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均力敵:道臺和知府都是朝廷四品官,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2020-12-18 騰訊網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巡撫、總督兩個封疆大吏的區別和等級劃分。其實除了巡撫和總督以外,還有兩個官職勢均力敵,那就是道臺和知府。在明清時期的官職中,道臺和知府都是四品官。那麼,兩個中級官員中,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認真的說,這個主要看道臺的實際工作,因為知府的工作是固定的,道臺的工作則差異巨大,權力也差別很大。

在唐宋時期,雖然設立了道、路等機構,但這些機構都是監察區,而不是行政區劃。元朝建立以後,建立了沿用至今的行省制度。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國的行政區劃變成了省、府和州、縣三級管理模式。一個省下轄幾個府和幾個州,知州的地位不如知府,但知府僅僅比知州高半級而已,基本上仍是平級。元朝的行省制度仍存在很多的問題,在明清統治時期,行省制度進一步完善、總督、巡撫等高級官職開始出現。總督負責一大片地區的軍務,一般是兩三個省,類似於戰區司令。但總督並不實際插手省內的工作,因為每個省都有巡撫。巡撫和總督屬於同事關係,兩個人的崗位不同,而不是上下級關係。

在一個省裡,巡撫大人高高在上,負責全省各方面的工作。此外,還有布政使、按察使、學政等副省級官員。布政使的地位僅次於巡撫,屬於常務副省級,主要負責經濟和民政。按察使負責司法和治安,學政則負責全省的教育工作。這些官員屬於高級官員,在這些高級官員之下,則是道臺和知府。按照朝廷的規定,道臺最低是正四品,也有可能是從三品。知府一般是從四品,特別重要的知府,可能是正四品。道臺和知府屬於中級官員,而且等級差不多。兩個官職誰的權力更大呢?首先,我們看一下知府。知府屬於一片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古代一個府比現在的地級市大得多。例如清代河南省的開封府,管理開封、鄭州的全部,以及許昌和周口的大部分地區。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知府堪稱土皇帝。

但是,知府不喜歡自己的管轄區裡有更高級的衙門。每個省都會設立幾個分守道和分巡道,道臺並不直接插手地方行政,但主要監督知府等官員的工作。道臺的地位略高於知府,但實際權力不如知府。知府對道臺有些忌憚,但也不懼怕。因為雙方基本上屬於平級官員,道臺只能彈劾自己,而沒有權力罷免知府。當然,在一些特殊崗位上,還會有道臺。例如茶道、糧道和鹽道,這些官職雖然也是道臺,但卻是實權人物。例如坐鎮揚州的鹽道,這是天下肥缺之一,關係能夠直通軍機處。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雖然揚州知府和鹽道官職差不多,但卻對鹽道任伯安畢恭畢敬。

在清朝統治時期,官員的總數大於實際崗位的數量,換句話說,有一大群官員都屬於候補官。慈禧太后入宮之前,自己的父親就是一位候補道臺,由於沒有實際任職,家裡的日子很一般。按照明清時期的官場規矩,知府一般不會得罪道臺。按照當時的晉升規律,那些資深道臺很有可能晉升為按察使,成為知府的上級領導。當然,蘇州、杭州等重要城市的知府,本身起點就很高,也是有可能的。道臺和知府最低都是四品官,在普通百姓看來,基本上屬於「大老爺。」但是在吏部文選司看來,根本不算什麼。吏部文選司郎中屬於正五品官,比道臺、知府都低。但是,由於崗位重要,文選司郎中能夠直接負責道臺、知府等中級官員的任命。

按照朝廷的規矩,巡撫、布政使等高級官員的任命,由吏部尚書親自把關。但是中級官員的人數太多,尚書大人根本就忙不過來。因此,中低級官員的選拔工作由文選司郎中負責。吏部尚書檢查一遍,如果沒有問題,籤字、蓋章以後,正式下達命令。雖然文選司郎中僅僅是五品官,但全國各地的中低級官員對郎中大人都畢恭畢敬。在地方官員看來,不起眼的文選司郎中,最少能夠與三品大員對抗。在歷史上,出現過文選司郎中怒懟外省按察使的事件。當時,尚書大人自然向著自己人說話。我們再繞回來總結一下知府和道臺,道臺和知府屬於平級關係,權力起到了相互制約的作用。

