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歷史演變及造字方法

2020-12-13 閒談文化L

漢字歷史演變

遠古時期,沒有文字,都採用結繩記事,直到倉頡造字,據《萬姓統譜·卷五十二》記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他根據鳥的足跡研究出了漢字(象形字),把流傳於先民中的符號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作用。

據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在他參加的一次集體狩獵中,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另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第三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隻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造成人員的損失。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上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

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在遠古先民各部落中推廣開來因此我們中國才有了文字我雛形。

漢字有據可查的是甲骨文,因其是殷商時期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而商周時期的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所以叫做金文,又稱鐘鼎文或銘文、籀文。

而小篆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實行了改革中的一項,書同文,車同軌。其中統一的文字就稱為小篆.此種書體上承東周時秦國器銘與刻石文字,融合各地書風而成,為中國第一次統一之字體,居書史轉變之關鍵。秦文是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書體,故秦文又稱「秦篆」。

而隸書據傳是秦時程邈將篆書簡化,整理而成一種新字體,稱為隸書,隸書在漢代得到了很大發展,變無規則的線條為有規則的筆畫,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

楷書是東漢末年,出現的一種新的漢字字體楷書的創始人是鍾繇。楷書筆畫平直、字形方正、書寫簡便可作楷模,並且沿用至今,楷書仍是我國漢字的標準字體。

楷書按照時期劃分,可分為魏碑和唐楷。楷書發展的四個階段:楷書的萌芽期——漢末,楷書發展期——魏、晉、南北朝,楷書繁榮期——隋、唐、五代,楷書守成期——宋、元、明、清、現今。楷書《間架結構摘要九十二法》是一本較為完整、實用的法帖,更對後世書者影響巨大,不僅適於初學書者臨習,也可供書法愛好者參考欣賞。九十二法對初學者了解間架結構有指導意義,是初學者的啟蒙導師。

行書書法創始人叫劉德升,字君嗣,潁川(今禹州市)人,東漢桓帝、靈帝時著名書法家。他因創造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行書」字體,又被後世稱為「行書鼻祖」。德升的行書書法雖草創,但字跡妍美,風流婉約,務求簡易,筆畫從略,離方遁圓,濃纖間書,如行雲流水,非常快捷,被後人列為「妙品」,獨步當時。當行書到了王羲之手上,他將行書的實用性和藝術性結合起來。從而創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

草書作為一種特定的字體,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草書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給人以優美的感覺。正如民法學家李志敏所說:「臨於池,酌於理,師於物,得於心,悟於象,然後始入草書妙境。」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中國文字造字方法共有六種,古代稱「六書」。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敘說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但它的局限性很大,有些實體和抽象事物無法畫出來。

指事法:就是用象徵性的符號或在圖形上加上指示性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法。

會意法: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按意義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

形聲法:就是由形旁和聲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因為形聲字是在象形、指事、會意的基礎上產生的。

轉注法:過去的說法很多,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為了適應方音分歧和語音的發展而採取的一種造字法。

假借法:就是借用同音字表示新義的一種方法(「假」也是借的意思),如「汝」本是水名,借為第二人稱代詞。

中國漢字,已走過幾千年的漫長歲月,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留存下來的,使用者眾多的充滿審美韻味與哲理意蘊的象形文字。中國的漢字,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智慧的一種結晶和象徵,在漢字這四方的世界裡有著無窮魅力和神奇的力量。

