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三大史學名著之《廿二史札記》

2021-02-23 善本古籍

《廿二史札記》又名《二十二史札記》,清代著名學者趙翼著,三十六卷,補遺一卷,總計條目約六百餘條,內容以研究歷代正史為主。與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並稱為清代三大史學名著。

趙翼(1727—1814年),字雲崧(一作耘訟),號甌北,常州府陽湖縣(今江蘇省武進縣)人,清中期著名的史學家、詩人、文學家。他與同時代的袁枚、蔣士銓並稱為「乾隆三大家」。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進士,歷任軍機處內閣中書、翰林編修、廣西鎮安知府、廣州知府等職,官至貴州貴西兵備道。後辭官,主講於安定書院。趙翼長於史學,考據精賅。論詩主「獨創」,反摹擬。五、七言古詩中有些作品,嘲諷理學,隱寓對時政的不滿之情,與袁枚、張問陶並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其主要著作有《二十二史札記》、《陔餘叢考》、《簷曝雜記》、《皇朝武功紀盛》、《甌北詩鈔》、《甌北集》等。

《廿二史札記》為作者讀史之筆記。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趙翼辭官致仕,閒居無事,讀書寫書自娛。系對《史記》、《漢書》直至《明史》等歷代正史進行考證之作。因《唐書》、《五代史》均為新舊兩部,故書名雖稱「二十二史」,實際涉及到的為二十四部,即今天常說的「二十四史」。他披閱廿四史就達3200卷,加上正文和夾注中引用的稗史筆記4000多種,工作量浩瀚。趙翼從40多歲動筆,到嘉慶元年(1796年)方才完成。《二十二史札記》編目按二十四史之先後分卷,每卷以類相從,並各立標題,共為609題,題目大多標新立異,一針見血,如「東漢諸帝多不永年」、「武后納諫知人」、「明初文人多不仕」的專題。其採用以史證史的方法,對歷代正史作整體考察,對史著和歷史現象、史實、事件、人物進行客觀評價。其書注重經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亂興衰」。內容充實,條理清晰,題目大多標新立異,有考有論,非一般讀書筆記所能比擬。

趙翼考證的主要方法,如同他自己所說:「多就正史紀、傳、表、志中參互勘校,其有牴牾處,自見輒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訂正焉」(《廿二史札記小引》)。在書中,趙翼分析了各朝正史編纂得失,評判諸史之優劣;考辨訂正各史史實的謬誤,闡明諸事之真相,反映了他的考史造詣。他考史的重點,不只停留在對史書文字的校訂,更側重於對史書內容異同和得失的考訂。他考史的資料來源,大多為正史,兼或引證雜乘稗史。其考證方法多以正史證正史,兼用本證、互證及理證等方法。趙翼特別重視歷史撰述中所記史事的真偽,提出撰史要謹慎從事,「草率荒謬,為史家最劣也」。他認為不可將歷代修史時棄而不取的史料,作為信徵之用。不為獵奇而放棄嚴謹,是他治史的嚴肅之處。趙翼對「二十四史」的品評,「皆綜其要義,銓其異聞,使首尾井然,一覽可悉」,歷來被推舉為讀史的入門之書。

《廿二史札記》流傳的版本主要有嘉慶五年趙翼的自刻本,收入《甌北全集》,稱為湛貽堂本。後來翻刻本很多,以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廣州廣雅書局和光緒二十八年湖南新化西畲山館刻印的二種為最佳。一九三七年商務印書館據《史學叢書》本排印,列入《叢書集成》;一九五八年再版過一次。一九六三年,中華書局據《甌北全集》原刻本,校正商務印書館舊版重印。一九八四年王樹民先生以《甌北全集》原刻本、光緒二十六年廣州廣雅書局本和光緒二十八年新化西畲山館本三本互校,擇善而從,著成《廿二史札記校證》(1984年中華書局版),是一部有價值的校證本。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相關焦點

