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討的是漢字起源,而非文字起源。漢字的起源尚且雲蒸霧罩漫滅難尋,文字的起源,則更難溯源了。
文字是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幾大文明古國,如古埃及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和中美洲的瑪雅文字,都曾獨立發展成系統的文字體系,但除了漢字,其他文字都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出現了斷層,只有漢字綿延幾千年使用至今。
一、甲骨文的現狀
眾所周知,目前所能發現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它被刻在龜甲和獸骨之上。甲骨文的發現,是中國20世紀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沒有之一。它的發現,讓商朝成為信史。而正因為缺乏夏朝文字的佐證,使得夏王朝的存在還是懸案。
一百多年來,累計發現的甲骨文約有15萬片,其中中國大陸收藏約97600片,臺灣收藏約30200片,香港藏有89片,中國合計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國、美國等國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至於散落民間被秘藏起來的甲骨文有多少,這恐怕是永久之謎了。在這十幾萬塊甲骨上,累計發現單字約 4500個,目前已能釋讀出的字約2000個。
普遍認為,甲骨文是清末王懿榮發現的,發現的過程比較戲劇化。
其實,自清末百年以來,在殷墟及其他地方,陸續也發現了很多新的甲骨文片,累計有數萬片。
20世紀以來,在安陽殷墟進行了數十次關於甲骨文的挖掘,其中重大的發現有三次:
第一次重要發現是在1936年3月18日至6月24日。這是民國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組織的第13次發掘,地點在小屯村北,開坑47個。此次最大收穫是發現h127坑,從這個坑裡發掘出甲骨、龜甲17088片,牛骨8片,共計17096片,其中完整的龜甲近300版。加上其他坑所出甲骨,這次發掘獲字甲17756片、字骨48片,共計17804片。
第二次重要發掘是在1973年3月至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兩次發掘小屯南地,出土有字甲骨5335片,其中卜甲75片、卜骨5260片、牛肋骨4片、未加工骨料8片,後來又綴合530片,實得4805片。1973年在小屯南地所獲的這4511片甲骨是1949年至今殷墟發掘中出土有字甲骨最多的一次,其中基本完整的牛胛骨達100多片。這批甲骨內容豐富、出土地層明確,極大地促進了甲骨學的研究。
第三次重要發掘是在1991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配合基建進行考古鑽探,在花園莊東地發現一個堆積有甲骨的長方形窖穴(編號為91花東h3),整坑甲骨被連土裝箱運回考古工作站清理,揭取甲骨1583片,其中有字甲骨689片(卜684片、有字卜骨5片),這是1928年殷墟發掘以來繼h127坑、小屯南地甲骨以後的第三次甲骨大發現。
二、甲骨文不是最早的文字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很明確的:不是。
甲骨文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漢字,請注意,這裡說的只是「已發現」的。我們可以看到,甲骨上面的文字已經非常成熟,它必然有過一段非常漫長的演變過程,只是我們迄今尚未找到這個源頭而已。
過去幾十年,全國各地發掘的遠古遺蹟中,發現了非常多的先民的各種刻劃符號。這些刻劃符號看不出與甲骨文之間的關聯,相互之間的聯繫也比較模糊,這些刻劃符號是否屬於漢字的雛形呢?漢字是不是由他們當中的某一支發展而來的呢,這些疑問,目前尚未有確切的答案。
三、甲骨文可能並沒有比金文出現得更早
在很多人眼中,漢字的演變史是這樣的:
甲骨文→金文→小篆→古隸→今隸→楷書
