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漢字是何時起源的

2020-12-13 司馬遷文學

這是一篇讀書筆記。近二十年,不知為什麼,國際學術界對漢字起源和漢字性質的討論突然熱鬧起來。前不久,鄭也夫教授以新作《文明是副產品》見贈,邀我就他的書和漢字起源問題寫點感想。我說,您談的問題,我很有興趣,但我得把有關材料找來讀一讀,比較一下,再發議論,於是找了一些在我看來比較重要的書和文章,匆匆瀏覽後,寫了下面這些字。

李約瑟說,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研究中國科技史的人說,何止四大,幾十種上百種都打不住(如華覺明先生)。不過,跟文明探源有關,考古學家說,文字、冶金、城市才最重要。漢字對中華文明的塑造,確實很重要。

文字,人類交流的重要手段

動物和動物交流,手段非常多。鳥有鳥言,獸有獸語,我們聽不懂。

它們的眼睛,有些是千裡眼,特別尖。

它們的耳朵,有些是順風耳,特別靈。

它們的鼻子,往往可以代替眼睛和耳朵,即使黑咕隆咚,悄無聲息,也能嗅出一切。

它們的眼神臉色和肢體語言,也遠比人類發達。

它們還會做記號,比如在樹上蹭蹭,留下氣味,拿爪子撓撓,留幾個印兒,或者朝它撒泡尿,好像如今的小廣告。

它們還會收發信號,有些簡直是高科技(如遠紅外、超聲波、電磁波)。

這些本事,人類比不了。

人和人交流靠什麼?一靠聽覺信號(如語言),二靠視覺信號(如符號、圖象和文字)。

古代沒有電話、電報,更沒有手機、電腦,口說,耳聽,只能面對面。遠距離交流靠什麼?主要靠文字。

倉頡,傳說的文字發明者

中國古代有本書叫《世本》,內容是講中國貴族的世系,屬於刨根問底的書。這書的後面有個《作篇》,「作」的意思是發明。中國古代有哪些發明,這些發明的發明者是誰,古代沒有專利局,這是最早「註冊」的地方。

《作篇》佚文說,「伶倫造律呂」、「大撓作甲子」、「容成造歷」、「隸首作數」、「史皇作圖」、「倉頡作書」。宋衷注說,他們都是「黃帝史」。倉頡是傳說的文字發明者,秦代字書《倉頡篇》就是託他的大名。

倉頡何許人?實在虛無縹緲。我們只知道,他是古人心目中最最聰明的人。《漢書·古今人表》把人分為九等,聖人上上,仁人上中,智人上下。倉頡是智人中的頭一位。

古人講倉頡,漢代皆曰黃帝史,魏晉卻說古帝王。上博楚簡《容成氏》證明,後一說法戰國就有。古人所謂「黃帝史」,只是強調文字的發明與史官有關。

倉頡不過是漢字發明者的代名詞。

倉頡,古文字學家的祖師爺

中國,三百六十行,各行有各行的祖師爺。祖師爺,當然有人祭拜。

中國各地有很多倉頡廟(或倉聖祠)、倉頡陵(或倉頡墓),年代最早要數陝西白水縣史官鎮的倉頡廟和倉頡墓。此廟有漢延熹五年(162年)《倉頡廟碑》,現藏碑林博物館,我特意看過這通碑。《續漢書·郡國志》、《皇覽·冢墓記》說,倉頡葬於衙縣利陽亭南。衙縣即今白水縣。這類古蹟,其實是為了填補「前不見古人」的遺憾,從「敬愛上穿鑿出來」(《紅樓夢》第五十一回賈寶玉語),讓後人有個憑弔之處。

古人說「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經》),「倉頡四目」(《倉頡廟碑》《論衡·骨相》),今人聽了,一笑置之,但文字發明確實是驚天地泣鬼神了不得不得了的大事。

研究古文字,舊稱許學,許是許慎,「五經無雙許叔重」。許慎《說文解字》之前,《史籀》、《倉頡》最有名。古人相信,倉頡比史籀早,他才是發明古文字的第一人。

當年,王國維從日本回來,在上海哈同花園為哈同夫婦打工,受聘於他們辦的倉聖明智大學,為廣倉學宭編《學術叢編》,研究甲骨金文。哈同夫婦崇拜的倉聖就是我們這行的祖師爺。