相關焦點

  • 正五品的武官守備,與知州正面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但是在真實的明清官場上,雖然品級一樣,守備在知州面前,可能連座位都沒有,只能站著說話。那麼,雙方的差距為何這麼大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故事。首先,我們聊一下文官體系。在清朝的文官體系中,分為了總督、巡撫、按察使、布政使、知府、知州、知縣等官員。其中,總督負責兩三省的軍務、河道、糧食運輸等任務,屬於從一品或者正二品的文官。
  • 清朝四品官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看完才知道電視裡的真相
    到了唐朝時期,行政等級和官僚系統又變成了中書,門下和尚書,相當於把三公的權力分化成了部門的權力,這些部門指導著六個部門的工作。只要有官員,那麼就會產生品級,古代官員一般的品級是分成九級,在品級之內,還要再細分為正品級和從品級,也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我們不妨拿滿清統治時期的四品大員來當做例子了解一下四品官僚相當於現代社會的什麼級別?
  • 道員和知府哪個權力更大?品級雖有高低但並非是絕對的上下級關係
    明代道從從屬關係上來講,屬於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屬官,守道和巡道所管轄的範圍也不是很明確,有的只轄一個府,有的轄三、四個府。此外,道也有不管轄某一區域者,如糧儲道、鹽法道、管河道、驛傳道等,這些都是專職道員,就和現在的農業廳、水利廳等類似。
  • 清朝的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他們都是幾品官?
    清朝有很多的官職,不過最令人熟悉的還是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這些官職,不過對於幾個官職,有一部分人經常會把它們弄混,那麼這些官職分別都是幾品官呢?為什麼會這樣設立官職呢?我們先來說一下知府,知府這個官職的正式名稱,源於明朝,最初的時候,知府的官位品級是正四品,是作為市級的行政長官,後來到了明朝中期,由於巡撫取代了布政使的省級行政長官之職,布政使的官位品級由正二品下降到從二品,因此作為下一級的知府品級,也由正四品降為了從四品,知府管理整個市以及周圍的附屬縣,主要負責治理百姓,考核屬下官吏,徵收賦稅等一系列的事宜,知府這一官位,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地級市的市長兼市委書記
  • 歷史回顧:清代四品官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
    古代官制和現代的行政級別有很大的不同,一個是皇帝的個人行政機構官員體系,一個是現代國家行政機構官員體系,為皇帝服務的自然有很多的專門為皇帝服務機構,同樣的由於清朝為滿人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很多的官員設置也要滿足滿族人的政治地位。清代的官制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同一個職務的品級在不同時期也有微調。
  • 清朝的制臺、撫臺、藩臺、臬臺、學臺、道臺、府臺都是些什麼官?
    在清朝,制臺、撫臺、臬臺、藩臺、道臺、學臺、府臺,這些稱呼都是對清朝地方官員的一類尊稱。首先來說,為什麼清朝官員要用「臺」來對其進行尊稱呢?因為自秦漢以來,朝廷便以「臺」來為中央高級官署命名,比如尚書臺、御史臺等。到了清朝,「臺」便演變成了對某些地方高級官員的尊稱。
  • 道員正四品,知府從四品,他們是不是上下級的關係呢?
    明朝道從隸屬關係上看,屬於布政使、按察使的屬官,守道和巡道的管轄範圍並不十分清楚,有的只有一個府,有的只有三四個府。另外,道上也有不管轄某一地區的人,如糧儲道、鹽法道、管河道、驛道等,正如現在的農業部、水利部等都是專職道員。
  • 宿遷曾有個道臺府 清代宿遷城曾有四品官
    清代宿遷城 曾有四品官據王曉風介紹,清代道臺為四品官,其主要職責是協助督、撫、藩、臬諸地方人員管理政務,監督府、縣。在老百姓心目中,道臺是個很大的官了。魯迅先生小說《故鄉》中那位豆腐西施楊二嫂說:「迅哥兒在外頭做大官了,聽說是放了道臺。」可見,普通老百姓都知道,道臺這個官是很有權勢的。
  • 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對於知縣這個官職,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俗話說七品知縣,其實知縣並不一定是七品官,有的知縣是八品,還有的知縣是六品。至於千總,則是朝廷正經的正六品武官。作為六品武官與七品的知縣相比,如果兩個官員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故事。
  • 從三品的參政大人,實際權力很大,為何能直接命令知府?
    參政的品級並不低,屬於朝廷的從三品官,而且兼任各個地區的分守道。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了,既然明朝使用了200多年的參政制度。清朝入關之後,為何要廢除呢?其實,最大的原因就是防止道臺依靠參政的身份,過於幹涉地方行政事務。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話題。
