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道臺是個什麼官職,比知府大嗎?官位不大,油水不小!

2020-12-16 歷來現實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歷代朝局都上演著興衰成敗,每位統治者都是一個獨立的靈魂,有著自己執掌天下的理念。因此在這漫長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官階制度也隨時代更替發生著重大的改變,清朝的道臺便是其中之一。

"道臺"作為一個全新的官階出現在清朝,並非是統治者一時興起而設置的。

作為中國歷史上版圖面積僅此於元的朝代,清朝前中期地域廣袤,特別是乾隆時期經過十次軍事行動後,中國的版圖更是達到了1400萬平方千米之廣:北起蒙古,南至南海諸島,西達新疆,東北抵至外興安嶺,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藩屬國。版圖的擴大雖然是彰顯國力的硬核手段,但與此同時也相應地增添了行政管理重擔。

我們再將目光轉移到其他官階上,稍大的巡撫、總督接觸到底層的機會不算多,而那些基層的衣食父母官呢?

知府、知縣都淨是處理起百姓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去了,在二者之間也就多了一個工作空檔,但為了保證行政工作的正常運行,自然然而的,在原有的"省"與"府"之間就多了這麼一個新官階——道臺。

作為一個新的官階,道臺所管轄的行政區域為"道",但"道"卻早已不是一個新鮮的事物,這個行政劃分其實早在漢朝就出現了,起初跟縣同級別,專門適用於少數民族聚居的偏遠地區,《漢書》地理志解釋為"有蠻夷曰道"或者"縣主蠻夷曰道"。後經歷朝歷代發展,"道"的特徵也不斷與時俱進,到了明朝,由於各道的職責在實質並沒有嚴格的區別,大都相互交錯,所以廢止變動較多。同時期,被分配到這一單位的官員也是官位尚卑,所以鮮為人知罷了。

史書記載,這個官職最早是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的一種派出機構,長官被稱作道員、也叫做道臺。

它的下屬機構分別為分巡道、分守道、糧儲道、鹽法道、兵備道等若干個小部門。單憑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來,一般認為分巡道是按察使司的派出,巡察若干府的官吏、司法相關事宜。分守道是布政使司的派出,協助管理地方的農桑、經濟、民政。糧儲道顧名思義是管理漕糧儲運等事。

兵備道是重要地方設的兵備,鹽法道是督察鹽場生產等相關事宜。粗略看來在某些領域的職權是和當時已經存在的官職是有所衝突的,但也盡了查漏補缺之時效。

那麼道臺這個官位如何呢?

在清朝的官位等級是這樣排列的:總督、巡撫、道臺、知府。由此可見,兩司之下就是道臺,所以還是一個很有含金量的官職。

乾隆中期將原來的參政、參議、副使等名稱全部取消,只稱為守道與巡道,簡稱為道員,一律為正四品。正四品是什麼概念,比地方知縣(七品芝麻官)整整高了三個臺階呢!而有的道員可以做到從三品的位階去。而人們常說的知府也只是個從四品的官階,明代始以知府為正式官名,管轄州縣,為府一級的行政長官。

清代沿襲明朝。知府掌一府之政令,總領各屬縣,凡宣布國家政令、治理百姓,審決訟案,稽察奸宄,考核屬吏,徵收賦稅等一切政務皆為其職責。這單單看一下管轄範圍和要做的事情,從四品官員已經挺有權力了啊!比較一下來看,從四品知府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市長,那麼道臺官屬正四品從三品豈不是相當於如今的副省級級別?差距這下夠明顯了吧!

所以,從表面上來看得出的結論就是道臺比知府要大。然而事實是否全然如此呢?答案也不盡然。

因為在清朝那個年代是可以捐官的,同樣都是花錢買官,如果各位讀者是當地的富商大豪你會如何選擇?毫無疑問,我猜想各位的選擇肯定是往大的買。一個人做了大半輩子的商人,一方富甲,享盡榮華富貴,怎麼可能甘願見到一個七品小官就彎腰下跪呢?因此選擇捐官的話,還是要往高處捐。當然太高了也捐不上,所以這個道臺的位置就挺好,因此大量的道臺就這樣被富商大賈所霸佔。

那麼那些千辛萬苦寒窗苦讀憑功名考取進入仕途,替百姓幹實事的知縣就不抵一個靠錢財換取的道臺?筆者看來並非如此,他們當然要比那些虛頭巴腦靠捐官得來的道臺好的多。富豪們的初衷只是免除跪拜,擁有一點比其他做官的人看得起的特權罷了,他們這麼做也無非就是買個"官身",好在重農抑商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多一點方便之處(在大清,鹽商特別富裕,往往身價驚人,經常要和一些有實權的官員打交道)。

其實,如果是一個實實在在做到道臺的官員,官拜四品那也是相當了不起的,受萬人敬仰,別的不說,這個位置就是個"搖錢樹"。單從鹽的產量,糧食分配,以及河道清理三個方面來說,油水就達到了不可估量的地步。

先說糧食,在太平年間可欺上瞞下,災荒年調配也可以上下其手,中飽私囊;再說鹽巴,在那個鹽鐵被壟斷的年代,隨便薅點倒賣,又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最後關於河道清理,歷來這樣一項大工程哪一次撥款少?而這些,恰恰都歸為道臺所管,這其中的利益還少嗎?簡直就是一個聚寶盆。要是做個實權道臺,搞個三年沒有萬兩也有千金了吧!