王國維是倉學大師。

文字發明,從原始文字到成熟文字

中國,凡是說不清道不明的事,多推黃帝時。考古學家說,那叫新石器時代。

中國的新石器時代,距今上萬年。各種新石器文化,歷年出土的陶器,上面多有刻劃符號。這些符號,哪些算文字,哪些不算,一向有爭論。學者為了區別文字和文字的前身,發明兩個詞,一個叫「成熟文字」(full writing),一個叫「原始文字」(proto-writing)。

成熟文字,目前可以確認,年代最早是商代文字,如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刻辭。比安陽殷墟年代早,有小雙橋遺址出土的朱書陶文,與殷墟文字寫法相似,或許可以算殷墟文字的前身。但比小雙橋陶文更早呢,因為材料不足,前後寫法連不起來,就不好說了。我們並不知道,成熟文字的上限在哪裡。

同樣,新石器時代出土的陶符,數量很大,哪些算原始文字,哪些不算,原始文字的上下限到底在哪裡,我們也不清楚。

這種說不清也要說的問題,便是所謂「文字起源」問題。

漢字在世界文字中的位置

殖民時代,歐洲歷史學以歐洲為中心,就像古代中國,我們也曾以我們為中心,其他國家,其他民族,只能入於蠻夷列傳、諸番志。歐洲的蠻夷列傳、諸番志叫東方學、民族學和民族志,研究對象是落後國家和落後民族,即所謂「他者」。

本來,情況明明是,歐洲受羅馬影響,羅馬受希臘影響,希臘受埃及、兩河流域以及小亞細亞和伊朗地區影響,但黑格爾說,東方只是鋪墊,希臘、羅馬、日爾曼才是世界歷史的巔峰,屬於最成熟、最健全的文明,其他文明都是早熟兒童,老人反而是小孩。這是十九世紀歐洲歷史學的通病。

其實,講文字起源,情況差不多。來國龍和鄭也夫說,歐洲語言學,從亞里斯多德到索緒爾,一直以拼音文字為出發點,把文字當口語(oral language)的附庸,帶有重語輕文的嚴重偏頗,這是問題的要害。

世界四大古文字,蘇美爾楔形字最早(說法不一,約前3200年),埃及聖書字其次(說法不一,約前3150年),安陽甲骨文(約前1200年)又其次,美洲瑪雅文最晚(約前500年,或說公元前650年、公元前800年)。

過去,受拼音文字優越論和文字單線進化論影響,很多人都以表音水平為文字發展定高下,認為拼音文字是世界文字發展的共同出路和最後歸宿,上述古文字只是拼音文字的史前史和化外史,漢字保存至今,屬於誤入進化死胡同,變成活化石。

這是所有誤解的出發點。

漢字和「中國境內之古外族遺文」

文字起源是多源還是一源?蓋爾布(Ignace J. Gelb)有「激發擴散」說,以為世界文字同出一源,俱出美索不達米亞。這種一源說,早被證明是誤解。

漢字是獨立起源,但不是孤立發展。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中國有「五大發現」。它們除殷墟甲骨、西域簡牘、敦煌卷子和大內檔案,還有一項是「中國境內之古外族遺文」。

王國維說的「中國境內之古外族遺文」,主要指絲綢之路中國段的古文字,如梵文、佉盧文、焉耆文、龜茲文、于闐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鶻文、藏文。此外,中國北方還有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八思巴文、蒙古文、察合臺文、滿文,南方還有彝文、傣文、東巴文。這些文字,多半是拼音文字,少數是方塊字。

中國有兩個古文字學會: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研究漢字系統的甲骨、金文和簡帛,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研究漢字系統以外的古文字。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卷十五:「昔造書之主,凡有三人。長名曰梵,其書右行;次曰佉盧,其書左行;少者蒼頡,其書下行。」

這是翻譯佛經遇到的三種文字。它是以佛經寫本和譯本的先後為早晚。

梵文從左往右寫,佉盧文從右往左寫,都是橫著寫。漢字不同,豎著寫。釋道世把漢字排在梵文和佉盧文之後是不對的。梵文和佉盧文並不比漢字早。

漢字與上述文字一直有來往,相互交流,相互影響,是個多元一體的文化圈。

絲綢之路上出土的佉盧文簡牘

突發說和過程說

研究漢字起源,有突發說和過程說。

突發說是語言學家從語言學定義出發,也可以叫定義說。此說強調,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不經人為設計,制定聽說讀寫的規則,不成其為文字;不經人為傳授,不可能成為交流工具。這就像打牌,光有牌,我們無法知道它的玩法,必須有人告你怎麼玩,你才知道怎麼玩。因此,文字發明不可能集思廣益、約定俗成。相反,它只能由一個權威機構,指派少數人或一個人,比如倉頡類的聰明人,在短時間內突然發明,一次性發明。

