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2020-12-20 轉瞬間落日殘煙

對於知縣這個官職,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俗話說七品知縣,其實知縣並不一定是七品官,有的知縣是八品,還有的知縣是六品。至於千總,則是朝廷正經的正六品武官。作為六品武官與七品的知縣相比,如果兩個官員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故事。認真的說,不要說千總,即使是正五品的守備大人,面對知縣也沒有什麼優勢。

首先,我們聊一下明清時期的武官排名。每個省都會設立一位從一品的提督,提督負責管理全省的綠營軍。按照當時的規定,提督可以管理全省幾萬綠營軍。每個省劃分為好幾個鎮,例如高州鎮、太原鎮等等。每個鎮的最高長官為總兵,總兵為正二品的武官,負責管理八九千駐軍。總兵的助手是從二品的副將,至於正三品的參將,則負責管理一個營的一兩千軍隊。

在參將之下,還有從三品的遊擊、正五品的守備、正六品的千總、正七品的把總等等。也許大家發現了一個規律,明清武官們的品級都非常高,明顯高於同等級的文官,但基本上屬於位高權低的模式。我們從最高級的提督開始對比,提督是從一品武官,巡撫則是正二品或者從二品的文官。

提督負責管理全省的綠營軍,雖然品級比巡撫還高,但必須接受巡撫的節制。提督之下,副將和參將的地位基本上對應了布政使和按察使。雖然品級一樣,但是在權力上差別很大。例如正三品的參將和正三品的按察使,參將肯定會首先請安:「標下參見臬臺大人。」我們看一下守備,按照明清時期的規定,每個府都會有一位知府、一位同知和一位守備。

知府和同知都是文官,守備則是武官。其中,守備和知府都是五品官。按道理來說,大家屬於平級。可是在實際的官場上,守備則是知府的下級,知府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由於文貴武賤的原因,各地知縣前往府城開會的時候,守備會主動向各位知縣打招呼。五品武官的地位,可能還不如七品的文官。

我們再看一下正六品的千總,按照名義的標準,一個千總能夠管理1000人。但是按照實際情況,一個千總真正管理的軍隊人數只有三四百人,基本上不會超過五百人。按照現在的標準,千總類似於營長。按照清朝的傳統,千總屬於正六品的武官,比知縣大人還高一級。不要小看七品知縣,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知縣屬於當之無愧的一把手,而且沒有任何人制約。

全縣各方面的工作都由知縣大人負責,俗話說「破家的知縣,滅門的府尹。」雖然千總的品級高,但是到了地方上,必須首先去拜見知縣大人。在縣裡內,千總可能連一個座位都沒有。從宋朝開始,武官的地位就始終沒有超過文官。即使品級高的武官,面對文官都沒有任何的優勢。

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南方各個省的提督見到曾國藩都畢恭畢敬。請注意,曾國藩僅僅是從二品的侍郎,品級不如提督。由此可見,武官的品級確實不值錢。到了清朝滅亡之後的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當時,各地出現了大大小小的軍閥。按照一位軍閥的話說:「現在,啥王爺都沒有司令說話好使。」在全國一些地區,縣長很有可能受制於團長,因為槍桿子的影響力很大。

清朝滅亡以後,每個省都設立的都督和督軍。其中,都督負責民政事務,督軍負責軍政事務。但是由於督軍擁有軍隊,都督基本上成為了空架子,都督必須聽命於督軍。在有的省份中,督軍甚至兼任都督。這種亂象對於經濟發展非常不利,因此在建國之後,文官管理武官的模式重新建立。

