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官為禍鄉裡的記載比明朝少很多是倖存者效應嗎

2020-12-17 宮先生聊古今

大家好,歡迎大家百忙之中抽出時間閱讀本小編編寫的文章,生活如詩,詩意有盡情難盡;生活如茶,生活如歌,歌到深處情難留;生活如酒,酒將醉時笑語盈。就如詩中所寫的生活是美好的,有意義的是富有存在價值的,每一個人都應該熱愛生活的美好。

明代文官為禍鄉裡的記錄多得能讓趙翼在《廿二史札記》裡專列一文。清代這方面記載就少很多。就連記載官員醜聞的《清稗類抄》裡也沒有多少記載。是清代官員想出新的薅羊毛的方式,所以減少薅老家羊毛了嗎?狗能改得了吃屎嗎?問題恐怕沒這麼簡單連凌解放這個韃子粉都在小說裡描述了土皇帝任家的牛逼,現實中怎麼可能沒有?無非是明代文官集團隻手遮天,清代文官雖然也牛逼,但前有雍正讓你官不聊生,中有白蓮教此起彼伏,後有太平天國幹你娘,另有洋大人攪局,沒有我大明這麼一以貫之!

清代連私挖河壩淹沒田舍來騙水利撥款貪汙都有,康熙奏摺都寫出來,明朝前期有這樣的麼?我感覺是清朝皇帝比文官集團收拾服了,有清以來,主子就是主子,奴才就是奴才。官僚們明顯沒有明朝抱團滿洲出身的官員很多人老家就是京城,不敢折騰,駐防八旗出身的則在各大城市,也沒法折騰。漢人出身的文官團則遠不及明代的文官團在朝堂上有影響力,權力大,明代大學士無相之名有相之實,士大夫們抱團結對,有點什麼事情都能遮蓋過去,皇帝拿他們也沒轍,而清代官員無論滿漢不過都是辦事員,秉承皇帝的意思做事而已。既然沒了朝堂上的大權,那在老家就不敢太過分了,否則被人一道摺子參上去,捏扁搓圓全看皇帝的興致了。清代縣令十分強勢,鄉紳難以對抗,近代史有個理論就是庚子之亂造成縣令的權威下降,鄉紳不再畏懼縣令,以後才有了立憲黨推動辛亥革命推翻大清的事

我記得看過一本書講清朝土地的,數得上號的大地主都是親王,郡王什麼的,漢人地主階級力量不大。不像明朝,大地主集團在朝堂上有大學士撐腰。清末以前地方土豪少,大地主大破天也就是一縣稱霸,百裡侯都算不上,規模小力量小,各種土皇帝事兒就少。主要原因應該是清政府主動打擊地方勢力,攤丁入畝一體納糧都是拆分地方豪強的有效手段。今天就到這裡了,如果大家喜歡我的作品的話,請點擊關注,方便下次閱讀,再次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相關焦點

