增加銳角,有效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宋體就出現了,實際宋體是後世的稱呼,它的基本原型還是基於楷書,後世是因為宋版書大量採用這樣的印刷字體,所以稱為宋體,當然也有人認為宋體借鑑了瘦金書,也有人認為是借鑑了秦檜的宋體,因為秦檜發明的宋體曾做為宋代的公文字體。
楷書做為中國書法最後出現的字體,是中國漢字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它是起源於書法,而不是起源於印刷術,宋體才是真正意義的印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