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廟號很講究,李世民想用都不敢,清朝皇帝卻敢用

2020-12-19 水桃說歷史

皇帝的廟號很講究,李世民想用都不敢,清朝皇帝卻敢用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封建社會的時候,皇帝的權力在天下都是最大的。所有的人在他眼中只不過是一個草芥而已,因為他掌管著人的生殺大權。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皇宮之中經常為了爭奪皇位而發生激烈的鬥爭,甚至不惜殺死自己的兄弟。有的時候連自己的父親也不會放過,那些能夠當上皇帝的人,也是非常的幸運的。

更多的是因為他們非常的有能力,要不然也不會當上皇帝。作為天下獨一無二的職位,皇帝當然擁有著很高的待遇。不僅身上穿的衣服用的是天下最好的料子,而且在吃飯的時候更是極盡奢侈。做飯所用的都是人間最好的食材,而且每次吃飯的時候也要上很多菜。營養搭配更要非常的到位,在每一次吃飯的時候,身邊總會有很多人作陪。

這就更顯得自己的身份尊貴了,因為菜比較多。所以對於皇帝來說他根本就是吃不完的,所以他經常會把這些菜賞賜給他身邊的人。受到賞賜的人也要馬上跪下感謝皇帝,要不然的話就會被認為想要造反。由此可見,皇帝的權力是多麼的大。在享受到這麼好的待遇的同時,皇帝也有很多事情要做的。因為他要掌管的是一個國家,每天都有很多的事情要處理。也可以說做皇帝是一個比較辛苦的差事,做得好的話,會受到萬人的景仰。反之就會被世人所唾罵,就皇帝自己而言,他當然希望得到世人的敬仰。

有很多皇帝特別喜歡在自己身上加稱號,以此來表示自己是非常厲害的。而且在每個皇帝死的時候也會獲得一定的諡號,不過這一般都是下一個皇帝,或者是文武百官給他起的。諡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代表著皇帝一生的功績。在剛開始的時候諡號只有一兩個字,但是到了明朝和清朝的時候,卻發展到了20多個字,可以說將所有的能夠誇獎皇帝的詞全部都用上了。當然也會有一些事貶低的,不過諡號也並不是只用在皇帝的身上,也可以用在大臣的身上,只不過是根據規格的不同所用的諡號不一樣罷了。

但畢竟不是專用的,今天我要為大家來介紹一下皇帝專用的稱號,就是廟號。不知道大家在看歷朝皇帝的時候,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每個朝代的開國皇帝的廟號中都會帶一個祖字,這個字是他們專用的,代表著他們至高的榮耀。表示他們是建立這個國家的人,所以每當我們看到皇帝的廟號中帶有祖字的時候,我們都會認為他是開國皇帝。這個字是萬萬不能亂用的,即使是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人,也不能用。比如唐朝的李世民,雖然他在建立唐朝的過程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如果沒有他的話,唐朝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而且在他當上皇帝之後,在他的治理下國家發展的非常好,老百姓都過上了好日子。李淵都沒有做到這麼大的成就,而李世民卻做到了,說明他真的是很有能力。

但即使這樣,李世民的廟號中還是不能帶祖字,畢竟他不是開國皇帝。然而到了清朝的時候,有一個皇帝卻違反了這個規矩,他就是康熙。他的廟號中就帶了一個祖字,他被稱為清聖祖。這樣的做法在以前是從來都沒有過的,因為從清朝建立的時候開始算,他是第三個皇帝。即便是從滿清入關以來開始算,他也是第二個皇帝。按照規矩他不應該有這樣的廟號,但是偏偏就出現在他的身上,而且還在其中加了一個聖字。由此可以看出,清朝上下對康熙是多麼的尊崇。實際上在清朝的時候,這個稱號也沒有什麼稀奇的,畢竟算上康熙清朝有三個統治者用了祖字作為他們的廟號。但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唯獨康熙的廟號讓人們有一些爭議。

因為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如果沒有他的話,也就沒有清朝,所以他用祖字是應該的。順治也是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後的第一個統治者,為後來的清朝盛世打下了基礎,因此他用祖字也是應該的。然而康熙的這個卻和李世民有一些相似,雖然不是他們建立的國家,但是他們所做的一切都對國家有著很大的貢獻,更是將國家推向了盛世,只不過他們都不是開國皇帝。有一些人認為康熙的這個廟號,有一些對先祖的不敬。這樣說也是有著一定的道理的,但畢竟廟號又不是康熙所定的。這是後來的皇帝所定的,也是經過大臣們所同意的,也算是比較正規。你認為康熙的廟號應該帶祖字嗎?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參考資料:二十四史之舊唐書