  • 明朝文官是不能封為公侯的,最高爵位只能是伯爵!
    到了明朝,形式為之一變。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給功臣以及死難將士的封號也都是五等爵位,可是等到坐穩天下之後,朱元璋覺得封爵太濫了,於是就把五等爵位變為三等爵位,也就是只有公、侯、伯,並且規定,文官不得封為公侯,最多只能封為伯爵,而且前提是必須立有軍功。從表面上看,是朱元璋苛刻,捨不得爵位賞賜,一個文臣一般是不會有機會立有軍功的。
  • 諡號「文正」有多難得,為何文官都夢寐以求,明朝僅5人獲得
    正因為有了諡號,所以古代的人去世後,肯定都想獲得高評價的諡號,他們便會為之努力。對於文官來說,沒有什麼諡號,比「文正」更加吸引人了。那麼為何文官都夢寐以求,想要獲得「文正」這一諡號呢?這個諡號到底有多難得?
  • 清代的官服來源於明代的盔甲,但又有自己的修改
    社會階層體系是皇帝為上,老百姓為下,皇帝和老百姓的關係也是對應著衣服和衣服的關係,這個關係是不能顛倒的。《後漢書·玉符下》中記載:"衣為上,天為上,天為上;衣為下,地為下",在"不同名位,不同禮儀"的社會制度中,這種對天理的理解也被記載為法典禮儀,不可更改,相應的階級服飾制度也就誕生了。
  • 文臣學武、武人好文,探究明朝文官和武官的地位及影響
    叛亂意味著統治的不穩定,降服叛亂的最好辦法就是運用戰爭手段加以解決,這便為武人勢力的擴張提供了歷史契機。隨著戰亂的不斷升級,李唐王朝最終喪失了其統治權,隨後中國歷史進入了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的文武關係極其複雜,武人的權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然而文官的地位也並未因此而降低。這大概是因為,即使是武人控制天下,依然需要大量的文臣來協助他們治理國家。
  • 大清滅亡,是因為愛新覺羅家族被文官架空嗎?不是文官而是地方
    但是,文官不行。別說清朝的文官不行,明朝的文官也不行。要架空朝廷,必須得是地方實權派或軍隊實權派。文官只能是代理官僚的命,離開皇帝、文官就得死。你可以從前往後捋一遍:秦朝敗亡,是文官造反嗎?不是,是六國遺民和平民軍閥控制了山東之地。
  • 汪毅夫:清代職官(文官)制度在臺灣
    汪毅夫 (圖片來源:臺胞之家網站)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今天在在香港中評網撰文,介紹清代職官(文官)制度在臺灣實行的情況,並指出,談論「制'度史視野裡的臺灣」,當然要描述「兩岸長期同屬於一個行政體系」、論述「政治制度相同
  • 丁道師:聊聊「倖存者效應」和「長城效應」
    一般來說,微信群是一個碎片化的社交空間,但有很多高質量的微信群,往往能聊出一些給人帶來啟發的思考和觀點。前幾天在朋友的微信群,聽第一財經的王凡聊了「倖存者效應」,我覺得有啟發,現在分享給大家。"倖存者效應"的出處是說二戰時期著名的飛機的例子:根據返航飛機翼部和尾部等位置中彈最多的特點判斷出,如果要強化飛機裝甲,應該強化翼部和尾部。但如果僅僅根據返航的飛機上的彈孔分布,來研究該加強飛機的哪部分時,就忽略掉了「飛機被擊落」這個篩選的過程。
  • 明朝官吏被從三品降為正四品,為何焚香叩謝皇恩?高呼終於升官了
    光祿卿在明朝的官職中,光祿卿或太僕卿都是從三品的官職,而僉都御史是正四品的官職,為何明朝官吏被從光祿卿的官職降為僉都御史,會非常高興呢?還是因為這兩個工作大有不同。僉都御史是都察院的頭頭,到了明朝時期,將元朝的御史臺改名為都察院,都察院的頭頭就是僉都御史。都察院是明朝最高檢察機關,都察院的職責重大,在《明史》記載中:大臣奸邪、小人構黨、作威福亂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劾,凡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成憲、希進用者劾,勢必有"搏擊"之嫌,失大臣之體,極易為朝廷招怨。
  • 簡述明朝科舉制度 「鄉試」不是「鄉裡考試」
    簡述明朝科舉制度 「鄉試」不是「鄉裡考試」   偶翻一本講陳白沙的書,見其中寫道:「20歲那年,陳白沙參加鄉裡的考試,取得了第九名」又說:「第二年,陳白沙來到了北京,他參加科舉考試,成了進士,獲得了進入國子監(明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讀書的機會。」
  • 清代文官服飾上的鳥,從頭品到九品都有啥?