這種看法可能不完全正確,從目前發現來看,最早的甲骨文可追溯至商前期,但目前也發現了商前期的金文,商中後期的金文就更多了,所以甲骨文和金文的發展可能是平行的,兩者之間的演變關係非常複雜。但商前期的金文發現數量較少,而且大都比較簡單,多數只有一至五六個字,最長也不過四十餘字,所以,甲骨文依然是最能夠反映商代面貌的可靠的古漢字資料。
後來在戰國時期,由於疆域阻隔,六國之間的文字又橫生了諸多變化,是為「戰國文字」,這使得早期文字的演變史變得更為複雜。
有學者把漢字的演變過程總結如下:
原始刻畫符號→商前文字→商文字(包括刻寫在甲骨上的甲骨文、寫在青銅器上的金文、寫在簡櫝上的未能保留下來的文字)→周文字(包括周甲骨文、周金文、周簡櫝文)→春秋戰國文字(各諸侯國文字異變,分流)→秦文字(統一到秦小篆,其他旁支異變文字死亡)→漢文字(逐漸規範,流傳至今)
四、甲骨並非當時廣泛使用的書寫工具
出土了大量甲骨文,會讓人產生一種誤解:商朝是一個刀筆書寫的時代。似乎商前期人們都喜歡把文字寫在(刻在)龜甲獸骨上,這是一種誤解。
其實商朝最常用的書寫工具是毛筆,書寫的常用載體是竹木簡冊(由於木質容易朽爛,迄今尚未發現商代的毛筆和簡牘實物,這是通過旁證來證實的)。
五、甲骨文是佔卜行為的文字記錄
甲骨文算不上文獻,它是當時佔卜行為的文字記錄。套用今天的概念,「甲骨文」就是商代的「便條」。甲骨文記載的內容,大多數是商王及其貴族佔卜的記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一般的記事刻辭。當時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在甲骨文裡得到體現,比如戰爭、祭祀、農業、天氣、生育、疾病、做夢等。
甲骨文在記錄語言方面是非常忠實的,這從使用否定詞的情況就可以看出來。見於殷墟甲骨文卜辭的否定詞,「不」「弗」「勿」「毋」等好幾個。它們大致又可分為「不」「弗」和「勿」「毋」兩組,這兩組在意義上的區別一般人還能分辨出來,但這兩組詞內部各自的區別,就連語法學家都說不清楚。如果甲骨文記錄語言不是很忠實的話,就不會有這種情況。
六、漢字源頭的追溯
漢字的演變過程必然非常漫長的,它的發展脈絡直到現在也沒能理清楚,因為演變鏈條缺失嚴重。
在各地成千上萬的考古遺址中,發現了為數不少,但風格各異的刻劃符號。下面介紹一下具有代表性的刻劃符號: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刻劃符號出自8000年前的裴李崗遺址。
上圖是裝有石子並帶有契刻符號的成組隨葬的龜甲。
略晚於裴李崗的是賈湖遺址,賈湖遺址發掘出帶有刻劃符號的龜甲。
賈湖文化和裴李崗文化,同屬河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時期,兩者是什麼關係呢?學者們有兩種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賈湖文化是裴李崗文化的分支;
另一種意見認為賈湖一期文化是裴李崗文化的源頭。
晚於賈湖文化的是甘肅秦安縣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在大地灣一期遺址出土的彩陶上,也繪有紅色的獨體符號,
隨後在仰韶文化遺址、姜寨遺址、大汶口遺址、良渚遺址、丁公遺址、龍虯莊遺址、大溪遺址、馬家窯遺址等的陶器上都發現了刻劃符號,時間跨度數千年。
在這麼多發現有刻劃符號的遺址中,關注度最高、爭議最大的,是發現於山東鄒平丁公遺址的丁公陶文。
丁公遺址保存著完好的城牆、壕溝,還發現有排水設施,更有大小不等的房址,包括墓葬、陶窯、水井和灰坑等各種遺蹟兩千餘處,出土了石、骨、蚌、銅、陶器等各種文物達五千多件。
1992 年 1 月 2 日上午,山東大學考古隊在即將結束髮掘之際,協助清理工作的女民工董建華在室內清理時發現了一件刻有文字的陶片。該陶片為泥質磨光灰陶,是近直壁大平底盆的底部殘片,長 4.6-7.7 釐米、寬 3-3.4 釐米、厚 0.35 釐米。陶片內面從右往左分別刻有五行十一個文字,其中右邊第一行三個字,其餘四行每行兩個字。另外,在左上角有一刻劃符號,刻痕較淺。左下角還有一道短線伸出陶片。由此推測,此陶片或有十二個陶文。更值得注意的是,丁公陶文刻劃順序完全符合我國古代漢字從右向左書寫的習慣。
學者嚴文明總結,各地的新石器時期遺址,全都發現有刻劃符號。
有學者把刻劃符號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幾何符號,一類是象形符號。
上述種類繁多的刻劃符號,是不是漢字的前身呢?學者們意見紛紜,莫衷一是,迄今未有定論。另外,
商代出現的甲骨文如此成熟,夏朝理應有夏文字,那麼是否發現過夏文字呢?
