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朝代的皇帝全是大帥哥,為何單單開國皇帝醜陋不堪

2020-12-11 騰訊網

看到標題,相信大家很快就會想到明朝,想到朱元璋。但是隨之疑問也就來了,為什麼明太祖朱元璋醜陋不堪,而他的子孫後代卻英俊瀟灑呢?難道不是親生的?

搞笑呢,如果這樣,不可能朱老大的每個兒子都很英俊呀,再說那可是一代暴君呀,開玩笑呢。歸根結底,朱元璋是被世人醜化的可能性是極大的。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名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後改名元璋,字國瑞,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稱明太祖,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他大殺四方,「胡惟庸案」遭受牽連者多達三萬餘人;「藍玉案」涉及人數也不少,有一萬五千餘人。胡藍二案一出,整個開國元勳體系,竟然十去其九,以至於後來的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奪自己侄子的江山,建文帝朱允炆縱觀文武百官,竟無可用之帥去率兵抵擋,兵敗後不知所蹤,至今其下落仍是個謎。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於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據吳晗《朱元璋傳》說,朱元璋的相貌不很體面,晚年尤其難看,一臉兇相。找了許多畫工畫像,總不洽意,後來總算有個聰明人給畫了一幅輪廓有點像,但是一臉和氣的,這才定下來,傳寫了很多本,分賜諸王。這兩種不同的畫像,到現在都有傳本。

據《明史》記載,朱元璋「姿貌雄偉,奇骨貫頂。志意廓忍,人莫能測。」一個「奇骨」就足以說明朱元璋的面龐是何等與眾不同了,外貌的深不可測正好可以為下面的謀士們提供神化朱元璋的素材和契機。眾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貧困,還當過和尚,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最低賤的人卻當上了皇帝,不能不讓人刮目相看呀。

下面的一群奴才和謀士自然也想把朱元璋樹立成一副真龍天子的形象,一來奉承,二來膜拜。於是他們就發揮聰明才智了,把朱元璋的長臉與龍臉聯繫到一起,將朱元璋突出的下頜與龍的下頜相媲美,將朱的鬍鬚美化成龍鬚,依次類推造出了「龍眼」、「龍鱗」和「龍腿」雖然這樣的畫像有點雷人,可是不影響朱元璋在人們心中「真龍天子」的影響。

現在的歷史課本上的朱元璋眉清目秀,鬍子花白,顯得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分明一副「仁君」的形象,而且從後面的15位皇帝來看,朱氏家族的相貌長的還都算可以,大部分都是大帥哥,為何單獨朱元璋的畫像成了歷史之謎,也許我們還要從朱元璋的心理分析。

朱元璋曾經當過和尚,後來做了皇帝,但是總是擺脫不了以前的不光彩事件的影響,於是整天為自己的「前科」而苦惱不已。苦惱也罷,只是皇帝的苦惱驚動了下面的奴才,頭腦精明的奴才就猜透了朱元璋的心思,於是就尋思著為朱元璋的「龍顏」改頭換面了。至於為何13張畫像迥然不同,這也許就是朱元璋選擇與喜好的結果了!

