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品的參政大人,實際權力很大,為何能直接命令知府?

2020-12-19 騰訊網

在明朝統治時期,經常出現左參政、右參政這種官職。但是,清朝入關以後,參政被徹底廢除了。參政的品級並不低,屬於朝廷的從三品官,而且兼任各個地區的分守道。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了,既然明朝使用了200多年的參政制度。清朝入關之後,為何要廢除呢?其實,最大的原因就是防止道臺依靠參政的身份,過於幹涉地方行政事務。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話題。

首先,我們需要看看明朝的地方官員制度。明朝建立以後,沿用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是管理結構上進行了調整。明朝設立了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揮使,負責全省各方面的工作。其中,都指揮使負責全省的軍務,並不介入各地事務。因此,地方行政基本上由布政使和按察使負責。省下轄了七八個到10多個府,由於管理面積很大,依靠布政使和按察使根本無法處理。

因此,布政使和按察使都擁有自己的派出機構,也就是分守道和分巡道。在布政使之下,還有從三品的參政大人。一般來說,一個省只有1位或者2位布政使,參政卻沒有數量的限制,主要看有多少分守道。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參政兼任各地的分守道,這裡面有很大的問題。

道屬於監察區,並不是行政區劃。例如江蘇省下轄的蘇松道,就是監察蘇州府和松江府。分守道負責監察各地區的官員,但不能插手地方事務。參政屬於從三品的高官,能夠穿紅色官服。作為布政使司的派出機構,參政基本上相當於副布政使的等級。布政使負責全省的經濟、人事、民政等各方面的工作,在巡撫出現之前,屬於全省的一把手。

在明朝統治時期,在一個省中,參政的權力能夠排入前五名。如果僅僅是分守道,並不可怕,因為只有監察的權力。可是,參政兼任分守道以後,巨大的問題出現了。參政屬於布政使的助手,原本就分管一些工作。兼任分守道以後,監察區內的幾個知府們非常尷尬。參政算知府的半個上級,上級有什麼「建議,」基本上等於命令。

如果知府駁回了參政的建議,那麼,在年底官員成績考核的時候,參政會在布政使面前說什麼話,誰都不知道。布政使的考語中,很有可能出現「不稱職」的評語。對於下級官員來說,不稱職的考語,基本上意味著自己仕途的終結,除非自己關係通天,認識吏部的尚書老爺。

參政兼任分守道以後,各地的知府、知州,基本上成為了參政的下級。依靠參政的權力,加上分守道的監察權,地方官員根本無力對抗。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參政幹涉地方行政的情況非常嚴重,在明朝統治的後期,曾經發生了知府彈劾參政的事件。參政的幹涉地方行政太深,連河道修建也要插手,知府忍無可忍上書進行彈劾。由此可見,參政兼任分守道存在很大的弊端。

清朝入關的初期,曾經全盤繼承了明朝的地方官員制度。但時間不長,清朝就發現了參政和知府的矛盾。為了調解監察權和行政區的衝突,清朝保留了分守道、分巡道等官職,但是撤銷了參政、參議等官職。失去了參政官職以後,分守道雖然品級高於知府,但是只有監察權,如果幹涉了地方行政,知州、知府可以直接頂回去。清朝經過調整地方官員制度,完成了不同官員的相互制約。

例如巡撫、布政使和按察使,雖然巡撫大人高高在上,但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是封疆大吏。巡撫可以壓制這兩位官員,但是沒有權力撤換,因為這一級別的官員由吏部直接任命。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江蘇按察使曾經說「我是朝廷三品大員,誰敢動我?」由此可見,三品官可不是軟柿子。

