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父親明孝宗的弘治中興後,國家實力開始好轉。大明朝開始恢復生機,明武宗朱厚照登上了帝位。也許是看到父親明孝宗天天勞累,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也許是因為看到父親治理的國家已經很繁榮了。他沒必要和父親一樣天天勤政。或許是因為太監的誘導,反正聰明的朱厚照,更喜歡遊獵,不喜歡坐在朝堂,聽大臣們「喋喋不休」的匯報朝政。
但是正德皇帝卻並不是昏庸的皇帝,他知道哪些人是忠臣,哪些人是奸臣。但他不會全部任用忠臣,因為那樣會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無趣,而且不受自己控制。雖然他不會像父親明孝宗朱佑樘一樣有顯著的效果,使得大明朝變得國富民強,吏治清明。但是他在位期間,對於國家重要機關都選用了賢臣,在災荒年間也可以做到賑濟災民,免除賦稅。
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八虎」(以劉瑾為首的八個太監馬永成、高鳳、羅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張永稱為"八黨",後又號作"八虎"。),幫他對抗朝廷裡的那些阻止他。可是「八虎」也仗著他的寵信而為非作歹。但是當他們有人顯示出對他存在威脅的時候,他也會毫不留情地除掉他。例如「八虎」之首的劉瑾。
他貪圖享樂,但不會延誤國家大事。他雖然有時不上朝,但是不上朝的時候,總會讓太監傳達聖旨,讓內閣執行。雖然他人不在朝堂,不想看到大臣,但是他卻讓人把奏章一本不少的全部送到他身邊來。
雖然不喜歡那些天天逼著給他上課、勸誡他的大臣,但是他也明白如果沒有這些人,國家就會變得一團糟。例如:李東陽,楊廷和等人,雖然多次上書請辭,但是正德皇帝也多次予以駁回。但是每當他們勸誡他要像他的父親明孝宗朱佑樘一樣為好好工作,當好一個皇帝的時候。他就會「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嘴上說著好好好,但是實際上還是我行我素。到最後,君臣之間竟然達成了奇怪的默契,皇帝只要不幹什麼太出格的事,朝裡的大臣也對他不聞不問。
內政上,任用劉健、謝遷、李東陽、焦芳、楊廷和、楊一清這些有能力的忠臣。國家的足以正常運轉,國庫的糧食充足,支撐幾個災荒年不在話下。
軍事上,當蒙古小王子來襲,他悄悄帶著江彬。不很順利地從居庸關而出,(為什麼不很順利呢?因為第一次出來的時候就被守將攔來了回來)。為什麼大臣們反對他御駕親徵,因為明英宗朱祁鎮的土木堡之戰,不僅20萬軍隊被敵人全殲(此時也先的軍隊只有5,6萬),甚至連皇帝都被敵人俘虜了。御駕親徵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皇帝親徵會給軍隊很大的勇氣和信心,並且在物資和軍械方面也不會有人拖延,而且由皇帝發出命令,不會在經過其他人的阻攔。壞處就是皇帝如果不懂軍事,那麼很容易被對手找到弱點並擊敗。
正德皇帝顯然很懂軍事,在戰場上指揮若定,親自上陣並擊殺一個蒙古軍官。在雙方幾乎對等的兵力,取得戰爭的勝利。一掃土木堡之變的陰霾。雖然史書記載「蒙古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但是從蒙古王子在正德年間再不敢輕易深入。可以看出此戰是否勝利。
正德皇帝雖然辦的事有點奇怪,但是他在大事上卻一點都不糊塗。(從武宗去世前留下的遺言來看。他並非不知道應該好好工作理政,可能他只是不願意像父親一樣因為操勞國事而早早殞命。)從做皇帝來看,明武宗在內政上,任用了不少賢才(雖然更多的和一些奸臣在一起,也只是為了對抗臣工),在災荒年多次賑災免去賦稅。在軍事上,明武宗在位期間誅殺劉瑾,平安化王,寧王的叛亂,擊敗蒙古王子。總體來說,並不算昏君,只是他不像以往的賢明的皇帝一樣像機器一樣的日夜操勞。他展現給我們的史書來看更像是一個活生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