相關焦點

  • 揭秘,龍袍象徵皇帝,為何宋朝皇帝卻不穿龍袍而穿官服?
    思想封建的古代,皇帝為了鞏固皇權,彰顯皇權的獨一無二,經常會將某些東西,當時只有皇帝才能擁有和使用的,比如「朕」這個稱謂,比如龍椅,又比如龍袍,只有皇帝可以使用,否則就會被視為大逆不道。輕則問罪,重則株連九族。
  • 同為不被稱讚的開國皇帝,司馬炎和高洋到底有什麼不同之處
    同為不被稱讚的開國皇帝,司馬炎和高洋到底有什麼不同之處如果說起一個朝代的開國皇帝,那麼大家一定是對他非常稱讚的,因為如果可以開創一個新的朝代,那邊是非常困難的。而且一定是經過自己很長時間的努力的,所以每個朝代的開國皇帝他們都是比較開明的,因為它們在剛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戰亂之後創立了自己的國家,如果他們不好好的質疑的話,那麼這個剛剛創立的國家肯定會馬上變的衰敗。
  • 劉秀是東漢開國皇帝,為何仍以漢為國號,有四個原因導致
    而劉秀建立的朝代與劉邦建立的朝代其實是一樣的,都是「漢」,現代歷史學家稱為東漢,一是因為他的都城在東邊的洛陽,二是為了區別於劉邦所建立的漢,但是東漢同時代的人以及古代的人並不是叫東漢,而是叫「漢」或者「後漢」,比如記載東漢的史書叫《後漢書》。
  • 劉秀是歷史上存在感最低的開國皇帝,卻是最完美的一個皇帝
    說到歷史上出名的帝王,大抵都會說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還有劉邦、朱元璋、成吉思汗等;這些帝王確實是了不起的開國帝王。但是,有一位總是被人所忽略,更多的人認為他是一位中興之主,他以懷柔治天下,卻為人低調,他,就是光武帝劉秀。劉秀一人可以說有著古代君王裡的所有優點,他大度、堅韌不拔、勇敢、隱忍、寬仁、知人善任、足智多謀、自律、謙虛謹慎、最難得的是對愛情專一。
  • 清朝的開國皇帝是誰?為啥有三人都有機會競爭,你支持誰
    清朝的開國皇帝是哪位?爭議很大一共三個,為啥這麼多人 清朝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朝代,因為過度的腐朽還有閉關鎖國,最後清朝毫無尊嚴的被各種勢力吊打,屈辱的迎接了自己的末日。
  • 史上最黑暗的王朝:155年的國運,15位皇帝為何全是庸才?
    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朝代是哪一朝?可能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清朝,「閉關鎖國」、慘遭殖民、喪權辱國等等成為了清王朝的標籤;但是反過來思考一下,清朝起碼出了一個表面繁榮的「康乾盛世」,也有中國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雍正,相對而言也是頗有微勞。
  • 《資治通鑑》中的一句話,讓這位開國皇帝成了一個胸無大志的庸才
    李淵作為一個開國皇帝,為什麼在後人們心目中成了一個胸無大志、沉溺酒色的庸才了呢?其實這得歸咎於《資治通鑑》裡的一句話!《資治通鑑》一書上評價李淵時說道:「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這句話的意思是,李淵之所以能夠得到天下,全部得益於李世民的功勞。
  • 為何開國皇帝的廟號多叫太祖?其餘的多叫宗呢?有人壞了規矩
    就是幾乎所有的開國皇帝廟號都為太祖或者是高祖,比如:曹魏,曹操是太祖,曹丕是高祖;晉朝,司馬懿是高祖,司馬昭是太祖;隋朝,楊忠是太祖,楊堅是高祖。 然而五代之後,則沒了「高祖」,開國皇帝清一色的都是「太祖」,比如:朱元璋,努爾哈赤等都是「太祖」。 那麼開國皇帝之外的皇帝呢?多稱為宗。比如我們熟知的唐太宗,宋仁宗,明英宗等等。
  • 不是開國皇帝的朱棣,比開國皇帝更狠,更有魄力
    建文四年(1402年)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叔父,起兵造反,奪了侄兒的皇權,成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不是開國皇帝的朱棣,比開國皇帝更狠——確地說,他才是朱元璋的最佳接班人,強權政治在他手裡玩得溜溜轉。
  • 劉秀是開國皇帝,為何會繼續沿用「漢」做國號,他真是劉邦的後代
    劉秀是東漢的開國皇帝,但是,他也是劉邦的子孫,確切地說他是劉邦的九世孫。劉秀沿用漢朝的國號,是有當時的歷史原因的。 這個時候王莽當了皇帝,他就不給姓劉的皇族人發皇糧了。 劉秀本來是吃皇糧的人,還有很多和劉秀一樣吃皇糧的人,不幹活就沒有吃的了,你說這事擱你身上,你是不是也要惱火! 因為氣不過,趁著鬧災害的時候,只能反他娘得了。
  • 為何古代皇帝的諡號越來越長,是皇權逐步加強還是大臣曲意逢迎
    從今以後無論皇帝有多麼昏庸多麼不堪,也沒有得過"紂"這個惡諡。 在周武王姬發登基之後,便廢除了廟號這個制度,開始普遍的使用諡號,在春秋時期諡號的使用尤其明顯,如晉文公,楚莊王等等,這其中的"文"和"莊"都是諡號。在這個時期諡號大多還能保持其公正性,如楚靈王中的"靈"就是惡諡。