過程說,認為文字是複雜系統,不可能從無到有,一蹴而就,總得有個從簡單到複雜的準備過程。此說比較投合考古學家的口味。考古學的研究對象是大時段的歷史過程。他們希望從成熟文字往前追,找到更古老的文字,叫什麼無所謂,反正文字得有個前身,不可能無中生有。

現在,這兩種說法,突發說主於成熟文字,過程說主於原始文字。成熟文字是安陽甲骨文,前面只有陶符。陶符和甲骨文不一樣,陶符和陶符也不一樣,時間拉得很長。

鄭也夫說,陶符不是文字,但文字起源是漸變加突變。

問題是,文字起源的源有多早?漸變的漸有多長?突變和漸變,界限在哪裡?陶符如果都不算文字,那什麼算原始文字?成熟文字還有沒有前身?

定義是一把刀,歷史是一條河

過程說遭遇定義說,語言學家說,你們找到的那些符號,再多也沒用,再早也沒用,那都是符號,並不是文字。文字的定義很清楚,它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語言是個系統。記錄語言的文字,不可能一個一個發明,或按指事-象形-會意-假借-形聲一類順序,分期分批創造。儘管考古學家搜集了很多資料,通過比較,說某些符號和某些符號像,某些符號和某些文字像,樣子很像,但持定義說者一棍子就把它打死了。他們說,符號不等於文字,文字是記錄語言,只有音節、詞義固定,有詞序和文法,可以讀出來講明白,這樣的符號才能叫文字。陶符,別說單個不算,就是寫成幾行也未必是,只要不表音,讀不出來,沒有連貫的思路和文義可尋,就不是文字。

考古有個難以擺脫的困境:語言學家刻意追尋的是聲音的痕跡,而考古學家面臨的卻是無聲世界,他們只能「用眼睛閱讀」。

現在,我們要想找到早期文字的過硬證據,只能從已知的文字體系,反向逆推——用饒宗頤的話講,就是「以後證前」。但反向逆推的結果是什麼?走著走著,線索就斷了,前途非常渺茫。殷墟文字相當成熟,前面沒有文字,後面一旦有了,就一應俱全。定義說是個要麼全無要麼全有的創世說,很像孫悟空出世,文字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

符號是啞巴,只要找不到它和成熟文字的聯繫,它就不會開口講話。而不會開口講話的文字當然也就不能證明是文字。

可以證明的無須證明,不能證明的也無法證明,大家很尷尬。

定義是一把刀,符號、文字,一刀兩斷。歷史是一條河,抽刀斷水水更流。

定義說批判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這個定義,從理論上講,似乎天衣無縫,顛撲不破,但對文字起源的探討,幾乎是廢話。如果說,成熟的文字才是文字,不成熟的文字就不是文字,說了等於沒說。定義是概念,不是歷史。與其削足適履,不如量體裁衣。

其實,研究漢字起源,我們不光需要一個定義,還需要理解其社會功能。我們更希望知道的是,它是因何種需要被發明,用什麼樣的文字記錄什麼樣的語言,文字演化進程的線索到底在哪裡。

2004年,來國龍專門批判過文字起源研究中的「語言學眼光」,「一是在文字起源研究中以是否表音作為界定成熟文字的唯一標準;二是在西方廣為流傳的單源單線的文字進化論和字母文字優越論」。他認為,真正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靠考古學。

最近,鄭也夫再次提起這個話題,則以哲學思考為切入點。他以德希達的《論文字學》為武器,批判「亞里斯多德-盧梭-黑格爾-索緒爾」的語言中心主義,指出上述定義是以拼音文字為背景,並未參考世界四大古文字,特別是中國古文字,帶有重語輕文的嚴重偏頗。

他說,他想不到,定義說在中國比西方更有市場。

文字跟語言是什麼關係

文字有三要素,形、音、義。世界上的文字分兩大系統,一個以形為主,如上述四大古文字;一個以聲為主,如源出迦南字母的拼音文字。兩者都表音,兩者都表意。問題不在有什麼要素沒什麼要素,而在要素組合的形式不一樣。

