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正三品的按察使,全省三把手,到底能管理多少治安軍?

2020-12-20 轉瞬間落日殘煙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知府、知縣等地方官員的權力和等級。今天,我們聊聊省級三大佬之一的按察使,按察使屬於全省的三把手,僅次於巡撫大人和布政使。按照明清時期的規定,按察使擁有權力管理各地的治安部隊。那麼,按察使到底負責哪些方面的工作,作為全省的實權人物,能夠管理多少治安軍部隊呢?今天,我們仔細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按察使的起源。按察使是明清時期的官職,從宋朝的提刑官一步步演變而來。元朝統一全國以後,由於疆域面積非常遼闊,朝廷在行政管理上出現了一些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元朝推出了行省制度,全國被劃分為10個行省。但在省級管理機構上,元朝並沒有完美結局。1368年,明朝建立,並且把元朝勢力驅逐到了北方草原。明朝繼承了元朝各方面的制度,其中就包括行省制度。

但對於行省制度進行了完善,廢除了各個省的丞相和平章政事,建立了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駕馬車並立的情況。三個高級官員相互牽制,從而防止出現地方割據勢力。但進入明朝中期之後,在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中,出現了各個機構相互推諉的情況,根本無法統籌全局。因此,明朝前後設立了巡撫和總督。明朝的總督和巡撫都是臨時性的,任務完成以後,官職就會被撤銷,並沒有形成固定化的官職。進入明朝統治的後期,巡撫逐步固定下來,成為了一個省的一把手。但總督仍是臨時性的官職,可以撤銷和重新設立。

清朝入關以後,繼承了明朝的一系列制度,不過對地方行政制度進行了調整。三駕馬車之一的都指揮使司被撤銷,出現了總督、提督等高官。清朝的地方高級官員有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提督和學政,其中,總督和巡撫屬於封疆大吏。除了直隸總督和四川總督管理一個省之外,其餘的總督都是管理兩三個省,不過,主要負責軍務、河道治理、糧食運輸等等,一般不插手地方行政。

總督屬於從一品或者正二品,一般掛著兵部尚書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的頭銜,因此被稱為制臺大人或者部堂大人。巡撫則是一個省的一把手,負責全省各方面的工作。巡撫屬於正二品或者從二品官,掛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或者禮部侍郎的頭銜,被稱為撫臺大人或者中丞大人。總督和巡撫屬於地方官員的第一梯隊,擁有很高的權力,提督、布政使、按察使和學政,則屬於第二梯隊。提督的情況最特殊,提督屬於武官,其他官員則是文官。

提督的品級是從一品,與總督大人平級。但是在權力劃分中,必須接受總督和巡撫的節制。提督負責管理全省的綠營軍,不能干涉地方行政,否則,巡撫、布政使和按察使肯定會聯合彈劾。布政使是全省的二把手,第二梯隊中的佼佼者,布政使類似於常務副省級。負責全省的人事任免、經濟建設、民政、賦稅徵收、財政和錢糧的管理等等,品級是從二品,略低於巡撫,被稱為蕃臺大人。

在清朝歷史上,如果巡撫大人調走或者退休,一般都是布政使接班。至於學政大人,負責全省的教育工作和科舉考試,也就是管理舉人、秀才等等。請注意,學政直接隸屬於朝廷,在科舉制度選官的時代,學政的地位非常高。各地的舉人、秀才,一般稱呼學政為「學臺老大人。」即使是總督和巡撫,都不能干涉學政的工作。然後就是按察使大人,按察使是正三品高,高於道臺、知府,低於巡撫和布政使,屬於全省的三把手。

按察使負責全省的治安、司法、刑獄和郵路,類似於公檢法一肩挑。一般來說,按察使被稱為臬臺大人。巡撫大人如果在巡撫衙門召集官員們開會,提督和學政一般不參加,因為不涉及地方行政。巡撫大人自然坐在大堂上,但兩邊還有兩個座位,就是留給布政使和按察使的,至於其他的官員只能站著。由此可見,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地位並不低。

在影視劇《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的心腹李衛擔任了江蘇巡撫以後,與江蘇按察使發生了矛盾。面對硬頂的按察使,起初,李衛一點辦法都沒有。因為巡撫沒有權力罷免按察使這種級別的高官,最後,李衛想了一個奇招,才徹底控制了江蘇的局面。衙役們捉拿這位按察使的時候,江蘇按察使拍案而起:「我是朝廷三品大員,你們誰敢動我?」由此可見,按察使對自己的身份有信心。其實,按察使能夠管理的方面很寬,除了管理各個州縣的衙役和差官之外,還能調動各地的治安部隊。

在明清時期,各地區可能會出現一些小規模的農民起義或者土匪山賊。對於這些事情,並不一定出動正規軍,提督不一定要出手。如果情況不是很嚴重,按察使調動地方上的治安軍部隊就能處理。從人數計算。按察使最少能夠調動幾千人的治安部隊,有的省份可能有上萬人。雖然提督的品級明顯高於布政使和按察使,但是從在全省的地位和權力來說,提督還不如布政使和按察使,甚至出現了「提督不如道府」的說法。