參考資料:二十四史之新唐書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這個廟號李世民跟朱棣都不敢用,康熙卻使用了,以至於被罵到現在
    這個廟號李世民跟朱棣都不敢用,康熙卻使用了,以至於被罵到現在生活有趣聞,故事每天說。我們知道在古時候,皇帝是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者,身為皇帝能夠享受到許多別人都享受不了的待遇。正因為這樣,許多人才會想要奪取皇帝的位子。
  • 這個廟號李世民和朱棣都不敢用,只有康熙不聽不信,至今還在被罵
    我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流傳著數千年的文化,在這個漫長的歷史中,擁有2000多年的統治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中,最高的掌權人是皇帝,擁有者統一一個國家的權力。皇帝的名字是不能直呼其名的,身上穿的衣服也是獨一無二,就連去世之後也有著不一樣的諡號和廟號。
  • 李世民稱唐太宗,劉徹卻稱漢武帝,皇帝諡號、廟號、年號有何區別
    李世民稱唐太宗,劉徹卻稱漢武帝,皇帝諡號、廟號、年號有何區別自秦始皇確立帝號以來,我國古代大大小小的經歷了上百位皇帝,皇帝代表了我國古代最尊貴的身份,是不能直呼其名的,不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對於帝皇的尊稱卻往往有著三種不同形式的叫法。
  • 為什麼清朝皇帝幾乎都稱年號,而不稱呼諡號和廟號?
    清朝皇帝跟之前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一樣,既有年號,也有諡號、廟號。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熟知的乾隆皇帝,他的年號是乾隆,廟號是高宗,諡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當然前面都是扯,最後一個字「純」才是他的主諡。
  • 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稱呼古代皇帝?用廟號、諡號還是年號?
    我們現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基本上分為諡號、廟號和年號三種,但為什麼非得用三種呢?都稱呼諡號不行嗎?下面就是國史君(國史通論)對這一現象的一種總結,諸君不妨提一下自己的看法。最初諡號都是只有一個字,像漢高帝劉邦(諡法裡邊沒有「高」,但一般都用在開國皇帝身上)、隋煬帝楊廣等等,但是後來的皇帝(唐朝之後)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爹英明神武,怎能一個破字了得?便開始加碼,到努爾哈赤是個頂峰:「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所以後來漸漸地就不在用諡號來稱呼帝王了,因為太長了,相信連他兒子都記不住。
  • 李世民的廟號只是「太宗」,順治為什麼稱「世祖」?
    其中,就唐太宗李世民來說,為唐朝江山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對於李世民這位皇帝,其廟號依然只是「太宗」,與此相對應的是,順治皇帝不是清朝的開國皇帝,其廟號卻是「世祖」,這是為什麼呢?但是,對於劉邦等開國皇帝,廟號一般都是「太祖」,比如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當然,也有的開國皇帝,其廟號是「高祖」,比如唐高祖李淵,這是因為其將「太祖」的廟號追封給自己的祖先了,所以自己只能使用「高祖」的廟號了。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稱呼諡號,例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等;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廟號,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梁太祖朱溫、宋太祖趙匡胤;明清時期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年號,例如洪武帝朱元璋、永樂帝朱棣、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而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受到了皇帝的諡號、廟號和年號發展變化的影響。
  • 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別再傻傻搞不清了,看完這篇絕對懂!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諡號、廟號、年號聯繫在一起,漢武帝就是諡號,唐太宗就是廟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最開始的時候,皇帝諡號用得多,後來廟號用得多,到了明清年號更深入人心。乾隆皇帝(霍建華飾)那麼,諡號、廟號、年號有什麼不一樣呢?取的時候都有什麼講究?
  • 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的清楚嗎?