相關焦點

  • 六年級語文總複習-漢字的字體演變和造字方法
    漢字的字體演變和造字方法(一)漢字的字體演變漢字自產生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形體在不斷演變。漢字從書體而言,可分為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五種。現行漢字經常使用的是楷書和行書。從形式手段上看,有印刷體和手寫體兩種。印刷體常用的有黑體、宋體、仿宋體、楷體等;手寫體可分為軾筆字和硬筆字兩種,軟筆字主要指傳統的毛筆字,硬筆字主要指鋼筆字、鉛筆字等。
  • 漢字的演變歷史,提升孩子對漢字的認識
    漢字——是世界上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做為漢字的繼承人和使用者,你知道漢字的演變歷史嗎?從結繩記事到倉頡造字,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的一個標誌。而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 1.結繩說在文字被開發出來之前,人們通常用在繩子上打結的方法,記錄社會熱點和時政新聞。後來,人們覺得這種方式,不僅繁瑣而且存儲的信息非常有限,於是,逐漸發明了文字。
  • 漢字的特點及演變過程+造字方法——象形(附常見的象形字)
    漢字是表意文字,是用表意體系的符號來表示漢語的詞或語素的。一個漢字通常表示漢語裡的一個詞或一個語素,這就形成了漢字音、形、義統一體的持點。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方塊狀字,所以又叫方塊字。漢字由零散的、個別的字符逐漸積累,達到一定的數量後再通過人為規範,就成為了一種文字體系。據考證原始漢字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產生,到它發展成初步的文字體系大約經過了近2600年之久。
  •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漢字在我國的地位自然不用說,一直擔任著重要的角色,但是你真的了解漢字嗎?現今的漢字的起源知道多少呢?在中國的歷史上,漢字是如何產生和演變的。龜背記事漢字的起源自古以來就有「蒼頡造字」這之說。
  • 「六書」造字法:漢字生產發展史(語文的演變02)
    語文的演變02"六書"造字法:漢字生產發展史漢字的造字法,從漢朝以來,便有"六書"的說法。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對"六書"的詮[quán]釋影響最深廣,原文如下:《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 歷代文字演變,你不知道的文字變化,漢字起源真的是倉頡造字嗎
    漢字是從什麼時候興起的,又是誰創造的,我想歷代以來,大部分人的答案都無外乎是「倉頡造字」了。倉頡漢字的演變現在大概分為楷行草隸篆。這是比較常見的分類,但是你知道細分是怎麼樣的嗎?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可以細分為:陶器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等九種字體。
  • 漢字造字法
    漢字造字法「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為造字之法。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均為造字之法,而轉注和假借都是用字之法。四大構詞法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漢字的四大造字法。所以,用「象形法」創造漢字,在摹寫客觀事物時,只勾勒其輪廓,注重字形的簡約性和典型性。象形造字法的局限是:無法描摹抽象的事物。「象形造字法「及「象形字」是漢字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它奠定了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造字方法的基礎。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
  • 傳說中倉頡造字,漢字是怎麼演變來的?
    中華的文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人數最多的文字,文字的創造和應用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傳說中最早的漢字是由黃帝時期的倉頡造出來的。上古時代人們都是用結繩來記事,發生大事打一個大結,小事打一個小結,相近的事情打一個連環結,後來發展到用刀子在木頭骨頭上刻符號來記事。
  • 常識積累|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
    今天黑龍江新途徑教育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  我國古代對造字法有「六書」的提法。「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嚴格說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方法,轉注、假借屬於用字的方法。
  • 讀書筆記|李海平《漢字字形學新論》字形演變篇
    漢字字形的分類字形演變的五個階段字形與字體的相互配合字形演變的主副路線字形演變的兩種模式最粗暴了事的分類方式就是按照時間來分了,例如商代文字、西周文字、春秋文字、戰國文字等等,缺點就是過於簡單。但作者也強調,不論使用哪種分類方法,歷史上能被真正關注的字形,一般只有三類。一種是能成為某個階段的社會「焦點」的字形,如鳥蟲書、小篆、隸書等;一種是不屬於社會「焦點」,但字形改造幅度較大的,如宋體字形等;最後一種是名書法家或名書法作品的字形,如歐陽詢的書法字形和《蘭亭序》裡的字形。