相關焦點

  • 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大人相比,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大人相比,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想要客觀的來比較千總和知縣究竟誰大誰小,就必須把它們放在同一個時代做比較。其中,知縣這個職務稱呼,最早起源於唐朝,等到宋朝時,就變成了管理一縣的行政長官,不過當時這個職務主要是由中央派遣的官員代理,屬於非正式地方官;等到明清時期,知縣才正式成為一縣的正式長官,官階為正七品,俗稱「七品芝麻官」。
  • 正五品的武官守備,與知州正面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六品千總和七品知縣的關係。在明清時期的歷史上,還出現了兩個品級相同的官員,分別是正五品的守備和正五品的知州。從表面來看,兩個官職的品級一樣,屬於平級幹部,兩個人談笑風生。在清朝的文官體系中,分為了總督、巡撫、按察使、布政使、知府、知州、知縣等官員。其中,總督負責兩三省的軍務、河道、糧食運輸等任務,屬於從一品或者正二品的文官。巡撫屬於全省的一把手,負責全省各方面的工作,屬於正二品或者從二品的文官。布政使則負責全省的人事任免、經濟建設、民政等工作,屬於全省的二把手,從二品文官,算是常務副省級。
  • 清朝1300多個知縣都是正七品,為何還有4個縣高配「正六品」知縣
    一句「靡所不綜」就基本確定了「知縣」在一縣之內類似「土皇帝」的至高地位。對於「知縣」的品級,《清史稿·職官志》有著明確記載:縣知縣一人,正七品。和現今的行政級別相比,「正七品」基本等同於正處級;「知縣」,基本類似於現今的縣委書記,但具體權勢卻遠遠超過現在的縣委書記。
  • 古代六品知縣與七品知縣在待遇上為何差別那麼大?
    最高一品,相當於今天的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正副國級官員;最低九品,相當於今天的鄉鎮級公務員。每品又分正從兩級,就像今天的正副級一樣,因此一共有九品十八級。由於牛得草主演的《七品芝麻官》電影在全國熱播,可謂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七品官是知縣官,是個小小芝麻官。
  • 都是正七品官員,知縣與巡鹽御史,誰的權力大
    明朝初期,巡鹽御史不過正九品,後來被抬到正七品,級別不高,權力極大,甚至超過它原有的官階。起初時,巡鹽御史只是考核管理,但因為逐漸擁有處罰官員的權力。這種權力的來源在於,朝廷賦予巡鹽御史督察官員辦好鹽務。遇到小事巡鹽御史可以對鹽務官員罰俸,遇到大事可以向朝廷彈劾。即便這個官員的級別比巡鹽御史高。
  • 正七品的巡按,品級並不高,為何能夠直接對抗二品巡撫?
    巡撫是一個省的最高長官,屬於全省的一把手,也是正二品或者從二品官。各級官員對巡撫畢恭畢敬,但是有一種官員能夠直接對抗巡撫,那就是正七品的巡按、作為一個七品官,為何能夠直接對抗巡撫呢?今天,我們就聊聊二品巡撫和七品巡按之間的較量和博弈。
  • 清代一個正七品知縣,到底能拿多少工資?年薪之高,令人無法想像
    按照現今公務員行政級別劃分,清代的正七品品秩基本相當於現今的縣處級正職級別,知縣也就基本相當於縣級地方政府最高行政長官——縣委書記。只不過清代知縣的職權範圍更廣,權力更大,對一縣之政務、政法、教育乃至組織、宣傳等方面都擁有最高決策權。
  • 從二品侍郎,與巡撫大人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那麼,如果侍郎大人和巡撫大人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聊聊這個故事。在明清時期,巡撫和侍郎基本上屬於平級,但是巡撫略高於侍郎。因為從巡撫調任侍郎,基本上屬於降級。但是,從侍郎調任巡撫則屬於升遷。
  • 古代知縣只是七品芝麻官,為何有「滅門知縣」的說法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是豫劇喜劇電影《七品芝麻官》裡的一句臺詞,隨著電影的走紅而家喻戶曉。「七品芝麻官」,也成了知縣的象徵。大家一提起「七品芝麻官」,就會自覺地與知縣劃等號。沒錯,知縣的品級屬於正七品,可知縣管理的事情可不是什麼芝麻小事。在基層地方上來說,知縣的權力之大,超乎大家的想像,以至於產生了「抄家的知府,滅門的知縣」說法。
  • "知縣"和"縣令"有什麼區別?清代縣令權力有多大?
    古裝電視劇裡常常會出現"知縣"和"縣令"這兩個官職,這兩個官職都是一縣的行政長官,那麼它們有沒有區別呢?答案當然是有區別!那麼它們的區別在哪呢?到底"知縣"和"縣令"誰的官職更高,權利更大呢?
  • 辭官歸隱的宰相,若與正七品縣令對比誰職權更大?說出你都不信
    在歷史中,若說誰的權力與地位最高,那一定會是古代帝王,但是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強大的國家也無法避免時間的衝刷,王朝的更替更是必然趨勢。不過每一個王朝的帝王,手下都會有許多忠君愛國之賢臣,能在治理國家時提出有用意見。 在歷代王朝選取臣子時,那可是需要很多步驟的。
