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1402年)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叔父,起兵造反,奪了侄兒的皇權,成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不是開國皇帝的朱棣,比開國皇帝更狠——確地說,他才是朱元璋的最佳接班人,強權政治在他手裡玩得溜溜轉。
借「靖難」作宣傳,為造反正名
朱棣借著朱元璋分封諸子藩王時,立下的法令,利用其中一條「靖難」而造反。原本這條法令是防止權臣篡位,規定藩王可以有諫言中央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有朱元璋《皇明祖訓》為證:「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正好朱棣藉此作宣傳,把他造反的逆行洗白,並美化成正義與邪惡的鬥爭,以正視聽——奪了侄兒的位,必須有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來證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
朱棣還很有策略,即位後對外公布「奸黨」名單,包括齊泰,黃子澄在內只有區區二十九人。而實際被處決的人數超乎想像,沒法統計。但可以確定,這二十九人的門生,朋黨都徹底地被清除,殺戮的人可多了。至於具體數據,無從考證,也沒必要知道。
誅殺反對派,剷除隱患
朱棣以清君側之名舉兵攻佔了南京,原本是想把朱允炆作為昏君廢了完事,可進京後建文帝朱允炆卻不知去向,於是匆匆即位以穩大局。
即位後他對反對派的鎮壓是很殘忍,很徹底的。有句話說:「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容不得猶豫和仁慈,做帝王沒這狠勁,想坐穩皇位,門都沒有。之所以說帝王清除異己是殘忍的,這很正常。"
——很多喜歡歷史的人,開口閉口帶著情緒去評價哪位皇帝如何如何殘暴,哪位皇帝如何如何開明仁愛,這其實是一種幼稚和無知,封建統治階級中根本就沒有仁愛的皇帝,殺人樹威是帝位震懾天下最基本的政治手段。封建獨裁時代根本就沒有完整公正的法律法規,人治時代帝王就代表法律,所以中國人習慣把法律叫王法就是這個道理。
首先,皇帝要有所作為,最重要的事,不是去仁民愛物,而是先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每當皇帝即位後,大開殺戒,大赦天下是同時進行的。就說朱棣,在歷史上可以說是一個很有建樹的皇帝,有人說他殘忍,殺了那麼多人,連宮女都不放過。
至於說他為什麼連宮女都不放過?這是有原因的。從心理學角度去剖析就會明白朱棣這樣做很正常。首先他沒瘋,精神正常,頭腦清醒。
這樣就很容易解讀了,因為她們有可能會威脅到皇權或皇帝的生命;那些宮女都受朱允炆調教過,忠心主子的人大有人在,說不定這些女子就是禍水,說不定哪天找到機會,暗下毒手,是不是很可怕。之所以,可以推測朱棣是這麼想的,實際上也是這麼做的。
封賞功臣,恢復藩王名號
朱棣即位後:
一,對"靖難"功臣大加封賞。
二,建文帝在位時被貶的官員一律官復職。
三,凡是建文帝時廢黜的藩王,都恢復了王位,同時給予了其他賞賜——表面上做得很到位,很和諧。也遵從了祖制。實際上藩王僅一個名號,實權包括軍權在內都受到了節制,簡單地說,這些權力都被削奪了。
編修《永樂大典》
朱棣命人收羅天下書籍,分類編輯整理彙編成書。初命名為《文獻大成》,朱棣對此書並不滿意,覺得不夠全面,不足以標榜自己文治方面的雄心,於是下令廣收經,史,子,集,百家,陰陽,以及天文,地誌,醫,卜,僧,道,技藝等,博採眾家,包羅萬象。命姚廣孝等人重修。永樂五年(1407年)成書,朱棣親自為此書賜名曰:《永樂大典》。此書約三億七千萬字,全書22937卷,共11095冊,從先秦到明初,海量的文獻都存儲在此書中,多麼珍貴可想而知。
穩固邊防
一,徵伐韃靼失敗
永樂七年(1409年),為保邊疆安寧,免受外敵侵擾!同年二月,朱棣派遣使者往韃靼議和修好,後來使者卻被韃靼阿魯臺所殺,這還了得,朱棣知道後怒不可遏,說道:「逆命者殲除之」。於是派淇國公丘福為大將,率師十萬前往徵討,此一役因為錯誤估計對方的實力,致使指揮失當,十萬大軍全部殞命於臚朐河。
二,親徵韃靼,保住了尊嚴
永樂八年(1410年)二月,朱棣親率大軍五十萬深入漠北,親徵韃靼。這豪氣是不是槓槓的,真是人狠話不多,說幹就幹。
同年五月在斡難河畔殲滅本雅裡軍,只有七騎逃脫,後來繼續深入直搗敵巢於興安嶺擊潰阿魯臺,阿帶著家眷潰逃,朱棣此戰大獲全勝。
阿魯臺的有生力量都打掉了,也打服了,真是惡狗服粗棍,三句好話抵不了一棒槌。最後甘心情願地降順大明,受大明節制,朱棣封他做了寧王。此後,漠北地域還有不少武裝勢力,時不時的侵擾大明,但都被逐一徵服。
結語
朱棣即位後,對外敵很強硬,體現了他強權政治的威懾力,數次親徵漠北,穩固了邊防,創造了明初盛世。毛主席說:「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
資料參考:(《明史成祖本紀》等)
本文由文史輕論原創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