這兩大系統的差異,不完全是由造字方法的不同所造成。技術上的差異,背後有文化上的差異。關鍵還是語言系統不同,國家形態不同,不同文化對文字的需求不同。

漢字是早期文字的嫡傳,和蘇美爾、埃及、瑪雅等系統的文字類似,是以符號類或圖形類的構形要素,通過排列組合,用字形變化表達語音、語義的變化,視覺效果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拼音文字不一樣,它用字母記音,主要靠音位、音節的排列組合來表意,語言變化主要靠聽覺效果。字母,形體簡單,數量有限,只起記音符號的作用,視覺效果被降到最低。

拼音文字既然以聲為主,當然強調以語控文,把文字當語言的附庸,把文字學視為語言學的一部分。

漢字不同,文字、語言並不對等。不但不對等,還脫離語言,超越語言,反客為主,君臨口語之上,成為控制語言的東西。中國傳統小學,文字學是排在前面,我們的音韻學,我們的訓詁學,都是附麗於文字學。

文字跟符號、圖畫是什麼關係

文字是符號。符號有很多種,外延比文字大。文字只是符號之一種。

這裡所謂符號(sign、signal、mark、logotype)是指視覺符號。可視符號,從實際使用看,可以讀,也可以不讀,相對獨立,跟今天的符號沒什麼兩樣。可讀符號只是可視符號中的一種。

符號和圖畫有關,但不等於圖畫。圖畫,狀物圖形、抒情寫意、供人觀賞,跟符號的功能不一樣。

符號和圖畫的根本區別,不在描摹工細還是抽象寫意,而在其指代性,即符號是一種代碼。代碼有數字碼,有符號碼,有圖形碼,早期文字兼而有之。

郭沫若把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早期符號分成兩大系統:刻劃符號和圖形符號。前者以半坡遺址的陶符為代表,多為點線式的幾何形符號;後者以大汶口遺址的陶符為代表,多為用線條勾勒的圖形符號(這兩類符號,不盡出於刻,也有用毛筆硬筆書寫者)。他把這兩類符號稱為指事、象形兩大系統,分別當作漢字的兩個源頭。他認為,商代有兩種族徽,一種是「刻劃系統的族徽」(包括今所謂「數字卦」),一種是「圖形系統的族徽」。這兩種「族徽」即源自陶器上的這兩類符號。這種類型學的劃分對裘錫圭有重要影響,但裘先生更看重的是圖形符號。

文字並非符號之全部。文字出現前有符號,文字出現後也有符號,文字外有符號,文字內也有符號,文字本身就是由符號組成,文字本身就是符號。

我們不能說,所有符號都是文字,但也不能說,文字與符號毫無關係。這就像人與猿有別,人、猿分手後,人是人,猿是猿,你說人與猿不同,這是對的,但不能說人與猿毫無關係。人是從類人猿進化而來。類人猿,上與猿,下與人都有關係。

漢字以形聲字為主,形聲字的形旁是符號,聲旁也是符號。形符主形,以形別意,強調可視性,但單獨使用,照樣離不開聲。聲符主聲,以聲別意,強調可讀性,但單獨使用,照樣離不開形。

聲符和形符,其別不在於形,而在功能。聲符多半與字義孳乳的連續性和同音假借的替代作用有關,形符多半起分類、區別和限定的作用。兩者互為經緯。

他山之石和此山之玉

語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詩·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古人叫厝,字亦作錯。

現在講漢字起源,學者多借鑑蘇美爾、埃及、瑪雅的古文字,立說於比較研究。蘇美爾楔形文字,進化分四階段:陶符-陶籌-原始楔形文字-成熟楔形文字。受這一進化模式啟發,有些學者認為,漢字的進化應與之相似,也是從陶符發展而來,所謂原始文字,主要功能是記數記名,不一定有固定讀音,更沒有固定的詞序和文法,比如拱玉書、顏海英、葛英會就這麼看。

葛英會認為,中國史前的刻劃符號,記數符號是原始數字,記名符號是早期象形字,記數符號早於記名符號,漢字的發明可能與古人傳說的結繩、契刻、籌策有關。此即所謂「先數後文」說。但另一方面,他強調說,通常所謂的幾何形符號是象形符號或象形符號的抽象化,不應稱為指事符號。他又把象形符號看作原始文字的主流。