  • 古語:「滅門的知縣」什麼意思,知縣權力到底多大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王相公,也罷;老爺(知縣)拿帖子請你,自然是好意,你同親家去走一回罷。自古道:『滅門的知縣』,你和他拗些什麼?」這段話裡的王相公,就是大畫家王冕,王冕家裡窮,一介布衣,但畫技高超,人怕出名豬怕壯,知縣想請他附庸風雅,結果性格孤傲高標的王冕,竟然拒絕了知縣了邀請,鄰裡勸王冕屈服知縣的淫威時,說了這段話。
  • 古代縣令並非都是七品官 有的甚至高居正五品
    特別是豫劇名家牛得草領銜主演的豫劇《七品芝麻官》(又名《唐知縣審誥命》)於1979年由北京電影製片拍成戲曲電影後,隨著唐知縣那句「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名言家喻戶曉、風靡一時,不少觀眾誤以為縣令都為「七品官」。於是,「七品芝麻官」幾乎成了知縣的同義詞。
  • 由七品升到正三品有多難?正常升遷絕無可能,除非火箭式提拔
    按清制,六部衙門中長官尚書、左右侍郎為從一品、正二品不設正三品官。但戶部是個例外,下設的總督倉場侍郎為正三品。如此算來,在京各衙門只有六個職位,如果都以滿漢各1人算,不過12人(宗人府丞是漢缺,不設滿人)。外省中,屬於正三品的衙門就更少了,僅有順天府尹、奉天府尹和各省按察使。
  • 知縣 上 | 清朝官制
    大興、宛平這兩個級別稍高的京縣知縣,也不過正六品,普通知縣則是正七品官階。不過,知縣級別雖低,但對它們的選拔任用,歷來受朝廷重視。一般而言,知縣需要接受吏部審議,地方督撫考核,才可獲得實際官職。按照宣統三年統計顯示,當時全國有1263個知縣職位。
  • 清朝的「知縣」,到底是什麼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
    在許多清宮劇或者有關清朝的文藝作品中,知縣出現頻率極高。但是,對於這個官職,很多人常常是既熟悉又陌生。所以,今天我們要聊的就是清朝的「知縣」,到底是什麼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清代《皇朝經世文編》曾言:「天下之治始於縣,縣之治始乎令」。短短一句話,精確指出了清朝知縣的特點。
  • 勢均力敵:道臺和知府都是朝廷四品官,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那麼,兩個中級官員中,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認真的說,這個主要看道臺的實際工作,因為知府的工作是固定的,道臺的工作則差異巨大,權力也差別很大。 按照朝廷的規定,道臺最低是正四品,也有可能是從三品。知府一般是從四品,特別重要的知府,可能是正四品。道臺和知府屬於中級官員,而且等級差不多。兩個官職誰的權力更大呢?首先,我們看一下知府。知府屬於一片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古代一個府比現在的地級市大得多。例如清代河南省的開封府,管理開封、鄭州的全部,以及許昌和周口的大部分地區。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知府堪稱土皇帝。
  • 從二品副將,與每個省的布政使平級,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過正三品的參將和正三品按察使之間的對比。今天,我們聊聊從二品副將和從二品布政使,從品級來說,兩個官職的等級相同。但是在實際權力中,副將與布政使到底誰高誰低呢?認真的說,副將在品級上和布政使相當。
  • 探秘清代官員胸前補子圖案:總督、巡撫、知府、知縣一目了然
    四品補服正四品:通政使司副使、鴻臚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給事中。地方: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鹽法道、副使道。六品補服正六品:太醫院左右院判、內閣侍讀、左右中允、主事、都察院都事。地方:京府通判、土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從六品: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
  • 知府等同市委書記,知縣等同縣委書記,知州相當於現今什麼官職
    作為封建統治階層向基層社會延伸皇權的最有效媒介,府、州、縣三級行政單位之行政長官知府、知州、知縣在維護皇權、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那麼,知府、知州、知縣到底有什麼區別?分別相當於現今什麼官職呢?我們來一一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