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中有兩位皇帝沒有子嗣,一是天啟帝朱由校,另一人則是我們今天的主角正德帝朱厚照。有人說他是歷史上最特殊的皇帝,他究竟特殊在何處?封建時代早已經結束,正常來說我們對歷史上的皇帝都能夠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可是他不一樣,人們對他的印象完完全全是兩種極端的存在,有人認為他是雄才大略的英主,也有人認定他是一位奢淫荒誕的庸主。
同樣一個人為什麼會出現兩種剛好相反的評價?我們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依據無非就是史料記載的內容。最詳細記載朱厚照生平事跡的兩本書是《明史》和《明實錄》。前者是滿人入關後編寫的紀傳體史書,後者是明朝人自己撰寫的編年體史書,兩書在清朝時都有過修訂。因為兩書中關於正德帝的記載有很多不合邏輯的地方,所以有部分人認為是清廷為宣揚自己政權的合法性而惡意修改了書中內容。而正德帝自身確實也做出了一定的功績,兩相疊加下,關於正德帝兩種極端風評便出現了!
真是清人的惡意修改嗎?
從目前公知來看,史學家公認《明史》的真實度和還原度在二十四史中都是靠前的。明朝滅亡後,明朝期間記錄的史料流傳到日本、朝鮮等海外諸國,一直保留至今;把這些史料和如今《明史》內容對比,相差無幾;雖有增刪修改,但是這部分內容並不多還毀譽約各佔一半。《明史》如此,《明實錄》就不用說了,明朝人自己寫的歷史,關於皇帝的內容,誇張地說,幾乎上一秒剛發生,下一秒就能被記錄下來了。若清人真的明目張胆地大肆改寫,很容易就會被看出來,這樣一來也絕不會得到後世史學家的承認。
我們會看到有些人例舉了《明實錄》中眾多記載:任用宦官、豢養虎豹、廣置美人、杖殺群臣等等事件,然後就得出結論說他是一個荒淫無度的昏君。好奇心理驅使著我去搜索《明實錄》中原文,想看看他究竟幹了多少此類的事。搜索之後一看呆掉了,關於明武宗的實錄達197篇,每篇幾千字,還沒有翻譯;不知道看到何時才是一個頭。
但本著求真的態度,還是粗略讀了十篇左右,所描繪的醜事確實都是書中記載;但是和海量記載相比,此類事件比例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那樣高。故此我想表達的是:這樣一篇專門記載皇帝言行舉止的史書,出現了關於帝王的負面報導不是很正常的事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封建王朝中的皇帝?這些事對一個帝王來說能算是事嗎?他幹的事很多有名的君主也都幹過啊,也沒見後世評價是昏君啊!如果史書上記載全是一邊倒的好評,這才真的讓人無法去信服吧。再想想記載史料的那批史官態度:每天帶著放大鏡上班,不怕皇帝犯事,就怕皇帝不犯事,這樣你就不會奇怪出現這樣的記錄了。
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不能單個揪出個例去評判,還是需要結合大時代環境評價才能算客觀。如果只把某件事單獨拎出來評價,得出的結論怎麼能算得上公正呢?就以正德帝在位期間多次度牒僧道為例,憑此就可以說他耗費國力沉溺佛道嗎?這一制度並非他開創,而是起始於朱元璋,之後每隔幾年就會有這樣的活動,相當於明朝的一個傳統制度。僧道度牒最泛濫的時期也是成化年間,而不是正德年間;更何況他繼位之初還下令僧人還俗,這事也沒見人拿出來表揚一番啊!另一個關於武宗的大肆發展番佛的記載,真相基本和僧道度牒制度一樣;明明從祖上開始就已經有藏人來京傳佛,而且一直受皇室禮遇,為什麼最後這鍋偏偏要朱厚照一個人來扛?