  • 作業存檔丨近代史學範式移轉與《廿二史札記》學術地位變遷​
    《札記》一書在乾嘉三大「考史筆記」中的逸出,與清季經史學問的乾綱解紐有密切的關係,也直接得益於近代史學範式轉換的歷程。因應道鹹同光之世變,經世學風大振。理亂興衰與典制沿革,對培育「經世之才」而言,均屬不可或缺的識見。兼採中西,會通體用,中學在學時上的壓縮使得尋求「儉歲之津梁」成為急務。
  • 《廿二史札記》「後漢書間有疏漏處」條辨正
    摘要:趙翼在其《廿二史札記》「後漢書間有疏漏處」條中認為,建武十五年,光武帝劉秀推行「度田」之策後,直接導致建武十六年盜賊猖獗事件突然爆發。然而,當我們考究史籍後,發現趙翼此說實為欠妥。關鍵詞:趙翼;東漢;建武十六年;盜賊猖獗 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其《廿二史札記》「後漢書間有疏漏處」條中說:東漢建武十六年(40),「案是時天下初定,民方去亂離而就安平,豈肯又生變亂?此必有激成其禍者,而本紀全不著其根由。但上文有河南尹張及諸郡守十餘人坐度田不實,皆下獄死。則是時民變蓋因度田起釁也。
  • 中國史:清代經學,是古代「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延續
    百家原創作者:覓禾說歷史歡迎來到百家號覓禾說歷史,小編今天和大家說說清朝的文化史,清代學術,按照梁啓超的說法「大抵述而無作」其學術成就主要集中在經學、史學、文字學及大型叢書編纂上。清代經學有宋學與漢學之分,是古代「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延續。清代統治者更尊宋代程朱理學,科舉考試《四書》《五經》命題,士子解答則以朱熹的注釋作為準則,理學成為官方哲學,所以一批官僚成為鼓吹程朱道統的理學家,如李光地、魏裔介、熊賜履、湯斌、張伯行等被譽為「理學名臣」,很受器重。清代前期學術的主流是漢學的興起及其成就。
  • 清代文官為禍鄉裡的記載比明朝少很多是倖存者效應嗎
    明代文官為禍鄉裡的記錄多得能讓趙翼在《廿二史札記》裡專列一文。清代這方面記載就少很多。就連記載官員醜聞的《清稗類抄》裡也沒有多少記載。是清代官員想出新的薅羊毛的方式,所以減少薅老家羊毛了嗎?狗能改得了吃屎嗎?問題恐怕沒這麼簡單連凌解放這個韃子粉都在小說裡描述了土皇帝任家的牛逼,現實中怎麼可能沒有?
  • 宮崎市定:一位獨特的日本史學大師
    ○●○宮崎市定本名宮市定,是東洋史學(約相當於亞洲史學)第二代領軍人物,因字印刷不易,國內多稱他為宮崎市定。宮崎市定的學術成就很早就得到了承認,著作在日本和國際漢學界也被廣為閱讀和引用,其全集皇皇25巨卷,皆以亞洲史為核心。
  • 他是清代「王學」殿軍,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
    其發展脈絡也是眾說紛紜,到了清代,「王學」這一思想史資源再一次被啟用,其中一位人物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他就是邵廷採。梁啓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說他:「時清聖祖提倡程朱學,孫承澤、熊賜履輩揣摩風氣,專以詆毀陽明為事,念魯常侃侃與抗不懾。蓋陽明同裡後輩能倡其學者以念魯為殿」。邵廷採 字允斯,一字念魯,餘姚人。
  • 他是史學扛鼎級人物,顧頡剛:全國中精熟全史者唯此一人
    知呂思勉逝世,顧頡剛日記即下蓋棺之論:「全國中精熟全史者唯此一人」。顧頡剛是中國史學的扛鼎級人物,他給予如此高評價的人,到底有著怎樣的過人之處呢?呂思勉小時候讀書頗早,七歲時母親和姐姐就為他講解《綱鑑正史約編》,還在父親的要求下讀了《日知錄》、《廿二史札記》、《經世文編》,他說自己從這時就與史學發生了關係。從小打下的牢固史學基礎,使他順理成章地走上了治學之路。
