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開國皇帝的朱棣,比開國皇帝更狠,更有魄力

2020-12-22 文史輕論

建文四年(1402年)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叔父,起兵造反,奪了侄兒的皇權,成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不是開國皇帝的朱棣,比開國皇帝更狠——確地說,他才是朱元璋的最佳接班人,強權政治在他手裡玩得溜溜轉。

借「靖難」作宣傳,為造反正名

朱棣借著朱元璋分封諸子藩王時,立下的法令,利用其中一條「靖難」而造反。原本這條法令是防止權臣篡位,規定藩王可以有諫言中央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有朱元璋《皇明祖訓》為證:「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正好朱棣藉此作宣傳,把他造反的逆行洗白,並美化成正義與邪惡的鬥爭,以正視聽——奪了侄兒的位,必須有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來證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

朱棣還很有策略,即位後對外公布「奸黨」名單,包括齊泰,黃子澄在內只有區區二十九人。而實際被處決的人數超乎想像,沒法統計。但可以確定,這二十九人的門生,朋黨都徹底地被清除,殺戮的人可多了。至於具體數據,無從考證,也沒必要知道。

誅殺反對派,剷除隱患

朱棣以清君側之名舉兵攻佔了南京,原本是想把朱允炆作為昏君廢了完事,可進京後建文帝朱允炆卻不知去向,於是匆匆即位以穩大局。

即位後他對反對派的鎮壓是很殘忍,很徹底的。有句話說:「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容不得猶豫和仁慈,做帝王沒這狠勁,想坐穩皇位,門都沒有。之所以說帝王清除異己是殘忍的,這很正常。"

——很多喜歡歷史的人,開口閉口帶著情緒去評價哪位皇帝如何如何殘暴,哪位皇帝如何如何開明仁愛,這其實是一種幼稚和無知,封建統治階級中根本就沒有仁愛的皇帝,殺人樹威是帝位震懾天下最基本的政治手段。封建獨裁時代根本就沒有完整公正的法律法規,人治時代帝王就代表法律,所以中國人習慣把法律叫王法就是這個道理。

首先,皇帝要有所作為,最重要的事,不是去仁民愛物,而是先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每當皇帝即位後,大開殺戒,大赦天下是同時進行的。就說朱棣,在歷史上可以說是一個很有建樹的皇帝,有人說他殘忍,殺了那麼多人,連宮女都不放過。

至於說他為什麼連宮女都不放過?這是有原因的。從心理學角度去剖析就會明白朱棣這樣做很正常。首先他沒瘋,精神正常,頭腦清醒。

這樣就很容易解讀了,因為她們有可能會威脅到皇權或皇帝的生命;那些宮女都受朱允炆調教過,忠心主子的人大有人在,說不定這些女子就是禍水,說不定哪天找到機會,暗下毒手,是不是很可怕。之所以,可以推測朱棣是這麼想的,實際上也是這麼做的。

封賞功臣,恢復藩王名號

朱棣即位後:

一,對"靖難"功臣大加封賞。

二,建文帝在位時被貶的官員一律官復職。

三,凡是建文帝時廢黜的藩王,都恢復了王位,同時給予了其他賞賜——表面上做得很到位,很和諧。也遵從了祖制。實際上藩王僅一個名號,實權包括軍權在內都受到了節制,簡單地說,這些權力都被削奪了。

編修《永樂大典》

朱棣命人收羅天下書籍,分類編輯整理彙編成書。初命名為《文獻大成》,朱棣對此書並不滿意,覺得不夠全面,不足以標榜自己文治方面的雄心,於是下令廣收經,史,子,集,百家,陰陽,以及天文,地誌,醫,卜,僧,道,技藝等,博採眾家,包羅萬象。命姚廣孝等人重修。永樂五年(1407年)成書,朱棣親自為此書賜名曰:《永樂大典》。此書約三億七千萬字,全書22937卷,共11095冊,從先秦到明初,海量的文獻都存儲在此書中,多麼珍貴可想而知。

穩固邊防

一,徵伐韃靼失敗

永樂七年(1409年),為保邊疆安寧,免受外敵侵擾!同年二月,朱棣派遣使者往韃靼議和修好,後來使者卻被韃靼阿魯臺所殺,這還了得,朱棣知道後怒不可遏,說道:「逆命者殲除之」。於是派淇國公丘福為大將,率師十萬前往徵討,此一役因為錯誤估計對方的實力,致使指揮失當,十萬大軍全部殞命於臚朐河。

二,親徵韃靼,保住了尊嚴

永樂八年(1410年)二月,朱棣親率大軍五十萬深入漠北,親徵韃靼。這豪氣是不是槓槓的,真是人狠話不多,說幹就幹。

同年五月在斡難河畔殲滅本雅裡軍,只有七騎逃脫,後來繼續深入直搗敵巢於興安嶺擊潰阿魯臺,阿帶著家眷潰逃,朱棣此戰大獲全勝。

阿魯臺的有生力量都打掉了,也打服了,真是惡狗服粗棍,三句好話抵不了一棒槌。最後甘心情願地降順大明,受大明節制,朱棣封他做了寧王。此後,漠北地域還有不少武裝勢力,時不時的侵擾大明,但都被逐一徵服。

