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序言
漢字是一個典型的基於相似性發展起來的系統,每一個漢字都有其來歷,每一個新字的產生都是一次創造。
「六書」,簡單的說,就是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東漢許慎第一次系統地揭示了漢字的構造,總結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方法。古人將「六書理論」作為學童識字必須要了解的知識,起到了老師講解易懂並學生學後記得牢的效果。但現在識字教學摒棄了「六書」,教師一般教識字的方法就是跟讀、抄寫、聽寫、默寫,使用多次重複的手段,以達到學生識字的目的。這種教學方法一是無趣,二是死板,老師講不出漢字中的相似性或來歷,學生就不理解複雜的字形,其結果是記憶不牢,常寫錯別字。造字的過程充滿了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智慧,符合相似創造規律。遵循造字的方法來學漢字使人容易理解,我們教學漢字,揭示出它們與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就容易達到辨認記憶的目的。
雖說每一個漢字都有來歷,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加之並不是古人造每一個漢字都記錄了其演變過程,所以,我們今天不能解釋很多漢字造字的思路。我們在教學漢字時,有據可查的可以講其來歷,無據可依也不能挖空心思去杜撰,比如說,不能把「雞」解釋成是「又一隻鳥」或「媽」是「女馬為媽」。
現在,由於大多數字典並不講漢字的來歷和演變過程,小學老師在教學生識字時,常用的辦法還是反覆抄寫的機械重複和死記硬背的方法。以至於有不少小學生到畢業也沒達到低限掌握2500個常用字的要求。這種結果是教漢字只教音、義,而不講字形而造成的。「六書」是祖先為我們留下的瑰寶,了解「六書」,知曉「六書」造字的邏輯,這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對「六書」做以下簡要介紹。
2.象形字
象形字多數表具體事物,少數表抽象概念。象形字就是描摹客觀事物的形體而產生的字。「象形」字起源於圖畫,也就是畫出事物形狀,再由圖案逐步轉變為線條。例如「日月」的古文字形就是描摹圓形的太陽和半圓形的月亮而成。再如:人、田、雨、山、水、火、木明顯來自於各自對應的具體對象。掌握了象形造字法,可以基於相似性,將字形和實物聯繫起來,大腦裡再現鮮明的形象,易記而難忘。以下是一些基於具體對象的象形文字,仔細捉摸造字的過程,可以窺見到古人的形象思維。冊,甲骨文像編排起來的刻寫文字的竹簡,豎的是簡,橫的是編(繩)。川,甲骨文兩旁像岸,中間像水流。網,甲骨文像帶支架的網形。
有些抽象概念也比較方便造象形字,如一、二、三等字,還有一些象形字是借實物表抽象概念的字。如:高,甲骨文像高臺上建亭觀景,藉以表示高。從,一前一後兩個人,表跟從。欠的甲骨文是象形字。像人在勞累疲倦時張大口吸氣之形,欠的本義是疲倦時張大口吸氣。如:打哈欠。吸氣時身體會稍稍向上移動。如:欠身。既然打哈欠是由於氣不足,還引申出「不夠」;「缺乏」(抽象)的意思。如:文章欠通。用於財物不夠,引申出常用義:欠帳、賒欠。理清「欠」的字義發展的脈絡,就不難理解作為形旁的「欠」的表意作用了。「欠」所組成的字多與口有關:吹、歡、飲、欣、欲、欺、歌。
