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和知州誰的官大?它們分別是什麼時候才有的官職?

2021-03-05 人文歷史網

知府和知州都是中國古代官職名,均為地方行政長官。但這兩個概念又存在一定的差異,二者在官銜和職能方面都是不同的。

知府」一詞最早產生於唐,當時建都之地稱府,以府尹為行政長官。宋升大郡為府,以朝臣充各府長官,稱以某官知某府事,簡稱知府。明以知府為正式官名,為府的行政長官,管轄所屬州縣。清沿明制不改。知府又尊稱太守、府尊,亦稱黃堂。

知州」的產生是為了削奪節度使權力。宋太祖為了防止唐、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重演,規定諸州刺史得直接向朝廷奏報和接受詔令,節度使不得於預除所駐州之外(所謂支郡)的政務。後來,逐步派遣京朝文官接替刺史管理州務,稱「權知x×州州軍事「權」表示不是正式職務,只是代理;就是代為管理的意思;州軍事的「州」代表民政,「軍」代表軍政。簡稱知州。

明、清以知州為正式官名,為各州行政長官。據《日知錄》載:「宋葉適言,五代之患,專在藩鎮。太祖思靖天下,以為不削節度,則其禍不息。於是始置『通判』,以監統刺史,而分其柄;命文臣權知州事,使名若不正、任若不久者,以輕其權……·唐制,京郡乃稱府。至宋,則潛藩之地,皆升為府。宋初,太宗、真宗皆嘗為開封府尹。後無繼者,乃設權知府』一人,以待制以上充。」可見,宋以前實行的是秦漢以來的郡縣制,並無「府」之說。

不過「州」是很早就有的,比如三國志中劉備曾為「益州牧」。那日時候州比郡大,所以州牧就是一方諸侯,但沒有「知州」的概念。唐初雖有「府」,但「府」的長官叫府尹,而非知府。準確講,這兩個官職都是宋以後才有的。一般來講,知府比知州官銜要高,但也有和知府平級的;知州比知縣管轄範圍廣,但也有和知縣平級的.

