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廟號李世民和朱棣都不敢用,只有康熙不聽不信,至今還在被罵

2020-12-19 客探歷史

我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流傳著數千年的文化,在這個漫長的歷史中,擁有2000多年的統治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中,最高的掌權人是皇帝,擁有者統一一個國家的權力。皇帝的名字是不能直呼其名的,身上穿的衣服也是獨一無二,就連去世之後也有著不一樣的諡號和廟號。

歷史上每個皇帝駕崩之後都會有一個諡號,這個諡號是用來記載皇帝一生的功績,大部分皇帝的諡號都是一串很長的名字,比如「努爾哈赤皇帝的諡號,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大臣們要祭祀皇帝全部念對名字就是很難了。

每個皇帝除了有諡號之外,還有一個廟號。皇帝去世之後都需要在太廟祭祀,廟號就是皇帝去世之後的名字,廟號相對於諡號就比較簡潔,一般只有3個字,我們現在這些後人都是教叫他們的廟號,比如明太宗、唐太宗等,不過關於廟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取的,皇帝取的廟號都是有規定的。

廟號都是祖或宗,開國君主的廟號都是用祖:比如努爾哈赤稱為清太祖、朱元璋稱為明太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比如李世民稱為唐太宗、劉恆稱為漢太宗。總之祖是最高的稱呼,祖是有開國之功的皇帝可以用,若有人用了,可是會被世人唾罵的!

大家經常看到聽到的唐朝李世民,他是個賢君,帶兵打仗有著豐功偉績,他的廟號都不敢用祖,因為他不是開國皇帝,只有他的父親李淵才可以用祖來稱呼,李世民在厲害也只能稱為唐太宗。朱棣在歷史上也是一個非常歷史的人物了,他知道自己的功績沒有自己的父親大,所以稱為明成宗,不過之後世人稱它為明成祖了。

但是之後到了康熙時期,他給自己取了個清聖祖的廟號,當時有很多的人反對他使用這個名號,可是康熙沒有聽,就依然堅持用這個名號,他的這個堅持就造成了世人很多的唾罵,一直到現在還有人認為他配不上這個廟號,結果至今還在被罵。