除此以外,清朝的道臺是不斷與時俱進的,正如一個制度的不斷演變。清朝中後期,道臺是完全碾壓知府,由於皇權的日漸衰落,道臺擁有了向皇帝密奏的權力,漸漸的成為皇帝監視總督、巡撫甚至是掌握地方的眼線。

所以,通過以上的對比,無論是在實質的官階等級,還是權利、獲利數量,道臺都是明顯要優於知府的。

相關焦點

  • 清朝的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他們都是幾品官?
    清朝有很多的官職,不過最令人熟悉的還是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這些官職,不過對於幾個官職,有一部分人經常會把它們弄混,那麼這些官職分別都是幾品官呢?為什麼會這樣設立官職呢?我們先來說一下知府,知府這個官職的正式名稱,源於明朝,最初的時候,知府的官位品級是正四品,是作為市級的行政長官,後來到了明朝中期,由於巡撫取代了布政使的省級行政長官之職,布政使的官位品級由正二品下降到從二品,因此作為下一級的知府品級,也由正四品降為了從四品,知府管理整個市以及周圍的附屬縣,主要負責治理百姓,考核屬下官吏,徵收賦稅等一系列的事宜,知府這一官位,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地級市的市長兼市委書記
  • 勢均力敵:道臺和知府都是朝廷四品官,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其實除了巡撫和總督以外,還有兩個官職勢均力敵,那就是道臺和知府。在明清時期的官職中,道臺和知府都是四品官。那麼,兩個中級官員中,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認真的說,這個主要看道臺的實際工作,因為知府的工作是固定的,道臺的工作則差異巨大,權力也差別很大。
  • 在清代,一個四品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你就明白了
    在清代,一個四品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你就明白了在清代,一說到一品大員二品大員,雖然不知道到底有多大,但也知道凡是一品大員二品大員什麼的,都是朝廷以來的重臣,都是時代的紅人,比如說和珅、李鴻章什麼的,那官做的都老牛鼻子大了,可是話說回來,這些官員到底有多大,尤其是和今天相比的話,一品二品三品甚至說四品,是個什麼職級,漲工資嗎這樣的問題,其實還是很有說道的!
  • 清朝「知府」的官職到底有多大,放到現在相當於什麼職位?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刺史是一個官職,並且享受功名利祿。其實除了刺史之外,中國歷史上衍生出來的官職有很多,其中熱議程度比較高的有宰相、丞相、大司馬、侍郎等等。當然還得包括知府,雖然知府的熱議程度並不是很高,但是知府這一官職,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真實存在的。
  • 清朝「最憋屈」的官職:等級比總督高,實權卻比知府還小
    秦的郡縣,漢的州,唐的道,宋的道,元明清的省,都是地方行政機構的組織形式。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一旦不能有限處理,唐朝的藩鎮政權就是最好的教訓。直到元朝,統治者才創立了行之有效的省制,既為中央政府收編權力,又為地方政府保留了一部分權力。它的優越性讓我們至今仍在使用。元代稱省督為「平掌政事」,明清稱「巡撫」。但在地方上,「總督」並不是最大的官員,上面還有「總督」的職務。
  • 知府;知州;知縣.都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
    知府地位相當於現今一個地級市的市委書記兼任市長
  • 道員正四品,知府從四品,他們是不是上下級的關係呢?
    明朝道從隸屬關係上看,屬於布政使、按察使的屬官,守道和巡道的管轄範圍並不十分清楚,有的只有一個府,有的只有三四個府。另外,道上也有不管轄某一地區的人,如糧儲道、鹽法道、管河道、驛道等,正如現在的農業部、水利部等都是專職道員。
  • 宿遷曾有個道臺府 清代宿遷城曾有四品官
    中國江蘇網1月18日訊 要是有人問你,古代宿遷最大的官員是什麼?你可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是知縣了。其實你錯了。且不說漢唐時期設在宿遷城內的州、郡級別的行政長官,就是清代的宿遷城,也有很多比宿遷知縣更大的官員。
  • 清朝的撫臺、臬臺、藩臺、府臺都是什麼官職,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