象形字完全是基於對象的相似性而造字的。在認知語言學中有個核心概念叫「象似性」,對應的英文詞是iconicity,意為「形象性圖像表示」。象似性是指語言符號在音、形和結構上,與其所指之間存在映照性相似關係。象似性特指語言中的相似性。相似論認為,所有的創造都是基於某種相似性的創造。無論哪種語言,最原始的詞語都是擬聲詞。不僅相同語系或區域相近的語言存在共性,各種人類語言蓋莫能外,只是相似程度有所差別。英語屬印歐語系,中文是漢藏語系,兩種語系相隔遙遠,但是,中英兩種語言之間就有一些詞的發音十分相似。根據GestureTheory(手勢理論),人們最初是用手勢表達意思。但在手腳忙於勞作時,只好用舌頭敲擊出相應的聲音來模仿和表達人的行為和客觀事物。基於此,人類不同語言的一些常用詞彙普遍具有相似性,最具有代表性的詞是爸爸和媽媽,好多國家的語言中這兩個詞的發音高度相似。在中英文中,還有一些基本詞彙存在明顯的發音相似性,比如:give->給;hate->恨;stone->石頭;carry->扛;bar->棒;back->背;seem->似乎;harm->害。這些詞發音相似。還有許多英文語彙,儘管和對應的中文單詞的發音不很相近,但同這些中文的同義詞或近義詞的「音」十分相似。再如:go ->滾->走;festival->沸騰->節日;bait->備->準備->魚餌;gift->給->禮物。
3.指事字
指事字表抽象事物或概念。象形字是基於對象的形狀「畫」的字,抽象概念沒有具體對象,比如「愛」。雖然象形字也可以造出抽象概念的字,但不可能造所有抽象概念的字,因此,古人發明了指事字。指事字是通過仔細觀察抽象事物,發現它的某一個特點,在某個象形字的基礎上通過筆劃將其表現出來,有加筆畫的,也有減筆畫的。只要有人指點,一般還是比較容易看出指事字的意義。仔細捉摸下列的指事字,可以窺見到古人的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
按常理推斷,根據水的波紋或浪花應該比較容易造一個象形字來表示「波」,但古人造波字是用水、皮兩個象形字拼在一起造了一個會意字「波」,其中包含了「水之皮」故為「波」的原始邏輯思維。用相似論的觀點來解釋,人的大腦是基於相似性思維的。人可以基於這個或那個相似性來思維,但一旦有了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結果(比如「波」字)後,就約定俗成了。以後那怕有再好的一種「符號」或「寫法」表示「波」,人們也不可能改變已接受了「波」字的結果了。
利用象形字加筆畫的會意字:本,「木」像(倒)樹形,「一」指示樹根所在。木下為(根)。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末,上端的「一」指示樹梢所在,末梢,與「本」相對,所以有本末倒置的成語。天,「大」像人形,「一」指明位置在人上端。本義是頭頂。今用引申義天空。旦,日出一上,「一」代表「地」,表示早晨,天亮。刃,刀字加一點,表示刃口所在。拜,「拜」是由兩個「手」字合起來組成的,右邊的「手」加一橫指下拜時兩手下垂的位置,更像是指女人拜「萬福」時兩手相握靠右下垂的位置。
利用象形字減筆畫的會意字:如:烏,借用象形字鳥,少一點指明因毛黑而睛(眼珠也是黑的)不見。烏鴉。黑色。烏黑。夕,月象形,少一橫(表示無光)為夕。片,半木也。「片」取篆文「木」字之半,像樹木被劈開的樣子,以木片表意,泛指平而薄的物體。
可以說:指事字=象形字+指事(特)點。
4.會意字
會意字是將兩個以上的文字構件組合成的一個新字,構件可以是象形字,也可是指事字。古人發現用象形字或指事作為字的「構件」能夠方便的造新字,如「武」有「止」、「戈」兩個構件,會合「止(趾)」的行走義和「戈」的武器義,以體現出扛著武器行走的「威武」本義。「信」字由「人」「言」兩個構件合成,會合「人」義和「言」義,體現出人言求信的「誠信」本義。
很多會意字一看就明白字意:明,日、月同時照耀。意思是明亮。休,人依木而憩。休息。伐,用戈砍人。引申義為戰鬥或戰爭。體,人的本身為體,身體。尖,上小下大為尖。塵,小土為塵。淚,目水為淚。歪,不正為歪。卡,不上不下為卡。苗,田「草」為苗。鮮,魚羊合煮味鮮。初,用刀裁衣,製衣之始先用刀,開始之意。涉,步水為涉。即從水裡走(步)過去。巖,山石為巖。巖石突起的山崖。巖石。仁,由人、二組成。表示兩個人,人與人的關係應互相親愛,即仁者愛人。仁愛之意。扇,單扇門叫「戶」,人們走進走出,門就像翅膀(羽)一樣,開了關,關了開,因此戶、羽會意為扇。
傳說武則天為自己創的一個會意字是「曌」,取「日月當空普照大地」,讀音為「照」(zhao)。以党項族為主體的西夏民族模仿漢字創造了幾乎完全是會意字(組合字)的西夏文字。會意字實際上是象形字和指事字的組合字。兩個相似性的結合產生一個新的相似性,這就是「組合創新」。