現在,借鑑西亞模式,尋找王名表、習字表和簿書統計,似乎是探討文字起源的幾個主要途徑。比較研究很重要,但不能代替漢字本身的研究。

陶符在中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分屬不同的文化類型,不能混為一談。它的歷史也很長,即使晚近,粗瓷大碗、磚頭瓦片上照樣有之。現在主張陶符是原始文字者,意見並不統一。

事實上,陶符是個混沌。所謂原始文字,標準是什麼,尺度寬一點還是窄一點,結果可能大不一樣。

1981年在楊家灣遺址發現的陶器刻畫符號

陶符的年代

來國龍、鄭也夫批評語言中心主義,認為定義說和突變說不能解決漢字起源問題。現在受上述模式啟發,很多學者相信,殷墟文字之前肯定有一個準備過程。這個過程有多長,有各種推測。過去,陳夢家說,至少得上推五百年,即至少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

中國史前的刻劃符號,賈湖遺址所出(約前6000年)最早,是否為原始文字,爭議比較大。半坡遺址所出(約前4500年),裘錫圭叫甲類符號。大汶口遺址所出(約前2700-2500年),裘錫圭叫乙類符號。郭沫若認為,甲類符號早於乙類符號,是最早的文字。裘錫圭相反,認為甲類符號不是文字,乙類符號記名物,才更接近語言學家定義的文字。正是基於這種理解,他曾一度把大汶口陶文的族名符號視為類似商代族徽的符號(1978年)。雖然後來他又放棄此說,認為兩種符號都不是文字(1989年A、1993年)。他說漢字形成完整的文字體系約在夏商之際(1978年)。他說的夏商之際,其實並非通常認為的夏商之際,而是約公元前第三千紀的中期(1989年A),也就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可見他是拿乙類符號作原始文字的下限,把成熟文字的出現放在這一時間後。

再晚,丁公遺址所出(約前2300-1800年)、龍虯莊遺址所出(約前2000年),屬於廣義的龍山時代。中國進入銅石並用時期,城市遍地開花,開始出現成行成片的符號。很多人說,這些總該是原始文字了吧,但裘錫圭說,這些符號是「走入歧途的原始文字」,無法斷定與作為成熟文字的甲骨文有關(1993年)。

中國人,心中往往有個潛臺詞,夏、商、周三代才是最早的文明。許宏把公元前2000年的「陶寺革命」視為中國文明的起點。1984年陶寺遺址出土陶扁壺上有兩個符號,引發種種猜測。很多人都認為,公元前2000年左右,無論如何,中國應該有文字了。《史記》有夏世系,更加強了這類聯想的信心。裘錫圭說,「夏代有完整的世系流傳下來這件事,就是原始文字有了巨大改進的反映。這種改進為漢字在夏商之際形成完整的文字體系打下了基礎。」(1978年)商代,小雙橋遺址出土的陶文,其絕對年代為公元前1435-1412年。從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400年,這段時間很關鍵。問題是,研究這一段,目前還缺乏線索,前後關係並不清楚。

禮儀說和管理說

文字是幹什麼用的?向有二說,一說為了宗教禮儀,比如祭祀、禱告、佔卜、祈禳;一說為了國家管理,比如財會收支、商貿往來、政令頒行、史事記載。

表面看,埃及的聖書體偏於前者,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偏於後者;歐洲中世紀的拉丁文偏於前者,秦漢以來的漢字偏於後者。其實,各國文字差不多都有這兩種功能,僧侶用它通神,官吏用它管理,都是為了統治百姓。文字跟國家權力分不開。

禮儀說,從宗教著眼,說文字主要不是寫給人看的,而是寫給神看的,比如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展出的亞述石刻,本來文字朝裡砌在牆上,從外邊看,什麼也看不見。它的文字就是寫給神看的。

中國,甲骨文是佔卜文字,當然是用來求取神喻。青銅器是禮器,也毫無問題。商周銅器,銘文多在內底,小口深腹的觚,不打光,朝裡瞅,啥也看不見,拓時得拿個長長的鑷子夾著很小的拓包,伸到裡面拓,有人說,這肯定也是給神看的。

現在,羅泰強調禮儀,主張金文主要是寫給神祖看的,屬於宗教文書。波斯特蓋特、汪濤、威爾金森、貝格利和王海成強調管理,認為古代書寫材料的主體是簡冊一類軟材料,甲骨文和金文是刻鑄在硬材料上,前者易腐,早就爛掉,現在看不到。