相關焦點

  • 知府;知州;知縣.都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
    知府地位相當於現今一個地級市的市委書記兼任市長
  • 知府等同市委書記,知縣等同縣委書記,知州相當於現今什麼官職
    作為封建統治階層向基層社會延伸皇權的最有效媒介,府、州、縣三級行政單位之行政長官知府、知州、知縣在維護皇權、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那麼,知府、知州、知縣到底有什麼區別?分別相當於現今什麼官職呢?我們來一一探究!
  • 宋朝的知府究竟是幾品官?
    有人問:宋朝的知府(或知州)究竟是幾品官呀?如果你問明清時期的知府是幾品官,那好回答。明代的府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府的知府為從三品官,中府的知府為正四品官,下府的知府為從四品官。那是不是說,節度州的知州是三品官,防禦州、團練州的知州是四品官,軍事州(刺史州)的知州是五品官呢?不是的。因為宋朝的州格只決定了州府的品級,跟州府長官的品秩卻毫無關係。簡單地說,宋朝的知府、知州,都是差遣,它本身是沒有品秩的。一位官員的品秩,取決於他的本官,或者貼職,跟差遣卻沒有關係。這就涉及到比較複雜的宋朝官制了。一般來說,宋朝官員的官職由三部分組成:官+職+差遣。
  • 正五品的武官守備,與知州正面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六品千總和七品知縣的關係。在明清時期的歷史上,還出現了兩個品級相同的官員,分別是正五品的守備和正五品的知州。從表面來看,兩個官職的品級一樣,屬於平級幹部,兩個人談笑風生。至於按察使,則是負責全省的司法和治安工作,屬於正三品的文官。一個省劃分為好幾個府和好幾個州。這些地區設立了知府和知州,請注意,清朝的知州分為兩個不同模式。有的州隸屬於省機關管理,這些州屬於直隸州,直隸州的知州就是正五品官。還有一些州,隸屬於府管理,這些知州屬於從五品的官員。至於各個府的知府大人,則是正四品或者從四品官。
  • 宋代的知州、知府、知縣相當於現在什麼職位,看完此文一目了然
    河南和應天府、大名府是宋朝的陪都,它們的知府必兼「留守司公事」。太原府和延安府、慶、渭、熙、秦州的知府或知州,則兼經略安撫司使、馬步軍都總管。定州、真州府、瀛州、大名府、京兆府的知州、知府,則兼安撫司使、馬步軍都總管。瀘、潭、廣、桂、雄州的知州則兼安撫司使、兵馬鈐轄。潁昌府,青、鄆、許、鄧州的知府和知州則兼安撫司使、兵馬巡檢。
  • 清朝「知府」的官職到底有多大,放到現在相當於什麼職位?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刺史是一個官職,並且享受功名利祿。其實除了刺史之外,中國歷史上衍生出來的官職有很多,其中熱議程度比較高的有宰相、丞相、大司馬、侍郎等等。當然還得包括知府,雖然知府的熱議程度並不是很高,但是知府這一官職,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真實存在的。
  • 勢均力敵:道臺和知府都是朝廷四品官,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在明清時期的官職中,道臺和知府都是四品官。那麼,兩個中級官員中,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認真的說,這個主要看道臺的實際工作,因為知府的工作是固定的,道臺的工作則差異巨大,權力也差別很大。
  • 清代的道臺是個什麼官職,比知府大嗎?官位不大,油水不小!
    粗略看來在某些領域的職權是和當時已經存在的官職是有所衝突的,但也盡了查漏補缺之時效。那麼道臺這個官位如何呢?在清朝的官位等級是這樣排列的:總督、巡撫、道臺、知府。由此可見,兩司之下就是道臺,所以還是一個很有含金量的官職。
  • 清朝的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他們都是幾品官?
    清朝有很多的官職,不過最令人熟悉的還是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這些官職,不過對於幾個官職,有一部分人經常會把它們弄混,那麼這些官職分別都是幾品官呢?為什麼會這樣設立官職呢?我們先來說一下知府,知府這個官職的正式名稱,源於明朝,最初的時候,知府的官位品級是正四品,是作為市級的行政長官,後來到了明朝中期,由於巡撫取代了布政使的省級行政長官之職,布政使的官位品級由正二品下降到從二品,因此作為下一級的知府品級,也由正四品降為了從四品,知府管理整個市以及周圍的附屬縣,主要負責治理百姓,考核屬下官吏,徵收賦稅等一系列的事宜,知府這一官位,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地級市的市長兼市委書記
  • 從三品的參政大人,實際權力很大,為何能直接命令知府?
    在明朝統治時期,經常出現左參政、右參政這種官職。但是,清朝入關以後,參政被徹底廢除了。參政的品級並不低,屬於朝廷的從三品官,而且兼任各個地區的分守道。兼任分守道以後,監察區內的幾個知府們非常尷尬。參政算知府的半個上級,上級有什麼「建議,」基本上等於命令。
  • 科普:古代的「中央官職」有哪些?和地方官職有什麼區別?
    中央官職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至隋代演變並確立為三省六部制。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曆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
  • 知府和巡撫的差別有多大?
    知府跟巡撫都是過去兩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官職,它們各自出現的時間,有很大不同。知府正式出現在北宋,巡撫最早出現在明朝。在最初設立時,它們都非常不完善,各有缺陷。知府最初設立時,朝廷擔心它在地方權勢過大,進行分權牽制,導致事情無法正常處理。巡撫在最初設立時,甚至仍屬京官,隨任務設立,一旦任務結束,便立刻裁撤。
  • 清朝京官調任地方官,一般擔任什麼官職?
    乾隆八年,朝廷頒布詔令,對於那些已經擔任州縣官職的官員,如果感覺自己才具平庸,沒有辦法處理好地方事務,情願擔任小京官的人,可以申請調任翰林院詹事、翰林院詹事、博士等京官職位。這種對京官與地方官的不同態度,將很大程度影響京官調任地方官後的任職。
  • 古代通判到底是什麼官?若放到現在,相當於什麼級別的官職?
    通判是皇上親自任命到各州,輔佐知州一起治理各州,通判可直接向皇上稟報各州的事情,如果有政令需要頒布,需要同時有兩人的署名才能生效。在官職上,通判在知州下一級,但是可以繞過知州直接向皇上報告,通判放在現在,相當於哪一級別的官?
  • 與太守、知州有何區別?
    與太守、知州有何區別?歐陽修被貶知滁州,為何自稱刺史與太守?三者是一碼事嗎?1/歐陽修被貶滁州歐陽修不僅文章寫得好,為一代文宗,他的官也做得很紅火,最終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但是,在仕途登頂之前,歐陽修的晉升之旅也曾屢遭波折。
  • 乾隆三十四年,剛上班的和珅跟前輩劉墉紀曉嵐相比,誰的官職大?
    但是到了和珅和致齋(也可以叫鈕祜祿·善保)這裡,就出現了斷崖式下跌:和珅生於1750年,也就是說,弘曆都當了十五年乾隆皇帝了,小善保才剛出生。 於是有人說,和珅步入仕途的時候,劉墉紀曉嵐已經高官得坐駿馬得騎,根本就不會正眼瞧那個長得粉粉嫩嫩的小孩子和珅。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咱們就來看一看乾隆三十四年的時候,本文的三位主人公都是什麼官職、官居幾品。
  • 紅樓夢裡各家族官職大PK
    1、蘭臺寺大夫:清朝無此官,但蘭臺是御史臺(明代改都察院)的代稱,所以這個官職,相當於清朝的都察院左都御史,負責監察彈劾工作,正二品或從一品。2、揚州巡鹽御史:清朝的肥缺官職,官品不高,但只有皇帝親信才能擔任,專管巡視鹽務。康熙以後或從內務府直接選任,或者由其他職位上的官員兼任,均加監察御史銜,並保留原官品級。
  • 清朝四品官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看完才知道電視裡的真相
    每個王朝建立的時候都會擁有自己的行政系統和官僚名稱,比如說秦朝就是太尉,太傅和御史大夫,分別主管軍事,民政和監察,這些官職的下屬執行機構還設置了九個不同領域的官職,把具體工作分配給九個士大夫進行日常管理。
  • 古代梅州、嘉應州的知州、知府名錄,看哪裡人比較多在梅城任職?
    古代梅州、嘉應州的知州、知府名錄,看哪裡人比較多在梅城任職?摘自《梅州市志》第一節建國前各歷史時期政府機構設置據《光緒嘉應州志》載,唐代有縣令1人,餘無考;南漢有縣令1人,餘無考;宋代任梅州知州37人,縣令7人;元代任梅州知州11人,縣尹2人;明代任程鄉縣知縣61人;清代任程鄉縣知縣21人,嘉應州知州85人,知府3人。
  • 古今官職等級對比,現有官職對應的古代官職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下面根據有關材料和自己掌握的情況,列舉20個官職,根據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當今的官職進行一下對照,這種對照只是一種參考。古代官職宰相:我國封建社會主管政事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意為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長。丞相:官名。長期以來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稱,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太尉:官名。秦時的太尉為全國最高的軍事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