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個正七品知縣,到底能拿多少工資?年薪之高,令人無法想像

2020-12-20 清朝那些人

《清史稿·職官三·外官》有載:縣知縣一人,正七品。掌一縣治理,決訟斷闢,勸農賑貧,討猾除奸,興養立教。凡貢士、讀法、養老、祀神,靡所不綜

按照現今公務員行政級別劃分,清代的正七品品秩基本相當於現今的縣處級正職級別,知縣也就基本相當於縣級地方政府最高行政長官——縣委書記。只不過清代知縣的職權範圍更廣,權力更大,對一縣之政務、政法、教育乃至組織、宣傳等方面都擁有最高決策權。

清代縣衙內景

清代在地方行政單位劃分上,一般行省大致分為「省、府、縣」三級行政單位,作為最基層行政單位的行政長官,知縣乃皇權向基層社會延伸的最有效媒介,也是清代統治階層倍加重視的所在。那麼,如此重要的一級行政官員,到底能拿到多少工資呢?或許,和你想像的並不一樣!

清代的文官俸祿制度以明朝為藍本,在清承明制的基礎上,經過康雍乾時期的發展,到了嘉道時期已然相當成熟。官員俸祿的發放主要由貨幣和實物組成,其中京官俸祿包括俸銀和祿米,而外省文官則只領俸銀而無祿米。作為外省文官的代表性官職,知縣的基本工資自然只包括俸銀,而沒有俸米的供應待遇。

基本工資

清代官制有著「九品十八級」的劃分,官員的俸祿也施行品俸制,即按照官員品級(不分正、從)予以不同標準的俸祿發放。

《欽定戶部則例》明確規定了清代各級官員的薪俸待遇,按照「中外大小文員、八旗官員按品給予俸銀」的基本原則,對於七品官員的工資待遇有著如此規定:

正從七品歲支俸銀四十五兩,京員俸米二十二石五鬥,宗人府宗室筆帖式照給七品俸,各部院七品筆帖式歲支俸銀三十三兩,俸米十六石五鬥。

也就是說,一個正七品知縣的基本工資為年薪45兩,沒有俸米供應!需要注意的是,這項基本工資按季發放,如果官員的供職時間未滿一季,則按照實際工作日予以薪俸發放。另外,清代官員還必須在規定時限內領取工資。薪俸,作為皇帝對臣下的恩賜,如果領取俸祿逾限則會被看作是對皇帝的不敬,會被「嚴究藩司失察議處」

養廉銀

自雍正皇帝開始,清朝開始奉行「高薪養廉」的反貪實踐,「養廉銀」作為清代官員穩定的法定收入,於乾隆年間發展成熟。「養廉銀」的發放標準雖然根據官員任職所在地的經濟狀況不同、品秩不同乃至職權的不同而有著較大差別,但根據《欽定戶部則例》規定之各省官員俸祿發放的平均水平來看,清代正七品的「養廉銀」一般為「歲支養廉 600 兩」

也就是說,在基本工資之外,為了減少官員的貪腐機率,清代政府還會給予數倍乃至十幾倍的「養廉銀」作為官員的合法收入。除了每年45兩的基本工資外,清代知縣還能領取每年600兩的特殊工資。

公費

公費,也稱月費,原本只是用以彌補在京官員日常辦公損耗、車馬損耗等的工資補貼,發展至晚清時期,公費逐步延伸到外省文官。在《清會典》的記載中,光緒年間的知縣,除了600兩的「養廉銀」外,還能領到500兩的公費,用作工資補貼。

但是,這項工資補貼對於外省文官而言,只是「養廉銀」的補充或者代替,而且對於官員的等級和職權有著較為嚴苛的限制。也就是說,並非所有的七品知縣都能領到這份數額較高的工資補貼。

所以,清代正七品知縣一般能夠拿到最低645兩的年薪,清代銀兩和人民幣的換算標準較為複雜,無法對知縣工資予以較為直觀的年薪對比,但清代一個中產家庭的正常月收入基本為2兩,一年的收入也就是24兩,這就足以證明的清代知縣年薪之高。當然,這還只是知縣的正常、合法收入,如果再加上不能明言、無法公開的灰色收入、黑色收入、違法收入,七品知縣雖為「芝麻官」,但也絕對能夠令人心嚮往之。