相關焦點

  • 這個廟號李世民跟朱棣都不敢用,康熙卻使用了,以至於被罵到現在
    這個廟號李世民跟朱棣都不敢用,康熙卻使用了,以至於被罵到現在生活有趣聞,故事每天說。我們知道在古時候,皇帝是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者,身為皇帝能夠享受到許多別人都享受不了的待遇。正因為這樣,許多人才會想要奪取皇帝的位子。
  • 皇帝的廟號很講究,李世民想用都不敢,清朝皇帝卻敢用
    皇帝的廟號很講究,李世民想用都不敢,清朝皇帝卻敢用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封建社會的時候,皇帝的權力在天下都是最大的。在剛開始的時候諡號只有一兩個字,但是到了明朝和清朝的時候,卻發展到了20多個字,可以說將所有的能夠誇獎皇帝的詞全部都用上了。當然也會有一些事貶低的,不過諡號也並不是只用在皇帝的身上,也可以用在大臣的身上,只不過是根據規格的不同所用的諡號不一樣罷了。但畢竟不是專用的,今天我要為大家來介紹一下皇帝專用的稱號,就是廟號。
  • 順治廟號世祖,康熙廟號聖祖,為何皇太極的廟號是太宗?
    周朝以諡號代替廟號,一直到西漢才恢復了廟號制度,兩漢時期廟號仍然是高不可攀的,西漢十一位皇帝有諡號,但是有廟號者只有漢高祖、漢文帝、漢武帝和漢宣帝四位對國家有大功的皇帝才有廟號,連漢景帝都沒有;東漢也一樣只有光武帝、漢明帝和漢章帝三人才有,不過東漢開始廟號不再局限於「太高世中」了,比如漢明帝廟號顯宗、漢章帝廟號肅宗。
  • 「千古帝範」李世民為何廟號只是個「太宗」,連個「祖」都沒撈著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
  • 都是手持重兵,為何李世民敢反李淵,朱棣卻不敢反朱元璋?
    另一方面,大唐的半壁江山是李世民打下來的,而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朱棣還在媽媽的懷裡喝奶呢。此消彼長,這就註定李世民敢造李淵的反,而朱棣卻不敢造朱元璋的反。表面看上去這是沒有錯,但是忽略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朱棣為何要在朱元璋死後造反?李世民造反的依據又是什麼呢?在朱元璋當皇帝統御天下的時候,那時上面還有他大哥朱標壓著,朱棣造反這事連想都不敢想。
  • 漢太宗經天緯地,能力不輸李世民,廟號的知名度為何不如唐太宗?
    筆者覺得這個話題非常有趣,就寫了這篇帖子,討論一下歷史上太宗皇帝的話題。古代的皇帝駕崩了,子孫會給他上廟號。開國皇帝的廟號,一般是「太祖」或者「高祖」。開創之君的廟號,一般是「太宗」。開國皇帝打下江山之後,國家百廢待興。接任的皇帝,在大亂之後勵精圖治,就會開創「某某之治」,我稱之為開創之君。
  • 李世民稱唐太宗,劉徹卻稱漢武帝,皇帝諡號、廟號、年號有何區別
    李世民稱唐太宗,劉徹卻稱漢武帝,皇帝諡號、廟號、年號有何區別自秦始皇確立帝號以來,我國古代大大小小的經歷了上百位皇帝,皇帝代表了我國古代最尊貴的身份,是不能直呼其名的,不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對於帝皇的尊稱卻往往有著三種不同形式的叫法。
  • 李世民的廟號只是「太宗」,順治為什麼稱「世祖」?
    一首先,一般來說,廟號中帶有「祖」的廟號,一開始只有「太祖」。其中,就劉邦來說,本來的廟號就是「太祖」,不過,因為其諡號是「高皇帝」,加上廟號和諡號的混淆,所以被後人稱之為「漢高祖」。在此基礎上,雖然唐朝的江山幾乎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但是,因為自己的父親李淵是唐朝第一位皇帝,所以,李世民功勞再打,也只能使用「太宗」的廟號。與此相對應的是,漢武帝劉徹的功勞也很大,但是,因為是西漢第七位皇帝,所以他的廟號是「世宗」。
  • 李世民父弱子強篡位成功,朱棣父強子弱不敢篡位,這就是兩者差距
    歷史上自己的親爹當皇,而兒子造反的例子其實有很多,而李淵及李世民便是典型的一對父子兵。很多人在比劃這對父子的時候,會拿他們和另外一對歷史上有名的父子對比,他們是朱元璋及朱棣父子,四人到底有什麼好比?其實,縱觀兩對父子所處的朝代及遭遇經歷,還真發現有相處的地方。
  • 年號、諡號、廟號都咋回事?一文全看懂,追劇不用愁
    然後,大家又一起摳腦門,給李世民同志上了一個廟號-太宗。於是,李世民同志又多了一個稱呼,叫做唐太宗。而這個稱呼,就是李世民的廟號。子彧相信,比起那個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的故事,大家肯定更願意聽唐太宗的故事,所以大家常見的李世民的稱呼就成了唐太宗。
  • 廟號和諡號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有那麼多太宗?
    可以說,「廟號」和「諡號」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皇帝一生的功過是非,但由於後世的皇帝諡號字數膨脹,而且子孫為祖宗定諡號的時候都會不大可觀,於是「廟號」反而取代了「諡號」成為了一個皇帝蓋棺定論的重要依據。我們今天,先挑幾個有意思的「太宗」說說。最原始的廟號是商朝時建立的,當時只有「太」、「高」、「世」、「中」四種,並按「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祖宗封廟號。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稱呼諡號,例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等;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廟號,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梁太祖朱溫、宋太祖趙匡胤;明清時期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年號,例如洪武帝朱元璋、永樂帝朱棣、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而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受到了皇帝的諡號、廟號和年號發展變化的影響。
