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漢族人的祖先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漸創造出來的。
漢字是表意文字,是用表意體系的符號來表示漢語的詞或語素的。一個漢字通常表示漢語裡的一個詞或一個語素,這就形成了漢字音、形、義統一體的持點。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方塊狀字,所以又叫方塊字。如「車」、「上」、「明」、「問」等,「車」、「上、「名」用字的形體來直接表達語言裡的詞義,「同」既能表意又能表音,「門」表音,「口」表意。
漢字由零散的、個別的字符逐漸積累,達到一定的數量後再通過人為規範,就成為了一種文字體系。據考證原始漢字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產生,到它發展成初步的文字體系大約經過了近2600年之久。中國的文字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經過六千年的歷史過程中,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單的歸納為五個部分,分別是聲、形、象、數、理,而演變的過程為: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商)
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曆法、醫藥等科學技術。
2.金文(商)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3.大篆(秦)
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字體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
4.小篆(秦)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
5.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
6.草書(漢)
漢字的一種書體。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7.行書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
古代人分析漢字,歸納出了六種條例,這就是六書,即漢字的六種構成方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我們所說的造字法主要是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這四種,轉注和假借一般說是用字法。
象形是用線條來描畫實物形狀的造字法。例如:「(月)」字像一彎明月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遊魚,「(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
常見的象形字
手、牙、象、目、耳、牛、羊、
羽、龍、馬、禾、竹、門、刀、
弓、冊、山、水、川、日、月、
人、口、雲、井、火、田、雨。
附:八十個常見的象形字圖文解讀
9月份開學要上4年級的同學,請務必關注一下我們四年級的公眾號:四年級學習。王老師會每天和你分享關於四年級語文數學的學習資料,考試資料,手指長按二維碼圖片即可關注哦!
推薦閱讀:
千萬別打孩子,孩子不聽話?這樣教育孩子簡有效!
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看圖寫話《乘涼》5篇範文,給孩子收藏!
作文中常用的18類好詞,收藏學習,寫作文不擔心詞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