5.形聲字
形聲字以象形字和指事字作為偏旁部首再來造字。構造形聲字是「漢字學」最偉大的發明。世界上其它象形字沒有發展起來主要原因是僅用「象形」方式只能造有限的字,雲南東巴文字就是一個範例。
形聲字的造字功能十分強大,一個偏旁可以造出許多字來,例如,以「三點水」(水)為形旁,配上不同的聲旁就組成「汁、汗、汪、汽、沫」等字,《現代漢語詞典》收集「三點水」偏旁的字達700多個。有些偏旁還身兼兩職,既作形旁,又作聲旁。以方為形旁的字有「放」、「施」、「族」、「旗」、「旄」、「斿」等約20字。以方為聲旁,配上不同的形旁,又組成「坊、芳、房、訪、紡」等約20個字。如土:在「址、均、坊、坦、塘」諸字中,它是形旁;在「吐、杜、肚、牡、牡」諸字中,它是聲旁。真是旁盡其才,按需造字,巧奪天工。
一般來講,形聲字是左右對稱型,左為形旁,右為聲旁,但形聲字還是有局限的,因聲旁並不是字母,表音本不精確,加上幾千年來語音有了很大的變化,同一個聲旁的一串字讀音往往也大不相同了。所謂「秀才不識字,只要讀半邊」,碰巧還管用,如把風箏的箏讀成爭,把腋下的腋讀成夜,就正合適。但如把槐(huai)樹讀成「鬼」樹,把貽(yi)笑大方(意思是讓內行發笑)讀成「臺」笑大方,就要讓人笑掉大牙了。
形聲字以兩個相似性合併產生一種新相似性,合成一個新字。類似於「學科交叉」產生的創新。形聲字也是一種「組合創新」。
6.轉注字與假借字
轉注字是「一義數字」,即不同形但同義的文字就是轉注字。轉注字必須是一對或一組。「老」「考」就是一對轉注字,兩個字的古意都是「年邁」,老的意思。在漢字的發展過程中,漢字並不是哪一人造出來的,有可能同一意義的語言,甲乙兩地造出不同的字。因字形不同的文字在某時某地都已經普遍使用,既然很難取消使用,就用轉相注釋的方法來溝通這些文字。所以就有了:「考就是老,老就是考」。「顛、頂」這對字不同形,聲音接近,意義相同,符合轉注字的定義。
假借字是以不造新字來表達新義的造字法。例如「令」字,構形理據對應於「號令」義,而使用中可以用作「縣令」表長官義,也可以用作「令愛」表與本義無關聯的美善義。「長」的構形本義為長短之「長」,可用作生長之「長」,與本義有關聯;也可用作長官之「長」,與本義關係不大。在歷史上「多義字」緩解了字少而義多的矛盾。產生假借字有兩種原因。一種原因是寫書者倉促間寫為一個音同的字,歷代傳抄因其舊而不改;另一種原因是某一時期、某一地區或某一師承,經常習慣以某字代某字用,後世傳寫也就一仍其舊。
清華大學原中文系副主任黃國營教授是語言學專家,他糾正了我原稿中「假借字就是多義字」的錯誤表述。他指出:假借字,確實有許多由於不同原因合法化了的別字,但典型的假借是新詞無字,借用已有的同音字,雖然意義毫不相關。《說文》稱之為「本無其字,依聲託事。」如「其」本是簸箕的意思,但有一個同音的虛詞沒有字,就鳩佔鵲巢,後來另造一個加竹字頭的「箕」字還給簸箕。「莫」本是傍晚的意思,日落草叢中,但有一同音虛詞無字,也就借用了「莫」字,而且並不歸還,後來另造「暮」來表示傍晚,居然有兩個太陽,也不怕畫蛇添足。「北」本義為二人相背,後來被借去表示「方向」之一的同音詞了。
7.「六書」造字方法中的相似創新分析
《相似論》提出了一條「相似創造律」:「一切創造,無論是自然界的創造還是人類的創造,都是基於某種相似性而進行的。」相似創造律揭示了創造的本質。為方便運用,特定義「相似創造原理」:「在創造的過程中,首先要找到相似的模板,在相似模板的基礎上,進行有利於解決問題的『變異』,從而得到一個新的模板,這個新的模板就是新的創造。」
運用「相似創造原理」,對照「六書」的六種造字方法一一做對比分析,結論是「六書」完全符合相似創造原理。
7.1 象形字
象形字完全是根據對象的相似性來造字的,這一點很好理解。假如,要造「日」字,對象「日」就是「相似的模板」,「將對象用圖畫的方式畫出來」是「進行有利於解決問題的『變異』」。
7.2 指事字