參考文獻:《清史稿》、《大清會典》、《欽定戶部則例》

相關焦點

  • 清代正一品官員,每年能拿多少工資?或許,和你想像的並不一樣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在充分借鑑了前朝歷代滅國之因的基礎上,創設了一套加強中央集權、分化官員權力的「九品十八級」官制體系。所謂「九品十八級」,即為「一品至九品,品秩分正從」的官制體系。作為清代最高級別的官員,這些位高權重、獨當一面的正一品官員能夠拿到多少年薪呢?
  • 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對於知縣這個官職,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俗話說七品知縣,其實知縣並不一定是七品官,有的知縣是八品,還有的知縣是六品。至於千總,則是朝廷正經的正六品武官。作為六品武官與七品的知縣相比,如果兩個官員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故事。
  • 清朝1300多個知縣都是正七品,為何還有4個縣高配「正六品」知縣
    一句「靡所不綜」就基本確定了「知縣」在一縣之內類似「土皇帝」的至高地位。對於「知縣」的品級,《清史稿·職官志》有著明確記載:縣知縣一人,正七品。和現今的行政級別相比,「正七品」基本等同於正處級;「知縣」,基本類似於現今的縣委書記,但具體權勢卻遠遠超過現在的縣委書記。
  • 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大人相比,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大人相比,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想要客觀的來比較千總和知縣究竟誰大誰小,就必須把它們放在同一個時代做比較。其中,知縣這個職務稱呼,最早起源於唐朝,等到宋朝時,就變成了管理一縣的行政長官,不過當時這個職務主要是由中央派遣的官員代理,屬於非正式地方官;等到明清時期,知縣才正式成為一縣的正式長官,官階為正七品,俗稱「七品芝麻官」。
  • 古代知縣只是七品芝麻官,為何有「滅門知縣」的說法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是豫劇喜劇電影《七品芝麻官》裡的一句臺詞,隨著電影的走紅而家喻戶曉。「七品芝麻官」,也成了知縣的象徵。大家一提起「七品芝麻官」,就會自覺地與知縣劃等號。沒錯,知縣的品級屬於正七品,可知縣管理的事情可不是什麼芝麻小事。在基層地方上來說,知縣的權力之大,超乎大家的想像,以至於產生了「抄家的知府,滅門的知縣」說法。
  • 古代六品知縣與七品知縣在待遇上為何差別那麼大?
    最高一品,相當於今天的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正副國級官員;最低九品,相當於今天的鄉鎮級公務員。每品又分正從兩級,就像今天的正副級一樣,因此一共有九品十八級。由於牛得草主演的《七品芝麻官》電影在全國熱播,可謂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七品官是知縣官,是個小小芝麻官。
  • 都是正七品官員,知縣與巡鹽御史,誰的權力大
    既要保證鹽能順利產出銷售,又要保證整個過程不會有官員大肆貪汙。也正是朝廷對鹽務的重視,導致巡鹽御史的職權和地位不斷增加。明朝初期,巡鹽御史不過正九品,後來被抬到正七品,級別不高,權力極大,甚至超過它原有的官階。起初時,巡鹽御史只是考核管理,但因為逐漸擁有處罰官員的權力。這種權力的來源在於,朝廷賦予巡鹽御史督察官員辦好鹽務。
  • 清代一到七品官,帽子上的那顆珠寶值多少錢?如今市場上能撿漏
    花翎在等級森嚴的清王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 的標誌,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花翎本身有三眼、雙眼、單眼之分,所謂「眼」, 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花紋,一個圓圈就算作一眼。每一隻頂戴的最高處都有一顆珠子,這些珠子被叫作「頂珠」。對於頂珠的材質,清政府有著嚴格的規定,不同色澤象徵的是不同的官階。
  • 探秘清代官員胸前補子圖案:總督、巡撫、知府、知縣一目了然
    在中國古代皇權至上的時代,無論什麼都要有等級制度,這種制度最能體現的要數文武百官的官服。清朝文武官服前胸和後背上縫綴的「補子」,或稱「補袍」或「補褂」。不同的補子代表著不同的官員,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清朝補袍,讓大家在以後的清代歷史劇中更好地認識。清代官員在古代官員級別區分主要靠冠帽。到了唐朝開始衣服也出現區別,但區別僅限於顏色。