  • 以一己之力,縮寫古代歷史,清代學者趙翼和《廿二史剳記》
    面對兩難的情況,清代學者趙翼解決了整個問題,他編寫了一部《廿二史劄記》,幫助讀書人快速了解古代歷史。《廿二史劄記》共分36卷,如果一星期讀一卷,不到一年就能讀完。趙翼是江蘇常州人,他生活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趙翼是個讀書人,科舉高中之後作過知府,不到50歲就退隱回鄉。趙翼生活的年代,讀書人從事研究的方向大多是考據學。
  • 札記應該怎麼寫?基本上是隨心所欲,愛怎麼寫就怎麼寫——讀...
    一、隨心所欲,落筆成文讀《季羨林全集》札記寫到第九篇了,有必要聊一下札記這個話題。何謂札記?「現漢」的解釋是,「讀書時摘記的要點和心得。」古稱小竹片或小木片為札,故稱札記。札記的前提是讀書,故也稱讀書札記。
  • 是學科基礎也是學科方法:史學史學科地位解析
    一句話:只有經過了史學史反思的歷史,才是更接近事實之真的歷史。這也正是史學史對於歷史學來說具有的方法上的意義。  其實,古代中國早就注意到史家對於史學的影響。例如,中國古代史家推崇的史學最高境界是「信史」。而所謂「信」字,《說文解字》的解釋是:「信,誠也,從人、言。」對此,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的解釋是:「言必由衷之意。」
  • 牟小東:牟潤孫的史學師承|文史知識
    不鼓勵年青人亂寫論文,而要他們用功打好治學的根基,這是先師與『五四』以後在高等學府執教文史的時髦人物不相同之處。」他現身說法的深切體會,在今天看來仍有很大的意義。援庵先生命家兄做學術研究,但一再告誡他不可亂發表文章。陳先生說:「寫學術文章,不可不力求慎重,對一個問題沒有研究成熟,就拿出去發表,將來極可能有悔其少作之感。」
  • 謝桃坊:國學研究與清代考據學(上)
    考據學也稱為實學,傅斯年說:「近千年來之實學,一炎於兩宋,一炎於明清之際。兩宋且不論,明中世後焦竑、朱謀垏、方密之實開實學之風氣。開風氣者為博而不能精……(清代)亭林(顧炎武)、百詩(閻若璩)謹嚴了許多。然此時問題仍是大問題,此時材料仍不分門戶也;至乾嘉而大成。」
  • 教學相長║朱鮮峰:「中國教育名著選讀」教學札記
    教育名著選讀課程在教育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筆者所在的湖南師範大學教科院對此尤為重視,在本科階段分別開設了「中國教育名著選讀」「外國教育名著選讀」兩門課程,各48學時。其中「中國教育名著選讀」在大二上學期開課,與大一下學期的「中國教育史」相銜接。筆者承擔該課的教學任務,目前已講過兩輪,頗有感觸,在此略陳己見,以就教於方家。
  • 王春瑜是個能做大題目研究的史學家,他常說史學是個「殿堂」
    文章不能以長短論價,顧炎武的《日知錄》看似一厚本,實則是由一條條短札組成的,但每條短札都用「採銅於山」的材料寫成,都有精警的斷語,都解決了若干重要問題,所以《日知錄》是一部具有重大學術價值的名著。錢大昕的《十駕齋養新錄》、趙翼的《陔餘叢考》等名著,也是這種短札體的著述。
  • 俞國林丨《清代學術概論》之撰寫始末及其增刪改寫
    然而也正是任公這第一名著,其撰著之時間與夫修改之過程,以及文字之異同、評述之轉化,亦具其善變之特質焉。蔣百裡與諸人同遊歐洲,自謂往求「曙光」,歸作《歐洲文藝復興史》。百裡所謂之「曙光」,一則曰人之發現,再者曰世界之發現,書成,即向任公索序。任公曰:「文藝復興者,由復古得解放也。果爾,吾前清一代,亦庶類之。吾試言吾國之文藝復興而校其所以不如人之故,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