  • 學習漢字從"學造漢字"開始!武則天造字的創意啟示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本節音頻▲ 長按二維碼收看完整講座視頻學漢字的最佳方法是"學著造漢字",按照"六書"的造字法則,創造屬於自己的專享漢字,掌握隱藏在漢字中的"創意密碼"在明堂的展廳中,觀眾可了解武則天時期的歷史成就,其中,關於"則天造字"有個專區。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個女皇帝,她曾為自己造了「曌」字,它還讓自己的堂外甥宗秦客創造了「則天文字」,這都是"很創意"的大手筆!武則天究竟造了多少字,典籍記載不詳細,歷代說法不一。考古發現,在大周時期的墓誌上共發現了武則天造的二十個字。
  • 倉頡造字真假存疑,漢字起源才是最大的未解之謎
    世界歷史上有無數的文明興盛,消亡,成為歷史長河裡一朵不可再現的浪花。他們的文字也因文明的消亡,成為無人能懂的天書。而唯獨只有中華文明綿延不絕數千年,讓漢字成為持續使用時間最悠久的傳奇文字。數千年的文明延續史,將「漢字」這個中華文明的核心載體,深深的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骨子裡。
  • 365夜漢字故事玩轉漢字之漢字的演變發展
    365夜·漢字故事·玩轉漢字之漢字的演變發展小朋友,你知道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什麼嗎?目前來說,人們普遍認為是「甲骨文」。隸書筆畫方折,漸漸流行開來,但是很多字因為筆畫的變化,已經看不出最初造字的原理了。在漢字發展的過程中,還出現了「草書」和「行書」,都是為了方便書寫而演變出來的。草書由於在交流上容易出現誤解,所以到現代,草書更多是作為一種書法來欣賞,它的審美價值遠遠超過了實用價值。
  • 秦知道丨從倉頡造字,解讀漢字起源
    漢字也是文字的一種,漢字的起源肯定符合文字起源的一般規律。世界範圍內的文字起源,一般來說有神賜、聖人造字、所有權記號、勞動人民創造等幾種比較普遍的說法。不管是哪一種說法,文字的出現呢都是原始記事方法。大家為了打破口語無法留存的局限,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把這些信息記錄下來而想到各種方法。
  • 學習書法,你先得知道漢字的起源,演變
    學習書法自然也需要了解漢字是什麼,漢字從哪裡來,以及經歷怎樣的演變才成為現在大家熟知的楷書。今天就先開始學習漢字的起源,演變吧。漢字的起源經過閱讀相關書法教材,簡單的概括,漢字起源的說法有五種,即結繩說、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倉頡造字說和圖畫說。
  • 關於漢字起源,除了倉頡造字,你還知道哪些?
    關於漢字起源,除了倉頡造字,你還知道哪些?   作者·默默老師   漢字是我們漢民族的祖先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因生活和交流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一般認為最古老的漢字是公元前13至公元前11世紀商代的「甲骨文」。
  • 倉頡造字只是神話,漢字真正的發展是什麼
    文字在文明發展過過程中作用不言而喻,文明傳承離不開文字,漢字歷史就是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字最早出現上古神話之中,倉頡造字就是其中之一。倉頡造字是上古時期神話傳說人物,姓侯剛,號稱史皇氏,倉頡造字不是無中生有創造,將流傳在先民中文字收集加以整理,形成一套文字體系,保證華夏民族文化繁榮昌盛創在歷史功績,倉頡造字可能是上古傳說之一,在先秦時代沒有出現相關傳說,最早文獻中提到倉頡是戰國時期荀子,在《呂氏春秋》與《韓非子》中出現,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
  • 網絡新造字流傳條件:符合漢字造字法 有實踐需要
    時下,網絡新造字不斷出現,這些所謂「新字」對漢語發展是否會產生影響?又是否需要對其進行規範?記者就此採訪了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張巨齡。  網絡時代「新造字」也會大浪淘沙   記者:您認為網絡新造字,能夠流傳下去嗎?  張巨齡:我看,至少要看兩個條件:一是看是不是符合漢字的結構和形成的原則規律。
  • 漢字造字方法簡議
    今天混沌就帶大家認識一些漢字相關的基礎信息,以免到了需要的場合來不及抱佛腳。中國第一部按照偏旁部首編排的字典,就是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其序言中說漢字是皇帝的史官倉頡受鳥獸足跡啟發創造的漢字——這顯然不足採信。漢字應該是在長期應有過程中逐漸演變成為目前的樣子,其勢必是集體智慧,不可能是一個人單獨的功勞。
  • 漢字造字法六書究竟是什麼?從中可以看到漢字形成的淵源
    文·段宏剛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形態之一,也是從上古時期誕生的眾多文字裡,到目前還在使用的文字,距今已超過6000年歷史。由於漢字具有十分強大的影響力,在歷史上不斷向周邊國家的語言體系輻射,以至於目前東亞文化圈許多國家的語言裡,少不了漢字的襯託,如,日語裡的表音符號假名,常常用漢字來書寫日本人的名字。越南京族語裡的喃字,是仿照漢字結構原理重新創造的一種文字。韓語裡的表音文字諺文,雖然屬於拼音文字,但在結構組成上,具有漢字的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