相關焦點

  • 正三品的按察使,實際有多大權力,為何屬於封疆大吏?
    那麼,正三品的按察使,到底有多大的權力,為何屬於封疆大吏的行列呢?今天,我們就聊聊按察使的情況。首先,我們需要看一下明朝時期的「三駕馬車。」明朝取代了元朝的統治以後,沿用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是進行了重新的改革。明朝建立了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揮使三套完全不同的系統。三者之間相互制約,形成了完美的模式。
  • 勢均力敵:道臺和知府都是朝廷四品官,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其實除了巡撫和總督以外,還有兩個官職勢均力敵,那就是道臺和知府。在明清時期的官職中,道臺和知府都是四品官。那麼,兩個中級官員中,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認真的說,這個主要看道臺的實際工作,因為知府的工作是固定的,道臺的工作則差異巨大,權力也差別很大。
  • 正三品的按察使,直接對抗全省一把手,到底有多大的權力?
    在影視劇《雍正王朝》中,江蘇按察使黃倫受了江蘇鄉紳們的賄賂,開始一直為鄉紳們說好話,甚至不惜與巡撫大人李衛直接叫板。按照道理來說,李衛屬於全省的一把手,權力非常大。按察使屬於全省的三把手,三把手為何能夠與一把手對抗呢?
  • 正五品的武官守備,與知州正面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那麼,雙方的差距為何這麼大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故事。首先,我們聊一下文官體系。在清朝的文官體系中,分為了總督、巡撫、按察使、布政使、知府、知州、知縣等官員。其中,總督負責兩三省的軍務、河道、糧食運輸等任務,屬於從一品或者正二品的文官。巡撫屬於全省的一把手,負責全省各方面的工作,屬於正二品或者從二品的文官。
  • 一個正三品的按察使,全省三把手,到底能管理多少治安軍?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知府、知縣等地方官員的權力和等級。今天,我們聊聊省級三大佬之一的按察使,按察使屬於全省的三把手,僅次於巡撫大人和布政使。按照明清時期的規定,按察使擁有權力管理各地的治安部隊。
  • 官名詳解:布政使 知府 通判
    唐初仿漢刺史制設立,赴各地巡察考核吏治,後又稱採訪使、觀察處置使,實為各州刺史的上級,權力僅次於節度使。宋代,別設提點刑獄,為後世按察使前身,與唐代觀察使性質不同。金承安四年(1199),改提刑使為按察使。元代,改稱肅政廉訪使。明初復原名,主管一省司法。清代亦設按察使,求屬於各省總督、巡撫,為正三品;清末,改稱提法使,簡稱臬司。道員:官名。
  • 吏部尚書權力很大,為何能決定多數官員前途?卻不是六部中最牛的
    吏部尚書權力很大,為何能決定多數官員前途?其實簡單的說就是吏部尚書的工作是決定前途的,在古代,一般都是宰相負責決定權,而六部是具體執行的,但是明朝時期,宰相被廢除,所以導致了六部尚書的權力間接的變大,實際情況也是這樣的,因為皇帝不可能把每一件事全部做完,所以之後設立了內閣大學士,最開始的時候,內閣大學士是一個五品官,簡單的說就是皇帝的秘書。
  • 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作為六品武官與七品的知縣相比,如果兩個官員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故事。認真的說,不要說千總,即使是正五品的守備大人,面對知縣也沒有什麼優勢。首先,我們聊一下明清時期的武官排名。每個省都會設立一位從一品的提督,提督負責管理全省的綠營軍。按照當時的規定,提督可以管理全省幾萬綠營軍。每個省劃分為好幾個鎮,例如高州鎮、太原鎮等等。
  • 道員和知府哪個權力更大?品級雖有高低但並非是絕對的上下級關係
    如京堂等官補授之道員,則系參政銜,為從三品;由知府補授者為正四品;由各部郎中、員外郎補授者為正五品。到了乾隆十八年(1753)後形成定製,將道員的品級定為正四品,而且將道員定為實官不再是差遣性質。此後,道員在行政分工上也更為明確。分守道管理地方收納錢糧諸事,分巡道則管理刑名訴訟諸事。
  • 布政使本為一省最高長官,為何後來又要設立巡撫呢?
    不過,布政使和巡撫僅差一級,其權力卻遠遠不如後者,因此在清代,布政使算不上十分顯赫的官職。可是,在明代時,情況卻有所不同。布政使是朱元璋一手創立的,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布政使是明代地方的最高行政長官。朱元璋建立大明後,很多制度效仿元朝,元代在各地設立了行中書省,統管軍民,權力極大。
  • 知府和巡撫的差別有多大?
    而知府一般不加銜。不過,知府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京城和陪都的知府,常被稱為府尹。清朝時,有順天府尹和奉天府尹,它們的官階為正三品。一般的知府,屬於從四品官階。清朝官員的待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官階。從收入來說,清朝官員俸祿,無論滿漢,都以品級劃分。級別越高,俸祿越高。