其實,甲骨、金文只是商周文字的一部分。禮儀說和管理說只是各執一偏。

漢字和史官

上面提到,古人有「倉頡為黃帝史」一說,這個身份很重要。古人喜歡這麼講,主要是為了強調,文字和史官分不開。

史字,《說文》以為「從又持中」,或說此即「允執厥中」。但許慎所謂的這個中,和古文字的中不一樣,中間不是圓圈,而是開口朝上的器物。其棍狀物,有人說是簡,有人說是筆。如果是簡(只有一枚簡),下面的器物可能是櫝;如果是筆,下面的器物可能是硯。這個中到底是什麼意思,學者有各種猜測。

江永說「凡官府簿書謂之中」,把史與書聯繫在一起。中國所謂書,寫字的行為叫書(書寫),寫下來的字叫書(文字),書於竹帛,成為閱讀材料也叫書(竹書、帛書、紙書)。

王國維受他啟發,作《釋史》,說「周六官之屬掌文書者」謂之「史」,「史之職專以藏書、讀書、作書為事。其字所以從中,自當為盛策之器」。王氏以中為盛策之器,學者有不同意見,但史與書有關,與識文斷字(literacy)有關,這個判斷沒有錯。

歷代官府收藏的檔案文書是本來意義上的書,即狹義的史書。諸子尊奉的經典,如儒墨盛稱的三大經典,《詩》《書》《易》,即來自史官的典藏。諸子拿這些古書說事,對當代政治發議論,成為今哲學史、思想史、學術史的寶庫,也是一種特殊的史書。後世的史書更是層出不窮。

中華文明跟其他文明比,歷史連貫史書多是一大特點,史官文化特別發達。

史官是幹什麼的

《國語·鄭語》說,人類早期,家為巫史,巫史不分,後來絕地天通,通神要靠官,由管理宗教事務的官員代表他們與神靈交通,就像早期民主發展出代議制,得由大富大貴代表老百姓。

西周金文,官分天地:天官叫大史寮,分祝、宗、卜、史,主要掌宗教事務;地官叫卿事寮,分司土、司馬、司工,主要掌世俗管理。《周禮》六官是從天地二官分化。

史官本來與宗教活動有關,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熟悉貴族世系和他們的禮儀,還擅長佔卜,跟西方的僧侶差不多,也是壟斷宗教和壟斷知識的人。但中國歷史,大趨勢是國家大一統,宗教多元化,史官與祝、宗、卜日益疏遠,逐漸向世俗管理靠攏,以記載政事、政務為職事。世俗管理的日常工作也靠書史支撐。

甲骨文,史與吏,吏與事,本來就是一個字。

士文化來自史文化。士文化發展為官文化。官者,管理人員之謂也。

中國的官文化特別發達。

秦漢以來,讀書才能做官,寫字跟做官有關。帝國的運行靠文官政治。

誰來書寫

治大地域國家,主要靠書(抄寫文件)與數(財會審計)。寫字和計數是兩種最基本的管理功能。我跟漢學家交流,他們常問,中國寫字的人是什麼人?他們是僧侶或奴隸嗎?我說不是,中國寫字,早期靠祝、宗、卜、史,特別是書史。

下面是幾個例子:

1.師旂鼎:「引以告中史書。」

2.■鼎:「史留受(授)王令(命)書。」

3.■鼎:「史黹受(授)王令(命)書。」

4.頌鼎、頌簋、頌壺:「尹氏受(授)王令(命)書。」

5.格伯簋:「厥書史戠、武,立■成■」。

書史是史官中的下級官員,負責用簡冊記錄政令和抄寫文件,早期歸作冊管。銅器銘文雖然不是書寫主體(甲骨文也不是),但會轉引這類記錄。秦漢以來,這類小吏叫書吏或刀筆吏,明清也叫刑名師爺。書史類似今之所謂書記員,寫字是基本功。文人士大夫,準備當官或已經當官的人,都拿寫字當看家本事。

許慎《說文解字序》引《尉律》:「學僮十七已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吏。又以八體試之,郡移太史,並課最者以為尚書史,書或不正,輒舉劾之。」

張家山274號墓出土的漢律是公元前186年以前的漢律,年代比《說文》引《尉律》應當更早。其中《史律》規定,學童十七歲學史、卜、祝,考試各有要求。史科習史書(《史籀》)十五篇,能讀能寫五千字,方得為史,又以八體試之,課其最者以為尚書卒史:卜科也學史書,能讀能寫三千字,並以卜書三千字測試其預測能力,卜九中七,方得為卜;祝科習祝書十四章,能背祝書七千字以上,方得為祝。

