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明清戰爭的重要轉折點,就是大凌河之戰:最能打的關寧鐵騎主將祖大壽被圍在大凌河,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危急時刻最大的一股援軍卻在半路上譁變,並且輾轉投降了後金,於是關寧防線無力回天。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造成大凌河之戰的主要原因之一,居然是值不了幾個銅板的一隻雞,而且這隻雞還是一個擁有萬貫家私的東林黨領袖家的。
話說那是在崇禎四年,也就是公元1631年,祖大壽被皇太極圍在大凌河,已經餓得殺光了戰馬開始「炊骨析骸,古所未聞」,但是仍然望眼欲穿地盼著援兵,任憑後金怎麼許以高官厚祿也不肯開城投降。
這時候登萊巡撫孫元化接到急報,馬上派毛文龍的部將(毛文龍已經被袁崇煥幹掉)孔有德率領八百名精銳騎兵星夜馳援。貝萊孔有德是準備渡海直趨大凌河的,但是該死的颱風把孔有德又吹回了岸上,於是只好沿著陸路進發。跟著毛文龍打了十幾年後金,孔有德當然知道皇太極的戰鬥力很強悍,自己走得慢一點的話,可能就只能趕上參加祖大壽的追悼會了。
可能是上天要亡大明朝,陸路也不好走:農曆八元居然遇上了雨雪交加(可能是小冰河效應),孔有德的八百精銳疾馳到吳橋的時候,已經是又冷又餓——因為救兵如救火,根本就不可能鍋碗瓢盆地帶上一大堆。眼看著部隊已經餓飯,孔有德就命令手下到吳橋集市上採購糧食,可是他並沒有受到官軍應有的待遇,別說地方官紳牽羊擔酒夾道歡迎,就連商人們也紛紛「罷市」——管你去救援誰呢,我知道你買東西會不會壓價甚至不給錢?反正是有東西也不賣給你!
孔有德感到了比風雪交加還刺骨十分的寒冷,這寒冷透過心臟深入骨髓:地方官和富豪士紳難道不知道我們這是要開赴九死一生的前線,用我們的生命保家衛國嗎?不需要你們免費勞軍,我出錢買你們都不賣!
老領導毛文龍已經被幹掉了,孔有德知道自己應該夾著尾巴做人,所以對地方官和富商大賈給自己的閉門羹只能捏著鼻子咽下去。可是手下的士兵實在餓得受不了,又買不到一點吃的,就去偷了一隻雞吃掉了,可是他們忘了,這隻雞是一個朝廷大人物家的,雖然這個大人物似乎已經退休在家,但是作為「東林黨魁」,可不是他們這幾個小兵能惹得起的。
這位大人物叫王象春,史料記載他「雅負性氣,黨論異同,雖在郎署,鹹指目之,以為能人黨魁也」,意思是王象春雖然只不過是人事部的一個司長(吏部郎中),但他也是萬曆三十八年科舉考試的榜眼(全國第二名),儼然是東林黨的一大巨頭。
宰相家奴七品官,司長的家奴也不含糊,一看這幾個外來的小卒子居然敢偷王大人家的雞,馬上闖進孔有德的大營去「討說法」——後金軍隊燒殺搶掠,沒見過一個明朝文官去找皇太極討說法;魏忠賢橫行無忌,文官們忙著修生祠,也沒討個說法;張獻忠李自成橫掃官紳,也沒見文官去討個說法。但是一個退休的吏部郎中的家奴,能夠跑到處於戰爭狀態的明軍軍營為一隻雞討說法,讓人不禁想起了魯迅先生的文章裡有這麼一句:「現在東北四省失掉了,你漫不管,只嚷你自己的大衫,你這利己主義者,你這豬玀!」
孔有德雖然是援軍主將,但是強龍不壓地頭蛇,他還真不敢惹這幾個「望族」出來的家奴,道歉賠錢都不好使,只好按照家奴的「指示」,把那幾個偷雞的士兵綁起來「穿箭遊營」。滿腔熱血準備馳赴抗金前線的士兵收到這樣的羞辱當然不肯善罷甘休,晚上潛入王象春家,宰了那個狐假虎威的家奴。
這下麻煩大了,為了一隻雞人家都敢打進軍營,殺了人這還不是捅破了天?王象春的兒子出面了:「打狗還得看主人呢,你的人殺了我的人,你要不給我個交代,你就別想走出吳橋半步!」孔有德怎麼跟王象春家的這位公子怎麼解釋軍情緊急的話,史料上沒有記載,只記載了在這位公子哥的不依不饒下,孔有德將那士兵斬首示眾了。
讀到這裡,可能有讀者要罵人了,說筆者是為漢奸洗白,但是筆者在此要聲明一點:孔有德、耿仲明之流是漢奸,這一點任何人也洗不白。筆者的真正意思,是要讓大家看一看明末的文人,尤其是文官是怎麼對待千鈞一髮危如累卵的戰局的,是怎麼對待自己的「子弟兵」的——管你戰場勝敗,我家的一隻雞代表著我家的面子,討回這個面子,比打敗皇太極更重要!
於是孔有德部隊的心涼了,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再加上當時孫元化拿了錢讓李九成去買戰馬,但是地方官紳紛紛抬價(國難財好發),李九成錢花完了,馬卻沒買夠數,這就應了陳勝吳廣那句話:「反正就是個死,反了吧!」
於是這支馳援大凌河的精銳明軍百戰餘生的勇士,對著那些緊閉的大門揚起了戰刀,奇怪的是王象春本人居然逃過一劫,但是「被天下非議,數難其發,心力交瘁,於次年病故」。這就是明末著名的「吳橋兵變」,而「吳橋兵變」的直接後果,就是明朝花費重金打造的火炮部隊盡數倒戈投入後金,明朝唯一優勢就此蕩然無存,當李自成攻打京城的時候,崇禎手下已經無兵可用、無炮可發。
而那些在崇禎苦苦哀求下仍然一毛不拔的文官大佬們,在李自成的「拷餉」皮鞭下,拿出了七八千萬兩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