結語

朱棣即位後,對外敵很強硬,體現了他強權政治的威懾力,數次親徵漠北,穩固了邊防,創造了明初盛世。毛主席說:「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

資料參考:(《明史成祖本紀》等)

本文由文史輕論原創發布

相關焦點

  • 為何開國皇帝的廟號多叫太祖?其餘的多叫宗呢?有人壞了規矩
    就是幾乎所有的開國皇帝廟號都為太祖或者是高祖,比如:曹魏,曹操是太祖,曹丕是高祖;晉朝,司馬懿是高祖,司馬昭是太祖;隋朝,楊忠是太祖,楊堅是高祖。 然而五代之後,則沒了「高祖」,開國皇帝清一色的都是「太祖」,比如:朱元璋,努爾哈赤等都是「太祖」。 那麼開國皇帝之外的皇帝呢?多稱為宗。比如我們熟知的唐太宗,宋仁宗,明英宗等等。
  • 蜀國劉備,吳國孫權,魏國的開國皇帝居然不是曹操
    三國時期群雄並起,在這裡人氣最高的有幾位,比如諸葛亮,關羽,曹操,趙雲,我們今天就來說說曹操,都知道三國,蜀國劉備,吳國孫權,曹操卻不一樣,雖然他是魏武帝,但他卻不是魏國的開國皇帝,只是他死後給他的一個名號,而開國皇帝是他的兒子曹丕魏文帝。
  • 為什麼朱元璋、朱棣可以一言九鼎,而後期皇帝卻處處受文官制約?
    為什麼朱元璋、朱棣可以一言九鼎,而後期皇帝卻處處受文官制約? 開國之君大多強悍無比、氣場十足,很難被他人左右,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朱元璋。他白手起家,經歷千難萬險,開創了龐大的明帝國,並且得位最正,他驅逐了腐朽、汙濁、暴虐的元王朝,為萬民敬仰。
  • 清朝的開國皇帝是誰?為啥有三人都有機會競爭,你支持誰
    這麼龐大的清王朝,開國皇帝是哪位 努爾哈赤是一個馬背上打天下的狠人,基本上只要是他參與的戰爭,不論是打哪一方的勢力,都是已經確定了勝利,這是一個戰功赫赫的大佬,其思想深重影響到了清朝後來的很多位皇帝。但努爾哈赤建立的是後金政權,地盤很小並且不叫大清,所以他被稱為清朝開國皇帝還是有很大爭議的。
  • 《資治通鑑》中的一句話,讓這位開國皇帝成了一個胸無大志的庸才
    李淵作為一個開國皇帝,為什麼在後人們心目中成了一個胸無大志、沉溺酒色的庸才了呢?其實這得歸咎於《資治通鑑》裡的一句話!《資治通鑑》一書上評價李淵時說道:「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這句話的意思是,李淵之所以能夠得到天下,全部得益於李世民的功勞。
  • 同為不被稱讚的開國皇帝,司馬炎和高洋到底有什麼不同之處
    同為不被稱讚的開國皇帝,司馬炎和高洋到底有什麼不同之處如果說起一個朝代的開國皇帝,那麼大家一定是對他非常稱讚的,因為如果可以開創一個新的朝代,那邊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在普遍的所有的開國皇帝都被大家稱讚的時候,其實有兩位開國皇帝,他們其實是沒有什麼功勞的,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非常的貪圖享樂而且這其中的一個人,她竟然在登上皇位的時候一點努力都沒有,付出,而是全部靠著父輩的力量登上了皇位。不知道小編說到這裡大家想起了哪位皇帝呢?
  • 中國歷史上唯一出身貧苦農民的開國皇帝
    在中國浩瀚的歷史潮流中,湧現出了許許多多傑出的古代皇帝。比如最近熱播的《大秦賦》中那位「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再比如西漢開國皇帝劉邦,那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響噹噹的人物。但是,毫無疑問,這些人的出身,都還不錯!
  • 皇帝:將軍是人中豪傑!皇后:這是帝王之相!將軍果然成開國皇帝
    更重要的是,晉安帝司馬德宗是一個「口不能言,雖寒暑之變,無以辯也」的傻子。公元403年十一月,桓玄逼迫晉安帝禪位,登基稱帝,改國號為「楚」,史稱「桓楚」。 由於劉裕屢建軍功,在北府軍舊部中頗有聲望,因此桓玄也不敢小視他,任命他為中兵參軍,又加封為彭城內史。桓玄對劉裕禮遇備至,恩寵有加,常對身邊的人稱讚說:「劉裕氣度不凡,真是人中豪傑啊!」
  •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不得不看的人生簡介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人生簡介: 唐高祖李淵(566年12月21日 —635年6月25日) 唐朝開國皇帝(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在位) 出生 566年12月21日,李淵出生在長安
  • 這個朝代的皇帝全是大帥哥,為何單單開國皇帝醜陋不堪
    搞笑呢,如果這樣,不可能朱老大的每個兒子都很英俊呀,再說那可是一代暴君呀,開玩笑呢。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名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後改名元璋,字國瑞,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
  • 為什麼開國皇帝劉裕的廟號是宋高祖,其子的廟號反而是宋太祖呢?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福垊認為這是一個好問題,雖然有些難,但非常值得去探討。一般而言,開國皇帝廟號太祖居多,高祖其次。福垊認為太祖和高祖的區別就在於,自己的事業是不是靠爸爸甚至靠爺爺,是的話。太祖那是尊給祖先的,不是的話就開國皇帝死後,其子尊給他自己的。舉例晉太祖是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隋太祖是楊堅的父親楊忠,唐太祖是李淵的爺爺李虎。