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發現了某個「特點」,造字邏輯是利用某個象形字,在這個象形字的基礎上再「指出某個特點」,就造出一個新字。「刃」字是個典型代表。在「刀」的「刃口」上加一點,「指」出這件「事」,就借象形字「刀」字造出指事字「刃」來了。對照相似創造原理,「借用的象形字」是「相似的模板」,「指出某個特點」就是「進行有利於解決問題的『變異』」。
7.3 會意字
會意字是兩個以上的象形字或指事字構件組合成的新字。對照「相似創造原理」,「象形字或指事字構件」就是「相似的模板」,「把兩個字合在一起」就是「進行有利於解決問題的『變異』」。
7.4 形聲字
形聲字是以象形字或指事字作為偏旁部首的造出來的字。「形聲字的偏旁部首」就是「相似的模板」,「將形部和聲部左右拼在一起」就是在「進行有利於解決問題的『變異』」。
7.5 轉注字
轉注字是「一義數字」,是因為甲乙兩地造同一概念的字,寫法不同,但意義相同。轉注字不適合用相似創造原理來解釋,可以認為轉注字是同時造出來的,但是,在造單一轉注字時,一定是符合相似創造原理的。
7.6 假借字
假借字是用舊字表新意。假借字與轉注字一樣,不適合用相似創造原理來解釋,因為並沒有產生新字,只是用「挖東牆補西牆」的方式解決無字的問題。
8.結語
從漢字「六書」的發展順序可以看出漢字發展的脈絡,先是象形字,用畫來表達交流的信息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從一開始,象形字就既可以表具體形象,也可以表抽象概念。但要想全部用象形字來造字是不可能的。隨後,祖先在象形字的基礎之上增減筆劃發明了表抽象概念的指事字,「兇」字造字邏輯是指地上有一個深坑,走路的人沒看見而踏空掉進坑裡,把人摔成變形(「人」變「乂」),稱為「兇」。但要找到每一個抽象概念的某個「相似性」是件很困難的事。指事字在前四類字(象形、指事、會意、形聲)中最少,僅125個。能夠想到用「組合」的方式造會意字使得漢字系統向前邁出了關鍵的一大步。党項族發明的西夏文字就是借用的方塊字的概念,構建了筆劃繁複的西夏文字。祖先發明形聲字雖然有「一音多字」的缺點,但卻使得漢字在理論上可以造出無窮多的字,形聲字要佔全部漢字的85%。發明了形聲字後,漢字才真正獲得了「永生」。漢字系統還有一個優勢,這就是兩字一組的詞和四字一組的成語,表達極其豐富的意思,類似於英語中的短語,但英語的短語太「長」,不似漢字詞語那麼短小規整。再有漢語還有大量的引申或衍生詞,許多豐富的含意,如果字不能表現,則可用詞語來表現。黃國營教授說:認知語言學中有一個「隱喻」概念,隱喻(metaphor),在我們傳統中是一個修辭術語,漢語裡有比喻和借代,是研究怎麼把話說得生動一些,把文章寫得漂亮一些的。但在認知科學的視野裡,隱喻是人類認知世界的基本形式。通過隱喻,由己及他,由近及遠。因為我有口、腳,於是山也有了山口、山腳。管原是竹管,後來什麼材料做的管狀物都叫管,於是有了銅管樂。古代的鑰匙曾是管狀的,於是有了「管鑰」一詞,還刻在長城的不少關口上。因為鑰匙能管住箱子管住門戶,於是「管」又派生出管理的意思。總之,我們整個知識世界的網絡就是這樣衍生出來的。雖然我們一般對其衍生的路徑和過程己經淡忘,比如說「鍛鍊」的時候,除了專業人士,誰也不會想到鍛造和冶煉。
古人造字發揮了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其過程充滿了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智慧,富含「相似創造原理」。在教漢字時,應該向學生揭示漢字與事物之間的相似性,用這種方法學習漢字才能理解深透,記憶牢固。學每一個象形字和形聲字都是對形象思維的訓練,學每一個指事字和會意字都對邏輯思維的訓練。這也是學習漢字能夠開慧增智的主要原因。如果小學老師在識字課上能貫以「六書」理論,學漢字不僅有趣,而且其過程是對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持續訓練,一舉兩得的事為什麼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