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知縣這個官職,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俗話說七品知縣,其實知縣並不一定是七品官,有的知縣是八品,還有的知縣是六品。至於千總,則是朝廷正經的正六品武官。作為六品武官與七品的知縣相比,如果兩個官員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故事。認真的說,不要說千總,即使是正五品的守備大人,面對知縣也沒有什麼優勢。
首先,我們聊一下明清時期的武官排名。每個省都會設立一位從一品的提督,提督負責管理全省的綠營軍。按照當時的規定,提督可以管理全省幾萬綠營軍。每個省劃分為好幾個鎮,例如高州鎮、太原鎮等等。每個鎮的最高長官為總兵,總兵為正二品的武官,負責管理八九千駐軍。總兵的助手是從二品的副將,至於正三品的參將,則負責管理一個營的一兩千軍隊。
在參將之下,還有從三品的遊擊、正五品的守備、正六品的千總、正七品的把總等等。也許大家發現了一個規律,明清武官們的品級都非常高,明顯高於同等級的文官,但基本上屬於位高權低的模式。我們從最高級的提督開始對比,提督是從一品武官,巡撫則是正二品或者從二品的文官。
提督負責管理全省的綠營軍,雖然品級比巡撫還高,但必須接受巡撫的節制。提督之下,副將和參將的地位基本上對應了布政使和按察使。雖然品級一樣,但是在權力上差別很大。例如正三品的參將和正三品的按察使,參將肯定會首先請安:「標下參見臬臺大人。」我們看一下守備,按照明清時期的規定,每個府都會有一位知府、一位同知和一位守備。
知府和同知都是文官,守備則是武官。其中,守備和知府都是五品官。按道理來說,大家屬於平級。可是在實際的官場上,守備則是知府的下級,知府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由於文貴武賤的原因,各地知縣前往府城開會的時候,守備會主動向各位知縣打招呼。五品武官的地位,可能還不如七品的文官。
我們再看一下正六品的千總,按照名義的標準,一個千總能夠管理1000人。但是按照實際情況,一個千總真正管理的軍隊人數只有三四百人,基本上不會超過五百人。按照現在的標準,千總類似於營長。按照清朝的傳統,千總屬於正六品的武官,比知縣大人還高一級。不要小看七品知縣,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知縣屬於當之無愧的一把手,而且沒有任何人制約。
全縣各方面的工作都由知縣大人負責,俗話說「破家的知縣,滅門的府尹。」雖然千總的品級高,但是到了地方上,必須首先去拜見知縣大人。在縣裡內,千總可能連一個座位都沒有。從宋朝開始,武官的地位就始終沒有超過文官。即使品級高的武官,面對文官都沒有任何的優勢。
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南方各個省的提督見到曾國藩都畢恭畢敬。請注意,曾國藩僅僅是從二品的侍郎,品級不如提督。由此可見,武官的品級確實不值錢。到了清朝滅亡之後的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當時,各地出現了大大小小的軍閥。按照一位軍閥的話說:「現在,啥王爺都沒有司令說話好使。」在全國一些地區,縣長很有可能受制於團長,因為槍桿子的影響力很大。
清朝滅亡以後,每個省都設立的都督和督軍。其中,都督負責民政事務,督軍負責軍政事務。但是由於督軍擁有軍隊,都督基本上成為了空架子,都督必須聽命於督軍。在有的省份中,督軍甚至兼任都督。這種亂象對於經濟發展非常不利,因此在建國之後,文官管理武官的模式重新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