明武宗朱厚照不僅替祖上背鍋,也遭受著祖上制度的迫害。
明武宗是否狠毒?又是否專權?大家仔細觀察一下他的畫像,歷史上這麼多皇帝,我沒見過還有誰的畫像能比他還憨?這自帶喜感的憨憨表情是他天生如此還是後世之人惡意黑他而畫,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目前所有的記載都表明他的智商絕遠超普通人。他的父親是歷史上唯一一位遵循一夫一妻制度的皇帝明孝宗,父母感情和睦,家庭原生環境堪比皇帝排行榜第一。而弟弟又兩歲早夭,故此他一人集長子、嫡子、唯一傳人三者身份於一身,從小接受的精英貴族教育,還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說他是「天之驕子」一點不為過。他自己也很爭氣,《明史》對少年時期武宗評價是:天性聰穎,好騎馬射箭。
父親孝宗在位期間創造了弘治中興,倘若兒子能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緊隨其父腳步,是否有能力在開創一個正德盛世?回答是有機會,但是祖制將他狠狠地限制住了,星點機會也成了泡影。
土木堡之變,明朝朝政發生了兩大變化。其一關於皇帝御駕親徵,英宗留下的教訓實在是慘痛,所以朝臣是極力反對武宗的幾次親徵;二是事後以于謙為首的文官集團勢力壯大,加上之前任幾位皇帝開闢的內閣制度,皇帝似乎成了象徵,沒有皇帝國家機構也能運行,剛好這兩件事就是壓在明武宗身上兩座大山。
明武宗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有人說他擁有現代人的人文主義思想,也有人說他的思想過於超前不被時代所接受;但無論怎麼說,說他是性情中人絕對不為過。首先他對朝堂認知還是很全的,在知曉兩座大山壓在身上無法根除後,他直接放棄與文官集團交涉,想建成自己的勢力與之抗衡。無論是最初的八虎,還是後來江彬錢寧,都是很好的證明。他想憑此恢復太祖太宗時期的崇武尊武的思想,可是武宗沒有經過爾虞我詐的鬥爭就坐上皇位,他不懂人性的複雜,這是他作為皇帝一種致命缺陷。想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文官集團,不學點帝王術怎麼能行?可是他偏偏不屑於此。朝中之臣把發生的天災人禍全都算在他頭上,遇上這事皇帝通常會有兩種做法,第一借坡下驢下個罪己詔以安民心,第二發狠懲殺帶頭之人以儆效尤。武宗處理這類事卻是溫和派態度:隨你怎麼說,總之與我不相干。但性情中人並不會討朝臣的歡喜,反之只會認為你是一個好欺負的主,一次次地變本加厲欺負你。
事物都有兩面性,至於你想讓後人看到哪一面,完全就是看你用什麼樣的語言去描述記載。武宗在位期間有多次親徵,第一次就憑藉高超的指揮能力擊敗了馳騁草原的蒙古小王子,史稱應州大捷。《明史·韃靼列傳》是如此記載:是後歲犯邊,然不敢大入。《明實錄·武宗實錄》的戰後統計則是這樣:是役也,斬虜首十六級;而我軍死者五十二人,重傷者五百六十三人。兩者結合起來就是:我們付出了五十六人的代價殺了敵人十六人,敵人被打得再也不敢來犯。兩軍共計十萬人的部隊打了整整一天只死了這麼些人,還稱應州大捷,史官敢寫,你敢信嗎?兩本書哪一本掩蓋了一些東西呢?或許讀者心中已有答案。
文臣對武宗親徵的態度是什麼?一致認為他會重蹈覆轍,可是武宗卻打贏了仗並取得了驕人戰績,這個反差,不是啪啪地打文臣們的臉嗎?要是再幫武宗在史書上渲染一番,此先河一開,這還得了!這不是等同於變相支持後世的皇帝向你學習嗎?於是筆桿子一歪,就有了這麼一段記載。
明武宗朱厚照沒有子嗣,可是自己卻一點不著急,依然沉溺於自己的喜好,肆意縱情江湖和朝堂。也正是這個原因,朝中文臣無不厭惡這位皇帝,認為如此離經叛道之人根本沒有一個皇上的樣子。武宗確實離經叛道不遵祖制,這一點確實無法反駁,但說武宗昏庸無能我卻不敢苟同。
武宗凡事親力親為,即使外出也下令必須要將奏摺呈遞上來,史官想給他摁上不理朝政的帽子卻找不到證據,只能多記載這樣的例子:火災後武宗不救火拍手大笑:『是好一棚大煙火也』。史官對如此瑣碎之事記載如此詳細,但是對武宗幾次親徵蒙古卻不肯多加隻字片語,可謂是煞費苦心啊。
人終有盡時,享盡人間繁華的朱厚照三十歲那年在平叛寧王的回去路上掉進了水裡,導致肺部積水從此一病不起,第二年就一命嗚呼了。死前留下這麼一段遺言:
朕疾不可為矣。其以朕意達皇太后,天下事重,與閣臣審處之。前事皆由朕誤,非汝曹所能預也。
他將所有的過失都歸咎在自己身上,說話語氣和態度也算是發自肺腑之言。如碰上其他的皇帝,史官肯定會放過,對他稍加美化就完事了。可是明武宗沒有子嗣啊,孝宗這一脈傳到他手上就算是斷掉了,繼位的嘉靖皇帝為宣揚自己的正統性肯定不願意幫他修史。史官文臣不用擔心有人幫他平反,於是便放心大膽地將他樹立成一個徹底的反面形象。為了警戒後世的皇帝:不聽朝中文官的進言就是這麼一個下場。
如何評價明武宗朱厚照的一生?
本人確實是一位天資卓越的英武雄主,心中藏有大略,可惜他與群臣關係一直很僵,加上祖上留下的種種限制,他無法徹底打破這一僵局。這個是時代環境決定的,如果把他放在亂世,將其和明末的崇禎帝對調,或許真的可成一番大事。至於他的那些不堪事實,絕大部分記載應該是真的,並非是人故意黑他而捏造的,但是史官為了突出他這麼一個反面典型,某些地方肯定是放大的解讀之後再去記載在史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