拼音文字,認字簡單,難在文法。我國不一樣,字是個頂個,至少要背幾千字,才勉強夠用。

秦代,以吏為師,以法為書,光靠書史抄不過來。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說,書史有罪,罰為史隸。史隸是抄書的犯人。隸書叫隸書,就是這麼來的。

敦煌出土釋道經卷,不是主流。市場上,有人代寫書信,更不是主流。編輯:韓文學

相關焦點

  • 文史 李零:誰是倉頡——關於漢字起源問題的討論
    過去,受拼音文字優越論和文字單線進化論影響,很多人都以表音水平為文字發展定高下,認為拼音文字是世界文字發展的共同出路和最後歸宿,上述古文字只是拼音文字的史前史和化外史,漢字保存至今,屬於誤入進化死胡同,變成活化石。這是所有誤解的出發點。漢字和「中國境內之古外族遺文」文字起源是多源還是一源?蓋爾布(Ignace J.
  • 漢字冷知識,甲骨文是漢字的起源?太平天國促進了漢字的簡化?
    倉頡可能不是漢字創造者提起漢字的起源,許多人應該都會想到「倉頡造字說」。在傳說中,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當黃帝統一中原各部落之後,聯盟之間的外交事務日益頻繁,社會中的交流也愈加密切,故而迫切需要一套可以用於交際的符號。就這樣,倉頡造出了漢字,並流傳下來。
  • 華夏文明之——漢字起源之謎
    中國的文字究竟源始於何時呢?關於漢字起源的說法有多種。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到,遠古伏羲氏作八卦以示「憲象」(體現自然法則的圖象),神農氏以「結繩」來記事,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書契」。這其中,八卦是由記數符號構成的,結繩也屬一種紀數法,而「書契」則指刻寫在陶坯或甲骨上的文字。從「八卦」、「結繩」到「書契」,反映了原始文字起源和發展的幾個階段。
  • 雨菠讀史札記之五:漢字的起源
    本文探討的是漢字起源,而非文字起源。漢字的起源尚且雲蒸霧罩漫滅難尋,文字的起源,則更難溯源了。這些刻劃符號看不出與甲骨文之間的關聯,相互之間的聯繫也比較模糊,這些刻劃符號是否屬於漢字的雛形呢?漢字是不是由他們當中的某一支發展而來的呢,這些疑問,目前尚未有確切的答案。
  • 漢字起源:漢字概述(一)
    什麼是漢字?漢字起源的傳說有哪些?那字的造字方法有哪些?我們就一起交流這三方面內容。
  • 漢字概說之漢字的起源
    漢字是漢族先民創造的一種文字,它有著悠久的歷史。現代學者結合歷史傳說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最終認為漢字的源頭有兩個:刻畫記號和原始繪畫。一、刻劃記號與漢字的起源刻劃記號,是指古代刻劃在某些物件上用以記事的符號,它是漢字的來源之一,主要有兩種,一是書契,一是陶符。書契,是指刻在一些作為憑證的竹木或甲骨等物上的符號,也指刻有記事或記數符號的實物憑證。
  • 漢字起源與生成
    最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其中就有大量的人體器官文字,也包括動態的立體化肢體文字。當然,也會同時關注到外物,即遠取諸物的文字生成,不過,遠取諸物也有人的器官投射,比如天乃人的頭頂,山有山頂山腰和山腳等,也是「近取諸物」的延伸或投射。
  • 漢字的起源與發展
    漢字的起源與發展 1 漢字的起源> 漢字源遠流長。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會晚期,漢民族先民就在各種器物上刻畫符號用來記事,以後漸漸演變成為漢字。漢字起源於圖畫,是可讀出來的圖畫,稱為「文字圖畫」或「圖畫文字」。後來圖畫越來越符號化,逐漸脫離圖畫,形成象形的漢字。
  • 饒有興味的漢字起源研究
    作為漢字使用者,我認為《漢字起源新解》是一本非常值得閱讀的書。 全世界60多億人口當中,直接或間接使用漢語、漢字的人口有四分之一左右,但是對於這種語言和文字的起源有深入了解的人卻很少。作為中國人,不了解自己使用的語言的來源是最大的缺憾。
  •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漢字在我國的地位自然不用說,一直擔任著重要的角色,但是你真的了解漢字嗎?現今的漢字的起源知道多少呢?在中國的歷史上,漢字是如何產生和演變的。龜背記事漢字的起源自古以來就有「蒼頡造字」這之說。
  • 漢字的起源與書法發展
    所以在我們生活中,書法與文化是密切分不開的,一、漢字的起源我們都知道關於漢字的起源,在戰國時代就有人開始不斷探索,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上關於漢字的起源傳說,大概可以分為創頡造字說、結繩說和起一成文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漢字與漢語言的結合展現出其獨特的一面,使得漢字字符始終保持了形、音、義的三位一體,讓漢字變的更有趣味,讓漢字變的與中國人的文化觀念密切聯繫,表裡想通。二、書法的發展從甲骨文時代遺留下來的墨跡或者更早的彩陶圖畫遺蹟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文化的變化,因為在那期間書法在不斷的改變,讓甲骨文的書寫變的很有趣味。