    清代文官服飾的品級一共九級,最容易分辨的是前胸後背上的鳥,從頭品的仙鶴到九品的練雀,誰是大奴才,誰是二奴才,一清二楚,下面就逐一來看。頭品文官:仙鶴二品文官:錦雞,就是野雞,顏色豔麗三品文官:孔雀四品文官:雲雁,就是大雁五品文官:白鷳,也是一種野雞,熊鳥上身白色六品文官:鷺鷥,一種喜歡在水中覓食的鳥
  • 因一隻雞引發「吳橋兵變」的文官:國家危亡哪有我家一隻雞重要?
    可能是上天要亡大明朝,陸路也不好走:農曆八元居然遇上了雨雪交加(可能是小冰河效應),孔有德的八百精銳疾馳到吳橋的時候,已經是又冷又餓——因為救兵如救火,根本就不可能鍋碗瓢盆地帶上一大堆。 宰相家奴七品官,司長的家奴也不含糊,一看這幾個外來的小卒子居然敢偷王大人家的雞,馬上闖進孔有德的大營去「討說法」——後金軍隊燒殺搶掠,沒見過一個明朝文官去找皇太極討說法;魏忠賢橫行無忌,文官們忙著修生祠,也沒討個說法;張獻忠李自成橫掃官紳,也沒見文官去討個說法。
  • 明朝最慘錦衣衛指揮使:本想耍威風,卻被一群文官活活打死
    錦衣衛是明朝的特務機構,直接隸屬於皇帝,可以隨便抓人,且不受到刑部的制約。因此在明朝時期,錦衣衛非常囂張,不僅京城百姓怕他們,就連外地人也十分畏懼,看到那些「鮮衣怒馬」、「操京師口音」的人,都會躲得遠遠的。
  • 清代一個正七品知縣,到底能拿多少工資?年薪之高,令人無法想像
    清代的文官俸祿制度以明朝為藍本,在清承明制的基礎上,經過康雍乾時期的發展,到了嘉道時期已然相當成熟。官員俸祿的發放主要由貨幣和實物組成,其中京官俸祿包括俸銀和祿米,而外省文官則只領俸銀而無祿米。作為外省文官的代表性官職,知縣的基本工資自然只包括俸銀,而沒有俸米的供應待遇。
  • 明武宗朱厚照:祖制之下的政治犧牲品,文官集團樹立的反面典型
    我們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依據無非就是史料記載的內容。最詳細記載朱厚照生平事跡的兩本書是《明史》和《明實錄》。前者是滿人入關後編寫的紀傳體史書,後者是明朝人自己撰寫的編年體史書,兩書在清朝時都有過修訂。因為兩書中關於正德帝的記載有很多不合邏輯的地方,所以有部分人認為是清廷為宣揚自己政權的合法性而惡意修改了書中內容。
  • 明朝為什麼有那麼多厲害的太監?是皇帝太昏庸,還是太無能?
    明朝太監走上政壇的四次跨越 根據《明史 宦官傳》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有鑑於歷史上的宦官之禍,曾經明令禁止內臣不得幹政:「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
  • 被人稱作碌碌無為,其實他是忍辱負重,為明朝國運多延續好幾年
    明朝萬曆皇帝特別喜歡換內閣首輔。他一生共在位48年,一共任命了12個內閣首輔,平均每四年就換一位。其中申時行執政時間最長,是毫無疑問的內閣首輔在為冠軍。但歷史上對這個冠軍評價不高,很多人說他首鼠兩端,碌碌無為。這當真是冤枉了申時行大人。
  • 明武宗是不是被黑得最慘的明朝皇帝?為何正德心思全放在軍事上?
    縱觀歷史上下幾千年,死後溢號為「武」字的帝王,這是個很牛逼的稱號,歷史上其他朝代能得到「武」字為諡號都是牛逼的皇帝。周武王、秦武王、漢武帝、光武帝、魏武帝、五代十國中開國皇帝很多都用武或孝為諡號,唐武宗、後唐武帝、元武帝、清太祖也叫武皇帝努爾哈赤。這些都是牛逼的帝王,明朝就朱厚照得到了「武」字,他能差到哪去?
  • 為什麼朱元璋、朱棣可以一言九鼎,而後期皇帝卻處處受文官制約?
    為什麼朱元璋、朱棣可以一言九鼎,而後期皇帝卻處處受文官制約? 開國之君大多強悍無比、氣場十足,很難被他人左右,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朱元璋。他白手起家,經歷千難萬險,開創了龐大的明帝國,並且得位最正,他驅逐了腐朽、汙濁、暴虐的元王朝,為萬民敬仰。
  • 衣冠禽獸:明清二品文官官服上,圖案為何都是雞?
    其來源出自明代官員的官服,根據明朝的規定,文官的官服上繡的是禽,武官官服繪獸,根據官職的品級大小,所有禽獸各不相同,衣冠禽獸正是由此得來,其中有令人羨慕的味道。清朝的官服制度基本上沿襲了明朝,除了少數官服上的圖案改動之外,其餘沒有太大的改變,比如說明朝和清朝文官二品的官服上的圖案都是錦雞。
  • 你知道嗎?清宮戲中少不了的「瓜皮帽」是朱元璋首創,寓意深刻
    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看過一些以清代為時代背景的電視劇,尤其是清宮劇,劇情中常見的服飾就是男子頭上戴著一頂「瓜皮帽」。很多人便以為這「瓜皮帽」是滿族人從山海關外帶入的服飾,殊不知這是漢族人在明朝便已經常戴的帽子種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