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的特點及演變
1、漢字是表意文字,是用表意體系的符號來表示漢語的詞或語素的,一個漢字通常表示漢語裡的一個詞或一個語素,這就形成了漢字是音形義的統一體的特點。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方塊狀字,所以,又叫方塊字。如(車)、(上)、(明)、(問)等,「車」、「上」、「明」用字的形體來直接表達語言裡的詞義。「問」既能表義又能表音,「門」表音,「口」表意。
2、漢字經過六千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商) (周)(秦)(漢) (漢末)
以上的「甲金文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漢字七體」。
漢字的造字法(六書)
六書是古代人分析漢字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六書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法,轉注和假借是用字法。
1、象形。是用線條來描畫實物形狀的造字方法。如「日」、「月」、「人」、「目」這幾個字,就是畫的太陽、月亮、人和眼睛。象形字是獨體字,無論筆畫多少,如「馬「、」鳥「、」魚「都是囫圇一個字,不能再加分析。
常見的象形字:
①、人體類:人、女、天、夫、文、心、手、牙、毛、目、自、耳、舍、身、頁、面、鬼、舞、大、子、屍、口。
②、動物類:犬、牛、羊蟲、肉、羽、貝、角、虎、兔、馬、鳥、魚、鹿、象、鼠、燕、龍、龜。
③、植物類:木、禾、米、竹、瓜、韭、桑。
④、服飾、器物類:刀、匕、巾、弓、戶、瓦、斤、戈、玉、冊、矛、衣、舟、網、豆、鼎、壺
⑤、天文地理類:夕、山、川、土、日、月、雲、氣、井、水、火、丘、田、雨。
⑥、其他:卜、示
2、指事。指用象徵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方法。指事字可分兩類:一類是純符號性的。另一類是在獨體象形字的基礎上添加指事符號的。
①、象形字加符號類:刃、寸、元、丹、尺、甘、本、末、朱、亦、血、中。
②、純符號類:上、下、兮、乎、一、二、三、四……十,廿。
3、會意。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會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會意字是合體字,多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合起來組成,因此有較濃厚的象形色彩,是用象形的方法達到表意的目的。會意字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同體會意,即兩個相同的字組成。如「從」、「友」;一類是異體會意,即用不同的字組成。如「看」、「休」。
試卷中常見的會意字:
從、比、友、北、出、旦、並、休、伐、好、冰、劣、尖、坐、見、初、刪、谷、災、男、武、取、牧、採、明、林、炙、炎、拜、看、相、美、兼、扇、祭、甜、閉、貫、牽、眾、馭、閒、間、晶、森、焚、解、塵、鳴、磊、奮、雙。
4、形聲。有表意符號和表音符號組合成字的造字法。如「秧」,表意從「禾」,表音從「央」,組成一個具有新義(植物幼苗)的字。
形旁與聲旁的結構方式:
左形右聲:材、輻、秧、緘;右形左聲:頸、攻、欣、戮
上形下聲:管、崖、晨、琶;下形上聲:斃、膏、慕、想
外形內聲:囿、閣、閨、衷;內形外聲:聞、悶、問、辨
形佔一角:載、騰、佞、穎;聲佔一角:旗、葩、病、座
試卷中常見的形聲字:
江、河、松、柏、楊、柳、桃、梨、財、貨、資、貸、賞、贈、賤、推、拉、控、按、摸、拔、提、輝、理、笨、娶、肖、星、急、布、更、芸、靂、芋、爸、晨、罵、寞、崗、翁、篤、盆、盲、壟、態、灸、幕、常、賃、烈、犁、種、銅、眠、沐、礦、祥、肌、殊、村、
紡、瑕、姻、炮、聆、欺、戰、彩、功、郊、閘、銜、裹、園、翅、載、哉、氧、庭、岸、廈。
5、轉注。是同義詞根分化出來的同義的字,用來互相訓釋的。如「老」字的解釋是「考也」,「考」字的解釋是「老也」。
6、假借。是指語言中某些詞有音無字,借用已有的同音字來表示。例如借當皮衣講的「求」(即「裘」字)做請求的「求」;借當小麥講的「來」的作來往的「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