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漢字起源,除了倉頡造字,你還知道哪些?
作者·默默老師
漢字是我們漢民族的祖先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因生活和交流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一般認為最古老的漢字是公元前13至公元前11世紀商代的「甲骨文」。但是在甲骨文之前,我們根據文獻資料了解到關於漢字起源的一些歷史舊說,有的還帶有神話色彩;這些舊說並不都是無稽之談。
有關文字起源的六種傳說,我們大體可分成兩類:一類是關於前文字時期的傳說,另一類是關於創造文字本身的傳說。從這些傳說中,我們可以窺見原始漢字發生的因由,以及由原始漢字向成熟的文字體系過渡時的一些歷史狀況
(一)結繩造字說
結繩記事的說法首見《易經 繫辭》:「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莊子 篋篇》也說:「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留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根據這兩個說法,上古有很長一段時間都用結繩記事,神農氏是用結繩的最後時代。
至於結繩這種記事方法如何施行,《周易正義》引《虞鄭九家易》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人們結繩的可區別性很低,只能用結大結小來標記大事小事。儘管結繩的記錄功能很弱,但結繩說既有後代民俗作為確證,又可從歷史發展的邏輯上分析出它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可信度較大。
(二)契刻傳說
這是與結繩說相提並論的傳說。在竹、木等材料上刻上各種痕跡、記號來記事,即是契刻。這也是古代廣泛地使用過的方法。《尚書》:「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其中「書」又當別論,「契」是指刻劃和經刻劃物。(馬家窯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陶製刻符、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及丁公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陶製刻符。)
(三)八卦造字說
八卦是上古巫人用作吉兇佔卜的一種特殊符號。宋 鄭樵在其《通志 六書略 論便從(縱)》中認為,由於八卦符號的縱橫變化,便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漢字。這種看法很難令人相信。有限的卦爻符號,不管是八卦,還是八八六十四卦,是難以演化出眾多的原始漢字的。不過,我們不能排除漢字構形與八卦爻象在文化方面的某些聯繫。
八卦,《易經》中的八種基本圖形,由整線「—」(代表陽)和中斷線「--」(代表陰)組成。每兩卦相互對立,其中,陰陽的對立是根本。陰陽兩種氣體結合交感產生萬物。正反,變化,發展,矛盾,辯證法因素。科學和迷信,本來是水火不相容的,但有的時候,二者會奇妙地糾纏在一起,僅僅只有一步之遙。
(四)倉頡造字說
相傳上古黃帝時期,史官倉頡根據日月星辰、鳥獸足跡等自然現象創造了漢字。倉頡造字,這種說法影響很大,古代典籍多有記載。《呂氏春秋 審分覽 君守》:「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然而非主道者。《韓非子 五蠹》:「古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厶,背厶謂之公,公厶之相背也,乃倉頡固以知之矣。」漢代,倉頡被神話。《淮南子 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論衡 骨相》:「倉頡四目,為黃帝史。」
其實,文字並不是一人所獨創。正如《荀子 解弊》所說:「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作為記錄語言符號系統的文字,是先民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不斷創造,逐漸積累而形成的。各朝代都有新字,後一朝代的字數比前一朝代的字數逐漸有所增多,就足可以證明這一點。比如「氫、氧、氟、氮、鎢、矽」等字,就是近代才產生的
(五)「河圖洛書」傳說
文字是上帝的恩賜,這可能是獨立發展的文字所共有的說法。漢字的傳說中也保留著一點神賜的影子。河出圖、洛出書,只是初民的神話,它可能反映文字或先於文字的某種符號最先發生在河洛一帶,並不反映文字的真實起源。後世宣揚的文字神賜說,則是為了增加文字的神秘性。
(六)關於漢字的「起一成文」說
創造這種淺說法的人是宋代的鄭樵,他認為所有的漢字都是由「一」字演變來的,他的唯一根據是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五百四十個部首「始一終亥」的排列順序,即第一個部首是「一」字,第五百四十個部首是「亥」字。因此,鄭樵在《通志 六書略》中提出「一」字可做五種變化,用以概括漢字形體的各種結構。
漢字文化五彩繽紛,魅力無窮,漢字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值得我們去探究。了解漢字是了解中國及其傳統文化的基礎,目前世界掀起了學習漢語的高潮,許多國家都開設了孔子學院,就連中小學也開設漢語課程。作為中國人在感到自豪的同時,更要學好自己的母語——漢語!
以上內容由默默老師收集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