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松
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傳統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中國書法的書體繁多,各現其神,最常見的有楷書、行書、隸書、草書、篆書等。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其「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楷書始於漢末,通行至今。這種漢字字體,由隸書演變而來,但更趨於橫平豎直、簡潔明了。現在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就是楷書。初唐歐陽詢、盛唐顏真卿、中唐柳公權、元朝趙孟(fǔ)被稱為「楷書四大家」,代表作品有歐陽詢的《九成宮醴(lǐ)泉銘》、顏真卿的《顏勤禮碑》、柳公權的《神策軍碑》、趙孟的《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等。
【行書】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彌補了楷書書寫太慢和草書難於辨認的「弱點」。它實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隸書】是一種莊重古樸的字體,橫畫長而直畫短,字體略微寬扁,呈橫式長方形狀,起源於秦朝,西漢中期脫去篆體(包括結構、筆畫的寫法)而獨立成形,在東漢時期到達頂峰,對後世書法影響很大,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草書】其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它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初期的草書,只是打破隸書的嚴謹,快速而寫,草率而寫,故稱為「章草」。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筆勢牽連,偏旁部首簡化,稱為「今草」(也叫「小草」)。到了唐代,「今草」寫得更加放縱,筆勢連綿,字形奇變,稱為「狂草」。草書的審美價值遠遠超越了其實用價值。
【篆書】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筆法瘦勁挺拔,呈現出莊嚴古老的美麗風格。漢魏之際,除用於碑銘篆刻和器物款識之外,難得有獨立的篆書。唐朝的篆書,因李陽冰而復甦,但無秦篆的渾厚宏偉。在宋代金石之學和元朝的復古書風下,篆書得以微起波瀾。清朝篆書則是百家鬥豔,進入了推唐超秦的繁榮階段。鄧石如、吳讓之、楊沂孫、趙之謙等人皆是篆書高手。
本期分享就到這裡,希望大家關注,評論,給以鼓勵!
文|玉 松(圖片素材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