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朱元璋、朱棣可以一言九鼎,而後期皇帝卻處處受文官制約?
開國之君大多強悍無比、氣場十足,很難被他人左右,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朱元璋。他白手起家,經歷千難萬險,開創了龐大的明帝國,並且得位最正,他驅逐了腐朽、汙濁、暴虐的元王朝,為萬民敬仰。
朱棣得位不正,但朱棣即位是通他自己的努力達成的,這和開國之君類似。況且朱棣在朱元璋的基礎下,讓明王朝變得更加強盛,永樂盛世就是證明。
正所謂中央集權才是君主的第一要務,只有牢牢地掌控權力,才能實施野心和抱負,才能保持長治久安。
朱元璋權力欲極強,他不僅廢除了宰相,還殺掉了大量官員,為的就是讓權力最大化。所以在朱元璋強大氣場下,文臣是不敢造次的,而且朱元璋精力充沛,根本不需要過多的文臣來分割他的權力。
朱元璋設置了大學士,也就是內閣的雛形,但這些大學士只是朱元璋的顧問,沒有絲毫權力。朱棣即位後才設置了內閣,並令解縉擔任了永年年間的第一位內閣首輔,此時朱棣還是牢牢掌握著絕對控制權,內閣作用很小。
朱棣經常御駕親徵,朝中需要有人幫助其行使部分權力,所以內閣的權力也在慢慢提升。伴隨著皇帝更替,內閣權力變得越來越大,正德帝去世後,首輔楊廷和負責選擇繼任者,從而確定了嘉靖的皇位,萬曆年間,張居正幾乎可以隨心所欲發布政令,皇帝對其言聽計從。那麼為何朱棣之後的皇帝們經常受到為官集團的制約?
一、開國之君和守成之君的區別
打工相對容易,而創業非常難,開國之君就好比道路的修建者,而之後的皇帝們只需要按照前人的道路繼續走,這相對會容易很多。朱允炆就是位守成之君,他沒有經歷過戰火和廝殺,身上也缺乏氣場和決斷,威信較低,於是這就給了朱棣機會。
朱允炆盲目信任齊泰、黃子澄,不論是削藩還是出兵,齊泰、黃子澄的決策一錯再錯,而朱允炆卻起不到一絲積極作用。削藩直接逼反了朱棣,給了朱棣靖難的理由,出徵換成了李景隆,又給了朱棣取勝的機會,就好像朱允炆一直在給朱棣做嫁衣。
朱棣雖然並非開國功臣,但他卻在之後的戰火中磨練自身,成為當時最優秀將領。朱元璋布衣出身,在戰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眼中不揉一點沙子,對戰局判斷極為準確。這些素質都是守成之君不具備的。
史料記載:
「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坐奸黨死者甚眾。」
朱棣攻下南京後,殺掉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株連家族,建文舊臣中,凡是反對朱棣的幾乎都被殺了。如此情形哪裡還有文官什麼事,哪個還敢來挑戰皇權,這不是找死。
朱棣以他的暴戾壓服了所有人,而事實上,朱棣也姓朱,他本身也有繼承權,恩威並施之下,天下也很快安定了下來。氣場這東西很難講清楚,但在朱棣、朱元璋上能明顯地顯露出來,其中的表現應該是強勢、威懾、自信和果決。經歷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人,也造就了不同的皇帝,這大致就是開國之君和守成之君的區別所在。
二、土木之變
朱元璋在立國之初還是很重視武將的,開國封爵的大多數是武將,畢竟打仗是要靠武將的,況且在開國之初戰爭仍在繼續,只有安定的時候才需要大量文臣。
朱元璋設置了五軍都督府,是最高軍事機構,調兵遣將的命令都要從五軍都督府發出,權力很大。正統十四年,瓦剌也先侵擾明朝邊境,在王振的慫恿下,朱祁鎮率兵親徵。在王振的錯誤指揮下,明軍在土木堡和敵人遭遇,明軍傷亡慘重,朱祁鎮本人也被也先俘虜。
史料記載:
「師潰,死者數十萬。英國公張輔,奉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並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野,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皆死,帝北狩。」
朱祁鎮這次親徵帶上了大量朝廷文武官員,倒黴的是這些官員也跟著軍兵一起被敵人埋葬。這造成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官員斷層,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野這些高官被殺,朝廷只得啟用大量文官。
造成的問題就是權力平衡被打破,于謙之所以能成為軍隊一號統領,一定程度是因為大量官員被殺。加之時局危機萬分,于謙的權力也變得空前的大,所有兵力調動、物資配給全部由于謙一人做主。
在北京保衛戰結束後,于謙的這些政策被保留了下來,比如京城的團營部隊,於是乎文官的權力增大,武將被進一步削弱,五軍都督府的權力大多收回了兵部。土木之變雖然讓明軍損失了十萬士兵,卻給了文官們強大自身的機會。
三、皇帝的不作為和行政需要
朱元璋是最勤政的皇帝之一,沒日沒夜地工作,也沒有太多興趣愛好,這在旁人看來可能有些不可思議,然而朱元璋卻做到了。隨著和平時間的增長,明朝的皇帝們也變得越來越懶,甚至出現了不上朝的現象,比如嘉靖和萬曆。
海瑞那篇舉世聞名的《治安疏》就有「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濫興土木,二十餘年不視朝,法紀弛矣」等記載。可見嘉靖這皇帝做得不太稱職,大興土木花銷無度,這些皇帝們難免會有,最令人詬病的便是二十年不上朝,並且長年修道煉丹,耽誤了很多政務。
嘉靖帝和萬曆皇帝還是有所區別,嘉靖皇帝多少還會處理政務,而萬曆皇帝是常年不出宮門,除了特大事項其他一概不管。權力是個好東西,誰都想要,既然皇帝對權力有所放鬆,那麼文官就會順杆往上爬,嚴嵩、徐階等權臣就是這樣出現的。
不靠譜的皇帝很多,但朝廷也要繼續運轉,那麼大家就選出個代理人,也相當於總經理,幫助皇帝來處理政務,伴隨的皇帝們越來越懶,內閣的權力就越來越大,直到嘉靖、隆慶、萬曆年間到達頂峰。
如果明朝的皇帝人人都像朱元璋,那麼是文官集團會被永遠壓制下去。但人和人不同,很多皇帝是來享受生活的,不喜歡恪盡職守,於是文官崛起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來同皇權抗衡。
在明代中後期,皇帝已經不是主角,內閣才是舞臺的一號人物,也正是他們的存在,大明王朝才變得光彩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