  • 秦朝以後的開國皇帝諡號 為何始終圈定這三個字?
    而自秦始皇一併天下後,認為由臣子給先君評定諡號,是「以子議父、以臣議君」乃大不敬。於是,廢除了諡號,其自號始皇帝,其以後稱二世、三世乃至萬世。然而秦朝國祚不長,自漢建立後,又恢復了諡號制度。我們根據秦朝以後的歷朝開國皇帝的諡號,可以發現開國皇帝的諡號,始終圈定在此三個字之內,這又是為何呢?漢朝,劉邦,諡號「高」。劉邦的諡號,一般人都會弄錯,通常人都提「漢高祖劉邦」。「某某祖」、「某某宗」都為廟號,而「某某帝」才為諡號。唐朝以前的皇帝,通常都稱「「某某帝」,也即「諡號」。
  • 皇帝自稱「朕」,那麼太上皇自稱什麼?乾隆帝的自稱最霸氣
    這個朝代僅僅存在了15年的時間,不過它對後世的影響力超過了任何一個朝代。單單從大一統的角度來說,秦朝的影響力都是毋庸置疑的。同時後來的朝代幾乎都以秦朝的大一統為藍本進行統一。不可否認的是,秦始皇是歷史上最為優秀的皇帝之一,現如今看來,秦始皇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帝。這是對一位皇帝的最高評價。
  • 同樣是皇帝,為何有人叫漢某帝,有人卻叫唐某宗?
    前幾天休息,有個朋友(美女)約我外出喝茶(真的是喝茶),她問我一個問題,說道:「為什麼我看電視劇的時候,漢武帝、隋文帝等等,然後還有唐太宗、明代宗等等的,最離譜的是,乾隆皇帝,道光皇帝,為什麼同樣是皇帝,他們的稱呼差別這麼大?」
  •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皇二代,六位太宗皇帝
    從漢朝開始,王朝的開國皇帝廟號通常為「太祖」,第二代帝王廟號常常為「太宗」,太宗是皇二代是一個王朝是否能夠長治久安的關鍵皇帝。太祖、高祖開國立業;太宗、聖祖發揚光大;一,最著名的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通過玄武門政變而成為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奠定了盛唐的基礎,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二,「燭光斧影」---宋太宗趙光義。
  • 中國歷史上唯一出身貧苦農民的開國皇帝
    在中國浩瀚的歷史潮流中,湧現出了許許多多傑出的古代皇帝。比如最近熱播的《大秦賦》中那位「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再比如西漢開國皇帝劉邦,那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響噹噹的人物。但是,毫無疑問,這些人的出身,都還不錯!
  • 為什麼開國皇帝劉裕的廟號是宋高祖,其子的廟號反而是宋太祖呢?
    一般而言,開國皇帝廟號太祖居多,高祖其次。福垊認為太祖和高祖的區別就在於,自己的事業是不是靠爸爸甚至靠爺爺,是的話。太祖那是尊給祖先的,不是的話就開國皇帝死後,其子尊給他自己的。舉例晉太祖是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隋太祖是楊堅的父親楊忠,唐太祖是李淵的爺爺李虎。劉裕出身寒微,手持三尺劍,平叛興邦,滅國五個,收復河山,也是千古一帝,廟號怎麼著也得是宋太祖,怎麼就給上了個宋高祖呢?
  • 歷朝開國皇帝都稱得上文武雙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皇帝竟是他們!
    要說文武雙全的皇帝,那麼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都算得上文武雙全。就連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這樣的農民皇帝,也有《大風歌》、《詠菊》這樣的作品流傳下來。僅靠一身武功,肚子裡沒有點墨水,怎能治理好自己所打下的江山,成為一代明君?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說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文武雙全的皇帝。
  • 晉陽的「皇帝培訓班」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大分裂時期。學習歷史時對於這個時期的地名、朝代名都很難記住。這就是五代十國。
  • 皇帝的廟號很講究,李世民想用都不敢,清朝皇帝卻敢用
    所以對於皇帝來說他根本就是吃不完的,所以他經常會把這些菜賞賜給他身邊的人。受到賞賜的人也要馬上跪下感謝皇帝,要不然的話就會被認為想要造反。由此可見,皇帝的權力是多麼的大。在享受到這麼好的待遇的同時,皇帝也有很多事情要做的。因為他要掌管的是一個國家,每天都有很多的事情要處理。也可以說做皇帝是一個比較辛苦的差事,做得好的話,會受到萬人的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