  • 為何明朝後期皇帝大多壽命不長?專家:要怪就怪朱棣,他有遺傳病
    明朝總共存在了276年,一共有16位皇帝。其中,壽命最長的就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足足有71年。然後是朱棣,壽命也有65年。然而,從明朝的中後期開始,大約也就是從朱棣開始,接下來皇帝的壽命都沒有超過朱棣和朱元璋的。尤其是朱由校,他只活了23年就駕崩了。
  • 他是結束亂世的開國皇帝,卻一生只愛一人,無異生之子的傳奇皇帝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也出現了很多雄才大略的皇帝,然而有一位,雖然結束了中國幾百年的亂世當了皇帝,卻一生之寵愛一人的奇皇帝,他就是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楊堅楊堅541年出生於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其父是北周隨國公楊忠的長子,楊忠去世後,繼承了他父親的爵位,曾經多次被人勸告皇帝要除去他,但都被他化險為夷,最後被北周靜帝以楊堅眾望所歸下詔禪讓,改國號為隋,史稱文帝,改元開皇,之後先後滅掉後梁和南陳,統一天下。結束了自西晉以來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
  • 劉秀是歷史上存在感最低的開國皇帝,卻是最完美的一個皇帝
    說到歷史上出名的帝王,大抵都會說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還有劉邦、朱元璋、成吉思汗等;這些帝王確實是了不起的開國帝王。但是,有一位總是被人所忽略,更多的人認為他是一位中興之主,他以懷柔治天下,卻為人低調,他,就是光武帝劉秀。劉秀一人可以說有著古代君王裡的所有優點,他大度、堅韌不拔、勇敢、隱忍、寬仁、知人善任、足智多謀、自律、謙虛謹慎、最難得的是對愛情專一。
  • 明朝十六位皇帝,哪三位皇帝活得比較長?分別活了多大?
    明朝一共統治了二百七十六年,從開國皇帝朱元璋到明朝最後一個崇禎皇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在這十六位皇帝中,哪三位皇帝活得比較長呢?分別活了多大歲數?明朝活得最長的皇帝,排名第一位的就是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 歷朝開國皇帝都稱得上文武雙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皇帝竟是他們!
    要說文武雙全的皇帝,那麼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都算得上文武雙全。就連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這樣的農民皇帝,也有《大風歌》、《詠菊》這樣的作品流傳下來。僅靠一身武功,肚子裡沒有點墨水,怎能治理好自己所打下的江山,成為一代明君?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說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文武雙全的皇帝。
  • 國之將興,必有祥瑞,兩位平民開國皇帝出生時竟天現異象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很多充滿傳奇經歷的開國皇帝,與他們傳奇的人生經歷一樣,他們的出生也充滿了神奇。這些開國皇帝們的出生經歷在現代看來都顯得十分詭異與神秘,太過離奇以至於讓人一看就知道假的,如果說只是野史俾聞倒也罷了,但是這些離奇事件卻都正是記載在正史之中。
  • 為什麼朱元璋被稱為「明太祖」,朱棣被稱為「明成祖」呢?
    無論是「太祖」,還是「成祖」都皇帝去世後在太廟裡的廟號,按照《孔子家語·廟制》裡的規定:「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所以,以「祖」為廟號的皇帝,其功勞都比較大,一般都是開國皇帝,或者開國之後的前幾位有大功績的皇帝。
  • 三國人物:吳大帝孫權,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
    三國人物:吳大帝孫權,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大家在生活中聽到最多的不是曹操厲害就是劉備厲害,但是卻忽略了三國還有另外一個人,甚至劉備和曹操都拿他沒辦法。不用我多說,大家應該知道他是誰了。沒錯,三國中除了孫權之外,誰還能與曹操和劉備媲美呢?
  • 劉秀明明是開國皇帝,為何繼續以「漢」為國號?其實原因很簡單
    如果富二代們沒有緊迫的意識,他們就會很容易被社會中的企業所淘汰,而且,在當今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他們能夠保持企業的資產和發展企業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有時保持一個企業要比創立一個企業更難。因此,如今的年輕人卻寧願創業,而不願直接繼承祖輩留下的東西,在古代也是如此。國難當頭,戰亂頻仍,民不聊生,此時的領軍人物往往更願意推翻前朝建立自己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