  • 狄仁傑被武則天尊稱為閣老,官位卻為何只到三品?
    狄仁傑被武則天尊稱為閣老,官位卻為何只到三品?這時候有些人或許會說,人家不就才三品官職嗎?他真的有那麼大的權利嗎?如果他真的受皇上寵愛為什麼才身居三品呢?下面就讓我來談一談,這其中的原因吧。唐朝是盛世,至於他的治國之道有著很大的關係,在唐朝,一品官是沒有實際權利的,一品官的建立只是為了榮譽,實際上是一個虛職罷了,而在隋唐時期,李世民曾任尚書今,這在當時是二品官職,李世民當上皇帝後,為了避免與皇上的衝突,所以沒人敢設置這個官職,久而久之,二品官也沒有了,實際權利,在當時,一品官和二品官都是由退休的老將擔任,設立這些官職是為了表示對他們的尊敬,畢竟他們在江山的社稷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清代的道臺是個什麼官職,比知府大嗎?官位不大,油水不小!
    知府、知縣都淨是處理起百姓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去了,在二者之間也就多了一個工作空檔,但為了保證行政工作的正常運行,自然然而的,在原有的"省"與"府"之間就多了這麼一個新官階——道臺。在清朝的官位等級是這樣排列的:總督、巡撫、道臺、知府。由此可見,兩司之下就是道臺,所以還是一個很有含金量的官職。乾隆中期將原來的參政、參議、副使等名稱全部取消,只稱為守道與巡道,簡稱為道員,一律為正四品。正四品是什麼概念,比地方知縣(七品芝麻官)整整高了三個臺階呢!而有的道員可以做到從三品的位階去。
  • 古代官員從三品降到正四品,為何還會興高採烈去「謝恩」?
    的確,光從官職來說,誰都知道古代從三品肯定比四品高,但這標題的情況卻真實發生在我國古代明朝,還不僅一位因為從三品降到正四品興高採烈。低調點的就自己偷著樂,高調點的恨不得騎著馬跑去"謝恩",這是為何呢?
  • 從二品侍郎,與巡撫大人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那麼,如果侍郎大人和巡撫大人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聊聊這個故事。在明清時期,巡撫和侍郎基本上屬於平級,但是巡撫略高於侍郎。因為從巡撫調任侍郎,基本上屬於降級。但是,從侍郎調任巡撫則屬於升遷。
  • 清朝「最憋屈」的官職:等級比總督高,實權卻比知府還小
    直到元朝,統治者才創立了行之有效的省制,既為中央政府收編權力,又為地方政府保留了一部分權力。它的優越性讓我們至今仍在使用。元代稱省督為「平掌政事」,明清稱「巡撫」。但在地方上,「總督」並不是最大的官員,上面還有「總督」的職務。了解近代史的人不會不熟悉清末的這四位總督:兩江總督曾國藩、陝甘總督左、直隸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
  • 滿清時期的「北京市長」有多大權力?比普通市長的權力大得多
    這個地方的權力範圍很大,它管轄著五州十九縣,實屬很大的一個面積。所以,想好好的管理這方區域,實際上並不容易。在清朝,北京城區行政管理體制最大的特點,就是滿漢分城而居、分城而治。「旗人」均住在內城和西郊三大營,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居住在外城。外城分為五城十坊,故時人有「內八旗外五城」之說。
  • 天下最有權力的五品官,決定了四品以下所有官員的命運?
    考功司郎中是最有權力的五品官之一,那麼,考功司都負責什麼呢?按照慣例,在吏部中,文選司負責官員的選拔和分配工作。能不能分配到一個好地方,全看文選司郎中的心情。至於地方官工作水平的評估、是否進行升遷,這就是考功司的工作範圍了。考功司負責對天下各級官員進行考評,同時給出需要升遷、處分的官員名單。然後,吏部尚書大人根據這個名單籤字,其中很多官員,天官老爺根本不認識。
  • 唐朝宰相是三品,刺史也是三品,那為何刺史對狄仁傑非常恭敬
    那麼狄仁傑擔任的鸞閣鳳臺平章事這個官職也就是個正三品的官職,而刺史也是正三品的官職。為什麼刺史見到狄仁傑都會恭敬的尊稱他一聲閣老呢?這個鸞鳳閣平章事是內史正三品的官職,而且是武周時的最高行政長官,因為在隋唐朝時,一品,二品的官職都是虛位,沒有實權性,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三品官職的功勞太大時,沒有官職可封,所以唐朝時宰相也就只能屈居正三品了。
  • 正七品的巡按,品級並不高,為何能夠直接對抗二品巡撫?
    各級官員對巡撫畢恭畢敬,但是有一種官員能夠直接對抗巡撫,那就是正七品的巡按、作為一個七品官,為何能夠直接對抗巡撫呢?今天,我們就聊聊二品巡撫和七品巡按之間的較量和博弈。 這三個大佬各負責一個方面的工作,實際權力很大。但是如果出現比較重大的問題,容易出現相互推諉的情況。因此,巡撫開始逐步出現。起初,巡撫屬於臨時性的關係。但是到了明朝統治的中後期,巡撫逐漸固定下來,成為了每個省的最高長官。巡撫屬於正二品或者從二品官,加掛都察院右都副御史或者禮部侍郎官職。因此,一般稱呼巡撫為中丞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