  • 號、諡號、廟號、年號,這些都是什麼意思?
    而號是名和字之外人的又一個稱呼,一般為自己所起,他更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性格和追求,如白居易號易安居士,張居正號太嶽,海瑞號剛峰。從歷史人物的號中,我們能更好的了解這個人。但諡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只有地位高的人才有。如楊廣為煬帝,範仲淹、曾國藩為文正,張居正為文忠,海瑞為忠介,而文正是對臣子最高的評價。諡號為死後評價之用,多多少少會對處於高位之人的生前行為有一定的約束作用。
  • 用廟號、諡號還是年號?
    我們現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基本上分為諡號、廟號和年號三種,但為什麼非得用三種呢?都稱呼諡號不行嗎?下面就是國史君(國史通論)對這一現象的一種總結,諸君不妨提一下自己的看法。秦始皇稱帝之後覺得諡號是以父議子,以臣議君(因為諡號只有死人才有,除了魏明帝),便把諡號取消了,漢朝又恢復。最初諡號都是只有一個字,像漢高帝劉邦(諡法裡邊沒有「高」,但一般都用在開國皇帝身上)、隋煬帝楊廣等等,但是後來的皇帝(唐朝之後)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爹英明神武,怎能一個破字了得?便開始加碼,到努爾哈赤是個頂峰:「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 同樣是篡位,為何後世對李世民和朱棣,評價卻截然不同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君王,而且兩人都是通過篡位坐上的皇位。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殺了自己的兄弟,然後逼迫父親李淵退位。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了侄兒朱允炆的皇位。 然而,同樣是篡位,後世對李世民的評價,就要比朱棣柔和多了。
  • 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清楚嗎?看完此文定會一清二楚!
    我們稱呼古代帝王一般都不直呼他的名字,比如說李隆基如何如何,李世民如何如何,而是用號來代替號,一般有三種,諡號,年號和廟號,比如漢武帝,「武」這個字就是諡號,是對他這一生的概括性總結,諡法當中說:威強敵德曰武,而他的爸爸漢景帝,他的爺爺漢文帝,文景也都是諡號。
  • 魏徵寫《諫太宗十思疏》時,李世民尚在,怎麼就知道他廟號是太宗
    唐太宗是李世民的廟號,一般來說是皇帝死了之後,兒子和大臣才能定出廟號,所以,通常來說,一個皇帝在生前的時候是沒有廟號的。按照這個結論來說,魏徵寫《諫太宗十思疏》是不可能的。但凡是也不能說絕對,話說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出現啥樣的事應該都是可以理解的。
  • 諡號,廟號,年號,帝王叫法各不同
    諡號是始於西周,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諡號有褒貶之分,褒如漢文帝,漢武帝,貶如周幽王,隋煬帝。說明對於廟號非常嚴格的要求,皇家也只會祭奠有作為的君主,說明還是比較要臉的,大部分人雖貴為帝王卻是沒有廟號的,西漢只有四個帝王擁有廟號,漢太祖劉邦(漢高祖),太宗劉恆(漢文帝),世宗劉徹(漢武帝),中宗 劉詢(漢宣帝)。連承接文景之治的景帝都沒有得到廟號。而年號則大部分帝王都擁有不止一個,難以固定,難以指代,如唐高宗有14個年號,他老婆武則天更是有17個年號。所以唐朝之前的帝王都用諡號稱呼。
  • 為什麼清朝皇帝幾乎都稱年號,而不稱呼諡號和廟號?
    清朝皇帝跟之前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一樣,既有年號,也有諡號、廟號。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熟知的乾隆皇帝,他的年號是乾隆,廟號是高宗,諡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當然前面都是扯,最後一個字「純」才是他的主諡。
  • 同樣是亂臣賊子,李世民卻比朱棣名聲要好,老李是咋洗白自己的
    李世民和後來的朱棣一樣,他們兩人都是通過武力強奪皇位的,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起家,而朱棣則是「靖難之役」榮登皇位。 從本質上來說,他們都是不折不扣的亂臣賊子,但是給後世留下的印象卻不相同。雖然朱棣也開創了永樂盛世,但後人提起他,首先想到是「誅十族」的謠言,甚至恨恨地稱他為燕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