  • 知府和巡撫的差別有多大?
    知府跟巡撫都是過去兩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官職,它們各自出現的時間,有很大不同。知府正式出現在北宋,巡撫最早出現在明朝。在最初設立時,它們都非常不完善,各有缺陷。知府最初設立時,朝廷擔心它在地方權勢過大,進行分權牽制,導致事情無法正常處理。巡撫在最初設立時,甚至仍屬京官,隨任務設立,一旦任務結束,便立刻裁撤。
  • 宋朝的知府究竟是幾品官?
    有人問:宋朝的知府(或知州)究竟是幾品官呀?如果你問明清時期的知府是幾品官,那好回答。明代的府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府的知府為從三品官,中府的知府為正四品官,下府的知府為從四品官。至於清代的知府,一般都是從四品官(乾隆十八年之前為正四品)。但宋代的知府或知州是幾品官,卻很難說。宋朝的州府也分不同等級,而且按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等級體系,非常複雜。這裡不準備細說,只說跟州府品級有關的節度體系,又叫做「州格」。宋朝所有的州府,可分為節度州、防禦州、團練州、軍事(刺史)州四等,這節度州、防禦州、團練州、軍事州之類的名目,便是州格。
  • 你知道清代四品官在現代相當於什麼級別嗎?
    你知道清代四品官在現代相當於什麼級別嗎?古代官員大致上分為兩種,一種地方官員一種是中央官員,這兩種官員之間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其實古代官員和現代官員在職責上沒有什麼太大不同。小編接下來和大家聊聊清代四品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 掌印大太監到底是幾品官,為何六部尚書都得畢恭畢敬?
    經常看古裝劇的朋友,對於司禮監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應該都不會陌生。在明朝的歷史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那些二三品的朝廷大員,對司禮監太監們畢恭畢敬。按照明朝的官員制度,三品官已經是副部級幹部,為何要對司禮監太監畢恭畢敬呢。
  • 清代的道臺是個什麼官職,比知府大嗎?官位不大,油水不小!
    知府、知縣都淨是處理起百姓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去了,在二者之間也就多了一個工作空檔,但為了保證行政工作的正常運行,自然然而的,在原有的"省"與"府"之間就多了這麼一個新官階——道臺。粗略看來在某些領域的職權是和當時已經存在的官職是有所衝突的,但也盡了查漏補缺之時效。那麼道臺這個官位如何呢?在清朝的官位等級是這樣排列的:總督、巡撫、道臺、知府。由此可見,兩司之下就是道臺,所以還是一個很有含金量的官職。
  • 清朝的制臺、撫臺、臬臺、藩臺、道臺、府臺、學臺都是什麼東東?
    制臺就是總督的別稱、撫臺是巡撫的別稱、臬臺是按察使的別稱、藩臺是布政使的別稱、道臺是各道道員的別稱、府臺是知府的別稱、學臺是各省學政的別稱。下面我分別細講:一、制臺總督與撫臺巡撫制臺大人指的就是總督。學政管一省教育科舉,簡稱「學臺」,與巡撫、巡按屬同級別正三品,是「提督學政」的簡稱,由朝廷委派到各地主持院試,並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除了督撫以外,承宣布政司使、提刑按察司使和提督學政,也都是當時的省級官員。
  • "知縣"和"縣令"有什麼區別?清代縣令權力有多大?
    古裝電視劇裡常常會出現"知縣"和"縣令"這兩個官職,這兩個官職都是一縣的行政長官,那麼它們有沒有區別呢?答案當然是有區別!那麼它們的區別在哪呢?到底"知縣"和"縣令"誰的官職更高,權利更大呢?
  • 雍正皇帝身邊的侍衛們,都是幾品官,為何比知府還高?
    在關於清朝的電視劇中,對於御前侍衛都有比較清晰的描寫。在電視劇中,御前侍衛都穿著黃馬褂,基本上各個武功高強。還有一個情況不能忽視,那就是御前侍衛的品級。說來大家不信,御前侍衛的品級比地方上的知府還高,與四品的道臺是一個級別。
  • 「清朝侍衛」和「知府」,誰的地位更高?哪一個更厲害呢?
    清朝侍衛中,可分為一等侍衛、二等侍衛、三等侍衛和藍翎侍衛。一等侍衛為正三品,二等侍衛正四品,三等侍衛正五品,藍翎侍衛正六品。侍衛人數在清朝初年,本有固定編制,總人數在五百七十人左右。跟侍衛不同,知府的區別沒有那麼多。知府當中只有兩種區別。一種是順天府跟奉天府的府尹,他們是正三品官階。順天府跟奉天府,一個是國都,一個是陪都,地位自然更為特殊。另一種是普通的知府,他們是從四品官階。
  • 從二品侍郎,與巡撫大人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過巡撫和總督的權力劃分。今天,我們聊聊六部的侍郎與地方上的巡撫,認真的說,巡撫和侍郎屬於平級幹部。那麼,如果侍郎大人和巡撫大人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聊聊這個故事。在明清時期,巡撫和侍郎基本上屬於平級,但是巡撫略高於侍郎。因為從巡撫調任侍郎,基本上屬於降級。但是,從侍郎調任巡撫則屬於升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