在影視劇《大宅門》中,出現了這樣的故事:山東提督向濟南府的知府,直接攤牌軍費。在清朝的管理劃分中,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如果提督大人有這個膽量,布政使肯定非常不高興。並且面對省會的知府,提督更不敢。按察使屬於三品文官,權力比三品武官大得多。那些三品武官,見了按察使大人,都會畢恭畢敬的行禮。畢竟,武官的品級不值錢,這是清朝官場上都公認的。

相關焦點

  • 正三品的按察使,直接對抗全省一把手,到底有多大的權力?
    在影視劇《雍正王朝》中,江蘇按察使黃倫受了江蘇鄉紳們的賄賂,開始一直為鄉紳們說好話,甚至不惜與巡撫大人李衛直接叫板。按照道理來說,李衛屬於全省的一把手,權力非常大。按察使屬於全省的三把手,三把手為何能夠與一把手對抗呢?
  • 正三品的按察使,實際有多大權力,為何屬於封疆大吏?
    但是在清朝統治時期,每個省並不是只有1位封疆大吏,都是有4位,分別是巡撫、提督、按察使和布政使。其中,按察使的品級最低,但也是一般人得罪不起的任務。那麼,正三品的按察使,到底有多大的權力,為何屬於封疆大吏的行列呢?今天,我們就聊聊按察使的情況。首先,我們需要看一下明朝時期的「三駕馬車。」明朝取代了元朝的統治以後,沿用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是進行了重新的改革。
  • 布政使和按察使並稱「二司」,為何一個是從二品,一個是正三品
    「布政司」的主管領導稱「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簡稱「布政使」;「按察司」的主管領導稱「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簡稱「按察使」;兩者作為督撫的屬官,同為省級領導。嘉慶朝「布政使」札文可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布政使的品秩為從二品,而按察使的品級卻僅為正三品。
  • 一個正二品的巡撫,能夠調動多少軍隊,管理全省4000萬人?
    那麼,在清朝統治時期,正二品的巡撫大人,到底能夠調動多少軍隊呢?因為在清朝統治末期,一些省份的人口已經超過了4000萬,例如江蘇省。駐紮多少軍隊,才能管理數量龐大的人口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故事。
  • 從三品的參政大人,實際權力很大,為何能直接命令知府?
    參政的品級並不低,屬於朝廷的從三品官,而且兼任各個地區的分守道。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了,既然明朝使用了200多年的參政制度。清朝入關之後,為何要廢除呢?其實,最大的原因就是防止道臺依靠參政的身份,過於幹涉地方行政事務。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話題。
  • 正五品的武官守備,與知州正面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在清朝的文官體系中,分為了總督、巡撫、按察使、布政使、知府、知州、知縣等官員。其中,總督負責兩三省的軍務、河道、糧食運輸等任務,屬於從一品或者正二品的文官。巡撫屬於全省的一把手,負責全省各方面的工作,屬於正二品或者從二品的文官。布政使則負責全省的人事任免、經濟建設、民政等工作,屬於全省的二把手,從二品文官,算是常務副省級。
  • 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至於千總,則是朝廷正經的正六品武官。作為六品武官與七品的知縣相比,如果兩個官員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故事。認真的說,不要說千總,即使是正五品的守備大人,面對知縣也沒有什麼優勢。首先,我們聊一下明清時期的武官排名。每個省都會設立一位從一品的提督,提督負責管理全省的綠營軍。按照當時的規定,提督可以管理全省幾萬綠營軍。
  • 從二品副將,與每個省的布政使平級,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過正三品的參將和正三品按察使之間的對比。今天,我們聊聊從二品副將和從二品布政使,從品級來說,兩個官職的等級相同。但是在實際權力中,副將與布政使到底誰高誰低呢?認真的說,副將在品級上和布政使相當。
  • 布政使、按察使都是省級大員,但相比督撫,少了一個重要的權力
    按察使,官秩正三品,掌全省刑名、按劾及驛傳事務。鄉試時為監試官,大計為考察官,秋審任主稿官。大事與布政使合議,報督撫以實行。按清制,布政使、按察使都屬於督撫的屬員。不過這種從屬關係有著較為特殊的含義,換句話說,在很多方面,布、按二使並不一定就要遵循督撫的領導,而是要服從戶部、刑部的直接管理。上面說到,布政使主要是負責一省民政,財政事務,而在封建時代,錢糧兩項是重中之重。各省的財政收入向來有定數,布政使每年要按額定的賦稅上交戶部。從這一次層面來看,布政使和戶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每年兩季要想戶部上報錢糧情況。
  • 從二品侍郎,與巡撫大人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那麼,如果侍郎大人和巡撫大人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聊聊這個故事。在明清時期,巡撫和侍郎基本上屬於平級,但是巡撫略高於侍郎。因為從巡撫調任侍郎,基本上屬於降級。但是,從侍郎調任巡撫則屬於升遷。