  • 清朝知縣工資多少,看完後才知道為什麼貪官這麼多
    清朝是我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下清朝知縣的工資。知縣在清朝屬於正七品官職,他的俸祿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俸銀,就是我們所了解的銀兩,二是祿米,在中國古代糧食是硬通貨。清朝時期,知縣一年的俸祿大概為45兩銀子、2700斤大米,銀兩的折算在不同時期一直在浮動,我們可以都轉化成大米來看。
  • 古代縣令並非都是七品官 有的甚至高居正五品
    其實,知縣也是分等級的,古代縣令並非都是七品官,有的甚至高居到正五品——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官分九品,每一品又有正從之分。  「官分九品」源自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魏、晉時期,從第一品到第九品,共分九等。不過,歷史上各朝代的具體劃分略有差異,北魏時期共分為三十等。隋及元、明、清等朝代則分為九品十八級。
  • 清朝京城的七品官,工資到底有多少,為何日子非常艱難?
    按照道理來說,在天子腳下工作,京官擁有非常高的地位,與地方官相比,擁有明顯的優勢。因此,還出現了京官大三級的說法。但是,對於那些六七品的低級官員來說,京城的生活非常艱難。今天,我國就聊聊清朝京城那些低級官員的生活。認真的說,這些低級官員的生活,與地方官相比差遠了。
  • 清華大學教授一個月大概能拿多少工資?離職教授說出「大實話」
    清華大學教授一個月大概能拿多少工資?離職教授說出「大實話」現在很多大學生對於工作,都是很關心的。都想在畢業後,找到一個好工作。學歷不同,找到的工資水平,也有比較大的差異。在學校,其實也是有很多職業的。在大學裡面,是有大學教授這個職位的。
  • 清朝的「知縣」,到底是什麼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
    在許多清宮劇或者有關清朝的文藝作品中,知縣出現頻率極高。但是,對於這個官職,很多人常常是既熟悉又陌生。所以,今天我們要聊的就是清朝的「知縣」,到底是什麼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清代《皇朝經世文編》曾言:「天下之治始於縣,縣之治始乎令」。短短一句話,精確指出了清朝知縣的特點。
  • 當廚師能拿多少工資?
    當廚師能拿多少工資?廣州珠江新城著名食肆麗晶明珠,據說行政總廚的基本年薪是48萬元;中山某海港酒樓,行政總廚20萬年薪另加技術入股的分紅……當廚師能拿多少工資?天河某高級食府籌備開張,以「年薪20萬外加分紅」一下子把競爭對手的總廚拉了過來,這還不算,總廚手下幾名精兵良將也跟著「投奔」而來,年薪加起來也要八九十萬元。
  • 清華教授一個月能拿多少工資?
    裡面出來的學生都是這樣的待遇,而這些精英的老師肯定也不是等閒之輩,屬於精英中的精英,屬於精英的培養者,屬於精英的引導者,可以想像這樣的人的存在待遇怎麼可能會低,而且這種人才各種待遇和身份都是會成為地位和收入的基本硬條件的象徵,但是光從工資來說其實並不算高,就好比公務員和企事業單位的領導,工資待遇都不怎麼高,但是從來不缺錢不愁錢,福利待遇非常好。
  • 清代一個省有多少正式編制?以江蘇為例,不會超過500人
    筆者最近在學習有關清代制度方面的資料,閒來無事,做一個對比,以江蘇省為例,看一看那個時候江蘇的「公務員」有多少?清代的官職有文武之分,從清初到清末,公務員隊伍的整體數字大體維持在2萬至3萬人不等,其中文職居多,以道光年間的數字統計,大約在2萬左右。下面就將時間設定在道光初年,且以文職官員為準進行計算。
  • 由七品升到正三品有多難?正常升遷絕無可能,除非火箭式提拔
    清代的官職分為九級十八品,在整個官僚隊伍中,文職四品、武職三品以上被認為是高級官員,以下的則是中下級官員。在清代典章制度中,很多福利待遇都會設定一個前提,即「文四品以上,武三品以上」。升任正三品有多大的難度因為滿、蒙貴族在任官上享有特權,所以這裡需要設定一個條件,即以進士出身且人數最多的漢臣為例。清代進士的平均年齡是34歲,除去一甲三名外,其他進士在中央一般委任為正六品的主事或正七品的內閣中書,在地方一般為七品知縣。
  • 都說搞IT的工資高,那麼他們的真實工資到底是多少?長見識了
    都說搞IT的工資高,那麼他們的真實工資到底是多少?長見識了我們經常會聽說某某人的工資很高,是個搞IT的,有時候甚至還會對自己的子女說,要不你也去學習一下怎麼搞IT,將來也拿一個月一萬的工資,雖然這麼和子女說有點太過直接,但也是為了子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