    從李衛的這句臺詞,我們能發現二個問題:1、三品臬臺,在清朝時期絕對屬於顯赫官職,才會讓李衛擁有吹牛的底氣和資格;2、臬臺,屬於山東的地方官職;這些頂戴花翎、官服樣式、胸前朝珠都差不多,被下級官員以「某臺」小心謹慎稱呼的官員們,到底是什麼官職,又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呢?
  • 探秘清代官員胸前補子圖案:總督、巡撫、知府、知縣一目了然
    清朝官制有九品十八個級別,分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類。在中國古代皇權至上的時代,無論什麼都要有等級制度,這種制度最能體現的要數文武百官的官服。清朝文武官服前胸和後背上縫綴的「補子」,或稱「補袍」或「補褂」。不同的補子代表著不同的官員,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清朝補袍,讓大家在以後的清代歷史劇中更好地認識。清代官員在古代官員級別區分主要靠冠帽。
  • 歷史回顧:清代四品官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
    史先生說史今天為大家分享一下古代官職的小知識!古代官制和現代的行政級別有很大的不同,一個是皇帝的個人行政機構官員體系,一個是現代國家行政機構官員體系,為皇帝服務的自然有很多的專門為皇帝服務機構,同樣的由於清朝為滿人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很多的官員設置也要滿足滿族人的政治地位。
  • 《紅樓夢》中的林如海,他的三個官職就是一個官職?
    在清朝,康熙開始有個規定:「滿不點元」。就是說滿族的子弟考科舉是不能點做前三名的。由此可見,林如海應該是漢族人。探花在清朝一般是直接賜翰林院編修,這個官職是正七品。接下來林如海的第二個官職是「蘭臺寺」,這個官職在清朝是沒有的,是個漢朝的官名。在漢朝時時,是由御史中丞主管,主要負責糾察、彈劾。在這個地方脂批說「官制半遵古名亦好。
  • 清朝最憋屈的官職,官銜位列一品比肩尚書,實權卻還沒有知縣大
    要說在中國古代,有一些官職看起來一樣,實際上大不相似。比如說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看起來他們似乎只是左右之分,並無什麼差別。但實際上,左都御史可比右都御史的權利要大得多。再有就是這個官職,它聽起來似乎跟總督差不多,官銜也是一品的,可它要說實權,甚至連知府都不一定比得過。
  • 知府等同市委書記,知縣等同縣委書記,知州相當於現今什麼官職
    作為封建統治階層向基層社會延伸皇權的最有效媒介,府、州、縣三級行政單位之行政長官知府、知州、知縣在維護皇權、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那麼,知府、知州、知縣到底有什麼區別?分別相當於現今什麼官職呢?我們來一一探究!
  • 科普,在古代 制臺,撫臺、藩臺、臬臺、道臺是什麼官
    看古裝電視劇經常會遇到官職名稱,什麼巡撫,總督,知府之類的,辨認這些官職稱呼還算比較初級。在小時候看李衛當官,李衛說三品臬臺是他親娘舅,還流傳一句話吹牛的話「想當年在山東兗州,一個三品臬臺,說咔嚓就咔嚓了」。
  • 知府和知州誰的官大?它們分別是什麼時候才有的官職?
    知府和知州都是中國古代官職名,均為地方行政長官。但這兩個概念又存在一定的差異,二者在官銜和職能方面都是不同的。
  •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一名清代「清官」真實自述!
    我乃是咱大清國乾隆爺治下小小一縣的縣令,官職不過七品,在咱大清國官場上都排不上號,而且我也一把歲數了,任上也沒啥出色的政績,上頭兒呢又沒人,升官是指望不上嘍!不過話說回來,雖說官當得不咋大,我當縣令這幾年可是發了一筆財。我猜大家都要在心裡嘀咕:你這個貪官,恬不知恥!
  • 清代教授們的生財之道
    ■ 張 鳴 教授是個斯文的官職,但是,斯文不能當飯吃,薪水太低,斯文的教授,也會幹些不斯文的事兒。 清代有一類官,被稱為教職,在府這一級為教授,在縣為教諭和訓導,從七品到八品的小官,老百姓分不出個來,統稱他們為教授。教授的官階,在百姓看來,也不低了。
  • 清朝官職一覽表
    他們也有另外的私宅有些就設在府邸後面但按規定在當值值班時只能住在軍營裡不能隨便外出。不過晚清軍備廢弛也就沒人管了。 這些武官都隨下屬的部隊駐紮在各地一般是比較固定的。如果發生戰事他們當然要按皇帝的命令率領所屬軍隊參戰但一般不遷私宅。因為打完仗大多數還是要回原駐地的。如果要長期換防也就不得不搬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