  • 漢字簡史:關於漢字起源的六種說法
    這是從筆畫角度分析漢字起源的一種觀點,漢字是由筆畫組成的,這一點並沒有錯,然則漢字基礎筆法有八筆,即所謂的「永」字八筆,如何就能確定漢字起源於(一)而不是起源於豎撇捺等基礎筆畫?說法三:伏羲畫卦說《周易繫辭》認為:伏羲氏仰觀象於天,府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畫出八卦圖來。
  • 漢字文化的起源及發展
    由此看來,甲骨文並不是最古老的文字,漢字產生的時間比這還要更早。那麼,漢字到底是如何的呢?漢字的起源漢字的起源,在中國還有兩種影響比較大的說法:一是「伏羲造八卦」,一是「神農結繩為治」。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一位神奇的人物,叫倉頡。傳說倉頡是上古時黃帝的史官,頭上長了四隻眼睛,智慧超群。他觀察天地間鳥獸蟲魚,萬事萬物,造出文字。
  • 八卦與漢字和漢字起源以及學術「八卦」與娛樂「八卦」
    曾經看過一條有點兒「八卦」的學術資訊,說是漢字起源於八卦,引起文字專家的不忿。近來翻閱有關漢字起源的書,還真找到文字專家對這一「八卦」資訊的批駁,以正本清源。專家在書上說,說漢字源於八卦,是沒有學術根據的,也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因為漢字與八卦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符號系統,但是,二者也並非毫不關聯。專家引用許慎《說文解字·敘》論漢字起源的說法。許慎認為,在漢字產生之前的過渡階段,起初是伏羲氏創造八卦符號表示「憲象」即反映客觀世界。後有神農氏結繩記事,至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了書契文字。
  • 漢字的起源,是整個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開端!
    研究我國漢字的起源和發展,對於正確認識和全面了解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面貌及其制度演變過程是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的。漢字有著悠久的歷史,一般學者都認為漢字在歷史上出現過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字體。
  • 讓我們一起來探討漢字的起源吧
    在寫此文之前,我也在網上搜索了相關漢字起源的文章和資料,閱讀下來都覺都條例和清晰度不夠,於是綜合各方資料,對漢字起源做一個比較完整的梳理。漢字是誰創造的?在我國歷史上,歷代的觀點認為漢字是倉頡個人所造。
  • 韓國「學者」的漢字起源說
    [1]真相: 《環球時報》報導了韓國學者陳泰夏在媒體發表文章,稱「漢字是韓國人的祖先創造」。這個消息在網上引起了熱烈的爭論,大部分網友都認為只是無稽之談。漢字的起源問題,陳泰夏觀點的謬誤是什麼,大家可以來了解一下。
  •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2012-11-26 16:5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漢字的來歷:漢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
    漢字的來歷:漢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 2012-11-26 16:5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秦知道丨從倉頡造字,解讀漢字起源
    陝西師範大學副教授王偉現場講授漢字的由來。■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王偉中華文字起源於何方?說到漢字的起源就要說到文字的起源。漢字也是文字的一種,漢字的起源肯定符合文字起源的一般規律。世界範圍內的文字起源,一般來說有神賜、聖人造字、所有權記號、勞動人民創造等幾種比較普遍的說法。不管是哪一種說法,文字的出現呢都是原始記事方法。大家為了打破口語無法留存的局限,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把這些信息記錄下來而想到各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