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二史札記》又名《二十二史札記》,清代著名學者趙翼著,三十六卷,補遺一卷,總計條目約六百餘條,內容以研究歷代正史為主。與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並稱為清代三大史學名著。
趙翼(1727—1814年),字雲崧(一作耘訟),號甌北,常州府陽湖縣(今江蘇省武進縣)人,清中期著名的史學家、詩人、文學家。他與同時代的袁枚、蔣士銓並稱為「乾隆三大家」。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進士,歷任軍機處內閣中書、翰林編修、廣西鎮安知府、廣州知府等職,官至貴州貴西兵備道。後辭官,主講於安定書院。趙翼長於史學,考據精賅。論詩主「獨創」,反摹擬。五、七言古詩中有些作品,嘲諷理學,隱寓對時政的不滿之情,與袁枚、張問陶並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其主要著作有《二十二史札記》、《陔餘叢考》、《簷曝雜記》、《皇朝武功紀盛》、《甌北詩鈔》、《甌北集》等。
《廿二史札記》為作者讀史之筆記。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趙翼辭官致仕,閒居無事,讀書寫書自娛。系對《史記》、《漢書》直至《明史》等歷代正史進行考證之作。因《唐書》、《五代史》均為新舊兩部,故書名雖稱「二十二史」,實際涉及到的為二十四部,即今天常說的「二十四史」。他披閱廿四史就達3200卷,加上正文和夾注中引用的稗史筆記4000多種,工作量浩瀚。趙翼從40多歲動筆,到嘉慶元年(1796年)方才完成。《二十二史札記》編目按二十四史之先後分卷,每卷以類相從,並各立標題,共為609題,題目大多標新立異,一針見血,如「東漢諸帝多不永年」、「武后納諫知人」、「明初文人多不仕」的專題。其採用以史證史的方法,對歷代正史作整體考察,對史著和歷史現象、史實、事件、人物進行客觀評價。其書注重經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亂興衰」。內容充實,條理清晰,題目大多標新立異,有考有論,非一般讀書筆記所能比擬。
趙翼考證的主要方法,如同他自己所說:「多就正史紀、傳、表、志中參互勘校,其有牴牾處,自見輒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訂正焉」(《廿二史札記小引》)。在書中,趙翼分析了各朝正史編纂得失,評判諸史之優劣;考辨訂正各史史實的謬誤,闡明諸事之真相,反映了他的考史造詣。他考史的重點,不只停留在對史書文字的校訂,更側重於對史書內容異同和得失的考訂。他考史的資料來源,大多為正史,兼或引證雜乘稗史。其考證方法多以正史證正史,兼用本證、互證及理證等方法。趙翼特別重視歷史撰述中所記史事的真偽,提出撰史要謹慎從事,「草率荒謬,為史家最劣也」。他認為不可將歷代修史時棄而不取的史料,作為信徵之用。不為獵奇而放棄嚴謹,是他治史的嚴肅之處。趙翼對「二十四史」的品評,「皆綜其要義,銓其異聞,使首尾井然,一覽可悉」,歷來被推舉為讀史的入門之書。
《廿二史札記》流傳的版本主要有嘉慶五年趙翼的自刻本,收入《甌北全集》,稱為湛貽堂本。後來翻刻本很多,以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廣州廣雅書局和光緒二十八年湖南新化西畲山館刻印的二種為最佳。一九三七年商務印書館據《史學叢書》本排印,列入《叢書集成》;一九五八年再版過一次。一九六三年,中華書局據《甌北全集》原刻本,校正商務印書館舊版重印。一九八四年王樹民先生以《甌北全集》原刻本、光緒二十六年廣州廣雅書局本和光緒二十八年新化西畲山館本三本互校,擇善而從,著成《廿二史札記校證》(1984年中華書局版),是一部有價值的校證本。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