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漢字使用者,我認為《漢字起源新解》是一本非常值得閱讀的書。
全世界60多億人口當中,直接或間接使用漢語、漢字的人口有四分之一左右,但是對於這種語言和文字的起源有深入了解的人卻很少。作為中國人,不了解自己使用的語言的來源是最大的缺憾。蘇三在書中提示,有一批在海外的年輕學者們正在從各個角度
研究著自己祖國的語言和文化,他們隨時可能會發表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這我是相信的。在我多年的人類學研究當中,我深感,我們正是由於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頭頂上到底頂著什麼,由此忽略了很多重要的關於自己文化和文明的根源。有悠久歷史文化的人群通常更容易認為自己的祖先才是古代文明的創始人,那些在國外受了一些「西方教育」的年輕人由於具有了更加寬廣的視角來觀察中國的文明和文化的起源,所以更容易「旁觀者清」。
人類的交流首先需要語言,文字僅僅是語言的一種記錄方式而已。而語言和語音本身是人類最原始的交流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種工具。由於文字是人類的一個附加文明產物,那麼它的起源和進化也一定伴隨著生物的發生、發展和進化並且不斷豐富。樹木的短暫年代可以從年輪中確定;生物學的進化痕跡則從DNA序列中可以找到;正像《漢字起源新解》作者蘇三所說,作為最原始的交流方式,語音中一定會殘留某種文明痕跡,並且隱約地表明語言之間的源流關係。對此她引證了英語和漢語比較語言學研究的一些論著,其中可以明顯看到它們之間並非是兩個毫不相關完全獨立起源的事件。
蘇三細緻的比較研究讓我們驚訝地看到,除了語音之外,複雜的漢字的來源也與世界文化密切相關。商代的甲骨文不是從天而降,它們不是獨立起源,因為在甲骨文與之前的文明之間是一個斷鏈缺環。由於證據缺乏,所以至今漢字的起源依然是個神話傳說,甚至連比較科學的推論也沒有。蘇三在本書中引用了大量的證據,通過不同的幾個角度對於漢字的起源進行了新穎的大膽推論,讓我們了解了古代文明之間的文字源流脈絡。作為一種假說,我認為她的研究是可以自圓其說的。
蘇三不斷強調她對這本書的出版還不太滿意,時間上過於倉促,許多內容處理還比較粗糙,但是她期待通過這樣比較深入的「文化呼籲」使人們關注中國文化的起源。這部書的可貴之處在於,作者勇敢地向一潭死水投入了生機,讓這個研究乃至這個事件再次引起我們的深入討論,從而激發出更多新的發現和補充。讀者不一定會完全同意書中的全部觀點,但是一定會被這本書所震撼,並且人們還能從中獲得許多有關漢語的有趣的知識。比如,語音與文字的重疊關係論述就很有趣。另外,中國有那麼多種方言,幾乎完全不能互相理解的就有幾十種之多,而我們竟然用完全相同的符號來記錄這些互相根本不相通的發聲,可這些不同發聲的原本來源竟然和國外的很多語音又有淵源關係――這使人非常震撼,它讓我大開眼界地了解到許多有關漢語的知識。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