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漢字?漢字起源的傳說有哪些?那字的造字方法有哪些?我們就一起交流這三方面內容。下期內容5月19日發布「高考文言實詞探源」
漢字起源語音版請點擊收聽:
以下是不是漢字?
什麼是漢字?
漢字是具有記錄漢語語音和表達語義層級作用的書寫符號系統。裘錫圭先生在他的《漢字的性質》一文認為漢字的性質是語素——音節文字。此外,從使用時間上來說,漢字是世界上從古到今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從上古時期各文字體系中唯一一種傳承到現在的文字,中國歷代都把漢字為主要的官方文字。從使用規模來說,漢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達的文字。
漢字起源傳說?
結繩記事是遠古時代人類通過給繩子打結來記錄日常生活中的大事件。它發生在語言產生以後、文字出現之前的漫長年代裡。在一些部落裡,為了把本部落的風俗傳統和傳說以及重大事件記錄下來,流傳下去,就用不同粗細的繩子,在上面結成不同距離的結,結有大有小,每種結法、距離大小以及繩子粗細表示不同的意思,由專人(一般是酋長和巫師)按照一定規則記錄,並且代代相傳。我國古代文獻對此有所記載,如《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雖然目前末發現原始先民遺留下的結繩實物,但在原始社會繪畫遺存中的網紋圖、陶器上的繩紋和陶製網墜等實物均可以推斷,先民結網是當時漁獵的主要條件,可能結繩記事(主要還是計數)作為當時的記錄方式具有客觀基礎的。
結繩可能如圖所示
古代在龜甲獸骨上灼刻文字的工具也叫「契」。刻契,就是在竹木上做些缺口,用缺口的多少來表示財富的多少。刻契產生於文字之前,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主事人自己持有的用以計數;另一種是將竹木一分為二,雙方各持其一,並以齒縫的相互吻合作為驗證。此外還有在古代陶器上所發現的刻畫符號,大多數陶符都是由簡單線條組成,一般每一件器物只刻一個符號,並且位置較固定。陶符雖然不能成為社會通用的語言,但它作為一種記事符號,對於人們的記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上兩圖和文章前兩張圖都是刻劃的符號,而非真正意義的漢字。
八卦是上古巫人用作吉兇佔卜的一種特殊符號,相傳是伏羲所創。伏羲是上古部落首領,相傳人頭蛇身,是傳說中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在《易經·繫辭》中有一段話大意是:伏羲氏名叫太昊,他是部落大酋長。他抬頭觀察天氣變化,低頭查看鳥獸足跡;近處就模仿身體的事物,遠處就模仿身體外的事物,於是畫出了八卦。 其實,有限的卦爻符號,不管是八卦,還是六十四卦,都難以演化出眾多的原始漢字。所以,漢字起源八卦說不可信。但,我們不能排除漢字構形與八卦爻象有某種聯繫。
下圖為伏羲畫八卦:
下圖為八卦:
倉頡造字說是漢字起源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相傳倉頡「雙瞳四目」(也就是有四隻眼睛),他是軒轅黃帝時候的一名史官。倉頡日思夜想,認真觀察天上星宿的分布、地上山川的脈絡、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並進行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給每個符號定下固定的意義,把這種符號叫做「字」。倉頡造字說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敘》就有記載:「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
下圖為倉頡像:
下圖為倉頡所造的28個字
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真正起源於原始圖畫。從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劃的圖形可以推斷,這很可能與文字起源有淵源關係。
其實成系統的文字不可能是由一個人創造出來的,應該是古代先民為了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更為便捷的交流,在配合口頭語言與肢體語言的前提下,通過觀察採用原始圖畫的方法描摹一些可見的事物,賦予這些圖畫固定的讀音與意義,這可能就是原始的象形字;通過刻劃一些抽象符號表達一定的意義,形成了原始的指事字,進而通過約定俗成賦予這些原始符號固定的讀音與意義,便由符號成為了真正的漢字。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按照約定俗稱的原則,造字方法增加了會意字與形聲字。隨著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出現了專門收集整理文字工作的人員(比如倉頡就有可能從事這個行業),經過他們的收集整理,這樣就有了系統性的漢字。
漢字的造字方法?
了解漢字造字方法先得了解什麼是「六書」,「六書」是古人解說漢字的結構和使用方法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六書作了一個界定,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東漢許慎著,首次對「六書」做出了具體的解釋。
許慎雕像
注音版《說文解字》
簡單來講就是根據事物的特點進行描摹,形成的漢字。如下圖的「人」、「山」、「手」和「心」等字。
簡單來講就是在一個符號上增加一個特別的指示符號,讓人看見就明白這個字要表達的意思。如下圖甲骨文「上」和「中」標紅部分就只是符號,特意突出「上邊」和「中間」部分。
簡單來說就是兩個漢字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漢字,表示一個新的意義。如下圖甲骨文的「休」和「乘」。「休」會意一個人靠著一棵樹,表示「休息」;「乘」會意一個人登上一棵樹,表示「登上」。
簡單來說字的一邊是聲旁(跟字音相關),一邊是義旁(跟字義相關)。如下圖的幾個字,聲旁都是「倉」,所以字音韻母相近;由於形旁不同,表示不同字義。
按照劉志成所著《漢字學》觀點,轉注是為了減少一個漢字兼義過多,將某個義位劃分出來,而用原先漢字形體增添形旁來表達的造字方法。如小篆中的「老」和「考」二字。現在也有把去世的父親稱為「先考」的說法。
甲骨文「老」 小篆「老」 小篆「考」
按照劉志成所著《漢字學》觀點,假借字是語言中詞義本來沒有和它結構相一致的字,就依據讀音去找一個音同或音近的現成字來寄託這個詞的詞義,如小篆中的「令」和「長」二字。古代「縣令」與「縣長」兩個詞語並用,就明白一二。
甲骨文「令」 小篆「令」
甲骨文「長」 小篆「長」
(你會發現,甲骨文「老」跟「長」二字相近,遠古時代年老的人,頭髮才長,自然年長,是長輩。具體以後將在「甲骨文與上古文化」欄目中詳講)
註: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