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標題,相信大家很快就會想到明朝,想到朱元璋。但是隨之疑問也就來了,為什麼明太祖朱元璋醜陋不堪,而他的子孫後代卻英俊瀟灑呢?難道不是親生的?
搞笑呢,如果這樣,不可能朱老大的每個兒子都很英俊呀,再說那可是一代暴君呀,開玩笑呢。歸根結底,朱元璋是被世人醜化的可能性是極大的。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名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後改名元璋,字國瑞,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稱明太祖,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他大殺四方,「胡惟庸案」遭受牽連者多達三萬餘人;「藍玉案」涉及人數也不少,有一萬五千餘人。胡藍二案一出,整個開國元勳體系,竟然十去其九,以至於後來的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奪自己侄子的江山,建文帝朱允炆縱觀文武百官,竟無可用之帥去率兵抵擋,兵敗後不知所蹤,至今其下落仍是個謎。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於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據吳晗《朱元璋傳》說,朱元璋的相貌不很體面,晚年尤其難看,一臉兇相。找了許多畫工畫像,總不洽意,後來總算有個聰明人給畫了一幅輪廓有點像,但是一臉和氣的,這才定下來,傳寫了很多本,分賜諸王。這兩種不同的畫像,到現在都有傳本。
據《明史》記載,朱元璋「姿貌雄偉,奇骨貫頂。志意廓忍,人莫能測。」一個「奇骨」就足以說明朱元璋的面龐是何等與眾不同了,外貌的深不可測正好可以為下面的謀士們提供神化朱元璋的素材和契機。眾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貧困,還當過和尚,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最低賤的人卻當上了皇帝,不能不讓人刮目相看呀。
下面的一群奴才和謀士自然也想把朱元璋樹立成一副真龍天子的形象,一來奉承,二來膜拜。於是他們就發揮聰明才智了,把朱元璋的長臉與龍臉聯繫到一起,將朱元璋突出的下頜與龍的下頜相媲美,將朱的鬍鬚美化成龍鬚,依次類推造出了「龍眼」、「龍鱗」和「龍腿」雖然這樣的畫像有點雷人,可是不影響朱元璋在人們心中「真龍天子」的影響。
現在的歷史課本上的朱元璋眉清目秀,鬍子花白,顯得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分明一副「仁君」的形象,而且從後面的15位皇帝來看,朱氏家族的相貌長的還都算可以,大部分都是大帥哥,為何單獨朱元璋的畫像成了歷史之謎,也許我們還要從朱元璋的心理分析。
朱元璋曾經當過和尚,後來做了皇帝,但是總是擺脫不了以前的不光彩事件的影響,於是整天為自己的「前科」而苦惱不已。苦惱也罷,只是皇帝的苦惱驚動了下面的奴才,頭腦精明的奴才就猜透了朱元璋的心思,於是就尋思著為朱元璋的「龍顏」改頭換面了。至於為何13張畫像迥然不同,這也許就是朱元璋選擇與喜好的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