河南的偃師二里頭遺址,被普遍認為是夏文化的遺址,而且是夏朝後期的都城所在地。二里頭遺址自發掘以來,就發現了很多刻劃符號,如下圖:
這些刻劃符號已經很接近漢字,甚至跟後來的漢字完全一樣,比如「矢」「井」「豐」「皿」「行」等。
二里頭的其他刻劃符號
那麼,漢字的形成時間究竟該定在什麼時候呢?有的學者認為漢字形成於夏初,有的認為是商朝,但都沒能拿出讓人信服的根據。學者李文明認為,夏王朝有完整的世系流傳下來,這說明當時有了相對成熟的漢字,因此,他認為漢字應該就是在夏商之際形成的(約BC17世紀)。
七、倉頡造字
最後說下倉頡造字。
倉頡,在古書裡又常寫作「蒼頡」。
倉頡造字是古代著名的神話傳說,關於倉頡造字的傳說,文獻記載頗多,如《呂氏春秋》《荀子》《韓非子》《淮南子》《論衡》《說文解字》《漢書》等。(<史記>未載)值得注意的是,最早記錄倉頡造字的是《荀子》,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都是戰國時期的作品,迄今未發現戰國以前的作品裡有過倉頡的記錄。
對於倉頡的身份,漢代人認為他是黃帝的史官,魏晉以後,時人認為他是早於黃帝的遠古帝王(但在新出版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有一篇<容成氏>,裡面已經把倉頡置於軒轅前面,由此可見,在戰國晚期,已經有人把倉頡視為遠古帝王)
造字如此龐大的工程,顯然不可能是一己之力所為,《荀子·解蔽》對此有清醒的認識:漢字的誕生絕非一人之功,而是先民長期積累、不斷總結、不斷發展的結果。所以荀子說: 「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所以,如果說倉頡作為史官在「造字」,還不如說他到各地採風,收集已有的文字進行整理,更接近現實。
小結:
甲骨文字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古漢字系統,是非常成熟的古漢字,所以在它之前,必然還存在著更漫長而複雜的古漢字系統。
在古代中國,疆域遼闊,各部族之間缺乏交流,所以各地區完全有可能獨立發展出自己的文字體系,記錄本部族的行為,換言之,古中國可能存在著非常多種的原始文字。但它們當中的大多數,可能在幼稚時期就消亡了;也有的文字始終保留原始的狀態而沒有發展成為完整的文字體系,比如雲南的納西文字。
其中的一種或者少量幾種,後來在融合中發展成了甲骨文字。
考古發現的各個時期的刻畫符號,還缺乏足夠的與甲骨文字相聯繫的證據,故這些刻畫符號目前只能認定他們可能是古漢字的萌芽或前身。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叢文俊 著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9年4月第一版
《中華文明史·第一卷》袁行霈、嚴文明主編 本卷主編:嚴文明 本卷副主編:李零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年11月第3次印刷
《先秦史·文明卷》呂思勉 著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7年第一版
學術論文:
《20世紀中國文字起源論說評述》廖志林《北方論叢》第四期
《百年來刻畫符號研究述評》牛清波《華夏考古》2017 年第4期
《倉頡形象的塑造、傳播及考辨》黨月瑤《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年4月 第36卷第2期
《倉頡造字與漢字崇拜文化》黨懷興、陶生魁《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9月第40卷第5期
《從倉頡造字到篆隸統一》王學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秦漢研究》 2012年00期
《從文字的起源看文字學研究的瓶頸》張黎雨《名作欣賞》 2017年15期
《丁公龍山文化文字的發現及其意義》許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3年第3期
《丁公陶文研究述評》王曉嵐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5年第4期
《丁公陶文之初步研究》王宏理浙江大學學報 1994年9月第8卷第3期
《丁公遺址與丁公陶文》杜立暉《文史知識》2009年4期
《關於中國原始符號與中國文字起源的論爭》劉德增《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史前陶文研究綜述》鄭莉 《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3月
《文字起源之前——雙墩607件刻劃符號的文字學含義》徐大立闞緒杭 《中國文化遺產》 2006年01期
《遠古刻畫符號與中國文字的起源》蔡運章 《中原文物》 2001年 第4期
《中國文字起源試探》曹定雲《殷都學刊》2001年第3期
《中國古文字起源探析》張朋川《藝術百家》2008年第5期
《「王劉聯合發現說」和甲骨文發現研究新論》任光宇《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11月 第54卷 第6期
《20世紀戰國文字研究的反思》丁秀菊《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1月第37卷第1期
《八十五年來甲骨文材料之再統計》胡厚宣《史學月刊》一九八四年第五期
《從「龍骨」到甲骨的飛躍—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10周年紀念》曹定雲《殷都學刊》2009年
《從圖像文字到甲骨文———史前東夷文字史略》逄振鎬《中原文物》2002年第2期
《從語言文字學的角度看王懿榮發現甲骨文的偉大意義——為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一百周年而作》陳煒湛《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1年第3期
《金文研究分期述要》蔣書紅《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1年7月第4期
《近百年來的殷墟甲骨文研究》朱鳳瀚《歷史研究》1997年
《近二十年來的甲骨文研究》陳煒湛《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1年第1期
《考古學與甲骨文研究—紀念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劉一曼《考古》1999年第10期
《羅振玉等人早期甲骨文研究學術史新探》任光宇《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19年5月第39卷第3期
《王爵榮—中國學術史上的功臣—為紀念發現甲骨文100周年而作》蘇瑞《煙臺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4期
《王懿榮發現甲骨文始末》呂偉達《殷都學刊》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