    比如漢武帝、漢獻帝、隋煬帝等,武在古代是上諡,是對一些生前有作為的皇帝的褒獎,漢獻帝則為平諡,不褒不貶,煬是惡諡,貶義。廟號是商朝時期建立的,比如太祖、太宗、高祖等等,本來「祖」這個字不是誰都有資格用的,大多開國皇帝和有重大功績的才能用,但是到了五代十六國時期燕國、趙國西秦等等皇帝廟號都稱「祖」。廟號與諡號不同的是,廟號不參照諡法解但也有褒貶之意。
  • 漢太宗經天緯地,能力不輸李世民,廟號的知名度為何不如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除了大一統王朝有太宗之外,一些不入流的割據王朝,也有太宗,這裡就不提他們了。歷史上能被尊為太宗的人,都是帝王裡面的佼佼者。漢太宗劉恆開創了文景之治,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明太宗朱棣開創了永樂之治。
  • 廟號、諡號、年號,一個皇帝怎麼會有這麼多稱號,是自己取的嗎?
    我們都知道「唐太宗」指的是李世民,那麼你知道「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天可汗」也都指的是李世民嗎?為什麼一個皇帝會有那麼多稱號,這些稱號又是怎麼來的呢?另外,有的年號也被好幾個皇帝用過,比如「太平」、「太和」都被用了好多次,可能是真的寓意比較好。再來說一說「廟號」「廟號」的起源時間比「年號」早得多,前者在商朝就已設立,而後者是由漢武帝即位後首創的。
  • 魏徵寫《諫太宗十思疏》時,李世民尚在,怎麼就知道他廟號是太宗
    唐太宗是李世民的廟號,一般來說是皇帝死了之後,兒子和大臣才能定出廟號,所以,通常來說,一個皇帝在生前的時候是沒有廟號的。按照這個結論來說,魏徵寫《諫太宗十思疏》是不可能的。但凡是也不能說絕對,話說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出現啥樣的事應該都是可以理解的。
  • 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有何含義?你能區分嗎
    文天祥曾經在《指南錄後序》中描繪過這一場景:「是年夏五,改元景炎」,這指的便是南宋時期的皇帝宋端宗在繼位後,改年號為景炎。 當然,有的皇帝在位期間可能只有一個年後,比方說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為「貞觀」,清朝世宗的年號為「雍正」。
  • 關於皇帝的年號、廟號、尊號、諡號、國號這些你能分清楚麼?
    關於古代皇帝的稱號分為年號,尊號,諡號,廟號,拿個熟悉的皇帝來舉例子,比如:李世民我們一般稱呼李世民為唐太宗李世民,其中的太宗就是李世民的廟號,唐是國號,李世民執政的時候是貞觀年,貞觀就是李世民的年號,而諡號評價李世民的是非功過,在死後根據他生前的所作所為給出的一個具有評價性質的稱號
  • 「千古帝範」李世民為何廟號只是個「太宗」,連個「祖」都沒撈著
    李世民,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李世民本為次子,封號秦王,後通過玄武門政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不久李淵識時務的退位,李世民登基,年號貞觀。
  • 順治廟號世祖,康熙廟號聖祖,為何皇太極的廟號是太宗?
    周朝以諡號代替廟號,一直到西漢才恢復了廟號制度,兩漢時期廟號仍然是高不可攀的,西漢十一位皇帝有諡號,但是有廟號者只有漢高祖、漢文帝、漢武帝和漢宣帝四位對國家有大功的皇帝才有廟號,連漢景帝都沒有;東漢也一樣只有光武帝、漢明帝和漢章帝三人才有,不過東漢開始廟號不再局限於「太高世中」了,比如漢明帝廟號顯宗、漢章帝廟號肅宗。
  • 中國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
    到了唐朝,由於諡號字數加長到四字以上,用起來不方便,因此多採用「廟號」稱呼皇帝。廟號,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的稱號。其實廟號比諡號起源更早,起源於重視祭祀的商朝,但開始時廟號很嚴格,按照「祖有功,宗有德」原則,所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所以一直到隋朝都是用諡號稱呼,唐朝以後諡號加長,多用廟號稱呼。
  • 明清時期,為什麼多以「年號」來稱呼皇帝呢?
    到唐朝時期,一般使用廟號來稱呼皇帝,比如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中的「高祖」、「太宗」,就是他們的廟號。不過,對於明朝和清朝的皇帝,人們往往使用「年號」來稱呼,比如嘉靖皇帝、萬曆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是用年號來稱呼皇帝,這是為什麼呢?
  • 清朝皇帝用此物來擦屁股,放到現在也沒人敢用
    八九十年代,農村擦屁股就很少用到紙。一般情況下,上廁所之前,都會在地上撿一些樹葉,或者小木棍,用來擦屁股。若是在野外,拔一把野草也行。實在沒有,還能用土塊湊合。現在想來,簡直不可思議!今天的人若是上廁所沒紙,還可以點外賣,直接讓外賣員送過來。實際上,古代人為了解決擦屁股的問題,也開動腦筋,想出了許多解決辦法。
  • 【科普】中國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怎麼區別?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諡號,是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得到的評價,比如李世民的諡號是「文武聖皇帝」,嶽飛諡號「武穆、忠武」。 廟號,是專給皇帝的,是去世的皇帝在太廟裡的稱號,一般都稱xx祖、xx宗,比如李世民的廟號「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