  • 清朝正二品的總兵,身為朝廷高官,到底能下轄多少軍隊?
    首先,我們聊一聊總兵的歷史。一個鎮負責一大片地區的防務,類似於戰區司令。  每個鎮的最高長官就是總兵,每位總兵管理幾萬到十幾萬不等的軍隊。例如遼東鎮總兵,能夠管理9萬多軍隊,屬於實權人物。山西的大同鎮總兵和太原鎮總兵,幾乎能夠與山西巡撫正面叫板。明朝總計只有20餘位總兵,明朝總兵的含金量很高,類似於戰區司令和省主席的關係,雙方的權力勢均力敵。
  • 由七品升到正三品有多難?正常升遷絕無可能,除非火箭式提拔
    在清代典章制度中,很多福利待遇都會設定一個前提,即「文四品以上,武三品以上」。但對於眾多的官員們來講,三品(正三品)才是真正的坎,只有跨入這個行列才能稱之為「朝廷大員」,及俗稱的大臣。外省中,屬於正三品的衙門就更少了,僅有順天府尹、奉天府尹和各省按察使。職位僅三席,如不計晚清才設的新疆、臺灣及東三省,大清十八個行省,全部加一塊不過20人。
  • 勢均力敵:道臺和知府都是朝廷四品官,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那麼,兩個中級官員中,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認真的說,這個主要看道臺的實際工作,因為知府的工作是固定的,道臺的工作則差異巨大,權力也差別很大。 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國的行政區劃變成了省、府和州、縣三級管理模式。一個省下轄幾個府和幾個州,知州的地位不如知府,但知府僅僅比知州高半級而已,基本上仍是平級。元朝的行省制度仍存在很多的問題,在明清統治時期,行省制度進一步完善、總督、巡撫等高級官職開始出現。總督負責一大片地區的軍務,一般是兩三個省,類似於戰區司令。但總督並不實際插手省內的工作,因為每個省都有巡撫。
  • 大明廣東按察使:鐵面御史呂洪
    主要任務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個省範圍的刑法之事,相當於現代的省級公、檢、法機關。明初復用原名,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長官,主管一省的司法,又設按察分司,分道巡察,為明代正三品高官。即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簡稱按察司)和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在職能上,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理監察地方官員和刑名司法,都司則管衛所軍政。如果從現代官員的等級來說,三司分別相當於現在的省長、省級公、檢、法機關、省軍區司令。這三個部門的設立,既是行政上的分工,也是對地方權力形成制約的制度安排。其目的在於加強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
  • 清代一個省有多少正式編制?以江蘇為例,不會超過500人
    筆者最近在學習有關清代制度方面的資料,閒來無事,做一個對比,以江蘇省為例,看一看那個時候江蘇的「公務員」有多少?清代的官職有文武之分,從清初到清末,公務員隊伍的整體數字大體維持在2萬至3萬人不等,其中文職居多,以道光年間的數字統計,大約在2萬左右。下面就將時間設定在道光初年,且以文職官員為準進行計算。
  • 一個省的四把手,實權不大的學政,為何敢對抗二品巡撫?
    學政的品級不固定,可能是正二品,也有可能是正五品。雖然實際權力不如巡撫和總督,但即使是封疆大吏也不敢輕易招惹學政大人。至於那些武官見到學政,更是畢恭畢敬。那麼,學政的地位為何那麼特殊呢?
  • 從「四品」升「三品」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充分吸取了前朝歷代之經驗教訓,可謂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成熟、完善、系統的「九品十八級」官制體系,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之一。清朝時期的品級,類似現今的行政級別劃分,從「正一品」到「從九品」,依次對應現今的「正國級」到「副股級」。
  • 「四品」升「三品」,為何是清朝最難逾越的一道坎?待遇差別太大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充分吸取了前朝歷代之經驗教訓,可謂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成熟、完善、系統的「九品十八級」官制體系,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之一。清朝時期的品級,類似現今的行政級別劃分,從「正一品」到「從九品」,依次對應現今的「正國級」到「副股級」。
  • 流芳百世的狄仁傑,只是一個正三品官職,為何能成為文官之首?
    流芳百世的狄仁傑,只是一個正三品官職,為何能成為文官之首?今天熱愛歷史的馬桶君又來和大家分享歷史名人的趣事了。狄仁傑劇照狄仁傑是在公元630年的時候出生的,活了70歲,在古代算是長壽的人了。狄仁傑銅像對於狄仁傑為何當了一輩子的官卻只是正三品的疑問,首先要從武周朝的官職制度來說起,狄仁傑是擔任過鳳閣鸞臺平掌事兼內閣成員的,其實放到現在來說就是相當於總理的職位,幫助武則天處理國家的事情